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游戏》是一本由[挪威] 尤·奈斯博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头游戏》读后感(一):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尤·奈斯博非系列独立作。
被评为挪威图书俱乐部年度小说、书店业者年度小说。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关于人事猎头在招聘间的尔虞我诈。后来发现原来主角罗格•布朗Roger还是个盗画者。(闻到了犯罪的味道)接着另一个主角克拉斯•格雷韦Clas Greve登场,才发现每一章节标题的含义。(原来还是尤·奈斯博招牌的犯罪小说啊~)
罗格发现克拉斯·格雷韦就是一个理想的经理人, 完全就是他的理想应聘者。罗格更发现克拉斯·格雷韦家有一幅价值过亿的名画,完全就是他的理想目标。但罗格也发现了妻子狄安娜的手机遗留在了克拉斯·格雷韦的家里,完全就是他最大的打击……
本书篇幅不长,情节紧凑,一口气看完。看完的第一感觉是,果然是尤·奈斯博啊~(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尤·奈斯博写作的节奏真的把握得很好,就像一首血脉喷张的摇滚曲。他的作品就是能做到让读者拿起了就会直到看完才放下。这本书让我想起当年看《雪人》时的畅快感觉。果然!这本与《雪人》是同时期作品。如果担心翻看哈利·霍勒系列11本太多,又想体验尤·奈斯博的犯罪世界,可以先翻开这本独立作。
警告!小心翻开此书,它会让你废寝忘食。(超喜欢繁体的这个封面)
《猎头游戏》读后感(二):猎头游戏,终归是利益在人们心中的邪恶执念,但谁猎谁呢?
关于在利益驱使下,到底能让人的内心产生多大的触动甚至于行动?这个命题其实并不太好回答,因为这非常的主观,没有严格的判断标准。反过来说,我们日常浏览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中涉及到的案件,有些动机和原因却也简单的令人咋舌,但又极为讽刺,仔细考虑一下,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很多行为的产生却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当然这属于社会犯罪学科的一个大类,我们并不是要深究这些理论,而是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勘验人的内心欲望以及为了欲望所承受的冒险程度而已。
《猎头游戏》北欧悬疑小说大师、挪威著名作家尤•奈斯博的代表作《猎头游戏》首次被引进国内,这部风靡全球的小说在2011年曾被拍摄成同名电影,评价颇高。电影的高品质自然脱离不开原作小说的精彩程度,诚然,这是一个需要集中精力和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
三十五岁的罗格•布朗是挪威国内顶尖的企业猎头,但暗地里他同时也是一名雅贼,专门根据面试过程中获得的应征者的信息去偷盗对方家中的珍藏画作,并在合伙人奥韦成功销赃之后获得利益。然而,罗格•布朗这一次碰到了克拉斯•格雷韦,一位顶尖科技公司执行总裁的完美人选,罗格•布朗的所有招数貌似对对方都毫无用处,但殊不知他已经掉进了对方的陷阱之中。
本书的节奏非常明快,描写也非常的细致,尤其是心理动作。罗格•布朗并不是一个蠢人,在他明暗两种工作过程中都显得非常自信和果敢,他是有实力的人,但在面对克拉斯•格雷韦的时候,显然他受到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冥冥中总有一股不安的情绪在心中。小说的剧情发展并没有按照既往的模式进行下去,主人公的每一步行动都处在被动当中,并且最让人身心俱疲的是他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究竟是怎么惹上大麻烦的?
尤•奈斯博非常擅长营造紧张、悬疑的气氛,并且设置的谜题也非常高明,一个猎头和一个应征者能有多大仇恨?但偏偏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复仇,而是双方都为了利益进行对攻。坦白说,小说中的两个人都是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在这一点的人物塑造上显得非常高明,因为这样,两个人就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了。
《猎头游戏》是一本略显暗黑的悬疑小说,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无法代表正义和光明。每个人的算计和阴谋,心中的那些欲望和利益,都促使他们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和行动,背叛与否都在一念之间。好在本书的悬疑色彩相当浓郁,推理环节也是有条不紊,结尾的反转揭秘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关键是整本小说的剧情架构让人拍案叫绝。
《猎头游戏》读后感(三):充满荷尔蒙的男性复仇故事同样精彩!
