文章吧手机版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17 04:4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1000字

  《甜蜜的苦楚》是一本由[澳] 考琳·麦卡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5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的苦楚》精选点评:

  ●人生真奇妙

  ●女性主义小说。三十年代的女性还是丈夫的私有财产,但他们并不向命运低头。艾达嫁给同性恋政客换取学医的机会,格蕾丝在丈夫因经济危机自杀后成熟独立起来,海瑟独身并当上院长,吉蒂离开控制欲强把她当作政治花瓶的丈夫,宁愿成为喜欢的人的情妇……

  ●20190405

  ●感觉像澳大利亚的飘,四位女性的爱情和独立另人钦佩。

  ●比荆棘鸟少了很多味道 也可能是写了更为平常的人生 四个姐妹兜兜转转 选择伴侣真的是在选择完全不同的人生 并不一定在于伴侣本身 而是自己选择了这段关系后 能够应对未来的人生 能否适合漫长岁月中外界内在的各种变化 人生这么长 自己也在变 适合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生活 真的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四姐妹中对于草窠的描写少了些,和《荆棘鸟》比,是平凡真实的人间故事。

  ●草窠着墨不多呀。。

  ●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考琳麦卡洛,真的太会讲故事了!

  ●四星给的有点勉强。整体来讲书已经很厚了,但是每个人物塑造的都比较粗糙,不立体,没什么感染力。荆棘鸟给我的震撼这本书是看不到了,有些失望。这书评分7.5吧,不能再高了。

  ●从《荆棘鸟》过来的~喜欢这种女性故事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一):没有荆棘鸟好看,有槽点也有惊喜

  带着高期待开始读这本书,原以为会让人回忆起荆棘鸟

  读的过程却感觉有点像傲慢与偏见的澳大利亚版。荆棘鸟是一个家族故事气势宏大,甜蜜的苦楚是侧重四姐妹的感情和职业生活。

  语言上有一点点cheesy,稍显矫揉造作。故事上也牵强。槽点多多。

  值得一提的是,描述澳大利亚乡村和大萧条的文笔仍然一流,有一种这才是大气的考琳麦卡洛的感觉。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二):我打算去和杰克苏洛同居了,请不要原谅我。

  艾达,想要云游四方,做一个侠客。但是多年过去,她迟迟没有动身。也许她的男朋友杰克是她一直没有出走的理由。但是在二妹格瑞斯的老公自杀以后,杰克自告奋勇说要娶格瑞斯,照顾她和孩子们,承担这个责任的时候,艾达震惊了。难道这就是艾达是要离开的时候了?真正把艾达留在这儿的是拉蒂默家双胞胎四姐妹的难舍难分。

  格瑞斯在发现老公阿熊自杀之后,用无比冷静的姿态,处理好了一切事情她没有哭闹她没有崩溃。她甚至让两个儿子吃饱了饭才开始着手处理老公的尸体。这份冷静,我很震惊。但是她做得对。她不再是一开头人们对他的评价那样“这是一个没有用的女人,也是一个没有害的女人。”她已经百炼成钢。不知怎么,这让我想起《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阮莞半夜在浴室摔断腿,并没有给自己值夜班的老公打电话,而是在冰冷的地板上躺了一夜,直到老公回来发现她摔倒了腿。。。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都让我感觉到很冷。可能她们俩之间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是深爱,一个是不爱。

  三姐草窠真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权主义者。她认为结婚生孩子都没有兴趣,也真的就不会去做一个贤妻良母,所以她成功的成为了一位,也是第一位女院长。因为她独立,聪明,智慧,勤奋,专一。是对自己人生,对自己性格的专一!所以艾达说------草窠就是草窠,让人望尘莫及。

  老幺吉蒂是四姐妹里最酷的一个!在经历了婚姻的无奈之后,她可以勇敢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打算去和杰克苏洛同居。请不要原谅我!”这分手信不要太酷哦!!

  不过这些男人里面。。。追求过四姐妹之中三个人的杰克。真的是让我醉了!

