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的女人》是一本由[美]A.J.费恩 (A.J.Fin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一):谈一下本书和《后窗》的相似性!
《后窗》因为断腿无法出门的男主天天坐在轮椅上窥探邻居们的生活,偶然中发现对面的推销员杀妻,报警后却遭到警方的质疑,最后在女友和护士的铤而走险下让推销员露出马脚,结尾处推销员潜入男主家中袭击,幸好警察及时赶到救了男主。
《窗里的女人》女主出车祸后恐旷无法出门,天天躲在窗后窥探邻居们,偶然中发现邻居杀妻,报警后遭警方质疑,正当她怀疑自己出幻觉后,真凶潜入家中袭击她,索性最后有惊无险。
主角人设和故事脉络基本相似,都是受伤在家养病,有大把时间窥探邻居,无意中发现凶杀案,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这部小说真拍电影,剧组可轻松了,拍摄手法照搬后窗就行。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二):《窗里的女人》真的让人无法放下吗?
当初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腰封上斯蒂芬•金写的“一本少有的真正让人无法放下的小说。”总得来说,看完我觉得只能打两星,还有一颗星给书中贯穿剧情的各种电影(书后有附录整理)。这本书主要就是讲述了一个遭受巨大创伤患有“恐旷症”的心理医师,目睹了一起凶杀案,但是报警之后,受害者家庭否认,警方对她精神状态的质疑和凶杀案件是否存在的怀疑,导致女主自己也在恍惚之中:“那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吗?她被刺死是真实发生的吗?我真的精神不正常到这种地步了吗?”总之剧情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作者的描述没有特别扣人心弦,前三分之二读下来都没有很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剧情描述,悬疑的氛围铺垫,都不是很紧凑。可能是因为“窗里的女人”是有心理障碍,所以在描述女主的精神状态的时候,为之匹配的是零散的回忆段落和各种与之相关的人物,可能我的阅读能力不强,给我的感觉就是读起来比较吃力。后三分之一的描述,集中在讲述事件的真像 所以阅读后半段的时候,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而且真凶的身份一直在驱使我看下去,所以最后还是看完了。我觉得书里比较大的亮点就是里面推动情节发展的电影,女主只能待在家中,最喜欢的消遣方式就是看电影,所以如果喜欢看推理悬疑的老电影,那可以参考书中的电影,一共有52部电影名称出现过。看了不少悬疑推理方面的小说,这一本还是没有达到心里预期吧,只能说以后看书,还是拒绝腰封诱惑吧!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三):我想你们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看完抑郁症、看完自闭症、又看恐旷症,这个世界上有精神病的人还真多。
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一段,是安娜“打电话”给她的丈夫和孩子,说是很想他们。
“‘我想……’一旦开了口,我就指望着潜意识能接盘,自动组织语言,自主发声。
结果,内心的涌动一发不可收,如同滔滔洪水冲溃堤坝。‘我想念你投球的样子。’傻乎乎的话最先溜出来。‘我想念你无论如何都打不好布林结。我想念你刮胡子留下的刀疤。我想念你的眉毛。’
说着说着,我发现自己走上了楼梯,走过了平台,走进了卧室。‘我想念你的鞋子。我想念你早上向我讨咖啡。我想念你那次涂了我的睫毛膏,结果大家都发现了。我想念你那次竟然让我缝衣服。我想念你对服务生总是很客气。’
躺在床上了,我们的床。‘我想念你煎的蛋。’打散后下过,仍有单面荷包蛋的感觉,一般凝结。‘我想念你讲的睡前故事。’女主角拒绝王子的求婚,坚持先攻读他俩的博士学位。‘我想念你对尼古拉斯·凯奇的印象。’详见惊悚电影《异教徒》的海报。‘我想念你竟然一直以为 误导 该读作 错导 。’
‘别在鸡蛋里挑骨头。你这是在错导我。’
我笑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落泪了:‘我想念你傻得可爱的冷笑话。我想念你总是掰下一块巧克力,而不是索性咬一口那该死的巧克力棒。’
‘别说粗话。’
‘对不起。’
‘还有,掰下来更好吃。’
‘我想念你的心。’我说。
冷场。
‘我非常想你。’
继续冷场。
‘我非常爱你。’我又哭又笑,上气不接下气。‘你们两个。’
这都不是套路,不是我能辨认出来的套路——毕竟,我的专业素养之一就是能认出套路。我就是想他了。我想他。我爱他。我爱他们。”
当我深夜点着台灯看那段话的时候,背后的床上躺着嘟和汤圆,想象如果他们离我而去,我的生活会怎样。就是因为想知道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会离开,才促使我迅速地读下去。
书里最后的结局也真是出乎意料,但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反转。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四):一场被强制安排的出轨
