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是一本由琹涵-著 / 毛树来-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 .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一):少女心和文艺控的双重满足
很赞的一本书,封面唯美,满足了我的少女心;内容典雅,满足了我的文艺控。没有鸡汤的油腻,又自带趣味。又是一本我想要收藏的好书。
喜欢封面上那句晨吟晚读的话,后来才发现那是作者在导读里的文字。本书副标题也很唯美——“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唐诗,可不就是一种美好的载体?虽然其中也有落第的沮丧、离别的愁绪,却使唐诗显得更有风韵。个人觉得,能和唐诗相遇,就是一种欢喜了。
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每个人,最先接触的还是唐诗。小学时的必背古诗70首,抛去开始的几首乐府,最后的宋诗、明清诗,剩下的很多都是唐诗。或许可以小小调侃一下,唐诗不管何时,都是和考试相关的哩。但是很多人熟悉唐诗,却未必能像作者这样用文字表达欢喜。不过,书中某些句子重新划分段落,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本书分为四卷,每卷由一句诗作为卷名,依次是“坐看云起时”、“散步咏凉天”、“天涯若比邻”、“独钓寒江雪”。四句中只有第二句诗我不熟悉,但不影响我从这些诗句中猜出每一卷的意蕴所在。
本书排版也十分得体。首先是一幅或春意盎然或萧瑟苍凉的古典画,画下面紧跟着一首唐诗。然后是三四页作者的体悟,最后则是对诗人的简短介绍。这本书可以用作品鉴,也可以用来学习。尤其是这种诗画结合的方式,使得本书趣味性、可读性都上了一个档次。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用画面联想记忆文字,是很有效的一种记忆方式。书中介绍孟浩然的《春晓》,就配一张春燕桃花图,春天的喜悦和生机,喷薄而出;介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配一张漆黑一片中唯有一间草庐亮灯的图,黑色的山体、树木让人感受到压力,草庐里黄色的灯光,却让人觉得温暖,也让人更明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小学时没有遇到这样的书,现在却遇到了,还算是幸运的。
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的基本功,重头戏还是作者由这些唐诗而产生的体悟。比如《有情》一文,作者感慨于孟浩然在《春晓》里的多情(或者说是深情更好),也记叙了自己和朋友之间关于春天的一两件事。比如朋友亚南拔去了支撑花朵的铁丝,连忙插回去,还对着花儿致歉;同事秀珠叮嘱自己种下的芦荟要好好地长。这都显示出作者朋友们的爱花惜花之情和保留童真童趣的心灵。这份赤子情怀,也难怪作者会以“有情”为题了。这样的文章,也让我对本书的好感度大增。
最后说一句,纸张很好摸,嘿嘿。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二):唐诗的美,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位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窗外正飘着细雨,此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首诗:
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这首诗在任何下雨的天气用来细细品读都能让人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唐诗就像一个宝藏,在里面我们能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人生阅历、丝竹画作。唐诗又像一座桃花源,有落英缤纷,有让人徘徊流连的韵味。
亲近唐诗,探究人文之美,每个人都可以从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情,从而引发共鸣。唐诗,可以见证我们每个人生阶段,以生活的经验来品位唐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体会。
这本《品位唐诗》是作者《慢读唐诗》的重印,作者在老的作品的基础上,经过了两年的长考,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雅的封面。
整书分为几大章节:风景、情谊、心境。每首诗都配了精美的水墨画,第一首诗是《春晓》,春晓是描述春天的一首诗,朗朗上口,是每个初学唐诗的人必背的一首诗。春天里,经过一晚的酣眠,不知不觉天亮了,随处可以听到鸟的嘤嘤鸣唱。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真令人担心那些娇嫩、美丽的花朵,不知道飘落了多少。作者在赏析这首诗的时候,想到了自己有一个春日出游的回忆,想到了她的朋友,那些有赤子情怀把植物当人看待的朋友。一首咏春诗能让作者想到植物想到朋友,想到当初美好的回忆,这就是一首诗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亲近唐诗,探究人文之美,让诗的隽永美好,浇灌我们枯寂的心灵,唐诗,就像生命的源头之水,为我们展现它活泼不息的生机,希望每个人都能爱上唐诗。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三):诗中韵味之《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
lue编辑
花前月下,旖旎岁月——这样的意境对于情侣恋人而言是非常向往的;而狂放高歌,放荡不羁对于文人而言是一种释放内心情感的意境。不同的人群对于自己向往的意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文字无疑是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途径。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唐诗宋词无疑其中的两颗明珠。
今天带来的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台湾重要的资深散文作家琹涵编著,牧虎苑专业画家毛树来插画的《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一书则是对唐诗宋词中的唐诗进行了品鉴。