  末了,我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显现出开篇时四姐妹徒手斩蛇的场景。艾达用椅子腿钉住了蛇身,吉蒂从墙上拿过斧子,对着蛇头劈了两下,格瑞思惊恐之下只剩哭泣,草窠是个理智的善后者。。。

  考琳麦卡洛笔下的女性都是有自己独特光芒的独立女性。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三):现实荒原与精神绿洲 ∣ 读《甜蜜的苦楚》

  读《甜蜜的苦楚》,在2018年底,距离上次重读《荆棘鸟》已近四年。这本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没有给我带来《荆棘鸟》式的悲怆震撼,此刻坐在灯下,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多看了几年人生百态,又回首当年的复杂情感——既有所顿悟,又有些恍惚。

  《甜蜜的苦楚》是考琳·麦卡洛的遗作。“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是荆棘鸟啼血而歌的注解,也是对“Bittersweet:苦乐参半”的诠释。我开始明白麦卡洛写的不全然是爱情,即使为求而不得的爱痛之欲死,那也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在爱情之外,有无穷无尽的“不可承受之痛”,任何美好希冀的高台之下,都堆砌着代价垒起的阶梯。她写的是广义的苦难,荆棘鸟在荒蛮枝条中绽放的歌喉,也是广义的精神追求。

  ittersweet的意象回归到故事中,是男性话语权和传统思想对女性发展的禁锢,是婚姻中爱情以外因素对感情的伤害和消耗,是抛弃一切返璞归真所要承受的谴责和质疑。

  麦卡洛笔下的字句之间,隐藏着一片澳大利亚式的荒原,就像残酷的现实——没有多少绿意,毫无遮挡又广漠无垠;她笔下的人物却以不可消磨的斗志露宿在苍穹之下,在现实之外寻求一隅精神绿洲。

  拉蒂默四姐妹:女性美的多重解构

  《甜蜜的苦楚》中,麦卡洛在开篇便描述了拉蒂默四姐妹的美貌:艾达和格蕾丝又高又瘦、举止优雅、拱形眉、长睫毛、浅灰色的眼睛,草窠和吉蒂是娇小的美女,酒窝、卷发、尖下巴。但在后续的章节中,四姐妹中却没有人把美貌当作资本,而是以其他品质作为“美”的延展。

  两对双胞胎中,引人注目的艾达和吉蒂,在一场戏剧性的杀蛇作战中,被喻为蛇发女妖美杜莎和特洛伊的海伦。钉住蛇头的艾达果断勇敢,斩断蛇头的吉蒂恣意张扬,首篇开场与最后两章的结尾,实现了完美呼应。艾达的美,在于她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能用椅腿穿透蛇的脑壳,也能抓住机遇的绳索勒住命运的咽喉,“经验与智慧联起手来,用它们所能给予的一切特质让她的美丽不止虚有其表”。而吉蒂的美,在于她敢于摆脱束缚,在一片迷雾中找到一个像圣诞树一般明亮的分岔点——她不为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牵绊,大家全都想不通,她为什么“看起来如此幸福,一副不知廉耻的样子”,但她活得容光焕发。

  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格蕾丝和草窠,她们成了“特里劳尼的女王”和克朗达医院的女院长。格蕾丝的美,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平和感,和脱离了焦虑恐惧的超然,在故事的前半段,她是“每个男人梦想中的女人”——离了男人就活不下去,但阿熊在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自杀后,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草窠的美是知性美,她身上有种淡然、克制的坚韧力量,那是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顽强,她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和会计证书,稳稳立足于男性主导的世界中。

  从女子学院毕业时,校长的结语是:最理想的职业,当数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但麦卡洛让拉蒂默四姐妹挣脱了“理想职业”的束缚,形式婚姻、失去爱人、无证同居、甚至不婚,她们走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之路,她们成为医生、院长、单亲妈妈、农家主妇,无一例外地洋溢着光彩。

  美,不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吗?

