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园中的处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7 01:1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园中的处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花园中的处子》是一本由[英] A·S·拜厄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园中的处子》读后感(一):读花园中的处子有感

  这本书花费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 很多部分也没怎么看懂 本书的线索是由演亚历山大写的剧本为线 一群演员的故事 主要有比尔一家 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大女孩和牧师在一起 但是因为父亲对牧师的不认同 父亲与女婿一直存在间隙 二女生 在学习各方面都是优秀的 17岁的年龄 花季少女 对爱情懵懵懂懂 对性也充满了好奇心 她是剧本中 演伊丽莎白年轻的时候 并没有拥有俊俏的面孔但有颗坚定的心 她一直深深喜欢上制片人 亚历山大 但是她有些行为却让人很无语 小小年纪的她 却因为自己是处女而羞耻 不理解外国人的思维 她可以让不喜欢的人抚摸她私处 她甚至和一个剧演里的朋友 像科学研究一样 去破处 并且那个朋友还有女朋友 比尔家的小儿子 脑子里总有乱七八糟的想法 在书里只有一个人懂他 那个人却和他有暧昧的关系 同性的他们也迷惑 从而导致后面两个人都进了疯人院 他们俩的故事确实没什么看懂 不太理解他们的思维 制片人 亚历山大也是一个渣男 出场就是和一个有夫之妇搞在一起 后面又抛弃这个人 说喜欢比尔的二女儿 最后故事都回归到原点 亚历山大走了 大女儿和小儿子和女婿住在一起 小女儿接着读书

  很多人说对女性有指导意义 我确实没看到在哪 这本书和我对爱情 对性的观点是产生冲突的 因为我觉得爱情是很美好的东西 但书里的爱情 是我不能赞同的 并且关于性 除了生物本能 它也是为了升华爱情 这本书我感觉最重要的 是对性教育的思考 小女儿对性一直是迷惑的 甚至用科学的态度去体验 但性教育怎么去教育却是一个真正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 可能使更多人更加迷惑

  《花园中的处子》读后感(二):网上赌提款系统维护审核风控注单延迟提不了款怎么办?

  

追回QV12150//90328

在网上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过程情况:进入体验期——网站考量期——网站拖延期——网站黑钱期。

如果我们的账号还没有到网站黑钱的最后一个阶段,只是出款需要审核,总是提不了款,但账号还可以正常登录,额度可以正常转换的时候,通过一些方法技巧其实出款几率还是很大的。

第一就是进入体验期:就是网友们刚刚进入网站的时候,心态处于体验状态,自然不会充值金额,所以这个阶段提..款就是正常的,不会有什么情况。

第二就是网站考量期:这个阶段是网友们已经玩一段时间?,网站就会通过网友们这些天的投注情况来考量这个客户的质量,假如是客户的话,那你就算赢10个8个网站还是会给你提...款的,因为你后面还可以给网站带来更大的利益。

第三就是网站拖延期,这个阶段就是网站决定黑你但是还想让你继续充值继续玩的时候,网站会以你的IP异常,注单违规,涉嫌套利等为借口拖,就是不给你提...款

第四就是网站黑钱期,这个阶段就是网站觉得你身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套光,网站也就不想在你身上浪费时间,所以就冻结你的账号然后拉黑你。

  《花园中的处子》读后感(三):畅销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一部找到自我的成长史诗

  

引言:《花园中的处子》曾被人评论为是“不可读的”,但它却畅销了近半个世纪,作者便是被《巴黎评论》称为“重新定义了英国小说高度”的世界文学泰斗A.S.拜厄特。

一、意蕴丰富的有趣书名

《花园中的处子》是世界文学泰斗拜厄特久负盛名的女性成长四部曲的第一部,国内首次引进,由权威译者杨向荣老师耗时三年翻译。全书可反复琢磨、思考的地方数不胜数,而书名本身就蕴含道不尽的乐趣。

“处子”一词,除了指小说中的十七岁女主弗雷德丽卡外,还暗指书里同步上演的戏剧中的伊丽莎白一世——著名的童贞女王。本书的开篇几章便说明了小说背景,1953年,为了庆祝新女王加冕,以童贞女王为主题的戏剧即将在复古花园里热烈上演。弗雷德丽卡扮演的恰是少女时代的童贞女王。全书叙述也以两位处子为线索展开,随着剧中的童贞女王决定永远单身、登上王位、握紧王权,现实中的弗雷德丽卡则在渴求破处、摆脱无知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