最开始是被这张偷窥的眼睛的封面照吸引住,不晓得原版封面有没有设计得这样出彩。后面看到几个读物博主都买了(不晓得有没有推广的成分)趁着电商做活动,就买了本看看。(几乎是到手的第二天网易蜗牛就上架了,由于最后阅读感受平平,还是有点后悔买了实体)
这本书网上评价挺高的,但可能就真的是读者不同,感受也差了个十万八千里吧。
阅读一开始,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埃德和奥利维亚会离开明显病得严重的安娜?我琢磨着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安娜的病会让她做出一些伤害到奥利维亚的事情,所以一家三口商量后,决定丈夫和女儿搬走。但还是会隔空对安娜嘘寒问暖。然后是伊桑的上场,羸弱,有种受的倾向,但凡美剧犯罪心理看过三季的人只要看到这类型人,基本就会列入首席怀疑对象吧(后续基本就会是走反社会型人格、人格分裂的路子)?我基本是看到这个位置就对凶手是谁没有什么好奇心了,剩余的阅读动力基本就是安娜的恐旷症和由于这个病她一年没出门,还不做卫生的房子是怎么住人的淡淡八卦心理。。。
整本书看下来最抓我的是安娜一家在圣诞前夕的坠崖车祸,外国小说总是会把这类事故写得似乎你身临其境(之前看过一本也是讲车祸,但女主的老公是个渣,车上起了争执,顺其自然出了车祸,但车祸后女主只是断了肋骨但渣男去世了的,也是这段看得很抓心,,可惜这会想不起书名),我脑补的太过形象,以至于我需要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两天两夜里安娜的绝望。但我也同时开始觉得书中导致惨祸发生的安娜的出轨的刻意性,退一步说安娜可能会被同行业里睿智的前辈吸引,觉察到丈夫温存却乏味,但不至于让家庭观崩裂啊,何况她深爱女儿,我认为这点是不需要质疑的。所以基本上安娜就是在一个不那么可能出轨的环境里,拙劣地出轨了。个人是觉得这场出轨只能是作者为了后续剧情的需要强安给女主的罪过。(当然,有些读者可能要说这是文化差异所致,人都会给自己找些借口,就好像幻觉中的安娜不断在重复地对埃德和奥利维亚说想他们,爱他们,其实真没有什么重量)
书评没有给半颗星的功能,我其实只想给两颗半星,不能再多。其中80%还是给分那场车祸的描写。
当然,我的絮叨绝对不该成为任何人读不读这本书的障碍,毕竟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对情感的体认不同,对于情节的设定理解就会天差地别。
祝大家端午节愉快。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五):救赎
如果你拿到这本《窗里的女人》,建议一定要找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读,因为一旦开始,就会欲罢不能。紧张的读过一个个字符,恨不能一目十行而又字字明晰的扫描入脑。刚刚一气读完,长舒一口气,来谈谈我的第一感受。这本书的剧情不甚复杂,很多铺垫也比较清晰,但它就有种迷人的魔力,文字营造出澎湃快速的节奏,大量老电影的情节和对白恰到好处的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多角度的影射人物的角色性格。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的故事剧透就不好看了,所以在此就不谈情节。
想到的第一个词是自我救赎。人的一生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有些错误可以更改,而且没有造成不好的结果,有些错误却会造成永远不可恢复的巨大的创伤,毁掉整个生活。一个由自己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灾难,剧烈的负疚感会击溃所有人的内心。可是生活总是要继续活下去的。即使背负着不可忍受的痛苦。一些人在经历痛不欲生之后浴火重生,而另一些人在日复一日的阴暗中迷失自我。现在我们有心理学派观察和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然而心灵是有盔甲的,保护很多不愿示人的阴暗过往,不能直面的内心缺陷和不背理解的小想法。如果能正确的进入盔甲,那么了解内心,建立联结,时光总能找到方法抚平伤痛。最怕的是盔甲固化,内心分裂成善与恶的两极,不能融合的自我终致人格的分裂。我们需要一根魔杖,在黑暗的世界里念出光明咒语,温暖自己,找到回去的路。失去的不管多痛苦都只是怀念,生活不管多绝望都必须往前。
第二个是相信自己。承认痛苦和失败,然而不能溃败。即使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也要为救赎生命而勇敢。是正义的力量让一个无法离开家门一步的恐旷症患者出门求救,进而唤起生存的勇气。人,往往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勇敢,也更脆弱。每一个结果的产生,都是诸多因素的汇集。解决问题,都要追根溯源,找到最开始的那个点。所有曲折离奇动人心魄的故事,都是错综复杂如乱麻一般的因果和隐匿在云雾中海市蜃楼一般的起点。一次次失败的找寻,一次次擦肩而过的失落,只有相信自己,才有继续的勇气。谁都会迷失,谁都会彷徨,相信自己囿于自己制定规则的小天地,而是相信自己有冲破阻碍,幸福生活的能力。
