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花落(周大新封笔之作)》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城花落(周大新封笔之作)》读后感(一):随笔
结尾揭露男方艾滋病的信件形成了具大的反讽。
离婚的四次庭审与男方家乡记载的两桩离婚官司遥相对应。清朝时尚需宗族势力同意方能离婚,该案的女性一忍再忍,终于难以忍受吃喝嫖赌下流无赖私通寡妇凌辱外甥女的丈夫,即便宗族亲戚百般劝阻,费尽波折也要离婚。
民国时的女性长年遭受家暴殴打性虐,终于对薄公堂。中国自古有传统,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是被劝阻,只能再登公堂。
古籍里的这两位女性都是难以过活,才坚持要离婚。而现代女方提出离婚的十四条理由比起来似乎程度轻微不少。请律师打官司等制度性的进步似乎也昭示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若要古人看到,想必他们会说,你看看现在的女人竟然会为了这些事离婚,离婚能这么轻易?
其实不然,观念性的东西仍然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里。十四条理由条条不能容忍,男方恋爱时的所有欺瞒——人品不行,婚后既承担不了经济责任,又丝毫不担家务、照顾孩子,好吃懒做、不讲卫生,还增加对方的负担。这些并不能因得艾滋病而免责,难道没得艾滋之前他不是这样的吗?
女方在第四次庭审时道出离婚的真相——没有性生活。女性可以因为各种理由离婚,这无可指摘。男方得了艾滋瞒着家人,女方在结尾似乎感念牵挂不已。但读者不会,且不提以上种种劣迹无法因艾滋免责,单就这件事而言,倘若真为家人好,就不该一边继续享受着家庭的优势——丈母娘的饭菜、可爱的孩子等等,一边伤害着他们。
理论上,女性可以因为各种理由离婚,但实际上,两性的社会性结构、社会舆论与集体无意识的残留仍然阻隔着女性抽身离婚。比如女方的妈妈出庭反对离婚就是很好的例证,也许在她心里,觉得女婿没有杀人放火算不上大奸大恶没必要离婚,觉得女儿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压力过大。事实上在今天,我们仍有理由相信,一位女性但凡要下定决心离婚,仍然是忍无可忍实在忍不下去的结果,婚姻的另一方男性必然有十分不可取之处。所以,莫找离婚男。
《洛城花落(周大新封笔之作)》读后感(二):《洛城花落》:探索女性成长的新话题 | 书评
2021年1月,作家周大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书《洛城花落》,这一次,周大新写的是中国婚姻故事:他用“拟纪实”的手法,从一个媒人的角度,用四次离婚庭审的忠实记录,讲述一段婚姻故事中的风花雪月和一地鸡毛。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有《周大新文集》19种21卷问世。现居北京。
长期以来,周大新的勤奋诚恳为人称道:他喜欢历史,更关注现实;他书写家乡,更书写时代;他为现实提供最宏阔的概括,更为小说寻找最佳的结构。其中的《走出盆地》《第二十幕》《战争传说》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而近些年的《曲终人在》《天黑得很慢》,更是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让小说和生活同步,把读者拉向舞台,和人物一起演绎生活的故事。尤其是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开始,他以每三年一部长篇的节奏,践行着忠实于时代与人民的作家责任。
《洛城花落》,周大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洛城花落》是周大新第十部长篇小说,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河南,均毕业于985高校,通过相亲认识,在北京相爱成婚。工作压力、买房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所有婚姻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下子冲到两个人面前,他们跟所有人一样,用努力工作、用相亲相爱化解现实的压力。