“花园”在西方文化中历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意象——文学教授出身的拜厄特极擅隐喻,书中遍布各类意象与自我解读——最直接的来源便是《圣经》中的伊甸园。十七岁的弗雷德丽卡周旋在各个男人之间,不断受到内心情欲的冲动与外界挑逗的勾引,也暗合忍不住诱惑被逐出乐园的夏娃。此外,诗人马维尔在诗歌《花园》中提到代表女性之美的红、白两色,在《花园中的处子》里也被化用:“……同样已经覆满红色和白色,鲜血和石头。”令人不禁想到童贞女王——“她想像石头那样,不流血,做一个公主,永远一致如初且保持单身。”当戏中的童贞女王以单身宣言展现自身的美德和坚韧不拔时,现实中的弗雷德丽卡正试图在男人的世界里用身体打破隔阂,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不同的时代,每一个不甘平庸的女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突出重围。

二、反抗传统父权的成长史诗

“父亲的自以为是让家庭发生巨变:一个女儿逃进婚姻;一个女儿强势反抗;一个儿子疯了。”《纽约时报》如是评论这部畅销了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英国二战后二十多年的物质困境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困境,就此从波特家三姐弟的故事开始说起。

二女儿弗雷德丽卡是三姐弟中最积极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人。她不愿为家人所束缚,不愿为情爱所束缚,只为自己而活。她始终野心勃勃,活力四射,第二部《静物》更详尽地展现了别人眼中她在剑桥“浪荡却不失风采”的求学生涯。可在《花园中的处子》里,十七岁的她理解世界的途径始终是书本,生活被狭隘地局限在小城、小镇、小学校、小家庭。专制的父亲烧毁她的书,规划她的路,只允许她——还有大姐斯蒂芬妮、小弟马库斯——按照他期待的那样开展人生。

三姐弟无时无刻不渴望离开这里,离开这个家。温柔的大姐厌倦了满足父亲的期待,不肯再当个乖乖女,毅然下嫁牧师,以婚姻逃离;敏感的小弟不再展现令父亲惊叹的数学天赋,精神彻底崩溃后,搬去和大姐住;弗雷德丽卡拼命学习,如愿考上牛津。她信仰知识才是权力,能让她甩脱处子身份所代表的纯真无知,更能让她打开没有父亲干涉的新世界的大门。

看到三姐弟一一“走上歧途”,强势的父亲绝望地大吼:“我有过错。我有过错……我所有的孩子都缺乏胆魄!”也唯有弗雷德丽卡火爆地反唇相讥:“你是有过错!……磨磨叽叽自信地说什么对我们好!”

三、A.S.拜厄特: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拍摄者:Michael Trevillion)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学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男性作家手中,二战结束后,英国妇女地位明显得到改善,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开始登上文坛,其中便包括后来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作家之一的A.S.拜厄特。她自然地从女性立场出发,却并非囿于表现妇女生活,而是从细节处观察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想写小女人的东西,而是想写对人的思想有解放意义的小说。”这是拜厄特写作一贯的主张。她耗时三十年写就的女性成长四部曲不仅是拜厄特自我成长经历的投射,也是英国战后二十年的浮世绘卷。

四部曲都采用了“书中书”“书中剧”的叙事方式,《花园中的处子》里是歌颂童贞女王的献礼剧,《静物》里是致敬梵·高的现代剧,《巴别塔》中是反乌托邦式的小说,《吹口哨的女人》中则与时代同步为电视访谈节目。在极尽现实细节的繁复描写中,拜厄特始终不断尝试创新,用后现代主义的元叙述冲击现实主义的框架,比如,当弗雷德丽卡与男老师亚历山大在家中亲密地讨论诗歌时,突然说:“如果我们是在一部小说中,那将十分可疑,而且注定会坐在这里干巴巴地探讨诗律。”读者仿佛瞬间看到了活生生的狡黠又幽默的弗雷德丽卡,而不再仅仅是一本虚构小说里的虚构角色。