看书时的酣畅淋漓,不能尽数以文字表达。作者撩的恰到好处,紧抓住读者的眼球。the woman in the window ,把自己的身心都禁锢在窗内的人,人总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改变错误的救赎,必是不能承受之痛。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六):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你清楚你在你的生活里扮演什么角色吗?不一定清楚吧,你在你的生活扮演的角色和你在别人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不一样,甚至是天差地别。
安娜患有严重的疾病,害怕空旷的地方,整日以红酒和黑白电影为伴,偶尔登陆阿戈拉,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誓言。日夜呆在家的安娜开始偷窥邻居的生活,直到伊桑一家的出现。
伊桑的出现让安娜觉得生活有了一点变化,见面的人终于不再是自己的治疗医生和自己花钱请来的“朋友”,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意外出现在安娜生活里的人却让安娜以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酒精和药品的双重作用下,观看黑白影片的后安娜又开始窥视邻居的生活,伊桑家窗里出现了杀人事件,受害人是伊桑的妈妈,安娜报警后却发现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难道真的是自己出现了幻觉?接下来伊桑渐渐远离自己,伊桑爸爸也找上门来,禁止伊桑和安娜来往,真可笑,原来都没人相信安娜,安娜又开始了自己的“蜗居”生活。
原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又出现了一些小插曲,莫名的邮件,租客房间里的耳饰,以及断断续续的记忆让安娜更加不安。明明就是现实发生的事为何会以“幻觉”结束?还有那封“猜猜我是谁”的邮件里安娜的睡觉照片是谁拍的?难道邻居们还有和安娜一样的“爱好”?
以为就此结束的安娜却感觉一切正常得异样,然而所有的改变都从那句“你的丈夫和女儿已经死亡了”而改变。这句话撕开了安娜内心最后一道防线。
直到伊桑再次来到安娜家,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伊桑,被杀死的是伊桑的亲生母亲,一切都是伊桑的诡计,很完美无人识破。
本书前半段很平淡,但却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伏笔,黑白电影片的放印于安娜所处情形相呼应,安娜与丈夫和女儿的对话;伊桑父母的反常,一切反常的情况为什么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合理却又很别扭的解释。一切的疑惑都在文章快要结束的解开,所有的问题一起爆发,越发抓住人心,到底是谁?难道不是伊桑的爸爸吗?难道一切都是安娜自己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真的是安娜出现幻觉了?
经过报警过后的安娜更加被大家认为是一个精神病,害怕空旷的地方,是个不敢踏出门的胆小鬼,可实际上她还是一个医治别人的心理医生;伊桑在安娜眼里是个和自己女儿一般的朋友,可真是的伊桑有多重人格,是凶手,是一个心里扭曲的大人,想杀了安娜,满足自己的快感。
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角色,你也无法知道别人真正的角色是什么。
本以为这本书会以悲剧结束,还好在最后,在伊桑的追杀下安娜冲破内心的恐惧跑出门外,又一次在空旷的空间里,终于不怕了。
人的性格千变万化,别低估你对别人的影响也别轻易判断你所扮演的角色。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七):细思极恐的生活
“ 我,包裹我自己,是为抵御纷扰的环境带给我的伤害,也许,这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原因,我排斥外界是为了惩罚我曾犯下的罪行。”
安娜,成功儿童心理学医生,却和同事发生了婚外情,一段隐晦而躲藏的恋情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会觉得别人都不为所知,可荒唐的,这只是掩耳盗铃。事情败露,开车中争抢电话而开下悬崖,也是安娜没有想到的意外。荒唐的是亲手葬送了丈夫和女儿的性命,可自己却顽强的在冰天雪地中活了下来。上帝最喜欢和我们开玩笑,他会抢走你最宝贵,但却最视而不见的幸福。这样的创伤让安娜变成了“恐旷症”患者。从心里医生到病患本身,她经历的不只是肉体上的痛苦,最为严重的则是心里上沉重的打击与不能逾越的鸿沟。孤僻,躲避,隐藏,自我封闭,自我包裹,只是为了不被触景生情;酗酒,超剂量服药只为麻痹自己,希望自己在虚幻中与丈夫和女儿沟通。对外界的了解也仅仅通过自家的窗户,相机的镜头和网络之间病患的窗口联系,这就是安娜自我的惩罚。