本书中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办法将所有的唐诗都拉出来展示给读者,毕竟本书不是《唐诗三百首》,不是单纯的将按照诗人的年代顺序亦或者别的什么顺序将其代表作列举出来,而是将作者自己欣赏的一些唐诗和自己诵诗读诗的感想和对生活的体会结合起来呈献给读者。
在本书中你不仅仅能够读到在《唐诗三百首》乃至其他的唐诗大全书籍中的一些经典诗句,如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能够看到作者和《夜雨寄北》相遇之后碰撞的火花。
不同的读者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产生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对于热恋中分隔两地的恋人们而言,对这首诗的体会可能是对自己另一半浓浓的相思;而在作者看来这首浅白清雅的诗,不仅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诗人在字里行间处透露出的思恋。然而这种思恋这种淡愁与诗中描述的巴山夜雨的场景结合之后就显得更加的强烈。
这简简单单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是能够带着我们一起飞,带着我们一起去寻找新世界,带着我们奔向更加美丽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当你读完李商隐的这首诗之后紧接着就是作者的品鉴(《心灵深处的小花》),这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让你感受到这首唐诗的魅力,还能够吸引你进一步关注诗人本身。如果你恰好生出了这样的好奇心的话,那么坐着接下来对作者生平的简练介绍应该能够及时补上。
以上仅仅是选取了本书正文四卷(即四个章节)中的一首诗的品鉴,书中还有很多其他唐朝诗人的作品和作者的品鉴等着眼前的你来鉴赏。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推出每一首名诗的同时还配以与诗句中描述的场景一致的插画,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放大我们的阅读体验!如果你也是唐诗爱好者,那就赶紧来加入本书的阅读队伍吧!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四):唐诗之美
“在熹微的晨光中细吟,是欢愉的开始;对着漫天晚霞诵读,是一日丰满的句号。”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大抵就是如此,能够做自己想做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和所有热爱的人或事物尽情拥抱,这样的人生该有多惬意呢!
一直以来,很喜欢诗词之美。那种飘然唯美的意境,仔细读来仿佛让人走进另外一个世界,有忧愁,有伤感,有胸怀天下,有世间美景,有儿女情长,也有淡泊宁静。我想,这样的文字总该是记到心里去的,更应该深入灵魂,融入生活。《品味唐诗:去和所有的欢喜时光相遇》,一本感受唐诗之美的文学书籍,一本来自台湾知名散文家琹涵的清雅文字,一本读起来可以让人倍感轻松和愉悦的散文作品,引领我们领略经典诗词之美。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一支,能够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可谓都是精品。每一首唐诗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以极其精简的文字表达出了最打动人心的情感,能够被众多人喜欢也在情理之中。在本书中,作者正是由于自己对唐诗的热爱,以及诸多的生活经历,将自己的感悟汇集成这样一篇篇处处显露着无限美好的文章。不得不说,阅读这样作品是一种享受。
走进唐诗的世界,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开始,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诗,并把它们熟记下来;或者抄录下来做成精美的独家诗词收藏本;或者和同样喜欢诗的朋友交流心得;或者自己尝试来写诗.....只要喜欢,哪一种方式也不妨尝试一番,相信定有乐趣在其中。
唐诗是美的,文字美,意境美,蕴含的感情丰富。因此,整本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情感描写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分为了四部分,其中有“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有“散步咏凉天”的淡然,有“天涯若比零”的情谊,也有“独钓寒江雪”的孤独。每一部分囊括了数篇散文,也包含了众多诗人的美好佳作。
孟浩然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赞美春天的美好;王维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诉说山中的悠闲宁静;韦应物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描写雨后的景色;李商隐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倾诉思念;李白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叹时光飞逝;元稹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言明对菊花的欣赏;白居易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出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坚韧;李绅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诉说农夫的不易;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抚慰离别的伤感;王之涣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自然的美景;刘禹锡用“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表达淘沙女子的悲哀......