整部《花园中的处子》篇幅恢弘,在父母的回忆、倒叙中,我们看到英国战时的恐慌和战后的匮乏,看到曾经野心勃勃、胸怀壮志的父辈如何在生活的磋磨和时代的狂潮下被打磨成眼下的平庸固执;在十七岁少女、三十岁已婚妇女、四十多岁母亲之间的交谈中,我们能看到女性思想在几十年间的挣扎与进步,但整本书的故事真正发生的时间跨度也仅是一部戏剧的时间,从献礼剧的筹备、彩排、上演,至弗雷德丽卡失贞结束。这样的时空错觉既展现了拜厄特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令读者在看完这部皇皇巨著后,仍感意犹未尽!

幸好第二部《静物》、第三部《巴别塔》均已在国内出版,完结的第四部《吹口哨的女人》也在抓紧筹备中了,衷心希望待四部曲完全面世后,拜厄特老师能再次访问中国,令仰慕她的读者们有机会再一次感受她的睿智幽默!



  《花园中的处子》读后感(四):成长的开端

  

一开始就有了这是一个系列故事的开端,所以读到最后感觉整个故事还是挺好的。

1、主体故事

整本书用了六百多页讲述了比尔·波特的三个子女:斯蒂芬妮、弗雷德里卡、马库斯的成长轨迹。说是成长轨迹有点不大恰当,虽然这本书这么厚,但是只讲了一部戏剧从筹备到正式公演这短短几个月的事情。如同译者在最开始写的序一样,这本书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简单明了。作者以学校青年教师亚历山大作为引子,引出他的同事波特一家人,着重介绍了波特家的三个子女在这几个月间经历的一些事情。

大女儿斯蒂芬妮爱上了助理牧师丹尼尔,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与之结婚。二女儿弗雷德里卡竞争到了亚历山大创作的戏剧的主角年轻时代的角色,并且想方设法要完结自己的处女之身最终得偿所愿。小儿子马库斯被教师卢卡斯蛊惑,沉浸在精神实验中,最终二人双双精神失常。而以戏剧创作、选角、排练、公演作为引子,作为旁观者的亚历山大也最终逃离了这个地方。

2、叙述方式

感觉挺多人说这本书很难看,困难的难,确实,这不是一本易读的书。这样简单的故事,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了六百多页,可见其叙述方式绝不是简练派,而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有意识地让人迷失在庞杂的叙述中。如果说主线故事是一条小径,那整本书便是被作者修饰得郁郁葱葱的花园,植被的茂盛已经覆盖住了路径,除了脚下的路,目之所及都是一片繁杂。除非你真正踏入其中,否则永远不知道路通往何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有被作者文字的洪流吞没的感觉。她所写出的心理活动和细节环境描写远远多于故事的叙述性文字,但是书中角色的对话却显示出作者并不是没有能力精简整个故事,只是她不想。如果读者过分纠结于周围环境的描写或是心理活动,可能会觉得非常累,试图抓住其中心思想但是却很难把握。所以倒不如顺其自然往下走,感受这些复杂的文字给人带来的感觉。

顺带一提,译者在前文用了很多文字描述翻译这本书有多困难,读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可能确实很困难。里面依旧有很多英文式表达,读起来让人很别扭,但是我相信翻译也尽力了。

3、人物

本书的重点成长人物就是波特家的三个孩子。说三个孩子之前先要说下他们的父亲,比尔·波特。比尔是个极其专制的家长,他有着非常强的控制欲,试图控制自己的子女和自己老婆。但是有高压就有反抗,妻子的反抗是沉默。而三个儿女的反抗也各有不同,可以说他们的行为的底色就是对父亲极端控制欲的反抗。