每天观察周围邻居的生活琐事,并用相机镜头记录下来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酗酒,超剂量的服药也是她每天的日常,除了心理医生的家访探病和理疗师的上门复健,日复一日的如此生活对于安娜倒也平静,直到公园一端的公寓里搬来的新邻居,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烧脑的故事也正式从此展开,她不知道自己是真的遇见还是恍惚中碰到的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却被一次次的否定代偏,怀疑了任何一个可以怀疑的人却忽略了真正的凶手。看到这里,突然觉得这跟我们日常生活很像啊!我们总是在追求自己认为重要且正确的事情,却往往忽略了真正存在最为客观与残酷的现实。多么荒唐,从不自我怀疑的自己,总是自信满满的直奔南墙,即使前方设有路标,也视而不见。直至头破血流,才能幡然醒悟。我们得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经受住这一次次现实的撞击。
我们也何尝不是像安娜一样喜欢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冷眼的看着周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在失意,感伤的时候做着自我的催眠与麻痹;也是忽略自己最为珍贵却视而不见的一切;每天也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工作;也如伊桑般在遭受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早期性格上的烙印行为创伤;也在社交网络上流露情感,找寻慰籍;这些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日常中最为常见的生活状况。生活其实是选择题,不管你选择哪一个答案,就好像你在水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的产生,正如蝴蝶效应一般展开,推动你前进的正是这些涟漪,振动。不管走向如何,这就是当初的选择。正如伊桑的选择,安娜的选择,选择你认为对的,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正确,但是,悬崖勒马,才是明智的体现。如果能走出舒适区,站在外界的视角去看看这个被社会洪流所裹挟的自己,则是另一番感触。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则是被忽略的美德。
细思极恐,这是我送给这本书的中肯评价。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八):文明与窥探
路上读书解读:
这本书在开篇的时候,作者便引用了电影《辣手摧花》中的经典对白:我总觉得,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些无人知晓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猎奇与窥探欲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人人都有不想被人发现的秘密,人人都想去揭开别人的秘密。故事的主人公安娜使出浑身解数偷窥着邻居家的生活,我们又何尝不是透过文字在偷窥她的生活呢?
按照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窥看”其实是一种性本能。儿童通过窥探父母的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但大多数父母很难用复杂的生物学、遗传学知识,去正面解答孩子们的好奇心,而是选择用含糊其辞的回答敷衍过去。等孩子成年之后,那些童年没有被满足的欲望,就会进化成了一种疯狂的窥视欲。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渐渐使躯体被遮蔽起来,然而性的好奇却从未停歇,这种好奇只有通过窥探到性对象的隐私部分才能被得到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偷窥行为是道德和法律都不能容忍的。那么,如何为安娜这种羞耻的“偷窥欲”盖上一张遮羞布,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故事中反复强调安娜对于恐旷症的无能为力,同时不断提到她过去的儿童心理医生职业,一个完美的天使形象,这都在变相转嫁她的“偷窥”行为。然而,使读者从情感上彻底原谅安娜的事件是,警察告诉众人:十个月前的那场车祸,使安娜生病,同时她的丈夫和女儿也丧生了,只是她选择性的遗忘了这段记忆。所以才有后来的独居,以及偷窥行为。最后,作者安排安娜通过偷窥发现了一起谋杀,并最终找到凶手,让他笔下的偷窥成功摆脱了社会大众的谴责。
除了偷窥,在主人公安娜身上,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疯癫。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安娜已经足不出户十个月了,邻居们觉得她是一个怪人。后来通过警察的调查,她不仅有恐旷症,还嗜酒嗑药,整天幻想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还活着。
当一个疯女人说她偷看到了一桩命案,这样的口供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很显然,警察选择了不信。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觉得不可信。为什么会这样?
