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跑道》是一部由干超 / 巴斯·洛特林克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跑道》影评(一):心中的跑道
舒建http://www.chinasoking.com/体育设施建设专家,建设您心中满意的体育场所
《红跑道》影评(二):合法的表演
住房部下令不允许动物园搞动物表演之后,人们还可以合法地买票观看那些从几岁起就开始进行简单、机械、残酷、重复训练和用爱×、奖牌、竞争、报恩进行刺激引诱的孩子们的体操表演。悬垂、空翻、滚翻、摆动、腾越、旋转、倒立……他们与动物的不同是,他们在悬垂的时候,还有痛苦的表情,会哭泣。
《红跑道》影评(三):四平八稳
练体操的小朋友哭着说要给爸爸妈妈买新房,镜头一转,光线很暗,剥落的墙皮映衬着鲜绿色的枕套;第一名的奖励是,跟国旗合影,你们以后都要为国争光;清洁工阿姨把训练完没人来接的小朋友带去幼儿园过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妈妈打着吊针说,你的两个哥哥都练不好,我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于人于己,他们都崇尚密致的人际关系,强调集体认同,对每个人的义务也都是心照不宣的。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他们就是我们。看着都是熟悉的人,我所感同身受的人。
《红跑道》影评(四):还不错
纪录片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现实的故事片,比绚烂的造梦电影更具说服力。
这部讲述幼童莫名其妙的追求奥运冠军梦的历程,其实之前也看过香港翡翠台有个类似的记录片,更残酷、更批判一些。而这部的立场显然更中立。
除了幼儿因为家庭等原因被送去进行高强度训练,让人不禁同情之外,其实细节处处也别有温情:教练的理念也没有错,既然送来训练了,就要做到自己最好,不要当普通的锻炼,随便混混,这对将来的成长也不是好事。所以这个“魔鬼教练”偶尔发出的鼓励和夸赞,看着反倒是那样的温柔了。怀抱安慰无家人来接的小男孩的清洁工阿姨。为让孙子继续训练同时维持生活而去掏污泥的“党员”爷爷。。。真是严酷背后有温情。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实这部的配乐也很出彩,小小的讽刺之外,提升了整片的节奏感,所以总体整片让人感觉简洁精炼又不乏细节。
《红跑道》影评(五):跑下去
金牌并不重要,当他们长大的时候,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他们回忆起来的,可能是自己脑后那根小辫子,吊在杠上的汗水,画在纸上的金牌,偷偷戴着金牌在镜子前扭来扭去的红脸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佛前的祷告。
只要坚持下去就是好的。
做运动员或演员,心理都会早熟吧,因为在同龄的孩子无拘无束地享受童年时,他们正酝酿着绽放——没有读书的环境与资质,还有饱满柔韧健康的身体。为了家人的期望,也为了自己的成就——可能也是为了国家,这个虚幻的词语,附着在练功房内的国旗和口号上。你知道,这种光荣有他的力量,我不知道,向全世界展现力和美这样的理想会不会对他们来说还太早了一些。但如果他们能走到世界舞台上,心可能会更加宽阔——这推测有点像日剧了。
我相信这一课是值得和必要的。
结尾的对话似乎像刻意安排,有点点可疑呢。
《红跑道》影评(六):常见的场景
本片的声光表现比较不错,剪辑有一定的对位效果。
但可以说本片远非首次触及这个话题。去年如果看了筑梦2008这部片子的话,可以看到非常类似的场景,对话。
我每周都要打羽毛球,在我们打球前,场子是静安区少体校的体操训练。我们每周都可以看到和本片所拍摄的几乎翻版类同的情节,严酷的教练的呵斥,哭鼻子的孩子,训练后发糖,等待的家长等等不一而足。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这里谈不了选择的自由。因为人在从出生到青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具备自由选择所必需的知识,情感,心智贮备。
也不能说成就动机就是错的。因为成就动机可以激发潜能,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就像黄教练说的,如果要做一件事,就要全力投入地的去做。然幼儿是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或说冲动控制能力去完成这样的投入的,只能依赖后天的训练和驱策。
对幼儿来讲,家长的爱,关心和关怀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身心磨砺,从成长看,未必不是一件坏事。也许将来会少一点迷惘,少一点幻灭,也不会被轻易被挫折击垮,被丛林法则吓怕。从这个角度看,授之以鱼的过程,也未必不会有授之以渔的结果。
