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流行红裙子》是一部由齐兴家执导,赵静 / 姜黎黎 / 宋忆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一):街上流行红裙子
流行真是三十年一轮回。八十年代,人们开始从黑灰蓝向鲜艳亮丽过渡。如今,早已不时兴发布什么流行色,转而崇尚彰显个性的穿着,春夏衣料也从过去最时髦的绸缎纱又回到早期质朴清淡的棉麻布。就像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八十年代的姑娘,谁没一条飘逸垂坠的大摆花色连衣裙呢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奴隶
本片的片名,文不对题,却有一些勾引。女性观众可能以为是时尚片,男性观众以为可以猎奇。低俗的导演刻意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色情镜头:镜头中央的胸罩,铺满整个画面的女人后背,近镜头的女人洗澡。
本片算不上一个完整作品,没有故事情节,表面上在反映劳模的烦恼,主角却是一个心灵与工作的奴隶,水平低下的管理者最需要的奴隶。她工作刻苦敬业,专业过硬,学习努力,还会主动做男人的工作。同时,她又善良懦弱害羞忍让畏缩,面对冷嘲热讽、贬低侮辱,无可奈何地沉默,而扭曲的心灵自我痛苦与折磨。
为了平衡她按诡异逻辑在心灵中塞填的内疚,她努力忏悔,避开任何他真正希望的利益、异性,为了把好机会让给别人她撒谎舞弊。
红裙子,借代女色,心灵与工作的奴隶,再穿上红裙子,就可以满足男性管理者的所有欲望了。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三):青春的红裙子
在当时刚刚摆脱蓝色与黑色的衣服时,在那时候街上还没有无袖的衣服时,这条裙子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第一次以时装为介入点,来反应那时现状的电影
它从颜色上,打破了沉闷与压抑。火热的红色,象年青人追求生活、渴望放飞的个性。
它从样式上,更是大胆。这样的露肩、无袖的衣服,实在是“有伤风化”,以至于当时最前卫、时髦的电影演员,为了这个样式都迟迟不敢穿上。
故事是围绕女工们展开,爱美的女孩子,工作与爱情,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不复杂。但是这条去比美的裙子,将人们对内在与外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了。一方面是老的观念,一方面是新的追求。
其实我也是站在老的观念里,对那条大胆的裙子有着犹豫、又有很多向往。终于,美丽,还是统一在一起有个圆满的结尾(老套,但是却也是人心所向)
当最后,一排姑娘们并排向观众走来,那开朗的笑容、那翻飞的裙裾、跳跃的红色,多么象青春的活力,在蓬勃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让你的心都变飞扬而更年轻了。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四):随便写写
在电影资料馆的排片表上看到这部电影,瞬间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带去了许多变化。这不仅表现在电影外在形式技法对西方电影的借鉴和革新,也同时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层面。17年电影的政治属性被畸形放大,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潮流则使电影重新回归到人文关怀,中国电影文化的入世传统也被理性对待。很喜欢第四代导演的片子,那个时候的电影还不像现在这样与资本、与市场回报保持如此密切的联系,电影创作者们充满了责任意识,他们把电影当做一门艺术,当做一种启蒙。相对于第五代导演对电影本体语言的意念化处理和思想观念的具有民俗色彩的形而上表达,第四代导演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世俗社会的尊重。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现实、时代情绪的生活化展现,都让人感慨如今的电影创作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
说会《街上流行红裙子》,通过纺织厂女工的穿衣观念的变化来反应那个年代社会观念的转变和由此所带来的转型阵痛。让人不禁想到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洋货、摆摊、咖啡、酒吧、跳舞等成为此类电影中极为常见的叙事元素。《本命年》是悲伤的,《红裙子》则带着一种兴奋和憧憬迎接未来,《北京,你早》则有种幽默的气质,它平静地接受着社会转型背景下物质和欲望对人们心境和原有价值观念的改变,但不禁能从中读出失落和无奈。
在第四代导演的影片中,关于城市,也关于农村。胡柄榴导演、谢飞导演、吴天明导演等老一代的导演在这方面都有十分优秀的作品。关于老电影,喜欢40年代 和新时期电影,也喜欢第六代,但他们的作品还算不上“老电影”。