  拉蒂默四姐妹的男人们:各种情结和原始冲动

  《甜蜜的苦楚》中,麦卡洛也塑造一些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阿熊、利亚姆、杰克、罗森和查尔斯。

  利亚姆和罗森是成熟睿智的男人,他们支持女性对知识的求索和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利亚姆与草窠的相敬如宾也好,罗森与艾达的各取所需也罢,都是彼此一致选择的结果,无论形式如何,都蕴含着尊重和公平的内核。

  阿熊是顺遂境遇中的好丈夫,但在逆境之中,他暴露出性格中固执又懦弱的短板,他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让读者见证格蕾丝的成长,在苦难中,或许真的是女性更加坚韧。

  杰克是“各种情结和原始冲动”的代表,声明放弃继承巨额财产之后高呼自由,满脑子英雄情结要在阿熊自杀后拯救格蕾丝,他是“精神病医生梦寐以求的病人”,就像艾达说的,他是披着狼皮的羊、坐着赛车的蜗牛、躲在沙子后面的大象。

  其中最为复杂,也最让我感到熟悉的,还是查尔斯。他从本质上来看很像《荆棘鸟》中的卢克,或者《班纳特小姐的自立》中的达西。他们都为了追求专一的目标而过于冷酷,卢克追求的是甘蔗,达西和查尔斯追求的是政治。可政治是什么呢?只是一连串的谎言、欺诈蒙骗、个人野心和虚假的希望。达西对伊丽莎白、查尔斯对吉蒂,一开始都有爱,但在政治生涯的无尽需求中,爱不断被耗损,沦为政治舞台灯光照不到的角落里的陪衬。无论伊丽莎白或吉蒂对政治、对上流社会的交际有多么厌恶,达西或查尔斯那样的男人还是希望漂亮的妻子站在台前,营造出家庭幸福的假象,为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分。这个时候爱还存在吗?爱是否存在变得不再重要,只要妻子的外在美还存在,婚姻就能维系下去。

  但吉蒂显然是个比伊丽莎白、比梅吉更乖张的女人,看见她写下“查尔斯吾夫:我觉得政治简直烦死人了,我打算去和杰克·瑟洛同居,请不要原谅我!”——还真是痛快极了。

  回到Bittersweet,单从这个故事来讲,生活的苦乐参半,说的其实是在两性关系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个性独立、找到真实自我。而所谓的“两性关系自然和谐”,其主旨大概是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爱,也可以选择不爱;可以选择爱的开始,也可以选择爱的结束;可以选择爱这个人,也可以选择爱另一个人;可以选择婚姻,也可以选择不婚。

  而跳出这个故事,生活的苦乐参半,也可以理解为对任何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带来苦难的罪魁祸首,也是超越苦难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拉蒂默四姐妹,还是拉蒂默四姐妹的男人们,或是虚构文学中的其他角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所有的追求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难。但是没有人能因为结局注定不完满就不去开场。

  故事的最后,艾达和吉蒂坐在农庄的长廊上闲谈。吉蒂问艾达,你幸福吗?艾达说,人生啊,甜蜜中带着苦楚。这自然是为了点题收尾,但幸福是个深奥的命题,在现实这片荒原中,更多的人讲起自己的故事时,既缺乏热情,也没有痛苦。

  写到最后,有种梦见了很多故事,醒来之后却忘记了细节的混沌感。总之新的一年,尽力追求,尽力幸福吧。

  新年快乐。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四):《荆棘鸟》般的人生哲理

  如果说起考琳·麦卡洛,可能很多人会有点茫然。因为外国人的名字实在是有很多重复,也容易混淆。比方说个查理、亨利什么的,如果不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是很难对上号的。

  但如果我问你,你读过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吗?这下应该有很多人都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来了吧。

  我家里珍藏着一本我买于1988年的《荆棘鸟》,看过不下三遍。可以说,这部小说贯穿了我的少女时代,成为我毕生的最爱之一。

我买于1988年的《荆棘鸟》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1977年发表的一部震惊世界文坛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累计畅销3000万册,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而她本人也被澳大利亚政府尊为“当世国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甜蜜的苦楚》,正是这位国宝级女作家发表于2015年的遗作。