《红跑道》影评(七):人生的跑道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退路的跑道,同时也是一条被汗水与泪水洗礼的跑道。
在这部纪录片中,使用了大量长镜头记录孩子们的原始状态。无论是为了完成训练时的咬牙坚持,还是被教练呵斥时的不知所措,都被镜头记录下来,呈现在观众眼前。每个孩子的情感表露都通过近景与特写呈现,拉进了观众与孩子们的距离,提高了参与感。音乐的渲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用摇滚型音乐振奋人心,增强代入感。此外,大量使用同期声,使得纪录片的说服力与真实性加强。
红跑道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无休止的艰辛训练,对于观众来说,是生活中必须经历的挣扎和为之奋斗的梦想。可以说,红跑道不仅是求学之路,更是一条人生之路。纪录片中的小孩子丧失了许多同龄人所拥有的快乐时光,过早承担了生活给予的重负。在如今快节奏的发展下,教育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一群练体操的孩子为成年人讲了一个中国式的寓言故事,国家与社会为了人才的培养付出许多心血,家长为了孩子的出路奔波劳累,付出了很多精力与金钱,他们将自己的期待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从而使他们承担了更为沉重的人生。这是整个社会的主要体现。在这跑道上,他们不停倒腾跳跃,伴随着期待,他们必须比同龄人更为坚强成熟,肩上也扛起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呵斥、责任与煎熬。但正是这样的方式,才使他们的成长更加具有意义。
《红跑道》影评(八):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那天去这座学校,仿佛走入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一字排开练习倒立,小小的肋骨根根突出。有的快要摔倒,有的闭着眼睛神情严肃。然后女孩子们跑过来,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她们这么小。柔软的身躯看着就让人心疼,但里面却蕴藏着想象不到的巨大能量。
他们每天就这样翻滚,爬起,跌倒,悬挂,转圈……就像一条生存法则,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奔向光明前程。孩子们太小,没有思考能力,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这条法则并咬牙坚持,就像那3分钟里两个女孩子所做的。
但是,这只是生活的艰苦。金牌是大人给孩子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已经深深植根,除了大双把它挖出来扔了,没有孩子可以幸免。而仅凭大双的微弱之力又怎可能抵抗。爷爷拽着他的手,死命要去剪掉那根会影响裁判评分的小辫子。如果这也能算一种角力,那么输赢早已注定。爷爷在理发店里深深的叹息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仿佛在告诉孙子:我已这样一辈子,小儿如你,只能认命。
那飞艇慢慢悠悠升起来,在它的下面,是每日遵循这法则的成年人。雨夜街角亮起一盏暖灯,看见它的我们,也常不自禁地告诉自己不应该丢掉希望。两个普通的空镜头,像慢慢吐出的一声叹息。
千般努力,万般挣扎,童年怎会变成如此?但确实,他们也有快乐,也有人爱疼,懂得友谊,甚至知道该怎么与自己相处。他们知道太多,甚至把童年洗劫一空,开始掌握成人世界的法则。
而这部片子,它不是一个寓言,也没有带给你什么人生的重大启示,甚至对于世界几乎没有让你有新的了解。它只是一段纪录,一份文档,人生拼图中的小小一块。当你看到它,你会想象它的前后左右,想象这些孩子的前世与未来,想象他们在长大成人以后不见得多成功却肯定独特的内心。
导演是善良的,并没有把那个最大的谎言戳破,而是用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包裹住了谎言的外壳,让孩子们目睹残酷的时间能拖延再拖延。
是的,这并不是一个讲述什么是残酷的故事。
《红跑道》影评(九):你有一双肩膀,尽管小,却有力。
你有一双肩膀,尽管小,却有力。
你在红跑道上翻滚,做着并不娴熟的动作,带着一些类似悲伤的表情,承载着爷爷日日夜夜的辛劳。
你在单杠上咬牙切齿的坚持,小臂的线条弯曲出不属于少女的形状,看着教练员的秒表,摇摇晃晃几次也没有掉下来。你想起家里逼仄的空间,带着灰尘的电扇,于是你紧紧的捏住单杠,不小心又挤破了快结疤的伤口。你要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
你常常被教练批评,像个小女生一样爱哭,有两个被退队的哥哥以及一个才三十出头却已徐娘半老的母亲。也许你不知道冠军是甜的还是酸的,但是你知道妈妈躺在病床上告诉你的,拿个金牌给妈妈。