米歇尔·福柯在他的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提到,这个社会的规则,其实是由权力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架构的。比如说法律,就规定了哪些事是能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杀人放火,当然是不能做的,它会威胁这个社会的安宁。再比如,一些社会习惯,也属于这类规则。例如这个社会会鼓励人们结婚生子。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结婚生子,但是你不这么做的话,多多少少会被这个社会视作不正常的人。在现代人来看,这些不正常的人,或者用福柯的说法,这些疯人,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所以,人们本能的排斥疯人,不信任疯人说的话,即便他们说的是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安娜在报警之后,得不到警察的信任,反而被当成一个胡闹的病人,交给医生去治疗。
然而,作为书中的疯癫代表,安娜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特别是被一封电子邮件威胁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出现了再一次警方、拉塞尔一家和安娜的对质,也是理性对疯癫的二次打压。在这一次三方会审中,安娜从警方的口中知道了自己丈夫和女儿去世的事实。虽然后来经过了意志消沉、自我禁闭,但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安娜从此不再相信“理性”化身的警方,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九):对于我们自己,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人对自己到底能有多宽容?
读完结尾,合上书,脑子嗡鸣,我甚至觉得晚春的午夜太过冷了一些。故事结局,当安娜终于克服自己的恐旷症走进阳光那一刻,我丝毫没有为她从伊桑的刀下脱险而松一口气,更没有任何雀跃与欢喜的心情,我在问安娜,也在问自己:“人对自己到底能有多宽容?”
看到伊桑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又试图杀死目击者安娜时,心中悲凉。一个瘾君子的儿子,4岁之前看到的都是人间最黑暗的一面,见到的都是人性最极端的丑恶,他那年轻且没能戒掉毒瘾的母亲,让伊桑见识着吸毒而亡的惨象,遭受着陌生男人的虐打。拥有这样的童年,该怎么让他去成为一个好孩子呢?5岁时好不容易被收养,依然难逃幼年阴影,在即将成年之际,那个曾抛弃他的吸毒母亲竟然又回来要同他再续母子情分。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谁又能体会伊桑一路走来的心境?谁不渴望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谁不期盼优秀有爱的父母?
被虐待的儿童大多是无法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绪,交不到亲密的朋友,长期处在极易焦虑、抑郁、攻击性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的状态中,他们同样备受煎熬。这也解释了为何伊桑与他的养父母并不亲近,尽管他们爱他,甚至在他杀人后包庇他,却依旧无法走入他的内心,同样解释了为何伊桑看起来“天性很坏”。
在生物学上,环境是能够“形塑”大脑中负责情绪区域的,这个区域会调整我们感受周围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童年的不幸因此会给受害者们投下甚至长达一生的阴影。“怪胎”伊桑,是他那位看起来很有爱想要继续负责的母亲不负责任的成果。
也因此,我不敢去想奥莉薇亚长大后是何模样?面对一个婚内出轨、并间接害死自己父亲和她自己的母亲——安娜,面对着这样的事实,年幼的奥莉薇亚即便在事故中侥幸存活,又是否能否撑过整个童年,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孩子?她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版本的伊桑?
而作为职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安娜,我认为她在经历家庭变故后,所患的极其严重的恐旷症和幻觉,其原因并不是她源自自己是始作俑者的愧疚,而是难以面对现实、也不肯承认自己才是事故根源这一事实的结果。所以她逃避一切,成为了只能窥探外界的窗里的女人。
当警察把埃德和奥莉薇亚已死的事实直白陈述给安娜时,她为何变得无话可说;当已经成为怪胎的伊桑把刀架在安娜脖子上并试图杀死她时,她是否认真反思过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当她终于因为活下去的本能再度踏进阳光时,她是否已经全盘原谅和接纳了自己?
人对自己到底有多宽容,人为自己的过错到底能找到多少可开脱的理由,人为活下去而不去负责的界限到底可以有多远。
安娜和伊桑母亲的一见如故,让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一丘之貉!程度不同而已。
的确,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但有些所作所为带来的伤害,并不是可以逃避和弥补的。伊桑的母亲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安娜为此失去了亲人也深受恐旷症的困扰无法好好生活。但有些事,是无法原谅的。坏孩子伊桑死了,好孩子奥莉薇亚也死了,他们没能经历过一场完整的人生,谁又来为这一切无辜受害负责?