巴拉巴拉这么多,仅仅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试问,那个年代的电影,自己又看过多少呢,80年代末的娱乐片热潮,现在正在看的《夜盗珍妃墓》,都在证明着自己的无知,现代眼光下那种“糙糙”的质感、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大胆改造、类型化处理,和前所未有的“尺度”,再加上对人性的挖掘,还没看完,但真的让人惊奇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五):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是当年很火的一部电影,主角是在上海某纺织厂的女工。纺织厂的工作在当年相当于如今的阿里腾讯,工资高福利好,还能解决户口问题,是令很多人艳羡的。能进到纺织厂工作简直是终生有靠了。首先职工进厂后就能分上宿舍,虽说几人一间,但对当年一大家子七八口人挤一两间房住的老百姓来说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吃呢,有食堂,绝对管饱;其他的生活用品从头发到脚基本都包了,连卫生纸都固定发放;生了病,去厂医院基本是免费看;结了婚有了孩子,不用担心没人带,孩子生下来45天就可以放在厂托儿所,然后一路幼儿园、子弟小学、初中、技校,如果愿意还可以顶替父辈进厂上班。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或者是农村出身的,能进厂工作可说是鲤鱼跳龙门了。纺织厂的男女职工都是相亲市场上的抢手资源。
电影拍摄于1984年,那时正是女工们最风华正茂的时候,她们干着让人羡慕的工作,穿着最时髦的衣服,工作之余就三五结伴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公园——时髦女青年的T台,斩裙。
这部电影据说是中国内地第一部时装主题电影。由于该片与时尚有关,导演自己翻了不少时尚杂志,还专门到蛇口买港台流行的衣服,然后把戏里的衣服穿到公园或南京路试着走走,观察有没有人关注,发现回头率低,就又到蛇口再买。女主角穿的红裙子是在街上检验回头率高才拍板定下来。由于在服装上花费较多,在影片总结会上,导演还被批评为没有节约意识。
导演的眼光还是不错的,里面的服装现在看也不过时,葛佳的运动短裤、阿香的小背心,还有一套套不同款式颜色的连衣裙,尤其是那条红裙子,即使在今天当小礼服穿也一点都不土气。
这部电影美女云集,陶星儿的扮演者赵静,气质端庄文雅,五官标致、皮肤白皙、符合中西古今审美的美女。而葛佳的扮演者姜黎黎则是长影厂的厂花,秀丽妩媚,造型宜古宜今,两个小梨涡增添了娇俏。
看那时的老电影,我总是忍不住会想,在之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呢?陶星儿还是会去上大学吧,她会选择那个警察吗?心高气傲的她未必会再接受一个抛弃过自己的人。凭她的认真努力不服输、勇于自省的个性,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她也会过得不错。可留在厂里的小伙伴就未必了。因为从电影拍摄的时间1984往后没有十年,就迎来了巨变。本以为会生生世世持续的好日子竟然会坍塌。1992年起国有纺织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1996年时全国国有纺织企业亏损额已达106亿元。纺织工人们一批一批回了家,厂子也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关停。2005年前后,很多当年万千荣耀的大纺织厂彻底倒闭,时代的织布机,戛然停下……
那时的纺织厂女工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六):纺织姑娘的红裙子--观后感
我认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有两个,一是从早期的默片时代到文革前夕,二是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中期。
特别是第二时期的电影作品,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电影擅长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又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宣讲意义,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辈出的时代,个性已经开始萌发,但是又处在基本的伦理常态之下,作为一个内敛与群体化,极端感性化的民族,实属不易。
因此,我个人最喜爱的中国电影大多集中于这一时期,没有文革电影夸张的教条手法,也没有后来的极端的自由主义创作弊病,是一种既有整体的美感也有个性独立的,延续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又吸取了西方个性美,将二者很好的融合为一体,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
