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是一部由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Theodore Roberts / Charles de Rochefort / 埃斯特尔泰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诫》精选点评:
●Musée d'Orsay
●教化意义,每分钟一个字幕画面可太影响观影效果了
●我竟然看下去了
●
●圣经随便撕下几页我就可以拍出一部电影——塞西尔·B·戴米尔
●the only epic movie i acknowledged
●特效惊人,其他没了
●前半段特效有亮点,后半段现代戏就完全不行了,尤其是用十诫的内核来拍现代戏,明显用交叉剪辑更好,现在来看观感就很割裂
●20年代电影太好看了
●和基耶斯洛夫斯基没关系。
《十诫》影评(一):十诫
圣经(和合本)
出埃及记20章3-17节:
第一诫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3节)
第二诫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4-6节)
第三诫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7节)
第四诫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8-11节)
第五诫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12节)
第六诫 不可杀人。(13节)
第七诫 不可奸淫。(14节)
第八诫 不可偷盗。(15节)
第九诫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6节)
第十诫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17节)
《十诫》影评(二):上帝无处不在
这个版本的《十诫》有两大惊喜:
第一,默片时代虽然没有电脑特技,但是依靠宏大逼真的美工建筑、数以万计的群众演员、波澜壮阔的沙漠和海洋外景,居然能制造出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丝毫不亚于21世纪的史诗大片。
第二,预期中的摩西出埃及的故事只是电影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借一个家庭中两兄弟的恩怨,铺陈出一段现代背景的宗教启示录,点出善恶有报的简单道理,是很新颖的拍法。而十诫的故事在之后多次被好莱坞重拍,除了前几年有一个借十诫之名行恶搞之能事的喜剧之外,再没有这样的现代版故事,难道好莱坞电影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勇气是在逐代衰退吗?
把影片一分为二的同时,在古今两边的叙事都不免打了折扣。
摩西的故事中只取了圣经中的主干,摩西一出场就是上帝使者,省略了原著中他的内心挣扎和性格转变,而之后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斗法也被尽数略去,直接杀死头胎子后出埃及,迅速过渡到了“分红海”和“宣十诫”两大高潮,显得比较仓促,对于想好好品味用默片手法表现这段圣经故事的观众,肯定会显得意犹未尽。
现代故事格局小得多,主要讲述一个不信上帝、视十诫为笑料的青年的悲剧宿命。这个创意固然值得嘉许,不过在我看来,故事本身比较牵强。为了合情合理的让这个角色走向末路,编导费尽心机将他塑造成一个几乎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不孝(除了在母亲死去时也痛哭流泪一场算是表现出了人性),生活放荡,为了挣钱置他人性命于不顾,在婚姻生活上也很不检点,最后穷途末路时更是杀人夺财。这样的性格塑造,固然在戏剧上和观众心理预期上都合理化了他的结局,但与影片的主旨——十诫其实并无太大关系。这个青年一再对母亲崇拜十诫和《圣经》的行为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行为,毕竟只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信仰缺失,和作奸犯科的行为不能画上等号,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家中另一个作为正面角色来塑造的儿子,对餐前祷告这样的仪式也并不热衷,说明他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区分这俩兄弟一善一恶的根本,还是在于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编剧没有写出一个宗教意味更浓厚的现代故事,以至于观众在心理上很难把一切因果的源头归于对十诫的尊崇与否。
文/方聿南
《十诫》影评(三):1923版《十诫》简评
【简评】:
第一,默片时代虽然没有电脑特技,但是依靠宏大逼真的美工建筑、数以万计的群众演员、波澜壮阔的沙漠和海洋外景,居然能制造出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丝毫不亚于21世纪的史诗大片。
第二,预期中的摩西出埃及的故事只是电影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借一个家庭中两兄弟的恩怨,铺陈出一段现代背景的宗教启示录,点出善恶有报的简单道理,是很新颖的拍法。而十诫的故事在之后多次被好莱坞重拍,除了前几年有一个借十诫之名行恶搞之能事的喜剧之外,再没有这样的现代版故事,难道好莱坞电影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勇气是在逐代衰退吗?
把影片一分为二的同时,在古今两边的叙事都不免打了折扣。
摩西的故事中只取了圣经中的主干,摩西一出场就是上帝使者,省略了原著中他的内心挣扎和性格转变,而之后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斗法也被尽数略去,直接杀死头胎子后出埃及,迅速过渡到了“分红海”和“宣十诫”两大高潮,显得比较仓促,对于想好好品味用默片手法表现这段圣经故事的观众,肯定会显得意犹未尽。
现代故事格局小得多,主要讲述一个不信上帝、视十诫为笑料的青年的悲剧宿命。这个创意固然值得嘉许,不过在我看来,故事本身比较牵强。为了合情合理的让这个角色走向末路,编导费尽心机将他塑造成一个几乎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不孝(除了在母亲死去时也痛哭流泪一场算是表现出了人性),生活放荡,为了挣钱置他人性命于不顾,在婚姻生活上也很不检点,最后穷途末路时更是杀人夺财。这样的性格塑造,固然在戏剧上和观众心理预期上都合理化了他的结局,但与影片的主旨——十诫其实并无太大关系。这个青年一再对母亲崇拜十诫和《圣经》的行为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行为,毕竟只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信仰缺失,和作奸犯科的行为不能画上等号,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家中另一个作为正面角色来塑造的儿子,对餐前祷告这样的仪式也并不热衷,说明他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而区分这俩兄弟一善一恶的根本,还是在于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编剧没有写出一个宗教意味更浓厚的现代故事,以至于观众在心理上很难把一切因果的源头归于对十诫的尊崇与否。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