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典史略》是一本由刘叶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一):《集典记》
在看《中国字典史略》这本书之前,我先看完了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编舟记》,那是一部超乎我想象的作品,也是让我第一次接触国语辞典的成型大概过程,让我知道了那需要付出的我所无法想象的努力,任我天马行空我也无能企及他们那种勤劳所会导致的后果?在那十五年的平淡时间里,他们日益钻研,甘于寂寞,把指纹都磨没了,最终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幸福。指纹没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我脑海里,只有当手受伤时我才能想像它会没掉,从来不曾知道翻书翻到一定量可以导致这一结果。看完备受感动,觉得内心在燃烧着什么。这里的马缔他们这才是对工作真正的热情呀!佩服至极!
看完再看《中国字典史略》也是惊讶不已,第一次看到有作者专门写书介绍中国的字典,完全是集合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字典。在我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最常用的就是《新华字典》,脑海里好像也没有其他字典的概念或者不懂某个文言文要去查哪本文言文字典的概念。如此看来还是知识很浅薄呀!不懂没有真正地去搞懂。而通篇拜读完,发现自己很难全部吃透,仍需花费更多时间去揣摩。作者提及了中国古代字书,然后细分各朝代当时使用广泛的字书以及该书的编者、内容和体例,紧接着向读者论述研究该书的著作(这些著作就是让后代的人更加清楚了解该书所做的注释,义释和音释等)。这些都是及其重要的而简短的分幅。书中所提及的古书也是很多闻所未闻的,《史籀》、《仓颉》、《广雅》、《叠雅》、《别雅》、《比雅》、《骈雅》......等等数不胜数的书籍,作者是信手拈来,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厚文学底蕴。
就书中总的来概括,中国古代的字书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说文解字》派讲文字形义的字典;
第二类是《尔雅》派讲训诂的词典;
第三类是《广韵》派讲音韵兼及文字训诂的韵书。后出的多种多样的字书,都是由这三大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
字典其实并不仅仅只限于查字时用,不用查字便将之束之高阁,而应该读取到它的充实内容,闲暇时翻阅也很有趣味,从而得到知识。它应该和趣味书一样,书中的讲解打破了部分字典只供检查、无人阅读的局面,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也让读者对字典有个新的认识,它们并不是那般无聊,只是我们未懂它们的风趣罢了。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二):说一说古人是如何查字典的
从前看由李碧华的小说《生死桥》改编的民国电视剧时里面有一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王子文扮演的丹丹久等贾乃亮扮演的怀玉外出不归,于是去找报社的主编打听消息时。询问一番之后这位主编却拿出一本字典劝她自己学习认字写信。当时就有些奇怪,民国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汉语拼音问世吧。在此之前有字典吗?那些过去的人拿到字典后又是如何查阅学习的呢?
后来在想想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可笑的。就如同有人不明白西方人不会用筷子是怎么吃饭的一样幼稚。《康熙字典》这么知名的东西不是经常被提起吗?古人自然是有字典的,谁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没有汉语拼音就不能查字典了?