  从1977年到2015年期间,考琳·麦卡洛还曾经出版过一部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后最成功的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呼唤》。尽管它们都被冠以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但在我看来,《呼唤》是无法与《荆棘鸟》媲美的。从作者的创作角度来说,《呼唤》有着跟《荆棘鸟》一样的情感禁忌。《荆棘鸟》最打动人心的是麦琪与传教士拉尔夫之间求而不得的爱情,而《呼唤》里则是李爱上了对自己有养育之恩、情同父亲的人的妻子。正是这种可望不可及、越是难以得到便越是刻骨铭心的爱情纠葛,往往令读者同情之余心存遗憾,因而也长久地念念不忘。

《呼唤》作家出版社封面

  历经38载岁月洗礼后的考琳·麦卡洛,在生命的最后会让《甜蜜的苦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故事依旧发生在考琳·麦卡洛的故土南威尔士州。拉蒂默牧师家有两对双生花,成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却又性格迥异。她们在选择自己事业的同时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模式,最终寻找到各自的归宿。

  四姐妹里,大的两那对双胞胎是艾达与格蕾丝。艾达独立果断,是四人帮里的灵魂人物,。她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对于1920年那个时代的澳洲妇女来说,这种愿望实在算得上是特立独行了。所以她把这个愿望的达成视为终身奋斗目标。而她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格蕾丝少女时代是个爱哭爱抱怨的女孩儿,婚后又成了一个安于现状耽于虚荣的小妇人。但当灾难临头的时候,格蕾丝终于挖掘出自己坚强的一面,成为一名勇敢的母亲。

  小的那对双生子则是草窠和吉蒂。在一般人眼里双胞胎都是难以辨认的,这对姐妹花虽然也美貌出众,最小的妹妹吉蒂却因着眼睛色泽的不同,将美丽发挥到极致,成为四姐妹中最夺目最漂亮的女孩儿。草窠跟艾达一样有着非常独立的人格,但她与艾达不同的是,她宁愿献身医学事业也不愿幻想爱情。吉蒂虽美却不以此为傲,相反,因为她母亲总把她的美貌当成对别人炫耀虚荣心的资本,这令她对自己的美貌产生了浓烈的憎恶感。她用毒舌来摧毁别人对她外貌产生的幻想;也多次尝试毁容来摧毁她母亲的虚荣心。最终,她一生的目标就是像一个平凡妇女一样,有一个相爱的人,一个温馨的家,一堆围绕膝前的孩子。

  四姐妹一起长大,一起去学习做护士,一起在一家医院做事。直到各自生命中该遇到的那个人走进她们的生活。四个女孩儿的命运变化被置放在19世纪二十年代澳洲南威尔士州的克朗达郡。这个时代曾经历过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描述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虽然这个大背景也贯穿了整个故事,但对四姐妹来说,她们的生活环境很小,政治和社会变动对她们实质性的影响,只有格蕾丝嫁的阿熊的失业,并导致格蕾丝最终成了寡妇。

  在《甜蜜的苦楚》里没了考琳·麦卡洛爱用的禁忌之恋。这四个女孩儿的爱情里她们都有着自己的果断选择与决定。不论是什么样的阻碍,好像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们对爱情的选择。包括吉蒂的情感之路,虽然曲折,但最终她也是果敢地奔向了属于自己的怀抱。在这部作品里,考琳·麦卡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更多是姐妹之间牢不可破的亲情。无论她们各自生活遇到了什么,姐妹间的爱都可以让她们携手渡过难关。无论她们之间有过什么误会和不解,最终也会因为血缘关系而逐渐化解。她们就像一群飞在旷野里的鸟,随时可以飞随时可以自由歌唱歌唱。这就与《荆棘鸟》有着极大的不同。

江苏文艺出版社<甜蜜的苦楚>封面

  但在《甜蜜的苦楚》中最后吉蒂与艾达聊天。吉蒂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甜到一丝苦味都没有。”艾达笑了。说到“吉蒂,你说的就是人生啊,甜蜜中带着苦楚。”这段聊天让人联想到《荆棘鸟》中耳熟能详的的卷首语:“传说中有一种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深刻里,她超脱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是啊,“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荆棘鸟》的领悟难道不就是“甜蜜的酸楚”么。时隔多年,殊途同归,麦卡洛依旧用着荆棘鸟般的人生哲理写下了她生命中最后的绝唱。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五):四姐妹之美