影片的故事是以一个纺织厂三个女工为主线,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在新旧传统碰撞下的困惑和思考。其中的女主角是由我们的中原美女赵静扮演的,依然是闲雅温柔,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扮演的是一个劳动模范,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终于大胆的彰显自己的个性,不再为劳模的呆版形象所束缚,和女工友们一起大胆的穿上红色的裙子走出工厂,走上大街。
在今天的青年看来,这是一部过时的,土气的电影,并且为其中的劳模是否可以穿红裙子这个问题感到荒唐。
但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只有经历了那样一个时代才会明白,穿上一条鲜艳的红裙子和今天敢于穿上一件列宁装上街的轰动效应是一样的。
什么是反潮流呢,就是超前,是革命,是反叛。
一个女劳模在那个时代意味着烟火不食的老姑娘,我们厂一位女劳模,一位文革时期的女厂长,到现在都不曾穿过裙子,没有烫过发,更没有穿过高跟鞋,四十岁了才结婚。
不理解那个年代就理解不了这条红裙子的意义。
我想今天的青年观众之所以不太会为这部电影所打动,不仅仅是现在毕竟是一个多选择的时代,也还有一个对对劳工阶层缺乏深刻了解和体会的原因。
你是否到过纺织厂呢/
假如你没有在那里生活的经历,就很难理解那个女儿国里的一切。
我是棉纺工人家属区长大的孩子。
一个纺织女工最大特点就是嗓门大,即使她已经不再那里工作,但是由于长时期的环境影响,那织布机巨大的声音,使得她们的性格里具备了一种豪放和细腻混合的成分。
不豪放就适应不了三班倒,不细心就要大飞花。
这是一份最考验人也是最折磨人的工作,我是完全做不了的。
因为那里的女人多,所以是非就多,由于工厂是个封闭的环境,那时候工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很简单,所以大家都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比着,谁都没有秘密可言。女人的特性和工作环境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纺织厂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女性文化,期中有姐妹情也有仇人式的憎恨,而这两者时常交织在一起,女孩子那种好三家臭两家,传闲话的毛病就是常态,每个纺织姑娘都要和一个或者两个姑娘吵过嘴或者象卡门一样干脆动手。
但是,她们又很淳朴和温柔,极其爱美。
每个女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出众,引来同伴羡慕又嫉妒的表情厂里稀有的小伙子们的爱慕。
那种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文化,就是大家要保持一致才好。
女人们彼此间是同事,也是姐妹,还是竞争者。
姑娘们下班了。
她们会急不可待的换下工作服,去车间的澡堂洗澡,然后从各自的更衣箱里拿出漂亮的便服,头发还是湿漉漉的,散发着冷香洗头膏的味道,一件漂亮的裙子,还有一只时髦的方形皮包,脚下是一双高跟塑料凉鞋,站在工厂门口,迎着清凉的晚风,等待着那个骑自行车来的小伙子。
越是在一种枯燥辛劳的环境下,越是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美都充满了渴望,对美的追求越是迫切。
越是在劳动中,越能体会到生活的可爱和美好。
我美丽的纺织姑娘,永远的红裙子。
你在哪里啊?
时下有一些貌似写实揭露底层人生活的电影,经常用黑暗中舞者那样的套路,喜欢用方言和记实拍摄手法,但是这些似乎是描写劳动者的电影,最大毛病就是劳动者既看不到也不喜欢看,因为那完全是以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姿态拍摄的,也许很真实,很犀利,但是缺乏一种真正的东西--就是爱。
你不爱那个人,就绝对装不出来,至多是一种怜悯。
这就象我永远爱赵树理和卓别林的作品,不喜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道理一样,我要看的是爱不是同情。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七):回望80S——变局年代
回望80S——变局年代
全知全速的时代正在到来,阅后即焚和不间断现场直播正在悄然覆盖生活。一夜之间仿佛所有夜总会都搬到了视频直播间,数不清的漂亮姑娘在镜头前搔首弄姿,能成为网红的人微乎其微。除了空虚刺激的当下,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容易地打动人心。我们坐在漆黑里窥视荧幕上或者是舞台上别人的生活,而这一天镜头也对准我们,迅速聚焦然后立刻遗忘。
我们也许会被后来人贴上“XX的一代”之类的标签,可谁知道呢。看不准未来的事,就只好往前走一走,不过90S看80S,基本无关怀旧。
不懂爱情,就不挑经典得要命的《庐山恋》,说冷一点儿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和《女大学生宿舍》。