“洛城花落”,书名意象源自欧阳修诗作《玉楼春》。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接下来的几句更让人伤感:“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以这样的意象结构书名,蕴含着爱情凋落,有情人分离的悲剧意味。这悲剧的核心,其实也暗含着女性成长的代价。周大新用这部新书,融汇法理和人情、偏见和洞见,书写了一部“理性婚姻指南”,更书写了“爱的幸福提示”。
《洛城花落(周大新封笔之作)》读后感(三):别放大婚姻的期待值
这么文艺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居然是来自“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确实很应景。本来讲述一对小夫妻从满心满意结婚到幻灭迷失开庭离婚的故事,我以为这本书是告诉大家如何经营,其实这四次庭审离婚的过程反而让我对婚姻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 第一次离婚庭审,感情破裂。
第二次离婚庭审,家暴。 第三次离婚庭审,婚外情。 第四次离婚庭审,无性婚姻。 还好没有第五次第六次,终于离婚了。四次庭审,每一次都是都是一场鲜血淋淋的外科手术,揭开一段不幸婚姻背后的伤疤。站在女方的立场,好像这场婚姻她是“受害者”,婚前是父母的天之娇女,凭着不俗的外貌和学历应该是别人眼中的优秀股。如果不是被社会毒打,如果不是跟爸妈较劲,怎会甘愿进入这样的平凡人的婚姻中。男的婚前温柔体贴儒雅成熟,婚后变大型妖精现原形现场。懒惰,不注意个人形象、冷漠、缺少风情、精神世界PUA、吝啬自私,这样的婚姻听起来好像应该站女方,怜她遇人不淑。加上鉴于女方的陈述的每一条都是痛点,所以男方的陈述都感觉像是在狡辩。上面每一条,似乎都足以给这个男的定下黑名单标签,尤其是广大女同胞们深有体会。可是我们似乎都忘了,一段关系需要两个人经营。婚姻中的琐事也好,无奈也罢,每个家庭都会有。我们该改变的或许是认识爱,表达爱的方式。正如作者书页封面所说:婚姻像花,生活是土,我们时刻需要的,是爱的耐心浇灌。。。。。 写在最后,男主背后的原因居然是因为病?特别不了解作者为啥要加这个情节。感觉就像韩剧里车祸癌症和兄妹情节,尤其是放在文尾的那种。难以GET到这个反转的点,所以因为这段,降低这篇评分。这么文艺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居然是来自“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确实很应景。本来讲述一对小夫妻从满心满意结婚到幻灭迷失开庭离婚的故事,我以为这本书是告诉大家如何经营,其实这四次庭审离婚的过程反而让我对婚姻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 第一次离婚庭审,感情破裂。
第二次离婚庭审,家暴。 第三次离婚庭审,婚外情。 第四次离婚庭审,无性婚姻。 还好没有第五次第六次,终于离婚了。四次庭审,每一次都是都是一场鲜血淋淋的外科手术,揭开一段不幸婚姻背后的伤疤。站在女方的立场,好像这场婚姻她是“受害者”,婚前是父母的天之娇女,凭着不俗的外貌和学历应该是别人眼中的优秀股。如果不是被社会毒打,如果不是跟爸妈较劲,怎会甘愿进入这样的平凡人的婚姻中。男的婚前温柔体贴儒雅成熟,婚后变大型妖精现原形现场。懒惰,不注意个人形象、冷漠、缺少风情、精神世界PUA、吝啬自私,这样的婚姻听起来好像应该站女方,怜她遇人不淑。加上鉴于女方的陈述的每一条都是痛点,所以男方的陈述都感觉像是在狡辩。上面每一条,似乎都足以给这个男的定下黑名单标签,尤其是广大女同胞们深有体会。可是我们似乎都忘了,一段关系需要两个人经营。婚姻中的琐事也好,无奈也罢,每个家庭都会有。我们该改变的或许是认识爱,表达爱的方式。正如作者书页封面所说:婚姻像花,生活是土,我们时刻需要的,是爱的耐心浇灌。。。。。 写在最后,男主背后的原因居然是因为病?特别不了解作者为啥要加这个情节。感觉就像韩剧里车祸癌症和兄妹情节,尤其是放在文尾的那种。难以GET到这个反转的点,所以因为这段,降低这篇评分。
《洛城花落(周大新封笔之作)》读后感(四):《洛城花落》:一部中国人的情感教育小说
作者: 高丹
据报道,疫情期间,所有国家的离婚率都有明显提升。好多家庭都上演着美国电影《婚姻故事》里那样的场景:相爱的时候如胶似漆,日常生活中相安无事,离婚的时候恶言相向、怨恨四起。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我们自己?结婚是因为相爱,离婚呢?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作家周大新的新书《洛城花落》,这部长篇小说讲述的就是中国版的“婚姻故事”。周大新用“拟纪实”的手法,从一个媒人的角度,用四次离婚庭审的记录,讲述一段婚姻故事中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的一地鸡毛。