如此唐诗,灵性天然,洒脱奔放,饱含最真实的情感,试问又有几人不喜欢?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五):品味唐诗
喜欢古典,从以前开始便是,顺带着连着他的文化,都喜欢了。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因此当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决定,就是它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春雨时节,点点细雨飘然,本该赏雨,而我却被封面所震惊。梅花点点,边角只有不显眼的四个粉字品味唐诗。差点让我以为自己得到了一本做工精美的手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书的封面写着“去和所以喜欢的时光相遇”,这让我对它的好奇心更甚。
带着好奇,我翻开这本宁静淡雅的书籍。
它满足了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书分为四个部分,“坐看云起时”、“散步咏凉天”、“天涯若比邻”、“独钓寒江雪”。每一部分引用一句唐诗,那每一个部分的意思就令我们不难猜到。
而插画是一幅幅古典国画,配上唐诗,三言两语的悠闲短文,变成了这一本做工优美的书籍。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都融入笔者对诗词别样的感受。
笔者的文字很宁静,让我在这信息横流的时代感受到心灵的平静。但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并不适合一次性看完。 文章篇幅很短,寥寥几页便一首唐诗完结,所以数量多了起来,一次性看的太多,便会觉得枯燥,甚至觉得千篇一律。
刚开始的时候我便是如此。一次性读的太多,便有些腻味。
这本书也有很大的亮点就是带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唐诗,把我们从李杜的囚笼里解救出来,了解更多的文人墨客。而且这本书浅显易懂,很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品味不一样的唐诗。
里面的插画也值得人们去研究,出自于画协之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唐诗中的情景,妙不言哉。
这本书整体来说,是好的,它适用于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适合我们去慢慢的品味。
“书中自有颜如玉”,唐诗也如此,让我们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去品味其中的奥妙,相信我,你会喜欢它。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六):将生活过成诗词曲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我们常常被生活的大潮裹挟着不断向前冲,这其中会有很多不如意,不情愿,不甘心,也会有很多失落、想而不得,所以常常会觉得累,是那种身心俱疲的累。也因此,我们常常会怀念原来的慢生活,希望自己有闲情逸致可以领略生活的美好。
可是,这种我们向往的慢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真的从来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吗?想一想,不是的,这种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自己从来没有察觉罢了。台湾散文作家琹涵的《品味唐诗》《邂逅宋词》《聆听元曲》三本书选取55首唐诗、40首宋词、55首元曲,融入到150个生活故事中,让唐诗、宋词、元曲 和生活、情感、领悟充分结合,用幽美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女作家诗情画意的慢生活。
虽然这三本书的名字有唐诗、宋词、元曲,但严格说来,这三本书并不是唐诗、宋词、元曲的赏析,而是作者的散文集,又因为加入了经典文学,使得整本书都充满墨香书韵和作者个人的气质。
作者对古诗词非常熟悉,写作的时候信手拈来,入情入境。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阅读唐诗、宋词、元曲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且这种感受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唐诗宋词元曲虽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但其实在现实中也随处可见。说不定什么时候,特定的场景就会让你想起某首诗词,这种千年后的共鸣基础是你必须对诗词曲特别熟悉,并对诗词作者有一定了解,才不会让读者有诗词乱入的感觉。
琹涵的散文一向有唯美的特质,语言纯澈,情感细腻,她很善于抓住某一瞬间的心动并能迅速在诗词中找到相应的描述。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她心中有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静谧吧,这使得她能够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内心依然充满阳光和对别人的祝福。她记得旅途中调皮的小男孩,善待朋友们送的风铃礼物,注意观察周围人的举止,哪怕是游泳教练中止了日语学习也能让她从中感悟到生活的某些真谛。她用一双善解人意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细致地描画,沉静地思考,并从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生活中会有不如意,会有失落和分离,可无论怎样,我们都会从时间中学会坚强,笑对一切。她从诗歌中透视生活,又在生活中释放诗意,她把生活变成唐诗、宋词、元曲,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就是诗歌中的平仄和韵律。
虽说是散文集,但书中也会对文中涉及到的诗词曲做简单的解释,对诗词作者有个简洁的介绍,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思,算是对正文的补充。每篇散文前面都有毛树来先生为文中的诗配的画,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充满中国风韵,和文字相得益彰,文美画美,翻起来是一种享受。自古诗画不分家,这次添上了散文,也别有一种风味。
把生活过成诗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这是琹涵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其实,只要你心中有诗,心中有爱,喜欢读书,那么你就会有自己的唐诗、宋词和元曲,也会拥有诗意的生活。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七):品味唐诗,感受生活