3.1斯蒂芬妮

先从大女儿斯蒂芬妮说起,斯蒂芬妮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剑桥毕业,性格温柔体贴。这是她表面的特征,但是心底斯蒂芬妮也是对父亲的控制极力抗拒的。她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如父亲所愿留在伦敦,当一个教授或者是研究员,反而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了父亲的同事,一个女子文法学校的平凡教师。她通过让父亲失望的方式来反抗父亲,可以说是很多性情没那么激烈的子女反抗父母会做的选择。你越想让我出人头地,我就越不求上进。但是这种行为有个极大的弊端,即斯蒂芬妮其实内心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她的人生目的似乎变成了让父亲失望,其他的,都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然后她碰到了丹尼尔,丹尼尔第一次出场就带着要搅乱整个家庭的氛围,比尔对宗教的极端厌恶导致他对丹尼尔恶声恶气,但丹尼尔却似乎显示出了一丝不卑不亢,表示自己只是来看看被斯蒂芬妮所救的几只小猫罢了。丹尼尔对斯蒂芬妮似乎是一见钟情,但我觉得这其中见色起意的成分更大。他见到斯蒂芬妮第一面之后的反应就是:我要跟她结婚。

丹尼尔这段的内心活动让我对其讨厌至极,如同斯蒂芬妮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的反应一样,她也是感觉自己被冒犯了。对一个女人而言,一个不熟悉的男人上来就说我想跟你结婚,听起来就是一句侮辱。似乎她的价值只体现在结婚上,因为她外表看起来满足外人对贤妻良母的所有想象,至于她的内心,谁有兴趣了解呢。后来丹尼尔解释他并非如此想象,但后文他俩结婚后的所作所为无不印证他只是觉得斯蒂芬妮是个好妻子的人选,对于她的深层人格并没有了解的兴趣。

我觉得斯蒂芬妮的人格可分为三层,外层是温柔娴静无害,第二层是对父亲极端控制欲的强烈反抗人格,最深层其实是对自身目标缺失的迷茫的小孩。她会被丹尼尔吸引是因为她觉得丹尼尔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给了斯蒂芬妮一种幻觉似乎和丹尼尔在一起她就可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书本的最后似乎隐隐印证了我的猜测,斯蒂芬妮似乎之后的生活并不会幸福。

3.2弗雷德里卡

再说二女儿弗雷德里卡,我感觉在这本书里,她其实并不是绝对的主角,关于弗雷德里卡的内心成长其实并不多,她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是个意志坚定目标清晰的人。她不像姐姐,虽然他们同样会对父亲的控制产生出想要反抗的欲望,但是弗雷德里卡的反抗方式是寻找一切机会脱离控制。很妙的是开头,两姐妹都深深爱着父亲的年轻同事亚历山大,但是大姐斯蒂芬妮被丹尼尔所吸引,弗雷德里卡则成为了扰乱亚历山大心境的那个人。从对亚历山大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这两姐妹的截然不同,起初,他们都是把亚历山大作为一个情感的投射对象,并未真正向他表达过爱意,虽然他们私下的讨论话题都是亚历山大。但是亚历山大此时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理想形象的现实投射。

后来斯蒂芬妮遇到了丹尼尔,丹尼尔满足了她对目标追寻的需求,她对亚历山大的单恋似乎无疾而终了。但是弗雷德里卡却通过进入剧组,排演戏剧,一步步地走进亚历山大的心里。弗雷德里卡的感情是带有侵入性的,我爱你,我还要得到你,并且我绝不能被这爱情束缚,我要爱你时仍是自由的。弗雷德里卡的身上其实有她父亲的影子,她也有绝对的控制欲望,不过是对自己的人生和身体的控制欲望。因此这也构成了她的故事另一条线:尝试摆脱处女之身。

女性因生理构造,在性这件事上天生似乎处于弱势,她们似乎更容易爱上那个跟自己发生关系的人。或者说,通过一个男人了解了性,似乎就会有印随的心态,进而加深对这个男人的依赖。这本书里的男人似乎都很害怕处女,他们觉得处女是个麻烦的身份,亚历山大得知弗雷德里卡是处女后也是如此,他退缩了。男人们害怕处女在发生关系之后会缠上自己。这大概是因为传统印象中女性很难把性和爱完全分开。但是这绝对不是弗雷德里卡,她要的是对自己全身心的绝对控制,所以她才如此急切地摆脱处女之身,想要证明:看,我不是处女了,我并不会因为跟你发生一次关系就爱上你。