《洛城花落》中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河南,均毕业于985,通过相亲,二人在北京相爱,奉子结婚。工作压力、买房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婚姻所有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下子冲到两个人面前,两个人在不断克服生活难关的同时,也感受着现实的压力。
评论家李敬泽所说:《洛城花落》让人想到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这是一部中国人的情感教育小说。不是小说家要教育你,而是小说家用一个故事,带着我们每个人进行情感的自我教育。在这个婚姻观念多元和冲突的时代,这种情感的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审判婚姻”的外表下,周大新想要探究原生家庭带给人的情感能力,探究在智商、情商、财商之外,“婚商”的问题。不同于之前的写作中更加关注现实困境,周大新在《洛城花落》中关注的是感情的变化,而对一场婚姻来说,生活艰难远远不如互相猜忌更有杀伤力。周大新认为,所谓的爱情需要浪漫,婚姻需要包容都是学习的表现,都是提高“爱商”和“婚商”的办法。不要到了离婚的法庭上,才发现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周大新希望在这部书中融汇法律和人情、偏见和理解,书写了一部“理性婚姻指南”。
“洛城花落”,书名意象源自欧阳修那首名为《玉楼春》的诗。更多的人熟悉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其实接下来的几句更让人伤感:“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以这样的意象结构书名,有爱情凋落的悲剧意味,也暗含着女性成长的代价。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山东姑娘,漂亮温柔,她是家里的乖乖女,也是学校里的学霸、校花。上大学之后,她有了初恋,与社会有了接触,她不愿意事无巨细让父母管束,她想主宰自己的生活。与男主人公恋爱中,她不物质不庸俗。然而,结婚之后,她却无法忍受丈夫忽然的冷淡,她开始猜疑,直至走上离婚的法庭……
周大新借着两个人的婚姻,把笔墨延伸到历史上婚姻中的女性成长和男女平等问题等等这些老问题。然而,在新的故事、新的人物形象刺激下,这些老问题又有了新的意义。当周大新写到古代女子因想要丈夫忠诚而离婚,被家族祠堂阻拦;写到民国期间女人被家暴想要离婚的艰难,同时也在思考婚姻制度在中国,所承载的宗法、文化和法律的复杂性,也在思考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在多大程度上为妇女独立、妇女有选择的权利保驾护航。
如今,“离婚冷静期”也成了热搜词,这些都为现在的婚姻制度,为女性如何确立在婚姻中的位置,提出了新的话题。周大新谈道,家庭不是职场,不应该按丛林法则行事,而应该处处充满爱和安全感,这是女性最自然的诉求。
周大新一直笔耕不辍,他喜欢历史,也关注现实,书写家乡,更书写时代。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开始,他以每三年一部长篇的节奏,扎扎实实地完成着一个矢志于“时代书记官”身份的作家的责任。
到这部《洛城花落》,周大新恰好完成了十部(十三卷)长篇小说。其中的《走出盆地》《第二十幕》《战争传说》等等,都得到诸多关注。而近些年的《曲终人在》《天黑得很慢》,也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不断摸索和开拓。
周大新表示,他以《洛城花落》为长篇小说写作“封笔”,在这部告别长篇小说写作的作品中,周大新选择了世间最普通也最复杂的“婚姻”作为故事载体,也用“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来展现生活的光怪陆离。
李敬泽说:“一个作家的写作伴随着自己的生命历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对周大新来说,尤其难。儿子英年早逝,他写出《安魂》;自己慢慢变老,他写出《天黑得很慢》;如今,他以一部《洛城花落》宣布长篇写作的封笔,回到了爱本身。我觉得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自己,写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