《红裙子》的定位是个时装片,讲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纺织厂一群女工的故事,电影定位是个时装片,所以也不指望故事多新讲的多漂亮,也就是那个离我们有一点儿远的时代能给我们新鲜感。但是在看电影和排练话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痛心疾首自己“做得越多,得到的越比付出的要多”?可能是我们现在见了太多泡沫式的轰动,觉得“No pains ,no gains”有一点傻,在这个欺骗说成是包装营销,欺世盗名也能洗白成致富有方的年头,我们当然难以理解80S的良心挣扎。
演员们在排练的时候也打趣女主角的朋友傻,劳模让给你上大学的机会就去呗,反正第二年劳模也能上,何必再考一年折磨俩人?——对吼,不是有种说法叫便宜不占白不占?有捷径走干嘛不走?现在人多少沾了丛林竞争的气,也理所当然觉得爬上去的人,手没一个干净。But nooooo,80S,良心过不去就是不行,你我知道,天地看着呢。所以不是公平竞争不算数,宁愿两个再辛苦一两年,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对手。
抛开《红裙子》里头唯美生动,云开日出的“斩裙”镜头,以及现代化建设破土而出的蓬勃画面,就是这些现代人看上去“TOO YOUGH TOO NAÏVE”的想法,最为动人的。他们和我们一样,在时代的变局里左右张望,他们还有好多单纯,而我们习惯了抛出表情包:一切都是套路,然后笑而不语。
《女大学生宿舍》的原作者是咱们武大文学院的老学姐,大学时代凭借此书一举成名,自己操刀改编的电影也相当红火。看名字就知道要讲什么。故事也不新鲜,只不过她们也从这片校园里走出去,不免多了些亲近感。
要我说改编的神来之笔在于,女主角上老教授的课昏昏欲睡画了张漫画,被教授捡到,走廊黄昏白发,影子再拉长,目光朝远望,最落寞也最精彩的镜头,随后一转,教授在会议上提出改革教材与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要。这主旋律唱的多好听多让人舒坦啊。半个月前我校刚刚送走专家团,面子工作不敢含糊终于松了一口气,专家给的意见也是一打一个准,武大是越来越好啦,排名一点点往前靠,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不见得比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轻松多少。
都是青春片,我们看了好多怀孕打胎,男女鬼混,最后再加一点无知以示青涩纯洁。这个片子里的女孩子们扒着高年级同学讨论会的门,里面说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定位问题。80S是一个大学生稀少,并且还没那么快派上主流用途的时候,因此他们在给自己寻路;而我们现在是大学生满地抓的时代,我们一样迷茫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平时当然会聊天会谈论,但是没有一部青春片这么讲。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第一层是叙述内容,第二层是构成话语主题的一连串事件以及之间关系,第三层是叙述行为本身。在叙事内容上,这两个点的选取都具有时代特征,并且提出的问题长期留存。从叙事行为上来讲,其讲述方法相当自然,即时是那个充满了政治口号与教条的年代,价值观的输出也让人觉得易于接受。
当然啦,也不是说80S哪哪都好,我们要对现在的种种进行批判。在《红裙子》里头也有一个瞎老头的角色,用箫声拷问着人们,是不是这新时代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我想他不是守旧,不是念念不忘,只是在大潮里走的慢一点,想得多一点的那个人。
是从淳朴的时代还是从浮躁的时代走来,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每个时代都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和80S一样,是变革的时代。要想的深一点,可以走的慢一点,但不是随波逐流,畏葸不前。势不可挡的是势,借势而为的是人。
所以好多年以前有人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
顺流弄潮吧。
《街上流行红裙子》观后感(八):5308:街上流行红裙子
5308:街上流行红裙子
这部电影若是让外国友人来看,要折掉70%,若让其他城市的人来看,也要折掉20%,我这个在上海生活了40年的土著来看,自然是感慨多多
片子一开头便是几个实景,黄浦江的十六铺摆渡码头和商业街的人群,但见满目的白衬衫,这不是摆拍更没有群众演员,当时就是这样的。
镜头一转,一件红裙子出现了,红的刺眼,然后各种各样的人出现了,有穿着老头衫踩着黄鱼车的中年汉子,有穿着彩虹衫的女青年,有喝着葫芦糖水的青年夫妻,有公园里相依偎的情侣,有挂满内衣内裤的小弄堂,有满大街乘风凉的一家老小,有刷马桶的大嫂,有烧煤饼炉的爷叔,有南京东路人行天桥,有新造的二三十层的高楼。。。
背景音乐成方圆唱着一首轻快的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这以上的一切的一切。
接着有一段很有意思,那就是斩裙。台词是这样的。"啊,来了,太阳裙故意站到连衣裙身边,比一比到底谁漂亮,漂亮的把不漂亮的打得落花流水,像刀斩的一样,这就叫斩裙”一个听起来颇为吓人的名字,但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肢体冲突也没有恶语相向,甚至没有视线的对峙,比的是美,自然也是美丽的斩!