而在”花园中的处子“这一章节中,并不是讲述弗雷德里卡最终与亚历山大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而是她因为害怕亚历山大的失约而决定先一步失约。这章其实可以看出来亚历山大在经过了种种纠结之后,依旧想要得到弗雷德里卡,哪怕日后自己会被纠缠到无法脱身。但弗雷德里卡的落荒而逃其实恰恰证明了她对亚历山大的在意,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她害怕失去对自己的绝对控制权。她本以为自己并不会因为性而加深对一个人的爱,但是在那一刻,她似乎预见了如果第一次是和亚历山大,她大概会丧失对自己身心的控制权,而变成如同珍妮弗一般整日追随着亚历山大的无聊的女人,最终遭到对方厌弃。

3.3马库斯

马库斯可以说是三个孩子中最像他们的母亲温妮弗雷德,他们对于父亲的压迫只有一种反抗的方式:沉默。或者说,他的天才和天生的内向性格更造成了他整个人不断封闭自我,向内卷,把自己压到喘不过气来。但是悲哀的是,他身处这样的家庭中:父亲只想向世人证明他有个天才儿子,母亲只是沉默的逃避父亲的压迫,两个姐姐自身都只顾着反抗父亲寻找自我,并没有人真正关心这个可怜的弟弟。

虽然说波特家的三个子女都聪明绝顶,但是真正称得上天才的大概只有马库斯一个人。天才和聪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天才需要更多的呵护,因为他们异于常人,并且很快变成感知到自己的异常之处。然而人是社会动物,异于常人这件事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也难怪马库斯一开始只想做个不被人注意的透明人。

就在这样的时候,生物教师卢卡斯趁虚而入,他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奇怪、木讷的教师,但是战争期间服役的经历似乎给他造成了非常的心理创伤。他自以为自己在做某种科学探究,他以实验的名义折磨着马库斯,却也让马库斯越来越离不开他。马库斯不理解,他所看到的幻觉、他的臆想、他的衰弱,种种都是来自于卢卡斯,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与卢卡斯的关系对于马库斯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马库斯的故事中其实是更接近”花园中的处子“这个意向的。

在书中,作者很明确的说明了,马库斯的天才是来自于其”头脑花园“的思维方式,他自身就是身处思维花园中的那个脆弱的处子。卢卡斯是个很可怜的人,他感觉自己被监视却无从证明,好不容易找到了马库斯这样的实验对象,结果却把他拉向更加疯狂的彼岸。他极其孤独,没有接触过性,但是却让马库斯给他手活了一发。那个场景对于二人而言与其说是有关于性,倒不如说更接近孤独。两个孤独的人,彼此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没有任何可以倾诉的渠道,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泄、倾诉、陪伴。

然而卢卡斯的精神实验终于逼疯了他们两个人,卢卡斯先疯一步,马库斯紧随其后。不知道后续还有没有马库斯的故事了。

4、杂想

杂杂拉拉写了这么多,其实全书看完,我还是很反感书上推荐打上的独立女性标签。这本书跟独立女性有个毛的关系啊!就是几个聪明的小孩的对父亲反抗和自我追寻的成长故事而已,而且全书的主角跟独立女性沾边的可能就是弗雷德里卡了,但是她的姐姐和弟弟也是本书的主角,她并不是唯一绝对主角,这么写真是不大好。

然后这个译者可能也是翻译了多了拜厄特的作品,在前言的时候写”这部小说的全知叙述者是由多个有限的全知叙述者构成的。“我想说,这不就是POV吗!这种叙述方式在五十年代或许是挺新奇,但是在冰火都火了这么多年的现在,POV的写作方式早已屡见不鲜了,真的没必要这么罗里吧嗦的介绍。

还有就是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像,假如作者要描述一个有独特性格向往自由目标笃定的女主角的成长故事,总是会写他们对性的不屑一顾和急于想要抛弃处女身份的情节,但是描述一个男性的成长故事却免不了对爱情和欲望的狂热和沉迷。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挺好的,说到女性成长故事,总是不免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同样是发生在五十年代的故事,处于欧洲大陆的成长和岛国上的成长故事给人的感觉也很不同。就这一本而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故事更加庞杂,但是语言描写却十分简练,那个故事里的人物更多,而且涉及的时代背景和事件的描写也更多更真实,有时会给人一种纪实小说的错觉。《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主人公们试图在时代和生活中找到自己。但是拜厄特的故事却更简单,描写却更复杂,给人一种在内心中追寻真正的自己的感觉。就如同她自己在书中写的:“我要找到并成为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园中的处子》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