挪威的悬疑大师尤·奈斯博的作品不是第一次读了,作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悬疑作家之一,其作品广受读者和影视编剧的喜爱,不过哈利·霍勒系列之外的小说这倒是第一次读。
这本书作为非霍勒系列的一本,仍然保持有奈斯博的高水准,首先就是悬疑性很足,故事充满曲折和逆转,除了悬疑元素之外,故事中不乏紧张刺激的情节,让人肾上腺素爆发的枪战大戏,命悬一线的生死追逐,埋伏千里的草蛇灰线,这些都是奈斯博小说的常见的一些元素,也几乎都是一部卖座电影的要素,因此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早就被搬上了银幕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本书和霍勒系列的观感差别还是挺大的,首先是主人公的设定,霍勒系列的主角一直是哈利·霍勒,一个有点偏执的硬汉警察形象,而本书的主人公甚至不是一个好人,其具有双重身份,一边是一个顶尖的猎头,另一边则是专门窃取名画的大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坏蛋形象,看着看着却忍不住替他捏一把汗。其次就是故事中有许多黑色幽默,故事发展过程中不乏一些巧合和意外,情节在紧张之余又展现出一些荒诞之感,透露出一股希区柯克的调调。另外就是书中有一些桥段真的是一言难尽,有些不太好描述,还有一些只能规劝各位读者不要在吃饭前后的时间阅读。
这本书我个人总结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就是复仇,不过这次不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女性的复仇,而是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复仇,当主人公布朗在惨烈的车祸现场中幸存下来之际,当白皇后被重新摆上棋盘,他的复仇计划就正式展开了,而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走向高潮。其实书中还有一个小的复仇故事,就是男二号大反派格雷韦在军队的经历,在遭受耻辱之后,凭借坚韧的毅力完成复仇,这个复仇故事反应了格雷韦的性格,也是影响主线故事的一个要素。
整个故事在最后设置了一个大逆转,其实这个逆转在前文中已经埋下了很多伏笔,作者甚至还在文中特地强调了关键的细节,不过为了这个逆转,作者至少是使用了一点叙述上的技巧的,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叙诡,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沉浸于故事的情节之中,完全没有留意到作者挖下的陷阱,所以最后的逆转还是使我感到非常意外,因此整体的阅读感受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过最后我回想整个故事的时候,感觉有一点比较突兀,就是格雷韦从通过布朗应聘一个重要职位,转为对布朗进行追杀,是怎么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或许这种心态的逐渐变化书中是有交代的,但是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必在意那么多,毕竟最后真相还埋在水下,真正的正义也没有得到伸张,享受一个好看的故事就可以了。
书封《猎头游戏》读后感(四):无厘头的黑色游戏
这个故事应该是尤·奈斯博笔下最接近其职场经历的故事了。初读尤·奈斯博作品的人,很难不被其颇具传奇色彩的履历吸引。但是在哈利系列里关于这份传奇履历的痕迹似乎很少。反倒是这本非系列同时也是其更早期作品的《猎头游戏》里能一窥一二。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娱乐性十足。与哈利·霍勒系列中弥漫的冷硬、悲怆感相比,这个故事可以说轻松了许多。这个更偏向于黑色喜剧的故事背后,其实一点都不喜剧。现代社会看似更文明了,其实却也更野蛮了。从动机角度看,当下挑逗犯罪这根弦的更多的是利。《猎头游戏》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书名中的“游戏”二字颇值得玩味,一场游戏背后竟然是生命的代价,而撬动这场游戏的不过是金融市场上并不鲜见的收购。
这样的收购、并购故事并不罕见,既有敌意收购也不乏双方的多空对决。但是这些简单的名词后面涉及的均是大额的资产数额。在金钱的诱惑下犯罪并不鲜见,不过这些多为经济犯罪,但是本作涉及的却是刑事犯罪。奈斯博在写作中并没有刻意卖弄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向通俗易懂的方向努力,故事讲的津津有味。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故事本身却显得有些浅了。从动机角度看,整个案子的推动力不足,无论是追杀、反杀都透露着一股气急败坏后的野蛮争斗感,可这与主人公们最初的出发点相违背。格雷韦明明有更好的手段去促成这个并购,故事最初的美国公司事实上也可以有其他更肮脏但是不见血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连格雷韦的东家想要蛇吞象都是有更多可能的,实在不明白搞这么一出大费周章为几何。相对应的,自诩为猎头专家的罗格倒还真实一些,但是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已经让人搞不清楚是复仇还是自保,这两个出发点导致的行为存在差异。但是罗格却以复仇为名实现了自保,虽然如果不是为了复仇他甚至没有太多动机自保。总结一下就是,因为格雷韦奇怪的、偏执的动机导致了一连串的乌龙,如果用黑色幽默看是不错的,但是细想却又颇为违和。
这部作品另一个困扰我的问题是,人物形象的模糊。例如狄安娜和络蒂,除了罗格对他们倾注的感情不同外,两个女性的形象都颇为模糊。狄安娜作为女主角(?)究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掩卷之后都无法判定。如果以前期的背景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如此轻易落入陷阱的人;可是从经营画廊的这部分看她似乎又单纯的离谱。这种矛盾到最后都没有解开,难道对孩子的渴望确实可以让一个女人如此盲目吗?在这个方面,络蒂这个角色倒显得更一致。但是络蒂本身或许应该更为矛盾,对待格雷韦的的态度,毕竟格雷韦于她究竟是救命恩人还是杀死自己孩子的帮凶,这一点无从明确。络蒂的存在也有巧合,罗格在24天后出现在她家本就是个巧合,后续的故事依靠一个巧合推进也让人难以信服。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让人迷惑的地方,例如说尸检无法区分两具理应同时死亡但是实际上相差数天的尸体,也无法分辨尸体后颈的伤痕来自人类还是犬,等等。
这部作品,或许就是奈斯博成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