在展销会,镜头扫过一片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又扫过逛展销会的人群,基本上还是白衬衫为主。展销会里小日本和女主角的一段对话也是好玩的紧。
女主角“男女老少穿灰黄蓝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家都想打扮得漂亮一些”
日本人“你为什么白衬衫蓝裤子,不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吗"
女主角"我这是刚开完会”
日本人“开会时就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吗”
女主角“不,开的不是时装交流会”
这一段说明什么呢,老百姓已经在开始追求美了,可是作为官员或者领导,还是以前的那一套,开会什么的就 只能穿白色和蓝色。在故事后半段开还会一次类似的会议,此时会场上绝大多数人还是穿着白衬衫,但赵静已经不穿了,还在会上唱了一首歌,所谓成长所谓转变就是这样。
后面一段是讲述纺织厂的,在八十年代,上海的轻工业还是全国出名的,我妈当年就是著名的二纺机女工,后来上海产业升级,纺织厂基本都到江苏一带去了。几个女工嘲笑宋忆宁这位从农村到上海来的女工,有一段上海顺口溜: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港伐来,米西
米西炒咸菜。这段嘲笑乡下人的顺口溜现在不太听得到,上海虽然排外情绪还有,但这种比较恶劣的顺口溜就少见了。
几个女工对劳模女主角的口述不满的时候,有一个细节。“上个月她没有领卫生纸。怕是肚子吹了洋泡泡”,这说明当年连卫生巾这种东西都是要领的,估计还是凭票供应的。
接下来女劳模回了家,住的还是老式油毛毡房,老妈老爸在家相互埋怨,母亲说了两句话:做劳模有什么好处,有能耐找市长要套房子,给你弟弟结婚。这两句可谓诛心,前一句否定了劳模身份,后一句更是男尊女卑。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劳模只能在阁楼的床上静静的听着,背景淡淡得响着沪剧为你打开一扇窗的经典唱段。这样的家庭呆着有什么意思,女劳模早早来到了工厂接班,不光是工作勤劳,家里的氛围太差,还不如到厂里和小姐妹们一起开心。
而乡下妹宋忆宁被个体户小铃木带到了高档酒吧,背景音乐是当年最流行的电声乐队,而乡下妹把桌子上的纸巾拿了下来,闻了又闻,忍不住打了一个大喷嚏。所谓细节,这就是细节。
路上遇到一位吹箫的老艺人葛存壮,这时的背景是高架,八十年代初上海就有高架了,真是高大上。
接着竟然是一段女浴室的戏,要看裸戏是看不到的,一群纺织女工叽叽喳喳,穿红戴绿,口红耳环,还有穿长筒丝袜的,出门实行斩裙行动了。这一段配器优美,特别是后面的那个钢琴,琴键如雨般洒落,还大量运用了慢镜头,那件红裙子如缎子般展开,一时无两,有三个男青年对着姑娘吹着口哨,怀里还抱着三把吉他,真是文艺男流氓。(那时对女生吹口哨就算得上流氓)
回到家中,母亲又叨念那个警察男朋友,说了半天好,最后总结:警察路子多,可以弄套房子,你弟弟好办事。所谓的警察男朋友好还是为了房子和弟弟,父亲都听不下去了。
接下来有一段当年中国女排的影像,感觉偏长且与剧情关系不大。后面那个英语角当年在上海是很出名的,我记得是在外滩附近。再后面那段时装表演,背景音乐是ymca,现在观众知道这个音乐是因为小黄人。另一首恰恰音乐是甄妮的红唇绿酒,这首歌曲原唱更早,只
是在国内甄妮版最出名,恰恰味也很浓。最后一首是以吻封缄,国语版叫做爱你在心口难开,跳健美操(现在没有健美操这个名词了)的背景音乐是意大利民歌卡布里岛。以上这些曲子在八十年代初都很时髦。
后面开会时那首金梭和银梭大概是女主角赵静的原音,反正不是朱逢博的声音,由于女主角是纺织女工,这首歌用在这里实在太恰当了。
劳模考卷答题胡乱写,自己得了低分从而让朋友葛佳上大学。这一段太过狗血,是此剧中的败笔,看来高大全的遗毒还在。
结尾时阿香的哭诉,放到现在还挺有意义,我记得名侦探柯南里有一集和这个故事很相似,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宁愿赔上点钱。女劳模教训众人时的那段还是往高大全那里拔,说教意味太浓。1984年虽然没有广电总局,但是各种领导,无形中的各色眼睛还是在的,不往高大全这边靠,怕是电影都上映不了。
赵静和姜黎黎都很漂亮,所以宋忆宁只能演乡下人了。我对宋忆宁的印象存在于他演的话剧以及给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凯罗尔的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