  

书中有些槽点特别明显,因此减掉一星。但是我是个比较善于发现一本书的优点的人。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依旧可以作为当代女性的榜样。这本书向世人,尤其是女孩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的四个姐妹不同的生活轨迹。

先说槽点。首先,我不赞成一个女生在认识一个男生才一天的时间就和他订婚然后准备结婚。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双胞胎中的二姐格蕾丝就是看到了一个瑞典裔男人阿熊就和他私定终生的情节。个人认为谈恋爱的话,双方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约会多次才决定是否结婚。婚姻可不是儿戏,这是终身大事。万一阿熊其实是个有不良嗜好,比方说赌博,吸烟,喝酒的人。那么格蕾丝就这么嫁给他,这下辈子也不会好过。艾达为了能够学医而嫁给一个同性恋的男人罗森减少了这本书的艺术性。尤其是艾达又是一个那么自立自强的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去供她学医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难以置信。她的这个决定简直和这个人之前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品质,聪明,果敢和独立截然不同,也让我大跌眼镜。我认为艾达本该是那种自己远走高飞,自己养活自己,终其一生不靠任何男人的女人,如果没有她和罗森的婚姻,我会觉得这个人物更加丰满,更加有女性觉醒的意味。还有当然艾达也犯了和自己胞妹一样的错误,随随便便就把自己嫁给了一个男人,还是那句老话,深入了解才可决定婚姻,婚姻是人生大事!要是深入接触你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或者你并没有特别爱他,那么你的婚姻生活便会很辛苦。当然作者的年代和二十一世纪依旧有些距离,所以虽然她在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女性依靠自己选择不同的道路并且闯出一片天”,但是对于我来说,作者在书中的有些情节的安排并没有突破这个年代固有的一些观念。以上我所说的这两点为证。

槽点说完了,现在说优点。

这四姐妹,每一个都出落成美人,气质外貌各不相似。个人认为这个“美貌”的设定是不错的。四个双胞胎姐妹,本来可以靠脸找到不少男人,但是每一位姐妹都选择了突破旧时代对女性特有的期许,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四个人每个都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护士工作刻苦勤奋,她们脱离对家庭的依赖,试着实现经济独立,不靠男人和家庭来养活她们。这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男人养家的那个年代,这是非常可贵的事情。女性第一次实现了经济独立!

除了大幅度描写四位双胞胎的美貌和气质借以突出四姐妹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之外。我觉得作者对她们的衣着描写也非常到位,从一个人的穿衣风格也能够领会到这是一个拥有着什么性格的人。比方说艾达的穿衣风格就是贵妇型,颜色单一但是非常简约和大气而且显得她非常有贵族气质,在小村庄中与那些穿着土气的农妇格格不入。这也正面说明了艾达是个对时尚异常敏锐的人并且很有自己的一套穿衣风格的人。这两点也侧面突出了她的思想比较前卫,她的性格比较特立独行。间接暗示了她之后一定会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去远走高飞追求梦想,因为一方小地关不住这样的人。草巢就不同了,如同她的搭档利亚姆先生所说的,她老是看着别人怎么穿,自己也不挑挑对自己合适的衣服,受别人的影响穿衣就把自己穿得跟个棉花糖一样,也侧面表现了这个女孩子不怎么注重穿衣,没有什么时尚眼光。因此也具备了一些研究型科学家的普遍特点(并非所有科学家)不拘小节,专注于科学,逻辑严密但是没有太多艺术细胞。格蕾丝在嫁人后花花绿绿的穿衣风格也更加表现了三样东西,她的性格,地位和身份。家庭主妇,喜欢养孩子照顾孩子,喜欢说三道四,家长里短。