无所不包的“大家小书”又来了,这一次的这一本是《中国字典史略》,内容是讲述中国字典的历史与演变的,也是专门为我这样无知的人普及字典知识的。
《中国字典史略》的作者在他的书中大致讲述了一下中国历史上字书的发展时间阶段以及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字书。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字典,在以往便被称作是字书,是指解说文字形音义的著作,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种。而最早以“字典”为书名的则是那本赫赫有名的“康熙字典”然清代人所说“字典”,所指的就是单指《康熙字典》这部书。但是在中国古代讲文字训诂的著作虽有许多,但是一律被称作是字书。它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我们平常里经常听到的一些古籍都其实都是属于字书系列,例如《说文解字》、《尔雅》等等。
该书的第六章是专门讲述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的。这一张的介绍倒是对于之前我所面临的的迷惑进行了一番讲解。在韵书中查字,首先要能辨明这个字属于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哪一声,其次还要知道这个字在哪个韵部内,才能按声按部查到这个字。这看起来很有些我们现在用拼音查字的感觉。不过在过去熟习韵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便是当时很有才学的人也往往会容易混淆的。说起来似乎还是我们现代使用的汉语拼音更加便捷好用一些的。
真若细说起来,古代文化还真的是丰富的很,连一本现在常见的字典追根溯源都有那么多有趣的内容。还真的是小物件大学问,闲来翻翻此书,还真的是感觉增长见识不少啊!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三):你知道字典是如何出现的吗
字典是人们学习和工作必备的工具书,其内容一般以收字为主,但同时也会有相关的词汇介绍。可以说,哪怕是上小学的孩子,都知道字典的存在,不过在历史上我们熟悉的字典却还有其他的称呼,那就是“字书”。作为《辞源》的三位主编之一,刘叶秋先生是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他的作品《中国字典史略》就讲述了古代的“字书”,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口中的“字典”的漫长发展史。
时间的存在使过去的一切都变得很有价值,字典经过岁月的沉淀自然是越往后内容越完善越丰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关于字典的历史,了解那些自古就有的文明是如何演变并流传下来的。
《中国字典史略》一书没有遵循以往把辞书类别作为讲述主线的传统编著手法,而是通过详尽的论述和深入浅出的解读相结合,以经得起考证的历史资料为前提,把复杂生涩的字典史学依序排列,并分为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五个时期。与此同时,对各个时期的字典变化加以详细阐述,令读者一目了然。
从字典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字书的产生应该远溯至周朝,而真正成为字书的第一部著作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它以小篆为主体,不仅对所收文字进行了解说,更分门别类,使自秦以来的小篆条理化、规范化,开创了中国字书的先河,为后来字典、词典的编撰奠定了基础。另外,词典《尔雅》《小尔雅》《方言》《通俗文》《玉篇》《广雅》《经典释文》等著作的出现也有着同样的意义与价值。
直到清朝,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在皇帝的命令下编著的《康熙字典》问世,“字典”这一称谓才正式流行开来。虽然从现在看来,《康熙字典》还有很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过不得不说它的存在影响很大,其文字音义和书证,广泛的为人引用,被后出的字书编者奉之为圭臬,这足以说明大家对这部书的重视。
而到了近代,从前的字典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内容的演变与改革势在必行。这时候,有继《康熙字典》而起的大型字典《中华大字典》,有综合新旧、首创一体的大型词典《辞源》和《辞海》,有以符号注音的《国语词典》,有结合语法讲虚词的《词诠》,有专门说诗词曲语词的词典《金元戏曲方言考》等书籍的种种出现,让后来的字书编撰变得更为顺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如今使用的字典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其中饱含了古今无数人的心血。对待它,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并妥善使用!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四):古代的字典居然有这么多
小学开始与字典打交道,其实就是与《新华字典》打交道,这是记忆最深的,也是最有感情的一本字典,那时也顺便记住了其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记得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受到表彰时的奖品就是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感觉十分贵重,也非常珍惜。只不过初中开始,《新华字典》就已经不很够用了。继《新华字典》之后“得宠”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大学毕业时还特意买了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只可惜后来用的频次并不怎么样。社会发展加速,字典、词典的读音、解释也会跟着与时俱进,所以最好是用最新版本的字典,以方便使用。
相比较之下,初中、高中时使用的另一本专用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就与今天的这本“大家小书”系列之《中国字典史略》中所谈到的那些中国古代字典有所关联了。所谓中国古代字典,以前有印象的首先是《尔雅》,但是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只是有所了解。最熟悉的则莫过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从《说文解字》这里才知道了所谓的“六书”之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读书的一个同学送了我一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段注》,也是视若珍宝。《中国字典史略》中另一个比较知名的是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至于其他古字典,就不怎么了解了。