继《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之后,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结合,这些栏目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我们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家国天下,以诗传情,以诗会友,以诗下酒。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诗意,诗的巅峰时代唐朝,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唐诗宛如一座桃花源,给人无限向往。” 台湾作家琹涵的《品味唐诗_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如一缕清风吹开了心田。唐诗是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可是这本书却是一口气读完了,掩卷之后竟意犹未尽,就像酒至半酣。于是沏茶、焚香重坐案前,又一次深入其中。 初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照在窗前,坐看云起时,从“春眠不觉晓”这首恐怕无人不知的小诗开始,作者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就像跟你面对面坐着,品茶品诗。诗的意境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合在一起,恍惚间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宁静恬淡的不仅仅是景色,更是我们的心境。如唐人一般,穿行在诗里,却又感受着朋友、邻里、亲人之间的温情。 唐诗中有美景、有哲理、有劝诫。卷二《散步咏凉天》。作者引领我们重温“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由此忆起久不见面的故人,深情厚谊,何等幸福。新婚嫁人,下厨煲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贤惠的女性,羞怯的神态浮现眼前,勾起作者遐思,也引起作者联想,生活处处皆是诗! 送别诗是唐诗的一大流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中毕业之时我曾把这句诗送给了好朋友。作者把每一首诗的解析都融入自己的生活。第三卷追忆流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相遇,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第四卷《独钓寒江雪》品味的是人间疾苦。作者选取解读的几首诗,抛开了个人,着眼于劳苦大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作者同情弱者的悲悯之心跃然纸上。人生在世,缺憾在所难免,让我们对明日的美好有了期待。给人生活的勇气自勉勉人,是作者内心善良的体现。 琹涵在全书中“带着阳光和祝福”,带领读者走进唐诗,解读耳目一新,配以毛树来先生的题图画作,可读性、可视性都是非常高的。 印刷之中出现几个错别字如P168王湾《次北国山下》,当然瑕不掩瑜,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再次阅读。 摘录作者的几句话作为结尾: 1.唐诗宛如一座桃花源,有落英缤纷,让人忘路之远近,徘徊留恋而不忍离去。 2.希望属于生命的阴霾都能逐渐远去,让阳光来到我们心中,有盼望,有信心,更有欢喜。 3.一个人只要不放弃自己,别人就无法放弃他。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八):品读唐诗,为心灵找一处静谧之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谈起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向来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着无数的虔诚的追随者,正如最近中央电视台倾情打造的节目《经典永流传》。这是一档以诗词为主题的节目,把我们的经典诗词化为了歌声,让经典和潮流相碰撞,发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将诗词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档节目一出,便圈粉无数,更是很多人把诗化为了生活的哲理。而我最近识得的一位作家,便是这样一位以诗会友,以诗下酒的人。
台湾作家琹涵的《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便把唐诗的妙言化为了自己生活的哲理。在午后,捧着这本书来细细品味,就像是饮了一杯茶,齿颊留香。一个个字符,似清泉在心间流淌,沁人心脾。
这本书的装帧甚是精美,让人拿到手上欢喜不已,封面是中国的水墨画,这样的搭配,更是让这本书变得文艺了很多。翻开来,仅仅是卷首语便在我心底激起了微波。作者的语言很美,美到让我舍不得眨眼睛,生怕一眨眼,那些美丽的句子就消失不见了。你看,作者在导语种说,“不论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诗,优美的诗句飞扬,连日子都美丽起来了······”、“唐诗宛如一座桃花源,有落英缤纷,让人忘路之远近,徘徊流连而不忍离去。”就连导读的文字都美不胜收,对书卷内容更是期待不已。
此书分为四卷,分别是“坐看云起时”、“散步咏凉天”、“天涯若比邻”、“独钓寒江雪”,每一卷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首诗而引发来的深思,这种深思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不由自主将唐诗嵌入到了生活之中。
读起王维的《鸟鸣涧》,这悠闲宁静的诗便让人不禁想起居住再山上的那段时光。单是想想,再山上居住的闲时与宁静,便让我心神向往。被手机捆绑住的我,其实已经鲜少静心来品味一首诗了。今日,来读这本书,恍惚间回到了中学时代,每日每日读书作文,在诗中感悟人生真谛。而作者,早早就把唐诗化为了自己灵魂之中的一束光,引领着自己再这个纷纷扰扰的世间,保持那颗初心。
有一朵小花,开在了琹涵的心灵深处,更是开在了我的世界里。最近在学习诗歌鉴赏,老师常常在课堂之上为我们即兴诵读诗歌,那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语调,让人的耳朵为之倾倒。更是让我透过诗人的言语,探寻到了一个宽广美好的世界,他们的诗都像是一朵朵的小花,绽放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幽幽吐露着芬芳,也永远美丽了我们的人生。
作者琹涵在这本书中,不仅仅带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更是带领我们参透人生的真谛,慰藉我们那颗躁动而无处安放的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作者写在《浮生若梦》篇章结尾处的话:若有一点人生成绩,那的确来自坚忍的毅力和力量的努力,其中也有上天的成全,让人感恩。浮生若梦,我想,只要够坚持,也该是一场美梦把!
