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塔拉斯·布尔巴》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1-03-14 03:2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塔拉斯·布尔巴》的影评大全

  《塔拉斯·布尔巴》是一部由Vladimir Bortko执导,Vladimir Vdovichenkov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一):幸好还看过

  其实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只是原著小说的爱好者,看到大家的评价,感觉也不用特别去看电影了,因为原著小说我实在是太喜欢了。哥萨克英雄毫无道理也毫不讲理的生活方式真是太史诗了,为什么要仁慈,为什么要正确?

  哥萨克英雄既不怜惜自己更不怜惜敌人,但那句异常震撼的“我听到了!”难道不是父亲所能给儿子最大的支持和爱吗?所以塔拉斯后面反反复复说“什么也别怜惜”,连同波兰少女和婴儿一起将天主教堂焚烧,我由衷的尊敬着这位哥萨克英雄。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二):克里米亚

  如此时局之下回顾此片,不禁热血沸腾.

  基督教大分裂,让波兰捷克失去了自己的文字和信仰.除此之外还对东方信仰正教的同胞兵戈相见,奴役着乌克兰肥沃的土地.自由的哥萨克人怎能任由西方走狗肆意妄为,对乌克兰的人民烧杀抢掠,敲骨吸髓甚至剥夺哥萨克崇拜上帝的权利.

  把他们扔进第聂伯河!这是自由的扎波罗日哥萨克对背叛自己人民的基辅统治者们的裁决!而现在,普京麾下的黑海舰队将会给在基辅用美元为自己加封进爵的走狗们同样的审判!

  老布尔巴在决战前也不忘叮嘱自己的哥萨克们,这些被统治者们蒙蔽了双眼的民众仍然是自己的同胞.今天乌克兰人民又何尝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却被奸细所利用,把本应瞄准北约的枪口指向了自己的沙皇.而被美元蛊惑的政客们又何尝不是被波兰公主的美貌所倾心的安德烈的写照.

  越来越多的人民清醒过来了,从塞瓦斯托波尔到哈尔科夫.塔拉斯布尔巴的传人们已经再也不会相信季莫申科之辈的谗言.

  而普京,在解救乌克兰之后,将会像老布尔巴所说的俄罗斯的沙皇一样--再也没有他驯服不了的力量!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三):屁股决定脑袋

  电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哥萨克大起义和与波兰的战争,描述了一个名叫塔拉斯布尔巴的哥萨克老人,算是他们哥萨克的民族英雄吧。塔拉斯布尔巴有两个儿子,次子爱上了波兰女人背叛了他们,被老人杀死;长子在抗争中被捉、然后被杀。老人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到死为止。

  这绝对是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可是,我不光看到了波兰人对哥萨克的伤害,也看到了哥萨克对波兰人的伤害。在故事里,当哥萨克前进的时候,波兰人的那一边不也是城镇十室九空、老弱妇孺惨遭杀害的吗?一方的英雄,也是另一方的刽子手。很多事情,无所谓对错。如何行动,如何评价,无非是看行动者和旁观者处于什么样的境地罢了。

  果戈里的小说里并没有塔拉斯布尔巴老婆被杀的情节,电影中加了这么一段,倒是能让观看者更加理解哥萨克对波兰人的仇恨。只不过,电影宣传的意味太过浓重,哥萨克们都开始为了俄罗斯这个国家而奋斗了?那时候他们的大部分有那样的意识?我想,果戈里更多想要表达的,还是一个向往自由、不屈不挠地斗士吧。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当俄罗斯帝国的君主们开始吞并、瓜分波兰的时候,那又是波兰的血泪史和波兰斗士们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了,风水轮流转,丛林法则,无非如此。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四):冷兵器时代不错的电影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了。

  1唯一不理解他的小儿子为什么背叛父亲和信仰,我看到他小儿子问“有地道?”我心思这大哥要引大军杀进城里,没想到这哥们在这种时候居然想着约会???这个应该挺讽刺的,哥萨克不是崇尚自由吗,这自由的彻底,都没有底线了

  2波兰的军队带着翅膀。。感觉挺有意思的,我在别的电影里也看到了波兰那个时代的军队,也是带着翅膀,被亲率的小孩喊:“看,天使!"