说起字典,查字法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查字法是拼音和部首。一开始接触字典的时候听说过四角号码查字法。那时的感觉就是像极了编密码,挺好玩的。不过那时老师不讲这些,也几乎没有人会用这种查字法,所以至今也不得要领。学习古文时,也顺便了解了所谓“反切”注音法。当然,古音和今音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些古代属于同韵字的,今天却不觉得是“一家”——但事实上,绝句和律诗对韵脚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古人在这方面当然不会犯错。比如杜牧的《山行》一诗的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今天“斜”与“家”韵母不一样,但在古代却是同一韵母,也即都用的是“家”的韵母。
古代字典中,还有一个字典也不能不说两句,那就是《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的总纂官是张玉书、陈廷敬两位,收字四万七千有余。之所以记得这个,是因为陈廷敬是老乡的缘故。阳城的皇城相府里专门辟出了一间房子还是一个小院子对此进行介绍。
虽然名为“史略”,但作为《辞源》三位主编之一的作者刘叶秋,在《中国字典史略》一书中却尽可能做到了详略得当、深入浅出。通过这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字典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把握,而且每个字典的大致情况、编排体例、使用方法、版本、优缺点等也有涉及,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在此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五):了解中国首部汉语辞书史
我国有悠久的辞书编纂历史,两千多年来,卷帙浩繁、品种各异的辞书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但就普通人来说,除了学生时代常用的《新华字典》《成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大概对历史上有名的辞书知之甚少。
刘叶秋著《中国字典史略》的出版,是辞书学方面的研究硕果,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知名辞书的认识。刘叶秋先生学识渊博,文笔流畅,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辞书、笔记小说及古代文化等领域的探索研究。《中国字典史略》一书介绍了从战国至近代一百多部常用的字书,是刘叶秋先生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造诣的集中体现。
此书依时代先后为次第,复以体例相近为类别,将演变通过详尽的论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加以考证,将繁复深奥又生涩的辞书史学用158条严谨的注释,让读者深入了解各时期字书知识和辞书总体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对辞书发展的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深度和广度加以强化认知与理解。重点解析了《说文解字》 《尔雅》 《方言》 《释名》 《广雅》 《字汇》 《骈字类编》等影响较大的字书。
全书分为七章,每章重点突出,这样的著述方式,对读者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字典的先河《说文解字》由东汉的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成了真正成为字典的第一部著作,是我国文学字的一部经典著作。八十岁高龄的许慎因其成就列入《后汉书 儒林列传 许慎传》。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成书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尔雅》三卷,二十篇,张晏说,“尔,近也;雅,正也”。雅正是所有求学者的终极目标。
无论是由古中国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尔雅》《小尔雅》《方言》《通俗文》《释名》《玉篇》《广雅》《经典释文》还是近代由商务印书馆编撰的《辞源》,中华书局编撰的《辞海》,中国大辞典编篡处编辑的《国语词典》,开明书店的《辞通》等等工具书的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文明的演变离不开象刘叶秋先生这样拥有匠心精神和大师情怀的国学大师。丝毫的疏漏都不容存在的刘叶秋先生,对辞书的这份执着与精益求精的人生追求,是让读者受益匪浅的醍醐棒喝之作。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六):只知道一部《说文解字》,只能说你OUT了
在网络用语普及的今天,被吐槽OUT的尴尬很多人都遇到过。搞懂网络用语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心就好了。而在语言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读不懂远比听不懂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先秦的文字对我们来说就是天书,不借助词典简直寸步难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也在发生着变化,语言的含义变得丰富起来,也更加难以准确理解。这个时候,字典应运而生。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部响当当的《说文解字》,这部辞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是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成书于汉代,它的作者是许慎。《说文解字》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是最为人所知的一部字典,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像《说文解字》这样的字典还有很多,比如《尔雅》、《方言》、《释名》。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尔雅》是是最早的词典。《尔雅》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地位尊崇远超常人想像。