浮生若梦,四个字多么深邃,猜不透,看不透,却在合上书的一刹那,寻得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本书之于我,不仅仅是看学习到了那些唐诗,更是透过作者对唐诗的解读,寻觅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喜欢这本书,更是推荐诸位去读这本书,感悟这本的文字之妙和思想之深邃。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九):腹有诗书,颜如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作为女人,特别是对数字不敏感的女人,“黄金屋”这三个字吸引力,远远比不过“颜如玉”这三字。“女为悦己者容”,追求美貌从古至今都是女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任务。当知道了苏轼《和董传留别》,学到了里面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才恍然大悟般的知道了自己的浅薄,“腹有诗书气自华”才是真正的“颜如玉”。毕竟韶华易逝,写在脸上的美永远比不过灵魂的精雕细琢。 琹涵是这样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非常喜欢古典文学的台湾女子。她喜欢唐诗,她写就这本《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不仅仅品味唐诗,更像是在感受唐诗。 读《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中的小故事,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温暖。琹涵在体味唐诗的美和浪漫,她让诗人的洒脱走进了生活里。她站在唐诗的风华中看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事。她说感谢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辈出才子诗人的唐朝,那个市井中都是才华横溢的年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魅力的文字。得以让我们看到了三千年前的美好和浪漫。 琹涵在《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一书中抒写的每一篇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很温暖,没有刻意的讲述大道理,只是平平淡淡就像和老友叙旧,就像唐诗,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最常见生活里的景色和感受,也是这些生活里见惯了的场景,才衍生了无限的美,无限的意境。 这就是唐诗的美。“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就是柳宗元在这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所写到的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每个人的生活本可以诗情画意,有些时候是我们没有用心,日常生活也罢,出门旅行也好,哪怕是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诗情画意总是会来的。只要你用心,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有新风景。 你看,春天已经悄然而来,会不会想到一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淅淅沥沥的春雨敲打着窗台,你会不会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是平常的春风,柳树,春雨,在诗人的笔下却是这样风情万种。 生活太匆匆,我们身边的人,有些是总是碰面我们却难得说上几句话,有些老朋友却又好久好久没有联系。出去旅行也是太匆匆,拍照,发朋友圈,活的太着急,而诗歌意境里的缓慢正好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心,沉稳一些,慢一些,这样才能感受生活里的美。 有人会说,讨生活很苦的,每天要起早贪黑的上班,还要常常被迫加班。每天累的腰都站不直。特别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哪有时间诗情画意,哪有时间停下脚步欣赏生活,就算真有时间欣赏,这枯燥无味的生活又有什么可以欣赏的呢?看看,抱怨是不是张口就来。仿佛头顶有座大山压着自己,可是有没有仔细想过那座大山其实是自己的心情。 说说,哪个人的人生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就算李白这个名扬天下的诗人不也是一生多苦难吗?可是看看他的诗,能在他的诗中找到消极的情绪吗?没有!有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豪迈,有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样的豁达。 人生悲也好,愁也罢,都要知道,燕子有低飞的时候,也有展翅翱翔的那一刻。人生总有苦难,但是只要有朋友在,我们的苦难会减一半,有朋友在,我们展翅高飞时的快活会增长一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一读高适的这首《别董大》是不是有了一种被了解的心情。天下之大,任君游,格局大了,思想就宽了,心大了,烦恼就飞走了。 也许唐诗里没有“黄金屋”,但是一定有“颜如玉”。在唐诗的海洋里遨游,你会发现生活虽然还是以前的模样,可是却有了更多的美。腹有诗书不仅仅会让气质在提升,更让周围的世界“颜如玉”。
《品味唐诗:去和所有欢喜的时光相遇》读后感(十):一字一笔皆有灵,一词一句亦是情
想念
从何时起,古诗成了一种想念,我们只能想念,而不能拥有?