你是哥哥,不比弟弟高多少,教练问你们兄弟最爱的人,弟弟说是奶奶,你略带成熟的说是教练。你拿了练习的第一名,教练奖励你和国旗合影。你站在和训练场的跑道一样鲜红的国旗下,没有笑,生硬的举起左手按照教练的要求摆了一个V字。也许这是你一生唯一一次以冠军的身份站在国旗下拍照。也许你最终将走下跑道。也许这一次经历只能成为你装逼或者泡妞的本钱。你的跑道上太多奔跑的孩子。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跑到下一秒。
你偷偷的在hello Kitty的书包里养了一只乌龟,你在集会的时候告诉邻座的小朋友小乌龟受伤了,因为你想要它更强壮一些让它练体操。小小的你并不知道,你练体操可以像爸爸希望的那样身体棒棒,但是小乌龟不行。
你看着黄浦江跟爸爸说,想在海里游泳,一直游到北京。爸爸问你去北京干什么,你说吃吃逛逛玩玩。爸爸终于忍不住问你去不去奥运会。你没有仔细想直接回答说,去了奥运会你的体操怎么办。你不知道,爸爸的希望,是想你站在奥运领奖台上,戴着体操冠军的金牌。
你有一双肩膀,尽管小,却有力。
也许你要长到很大很大以后才知道,你曾经努力过的一切,只是一个梦,他属于你的父母。他们做着你的冠军梦,快乐的活着。
你失去的童年少年还有那根留了八年的小辫子,是为了编织出更真实的梦境。冠军只有一个。无论他是不是你,你都成功的保护着一家人的梦。
《红跑道》影评(十):他们并不无奈
《红跑道》讲的是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及他们家庭的故事,这些普通的孩子练体操的目标都是参加奥运会,至少是像将来要参加奥运会的小运动员那样去学习和训练。普通孩子都被期待将来成为不普通的人。有人认为是这种期待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无奈,与此同时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很多行为强烈地冲击着成人的心扉。成人们将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企图让他们依样画葫芦地成长。能看到什么样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家长的行为,更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片中有四个练体操的孩子作为主角。两个男孩徐志文、徐志武是兄弟俩,他们的爷爷徐德勤是一名清掏下水道的劳模级清洁工。老大聪明且机敏,老二的体操做得比老大更好。两个女孩邓彤和王露凝类型不同,邓彤爱哭,但似乎很有想象力;王露凝的父母离异,她被寄养在他人家中,养父希望她练体操强健体魄。除此之外,还有天赋最好但最爱哭的男孩阿南、小眼睛一笑就眯成一条线的男孩吴畏,以及俞指导和黄指导这一男一女两位教练,这些人物共同在红跑道上演绎这段故事。
训练很艰苦。孩子们的手大多都伤痕累累,训练的强度也不小,教练们非常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才,家长同样充满期待。阿南的母亲望子成龙,培养两个儿子练体操都失败之后,对阿南更加充满期待。作为来到上海的外地人家庭,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更大,物质和情感双成本更高,成人和孩子压力都非常大。邓彤、阿南、徐氏兄弟的家庭都很普通,家境一般,他们的成长压力不小。再看这些教练们,从在幼儿园门口拦住看中的苗子,劝服家长送孩子练体操,到最终率队参加全市体操比赛争夺名次,他们的工作也十分辛苦。
但是在教学和练习当中,我们仍旧能看到很多温馨的场面。孩子们训练完毕都会有糖吃或者有奖品拿,片中多次有孩子们分糖吃的镜头。7个男孩子按当天的表现依次在六件食品中作出选择,最有一名是徐氏兄弟的老大,他的奖品是与场内悬挂的国旗合张影。孩子们之间经常有交谈,他们在言语中都表示出对体操的喜爱,很辛苦的训练并未消磨他们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练体操、夺荣誉之后的事情都想好了,邓彤要“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住”。
在颇为沉重的情绪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真实的、柔和的东西。而在平缓的节奏中,仍有数个巅峰,强烈地表达出创作者对体育和教育机制的怀疑态度。但是,导演和创作团队公正地用镜头表现了自己的态度,并且没有执意左右观众的立场。相对平稳的呈现手法向观众暗示,生活就是如此,某件事既好又坏,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与体操运动相交织。有人从这条路走向成功的彼岸,就是它客观存在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