《尔雅》是怎样一部辞书?刘叶秋先生在《中国字典史略》的《尔雅》部分,从编者与篇数、内容分类法、释词的体例、价值与影响、研究《尔雅》的著作五部分入手,细致入微同时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部词典。
他指出今本《尔雅》篇章有残缺,“非汉人原书面目”。不只是《尔雅》,其实我们大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大名鼎鼎的《史记》即非作者所著原貌,其中有些内容经后人加入或修改。虽如此,但不影响这部书的伟大,《尔雅》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它们的价值。
《尔雅》的内容分类法,一共是十九类,计十九篇。比如“释诂”,“释”是解释,“诂”是古。解释古代的语言让今人理解。重点在于说古语。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本书作者解释说,“如、适、之、嫁、徂,是古代的一组同义词,包括方言俗语,下面的‘往’是当时的通语,故用来作解释。”
而在释词体例部分,本书作者概括《尔雅》的训诂方式为两类,“一类是释诂、释言、释训三篇的释词方法:把许多意义相同的词放在一起,在下面作一个总括的解释;其中某些词若有异义,就再提出来另注。”“另一类是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十六篇的释词方法:把内容有关的一类词放在一起,而分别解释。”并根据两类分别举例,遇有特殊情况加以细分,十分详细得当,读的人一目了然。
至于价值和影响,《尔雅》是研究先秦词汇、阅读感知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说明了许多语词的意义,还包含了各方面的广博知识。”《尔雅》的影响可谓深远,《汉书·艺文志》把它附于《孝经》之后,视之为儒家经典。《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经部《论语》之后。到了唐代,《尔雅》成为学馆生徒的必读书。古人对于这部词典的喜爱可谓推崇备至,然而难免有失偏颇。清人就认为这部书是“读经书、通训诂”的阶梯,是用来解释五经的,是一部独立词典,不应附属于经义。但无论如何,这部词典在古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尔雅》的的学者和著作有很多,读过这部分,我们的头脑里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一部作品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可以看研究它的著作数量、质量就可知了。
《尔雅》只是古代众多字词典中的一部,虽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刘叶秋先生在第一章的《结论》部分对我国古代字典的名称、类别和作用作了简要介绍,其后着重讲解了文字的变迁与字书的演进,使读者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
《中国字典史略》是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字典演变的过程,逐一讲述的。先秦和两汉的萌芽和奠基,两晋南北朝的继承与演变、唐、宋、元的建设与发展、明、清的进化与兴盛,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以及近代字书的演变与改革,每一部分大体上按照字书出现的先生顺序,逐一进行介绍。前后贯穿,内容简洁生动,是了解字书不可多得的一部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七):从字典的变迁看中国文字的变化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至今也没有消逝,这和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字的演变。说到文字,你肯定会想到字典,对吧!毕竟,我们小时候学习字的时候,最先使用的工具就是字典,也就是字典才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基础知识。
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中国字典史略》介绍了从战国至近代一百多部常用的字书。在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们,对于文字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不断地努力着。也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今天对于文字的研究有证可考。其中,作者对《说文解字》 、《尔雅》 、《方言》、 《释名》、 《广雅》 、《字汇》、 《骈字类编》等影响较大的字书作了重点解析。
在这几本字典里面,我觉得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说文解字》。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其次,我觉得《说文解字》对于我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最后,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对于文字的分类以及相应的例子举了出来。《说文解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并以六书理论解释字形、字义、字音及其互相关系的汉语字典。在《说文解字》里面,作者许慎对于文字的解读还是恰到好处,你会觉得原来这个字就是这个本意呀。你再看看后面的解释,你会觉得这个字的本意很有道理。我觉得,《说文解字》对于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利用那个时代的工具,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作品,你会发现,这才是正确之举。
在《中国字典史略》里面,作者将浩瀚绵长的辞书发展史采用了独特的排列方式。依序不同的发展时期为排列的线索,分为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五个时期。通过这样的排列方式,更有利于我们顺带学习一下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搭配着字典的发展,好好学习文字。与此同时,作者又将古代字书的别体单列为一章,进行单独讲解。如果将这章融到分好的五个时期里面去的话,会让读者忽略掉这一章的重要性,这就是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通过溯源析流,详细的论述各个字典本身的编纂体例、用法等多方面的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还着重讲述其在辞书发展史上的产生、演变和作用,强调该辞书的重要性吧!