在这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小说里,每一位女性的性格以及她们的抉择都必须要足够鲜明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考琳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想要表达自立自强的女性,她也以四个女人为主角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女人。她写出了四条不一样的道路,并且都是这四个女孩子自己选择并且为自己负责的道路。艾达好学好问,做事勇敢果断,慧眼识人。她的世界里不仅仅是有男人,爱情时尚而且还有事业,所以她斗智斗勇,想方设法去追梦,不惜一切代价去攻读医学位。她最终会在医学院大放光彩,因为她聪明伶俐,个性独立,敢作敢当。我相信事业一定会是她的支柱,她的事业会越来越好。这是新时代的一个独立女性的榜样,敢于为事业奋斗,并且目光不会总是围绕着男人转。艾达是伟大的,一个新时代的职业女性是伟大的。而格蕾丝呢,个人认为她在本书中的成长变化是比较惊人的。一开始的她,一点苦难就哭哭啼啼,总是喜欢随便抱怨,并且性格懒惰。刚做护士那会儿就因为所处的环境恶劣而哭哭啼啼怨天尤人说要回家,(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她不喜欢这份护士的工作。那个年代女性的工作机会比较少,女性没有选择权,考琳利用她们四个去招聘护士去刻画了当时那个依旧是有些性别不平等的年代)后来她结婚了,丈夫在外工作。她连照顾自己生的小孩的能力都没有,还要两个男人帮她照顾小孩。然而当政局变动,她遭遇了丈夫失业,家里破产的事情之后,迅速长大。担当起了为丈夫四处奔波找工作,并且同时照顾两个不懂事的小孩的重任。这时候的格蕾丝渐渐变成了一位合格的母亲。而当她得知丈夫因为失业而自杀的时候,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用妇女的身躯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庭,一位坚强的单身母亲总是叫人敬佩并且伟大的。第三位姐妹草巢所代表的是研究型人物。她成功的突破了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她用自己在医院的晋升以及病理学界干出的一番成就证明了女性不再受限于琴棋书画这类东西,也不再受限于家庭主妇这个角色。在科学界深度的的研究探索也同样适用于女性,女性一样可以思维缜密,有条有理。而生物和化学之类的科学研究现在已经不再只是男性的天下,女性依旧可以b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草巢的伟大在于不断地创新和研究。吉蒂也是整本书中成长速度较快的人,儿时的她总是躲在姐姐们的羽翼之下被保护着,可以说并不是久经世事的人。长大之后身心遭一连遭受三次痛苦,被自己的丈夫控制出行却又因为丈夫忙于政治而没有共同话题而感到无聊,孩子一连流产两次,几次的折磨几乎身心破碎。她的经历几乎最为曲折,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遭受重创,她依旧没有放弃追寻爱情的希望,最终她真正找到了一个她很爱的人。

如果没有四个姐妹没有独具一格的人生和成长经历,如果她们没有各自鲜明的性格,那么她们的美貌真的只是空洞无物的。正是因为她们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不同的性格以及她们本身的美貌让她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观众更好地在脑中勾勒出属于她们的个人形象。我也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背景设定也非常成功,一座似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穿着朴素的农夫以及农妇,还有女人之间的对话已经透露出了一这个时代所带有的特色,男人掌握着大部分职业的主动权,女人的安排就是被嫁出去,再加上花了浓重笔墨描写的政局动荡和经济危机,让四姐妹的成长之路更为坎坷也更加具有特色。而且在看他们如何面临抉择的同时,也可以从文字中顺带感受一下当时的土澳国的风土人情和山光水色哦!真没想到如今我已经来到了土澳读书。感觉现代的土澳依旧非常有乡土气,牛啊羊啊到处都是,感觉土澳这八九十年间总体环境变化不大,哈哈哈哈。

我已经竭尽全力地写出自认为比较深刻的理解,哈哈!其实还有好多东西没写出来,再写下去的话这一篇就写不完了。我有时间会新开一个篇章写一下她们的爱情观和书里面的男人。这本书传达的东西挺多的,一本比较好的书传达的东西都挺深刻的。经典名著更是如此,可惜名著太深奥了,我自己个人觉得啦,很难真正地解读出名著中全部的meaning出来。

其实我的解析篇章都没什么人看,我也就是随便写写,自己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后写多了我相信自己地风格会慢慢成型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