费恩的小说真的有惊艳到我,且不说故事丝丝入扣,悬念迭起,十分抓人,文笔优美,比喻生动,对老电影台词的引用既很好地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单就这个故事所传达出的质问,都足以让我们缄默良久。我们的父母合格吗?我们合格吗?我们会成为合格的父母吗?人世间的悲剧不是无缘故的,生活中的美好也不是没原因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做事都是有底线有代价的。对于我们自己,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窗里的女人》读后感(十):《窗里的女人》:需要多少谎话,才能愈合一块伤疤
“后窗窥视”这个主题,最经典的诠释,或许当属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后窗》。这部改编自康奈尔·伍尔里奇同名小说的电影,几乎凭一己之力将这一主题的作品定型——行动不便的窥视者、只可远观的阴谋,以及逐渐蔓延到窥视者面前的恐怖……
“后窗窥视”引人入胜的关键,在于作品里的“窥视者”,其实呼应了作品之外的“窥视者”,即读者或观众的存在。这一里一外的双重窥视,必然会让危机在蔓延到作品中窥视者眼前的同时,也让读者或观众感同身受。但作为一种机制的“后窗窥视”,其实和大多数类型文学作品里的“套路”一样,“初试啼声”可以成就经典,但后面的模仿者,几乎只有“致敬”的份。
那么后来者在面对类似的经典手法之时,就只能哀叹“生不逢时”了吗?当然不是这样。聪明的作者,永远可以在林立的经典当中,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美国作家费恩的这部《窗里的女人》便是这样一次尝试,而且相当成功——半个多世纪以后,“后窗”仍在,但总能有些新鲜的玩法。希区柯克时代所热衷的“阴谋与爱情”,在当下这个时代,其实已经被创伤与疏离取代——恐怖的来源,不再是外来的凶神恶煞,而是我们内心的无人知晓。
《窗里的女人》拥有非常典型的悬疑故事走向——开篇简单,迅速引读者“入局”,随后便高潮迭起。主角“我”独居在一栋公寓当中,因为患上了心理疾病“恐旷症”无法出门,只得“宅”在家里,每天与老电影为伴,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在一个网站上为人们提供专业建议——这多少有些讽刺。而除此之外,窗口是“我”与外界世界唯一真实的联络途径。有一天,“我”窥探到邻居家的女主人被人袭击,于是立刻报警,并且鼓足勇气走出了家门,不料却在赶往邻居家帮忙的路上晕倒。但当“我”在医院中醒来时,却被警方告知邻居家并无凶案发生,邻居家女主人也安然无恙。但当这位“女主人”来到“我”面前时,“我”却对此人毫无印象。紧接着,“我”又接二连三地收到各式各样的警告,其中还包括一张自己在深夜两点时熟睡中的照片……
作为一部典型的悬疑作品,除了使用了“后窗窥视”这一经典的机制,《窗里的女人》还通过不断的反转,将读者的阅读兴致调动到极致。在这部作品里,任何看似理所当然的“先入为主”都会成为一个个陷阱,而读者唯一立于不败之地的方式,或许就是不去对作品里尚未交代的细节进行猜测——可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总习惯于去想象某件事的动机,并且在某个人物一出场,就为他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可这部作品,却会让一切预想和标签都摧毁,在荡然无存的前提下,重塑真相与生活。
所以《窗里的女人》虽然是一部自带畅销属性、游戏意味很浓的作品,但它的内核却又是指向某种“人类境况”的。正如前面提到的,这部作品的作者费恩的高明之处,正是用经典的机制,来讲述一个“当代故事”——我们的世界,已经不同于希区柯克的世界那般浮华而危机四伏,迷恋于阴谋与爱情。它更快速,更井然有序,却更可能隐藏着千疮百孔。当“我”在后窗窥探到凶案发生,却被当做是在编造谎言时,人们对于这种谎言的运作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一个独居女人,丈夫与孩子通通离自己而去,面对邻居家的美满家庭,不免心生嫉妒,于是妄想,于是扯谎,意欲博人眼球……这种谎言是古老的,但却频发在这个“人人都有病”的年代。而当真相揭露之后,这一份“时代属性”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这样的人类境况之下,看似无懈可击的美满生活,却包含有某种自我毁灭的机制。过往的阴影会无限被放大,但人们内心的伤疤却可能会在不断的粉饰之下变得一塌糊涂。
“我”终究是扯了谎的,这种扯谎无关嫉妒,却和“我”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家中一样,是一种否认真实的自保机制。自保是一种本能,但以为作茧自缚便可以刀枪不入,却是太过荒唐的。谎话可以让我们不痛,可以遮住伤疤,但绝不会使它愈合。痛苦使我们感受真实,也只有在真实的痛苦之下,我们才有让真实生活得以为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