最后,总结一句,可以说《中国字典史略》这书汇集了对众多的古辞书多年的研究成果,值得学习语言的同学深究。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八):从字典的变迁看中国文字的变化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至今也没有消逝,这和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字的演变。说到文字,你肯定会想到字典,对吧!毕竟,我们小时候学习字的时候,最先使用的工具就是字典,也就是字典才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基础知识。
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中国字典史略》介绍了从战国至近代一百多部常用的字书。在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们,对于文字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不断地努力着。也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今天对于文字的研究有证可考。其中,作者对《说文解字》 、《尔雅》 、《方言》、 《释名》、 《广雅》 、《字汇》、 《骈字类编》等影响较大的字书作了重点解析。
在这几本字典里面,我觉得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说文解字》。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其次,我觉得《说文解字》对于我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最后,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对于文字的分类以及相应的例子举了出来。《说文解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并以六书理论解释字形、字义、字音及其互相关系的汉语字典。在《说文解字》里面,作者许慎对于文字的解读还是恰到好处,你会觉得原来这个字就是这个本意呀。你再看看后面的解释,你会觉得这个字的本意很有道理。我觉得,《说文解字》对于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利用那个时代的工具,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作品,你会发现,这才是正确之举。
在《中国字典史略》里面,作者将浩瀚绵长的辞书发展史采用了独特的排列方式。依序不同的发展时期为排列的线索,分为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五个时期。通过这样的排列方式,更有利于我们顺带学习一下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搭配着字典的发展,好好学习文字。与此同时,作者又将古代字书的别体单列为一章,进行单独讲解。如果将这章融到分好的五个时期里面去的话,会让读者忽略掉这一章的重要性,这就是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通过溯源析流,详细的论述各个字典本身的编纂体例、用法等多方面的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还着重讲述其在辞书发展史上的产生、演变和作用,强调该辞书的重要性吧!
最后,总结一句,可以说《中国字典史略》这书汇集了对众多的古辞书多年的研究成果,值得学习语言的同学深究。
《中国字典史略》读后感(九):“二密棲”与大家小书
大家小书《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北京出版社继刘叶秋先生所著《历代笔记概述》作为“大家小书”一种再版发行之后,他的又一力作《中国字典史略》,近期继续以“大家小书”的精巧形制与广大读者见面,这真是一则好消息。“大家小书”是个很好的创意,这使不少想学习大家专著的读者“被吸引”,从而揣上这本小书,能够更好地熟悉“大家”所讲述的学识。一位友人在读了我推荐的小书后,感觉收获颇多,说“是小书引导我读大家,小书中自有知识大乾坤”,这让我不得不感叹这“小”的别样魅力。
大家小书《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北京出版社有意思的是,家父刘叶秋先生当年的陋居兼工作室,也是以“小”著称,颇具小中见大的内涵,仿佛当时就与今天的“大家小书”有些巧合。
刘叶秋先生作为《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在为保证《辞源》的质量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同时,还一直致力中国古代辞书、笔记小说以及古代文化等其他领域的探索研究,四十余年来屡有建树。他对于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但在生活方面却是十分简单朴素,随遇而安。家父的住所就在西珠市口的一座大杂院里,因住房实在紧张,就请友人帮忙,在所住南房前面搭盖了一间狭长的小屋,屋内只能放下一张很窄的单人床板聊作卧榻,还有一个小二屉桌外加一把折椅,如有一位客人来访,椅子让给客人,他本人就只能挤坐到床上去。据估算面积大约只有二米七(平方米)。即使如此,家父仍然很高兴,认为可以有自己“专用”的工作室了,还取“二米七”谐音,即兴挥毫自题“二密棲”书法一幅,又因其形状狭长似一叶小舟,遂称“舟室”。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家父惜时如金,常常挑灯夜作,垦荒不止,陆续发表了如《从惠园到南沙沟——记与俞平伯先生的文字因缘》《中国楹联概论》《京华琐话》等二十余篇文章,后来出版的《编辑的语文修养》一书也是在这“二密棲”里撰写完成的。