  结果天使上去拿长枪把小孩子捅死了,忘了是哪部电影了,波兰那个时期的军队很有实力,都带翅膀的,当时号称铁翼军团,我想是不是和信仰有关系,什么基督耶稣,圣母玛利亚,天使之类的。。

  3他大儿子被抓住的时候,我很感动,5,6个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按住的,那个时候他还在喊着父亲,特别是上绞刑架的时候,还在喊:“父亲你看见了吗!”,哥快哭了,我觉得波兰人太残酷了,弄死就得了呗,所以现在慢慢的理解了,为什么好多军人在失败的情况下自杀,这样会有尊严也不痛苦。

  看过各种魔幻的,纪实的,各种冷兵器电影,什么特洛伊,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凯撒之类的,我感觉这部电影不逊色那些,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五):20171030

  糟糕的节奏是不是那种典型的小说改编史片风格导致的?看不到作为电影的完成度,但溯源小说之后,则看起来还算合理。攻城失败之后,结构也还算紧凑,虽然打斗还是有点太多了。

  比较喜爱的场景有:公主初见谁时的笑声(公主真好看,城堡里的装潢和骑士们的衣服也都好看)、塔拉斯戴着奇怪的领子在人堆儿里看着儿子给人活剐,钩针子插进心脏,也在说好,最后叫了出来(“我的宝贝!”)、哥萨克们跃入悬崖底的海(河?江)又策马游水而过。那是哪个儿子,安德烈?穿上华贵的波兰人骑装,下马被父亲一枪射死还是一刀砍死,那时加进去了旁白(好像是这样),很蹩脚,整个场景和这一个人物也都很蹩脚。战斗时似要创造英雄群像,人物切的鬼鬼祟祟,每人死前说几句俄罗斯宣言,接着换到另一个将死的人身上(刚喊完口号就中弹什么的),过于滑稽和便宜的民族感。

  下半截儿在医院里和妈妈一块看的,看到刑场的部分,她就闭眼睡觉了,说是心颤。结果过了一会量血压却不太高,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吃药了。

  早些时候看了魏连科夫(很可能不是这个名字,孟十什么译过)写的《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上头总结果戈理不擅情节,我想是真的,果戈理擅人物。可这电影拍的只剩下情节了,看不见什么人,还有的东西就是几个蛮够我想一阵的情景(安德烈被杀那段有意思,老侍女孤身出城,在一片醉鬼里找骑士也有意思。),得空找原著比较一下吧。我猜这片儿比原著烂多了。

  (在刑场那段想到了一个故事,对我挺有吸引力,可能会写出来。)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六):乌克兰与波兰历史

  最近已经越来越清晰波兰、乌克兰和俄国的历史关系了。这得益于网上的资料、相关的历史小说、相关的历史电影。果戈里原著的相关电影《战国群雄》就是一部关于乌克兰的史诗电影。(果戈里是俄国的乌克兰人)。

  我从中看到的是两个族群迁徙之路的交叉:斯拉夫人和维京人。斯拉夫人从波兰发源向东殖民,而维京人从北欧向南殖民,(但因为维京人总与斯拉夫人有不清不白的关系,维京海盗曾经是斯拉夫人迁徙过去的,也未可知)他们在乌克兰的基辅这个地方交汇,形成以维京人统冶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国。总称东斯拉夫人,至于能不能完全叫“罗斯人”,我想这跟当时的人种杂交、种族灭绝政策有关。但从种种迹像表明,罗斯人的具体特征是金黄色的毛发,留长胡,这可以被看作是维京人后代的特征吧。

  基辅罗斯福泽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地。但基辅罗斯的乌克兰最终被蒙古人灭亡。这是世仇!!