从何时起,我做着一个梦,古刹间听雪,恍如前生。盛唐宽袍广袖,千百年的青石板路;龙凤雕花的厚实家具,带着宿命味道的古韵青铜器。甚至,我迷恋唐代的某家酒肆,或是蜿蜒小路上的某家客栈,念奴的一抹胭脂。更迷恋生死契阔,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计的日子。弹琴看不可复得的繁华,吹箫听沁人心脾的落寞。或许,我曾在西安寻找埙声,曾在江南踏过丁香不展、雨缱绻的悲哀。还有在下雪的北京,看雪中的古城墙,抚摸那依旧还在的战火的余温。
我爱缓缓前行、静静相守、淡淡相爱。只听雨声缠绵,只看满城飞絮,只爱那柄雨中撑起的油纸伞。若这是一部古诗小说,或仅是一篇古诗佳作,那便会有人遗失掉桃花扇或是年久相伴的温玉佩吧?这是古诗的桃花源,世人皆愿往之的地方,我又如何不是苦苦追寻呢?爱看杯中茶展,清清幽幽,香气溢鼻,而又苦中回甘,这似乎是最古诗的味道。孙逖在《宿云门寺阁》里说: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优雅,月下听蝉醉清风,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舞乾坤,肝胆益真;月下斗文酒诗画,风致益幽;月下对红妆,感情益笃。跨千山万水,只为和你赏雪、饮茶,月下醉风中眠。我愿回去看红尘,笑江湖,隐林中,养心性。我还想去凤凰古城,想去大漠西北,想去领略千年之前唐诗的风韵,但现在,只能在梦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一个梦,仅是一个梦。但是,梦在我心里,古诗是我的想念。
怀念
一夜春风袭来,花香满园,捻一指丁香,余香缭绕;几度四季变换,花落满地,捧一朵落花,随风飘散。一曲琵琶,琴声未尽,便匆匆离场,割断了淡淡的过往;一帘心事,不曾开口,便热泪盈眶,风干成浅浅的诗行。细数流年,你我曾把生命造的如此富丽堂皇。
此情此景,如今早已惘然。一个凋零成西风中的那朵黄花,一个枯瘦为回眸处的那枝青梅。回首过往,红尘深处,你许诺我一场地老天荒;再看今朝,花也非花,梦也非梦。叹世事无常:虽是咫尺,便成天涯;恨人间多变:弱水三千,未成桑田。
花开花落总成诗,缘尽缘散总怨情。泼墨成画,只为酝酿最美的诗香。拦一剪轻风,只为暗香盈袖时,倾吐一季思念;摘一瓣桃红,只为待到花季,共谱一场美梦。只因相知不够,未能与你经历人生。灯火阑珊处,玉人临湄,欲把心事轻轻吐,怎奈冷风无情,拂去满心的眷恋。从此互不相联,再未相见。
兰处幽谷而自芳,荷出淤泥而不染,菊临严霜而独立,梅迎风雪而盛开。四时花开各不同 ,花落之际却相同。花在雨季飘落,或纷飞,便随风起舞,羽化成诗;或依恋,便含香如故,碾作青泥,归于黄土。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转身,便惊动了沉睡的雪夜;一回眸,便扰乱了埋藏的心事;一挥手,便告别了美好的时光。泼墨成画,那满地的诗香,与谁共赏?独上阁楼,那满心的等待,与谁相望?只能栽满繁花,期盼希望。
执笔流年,醉枕墨香,不管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你我仍是终结。寻遍历史的每一寸黄土,是谁,提锄挽篮,收一方落红,写出那催人泪下的《回乡偶书》?是谁,独上兰舟,染一处闲愁,赋出那眉眼深陷的《咏柳》?是谁,醉酒卧居,引一片痴情,唱出那强颜欢笑的《锦瑟》?找遍今日的每一个角落,是谁,偷走我那尘封的记忆,洒了一地的诗雨?是谁,灌醉了我那相思的眼泪,吐了一夜的惆怅?是谁,打碎我那纯纯的梦境,披了一身的心殇?
几回篇,道尽一场眷恋;锦瑟弦,刻下一段尘缘。那一朵幽兰,长在你必经的路旁,等你来共舞一曲地久天长。
思念
愿有一天我遇到那个人,为他吟出我写的第一篇诗歌:
晴晴池中水,海浪翻流沙。
远山人烟稀,渔船寻万家。
桃花香已尽,浅草煮热茶。
风中二人行,与君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