《中国字典史略》没有延循以往的把辞书类别作为讲述主线的传统习惯作法,而是独具匠心,“既依时代先后为次第,复以体例相近为类别,纵横交错,以见演变之迹”,将浩瀚绵长的辞书发展史依序排列分为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五个时期;同时又将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单列为一章。通过这样的分期,较为清晰系统地显示了辞书编纂的历史状况,有助于我们在逐步深入学习各时期字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较好地了解辞书总体 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从纵与横的两个方面强化我们的认知和理解。
如在第三章第三节“第一部值得重视的《尔雅》式词典—《广雅》”中讲到“张揖在他的《上广雅表》中对《尔雅》颇致推崇,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认为《尔雅》包罗的训诂、事物,未能完备,所以他博采群书,以补《尔雅》之缺”。“凡《尔雅》所未载的,他都列入。书名《广雅》,即取推广《尔雅》之意;其内容材料,确实足为《尔雅》之续。”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强调指出“由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化 ,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文教昌明,语词、名物,随着丰富起来。张揖之能够补充《尔雅》,是和社会的前进分不开的”。
再有如第四章论及唐代的“字样”和宋元辨形的字书,在谈到唐代的“字样”一类书产生的历史背景时讲到“除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原因而外”,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另一见解,他认为:“大家为了使用方便而共同创造,恐怕还是主要的。”
《中国字典史略》以字书史论为主,为了更好地说明语词的历史渊源,还选择了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比如对于《广雅》所补充的具体项目,作者举例介绍了“《广雅· 释器》收录的有关骨骼、肌肤、脏腑以及饮食等的词语,皆《尔雅》所无。如‘百叶谓之膍胵’。按《说文》云:‘膍,牛百叶也。’清王筠谓‘牛羊食入胃,复吐而嚼之,再咽则由胃而入百叶。百叶生胃之后,短肠连之。其外光滑,其内遍生肉比如栉,其状折叠如梵夹,故以百叶名,至今沿之不改也’”。
实际上,我们今天作为老北京风味特色美食之一的“爆肚”,就是以牛羊百叶为主料的,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大快朵颐的老北京风味爆肚的“百叶”之名,竟源自古代字书《广雅》。“由《广雅》对百叶的解释、联系《说文》,可知此词,在汉魏间通用,由来已久。现在我们还以牛羊百叶为食品,称谓未改。”作者接着指出“研究古今语词的变迁沿袭,《广雅》是有参考价值的”。
从《广雅》的例子联想到字书的参考应用,作者进而在本书的最后章节中提出了“即在词典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于旧字书的长处,亦不应忽视。这些旧字书对文字的解说,对事物的概括,很有一些值得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地方。例如《说文解字》牛部解释‘牵’字说‘引而前也’,就比只说‘拉着’(《四角号码新词典》第六次修订本271页‘牵’字注)要好得多”。“可见取长补短,无分新旧;参考借鉴,不能偏废。”作者这一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家父撰写此书,颇显他学识渊博、文笔流畅的功力,以详尽的论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相结合,以考证为依托作前提,旁 征博引,把繁复深奥又有些生涩的辞书史学,努力演绎成娓娓道来的知识讲座,受到了读者好评。特别是作者在全书所作的 158条注释中,都一一详细列出了引用书目,这不仅显示了其学术的严谨性,而且为阅读学习者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和帮助,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值此《中国字典史略》再版之际,抚书思人,脑海中时时浮现父亲在“二密棲”那熟悉而亲切的身影,亦联想起父亲当年所题之《舟室铭》:“寸土偶空,辟兹舟室,不足回旋,聊堪容膝,可供啸歌,可读经史,虽小何碍,纵大无取,泰山沧海,微尘涓滴,钜细齐观,佛家真谛,天游在心,布衣雄世。”纷繁思绪中此情此景恍如昨日,然这一切已成永别,留下的是魂牵梦萦的无尽怀念;我夜不能寐而凝神眺望星空,谨以此书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祈愿学者风范永在,著述魅力长存!
刘闻
2015年5月于北京什刹海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