  因为波兰在抵御蒙古人征服欧洲中立下大功。打败蒙古鞑靼人后,自然西斯拉夫人就拉管了东斯拉夫人的乌克兰。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就促使波兰成为北临波罗的海,南接黑海的欧洲大国!!但原主体的波兰人并没有把乌克兰的东斯拉夫人当兄弟看,而只是把他们当作抵御东南蒙古鞑靼人侵扰的炮灰。

  而且一个善于征战开拓的民族要他们当农民种田交租,显然侮辱了罗斯人血液里流淌的海盗本性。况且两族人的信仰早就不同,波兰是天主教,乌克兰人是东正教。于是这些逃跑的农奴在第聂伯河的下游汇集,在那儿形成一个主要城市据点——谢契,那个地区叫扎波罗热,那个地区的人被称为——哥萨克。

  《战国群雄》就是说的某一次哥萨克人起义(塔拉斯布尔巴),当然最终乌克兰从波兰成功分裂出去,是因为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和世仇鞑靼人结盟,最后还和俄罗斯结盟。最后随着蒙古人势力的衰亡,乌克兰反吞并了克里木半岛的鞑靼人,全享有了黑海,这就让这些罗斯人更能发挥造船出海的特长了。

  《塔拉斯·布尔巴》影评(七):十九世纪果戈理的史诗型历史小说改编,政治不正确,却是精品

  看了电影,又看了果戈理的原著,看的是英文翻译,因为我很可惜不懂俄语,但翻译的很不错。对照下来,深有感触。

  小说和由此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十七世纪时候原来与波兰立陶宛联盟为盟友的哥萨克国,所谓的Zaporizhian Sich 抗拒波兰的战争故事。果戈理的小说中,已经有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色彩,与历史史实有出入。因为哥萨克国被并入俄罗斯是以后的事情,他们在小说和电影中声称为俄罗斯而战,是没有历史基础的。但果戈理生活的19世纪,是浪漫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所以,情有可原。但那时的民族主义,还没有蜕变成为二十世纪的大国主义,集体主义,还具有不少人文,人性的色彩。

  在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果戈理的小说的时候,我不禁又对这部电影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到底,这又是俄罗斯官方赞助的片子。这是否又是在推行泛斯拉夫主义,俄罗斯大国政策呢?还有是片中东正教和天主教这么对立的态度,好像天主教不是基督教似地,这个态度让我反感。但是,片子是很有气势的,就算你不同意,你都要被哥萨克的英雄气概而深深感触。

  片中恼人的是他的次子Andrii怎么一切不顾地为了爱情放弃对父兄和同伴的忠诚,这有损他的英雄形象。但他又不是一个反面英雄的角色。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矛盾。

  片中,演的最好的是父亲老Bulba,据说,他是乌克兰前文化部部长,有点意思。

  看了原著之后,感叹电影的表现手法与文学手法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与文学相比,受到局限。小说中对Andrii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对他动机解释的让人心服神服,而且,那没有片中他母亲被杀害的一个细节,这样,就使得他的决定并不像片中那样让人叹惋。

  片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哥萨克人对波兰居民的摧残,的确是有些场面,但没有直接地体现他们的野蛮,这是很欠缺的一面,因为哥萨克的特点没有被体现出来,对理解哥萨克历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片中,哥萨克就成为了爱国英雄,其实,哥萨克起家是由一群无法无天的汉子组成的,联合他们的是东正教,所以,宗教的意义在这主要是来统一来自各方,不同民族的人,而不是灵修,道德,主要起到是一种社会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到天主教同样是基督教,而是把天主教当做是穆斯林教一样对待。

  去除这样不足,这部电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把文学作品搬上荧幕的例子。这是俄罗斯电影界所擅长的,六十年代的《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重要的先例。美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1962年好莱坞和南斯拉夫合拍的同名影片《Taras Bulba》没有做到这一点。

  总结一下我的文学与电影的对比:对果戈理来说,英雄就是英雄,不需要所谓的Ideology,勇气和冒险精神就是塑造英雄的前提,而俄罗斯这21世纪的片子中,英雄是要具有正确思想和动机才能被称为英雄。文学中哥萨克虽然提到很多次东正教和俄罗斯,但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自我定义的概念,而不是真的人屈服于大集体主义了。但影片的叙述,难以逃脱这些框架。可能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就是这样理解民族,国家的吧。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绝对好的影片。让我好奇的是,波兰人看了这个片子后,会怎么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塔拉斯·布尔巴》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