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30 03:3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有感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是一部由Oz Scott执导,James Spader / William Shatner / Mark Valley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一):谁能告诉我第一季的两美女怎么突然没了。。。

  第一季有三美女,一个被开除了。。。

  第二个,那个好白好靓的金发美妞,怎么突然就没了。。。

  第三个,那个拉丁美女,也这么就跑了。。。

  没看到交代呀。。。。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二):S02E10

  alan shore的女秘书消费了一万元却被信用卡公司所要5万元的债务。于是alan替她出头,在信用卡公司的法律顾问面前说了让我激情澎湃的一段话。那个刚开始还笑容满面的法律顾问顿时灰头土脸根本无力反击。

  过后alan的秘书过来对他说了一句:“当你说出那堆话,你不想让公众知道之类的......这是我见过的男人所做的最性感的事。”

  恩,这种感觉真不错!

  只是我们的alan这样回答这位满目感激的秘书的:“你应该看我在裸体的时候再说一次。”

  哈哈,这个活宝。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三):还在看BL

  2007-10-24

  我觉得我之前显然诋毁了ALAN SHORE,我看了第一季以后觉得他是个外表荒唐放荡内在善良脆弱的家伙,然而看完第二季我发觉他一点不荒唐,他的确有很多毛病,他好色、自负、目中无人、不择手段,他害怕小丑、半夜时常惊醒、紧张之下会有语言障碍、从来不会打架但是会用钱找人来替他揍人。。。不过他一点都不荒唐,他不过是和一般人有些不同罢了。他对那个面部神经受伤从而失去笑容的小女孩说:其实和大多数人不同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小女孩回答他:可是和别人不同很痛苦。他沉默片刻说:是啊~~~~他和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的老顽童是好朋友,好到可以睡一张床,抽一根雪茄,并答应人家在临死前替他拔掉那些折磨人的管子。老顽童一生风光,全部的凄凉只和ALAN诉说,因为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ALAN用不着任何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辩驳,因为他足够有才华,法庭上的每一秒钟都是经典,如果谁高兴,可以做一个ALAN SHORE语录。想必是一部有关美国,有关自由,有关尊严的绝佳读物。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四):It’s fun being me. 做我自己真有趣

  It’s fun being me. 做我自己真有趣。

  当我听到Denny Crane说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被击中了。

  说实话,我不能说很喜欢Denny,他目中无人,自负,经常惹麻烦,可以说有时候是令人讨厌的。但是他说完这句话后,我对他肃然起敬。

  他有自己的底线和处事原则,为了这个底线和原则,他宁愿去开抢打伤自己的委托人去坐牢,也不愿替一个强奸并杀害13岁少女的人渣作辩护。

  在法官,媒体,律所,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所有人都觉得他在做一个不明智错误的决定,但是他知道那是正确的,那是他可以守护的。

  “杀人犯他得到关注,媒体民众会对他表示同情,”Denny说,“但是谁为这个死去的13岁小女孩哭泣呢?”

  他回到律所,好朋友Alan在等他,对他说,他今天表现得很不错。他说:“it’s fun being me,you know.”

  能这样肯定自己,坚持自己,并且满意自己很难得啦。我从前听过I am great 这样类似的表达,但是这一句却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Denny很享受自己是自己,他喜欢那样的自己,喜欢自己的生活。

  做真实的自己并且喜爱佩服自己是不易的,我们太多人都会因为种种原因否定自己的决定,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爱好等等,如果学习一下Denny,对自己感觉很棒,是不是会更好呢?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五):美国的言论自由

  在《BOSTON LEGAL》第二季第十四集里,针对Irma Levine的案子,Allen Shore对Schimit说了这么一段话:“那应该你知道地区检察官或者他上面有人正在施加压力想要抑制这种政治示威”;“在克劳福德县他们禁止路边停车和露营,德克萨斯州禁止人们的反战活动,如果你抨击政府他们会告诉你你的妻子是CIA特工,国会正在制定一项法律迫使书写政治博客的人必须要向政府登记。否则就有可能面对检控。慢慢地,人们就不敢说话了”;第19集Allen Shore为Melissa Hughes辩护的时候说:“秘密服务部门现在可以指定“自由谈论区”来牵制、控制,事实上来使抗议犯罪化;”;“在一个总统集会、阅兵或露面的场合,如果你能穿着支持他的T恤你能呆在那儿;如果你穿着或拿着抗议的东西,你会被拉走”

  诚然,电视剧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确能反映很多问题。电视剧可以表现出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电视剧可以宣扬一个民族的精神。《BOSTON LEGAL》也不出其外,在同《Spiderman》等多部好莱坞大片一样宣扬了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后,但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言论不自由。这也是在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即使是在那些标榜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如此。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六):Alan Shore, Denny Crane

  17集,Bev的平静离开,让我看到了Denny的宽容和他对爱的渴望以及珍惜,可以爱情是一种吸引力,却也是一种缘分的寄托体。

  另外很喜欢那一段有关于抽烟的原文;

  20集,精彩的一集,黑与白的交集。 

  21集,Alan的精神状态让人担心,语无伦次的程度让人喷饭~~ 隌审团和原告律师都无语..... 但剧尾他的告白证明了他内心深处的担忧和孤单,40多岁,律师的工作有时很黑暗,有时很爱心帮助人。但,黑与白从来没有绝对的界线,而他,更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

  重婚罪的男人,一个工作女性,一个家庭主妇,努力的照顾好家里的孩子,平分好对男主人的照顾和满足,听起来确实是一件不错的事情。Denise的论点其实也足够佐证它的有效性,女法官明显是性情中人,体会至深也至于精神上情感上倾向于支持这种家庭存在形式。可是可惜,很多事情在当代都被认为是道德上的不允许甚至是违法。(不禁想到了法律课上提到的法律不等于道德,很多道德约束却也没有得到法律的支持,或许这就是当代人类社会的缺陷吧。)

  rad的表现,有些理由,有些律师的黑色作风强势行为,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人,有良心的人,都会为这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寻找一个真相,可是很多的时候,有钱有才能的大状,真相是会被扭曲的。

  24集,没有想到原来Poole是他,是第一季一开场就被因精神不正常直接被拉走的孩子~~ 很逗,很有趣。

  Alan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律师的职责就是尽最大可能的保护自己的授权人的所有利益,做的好就是好律师。但代价可能是滑向无边的迷失深渊。

  Denny的牛眼亮帅PP损招,真的是太厉害了!但也让人很佩服这种死中求胜的招!

  Dennise的爱情线也很有趣,她也长的真的很靓!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七):S2E21 自由

  2E21,一个15岁的男孩因为打游戏36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心肌梗塞死亡,男孩的母亲控告游戏公司,认为游戏公司在设计游戏时以刺激玩家分泌多巴胺为目标,从而导致其儿子的死亡,Brad为游戏公司辩护律师,在结案陈词中是这样说的:

  康德认为机械决定论是比人的无知和奴役状态、以及人之间的陷害攻讦更严重的噩梦,因为它与任何一种自由和道德都不相容。以至于康德认为一个罪犯更愿意被送到监狱而不是医院,因为送到监狱意味着对罪犯基于自身选择能力做出某事的惩罚,至少是对他自由意志的承认;而将罪犯送到医院是假定其行为受制于自身无法控制的力量,比如无知、无意识、环境和生理因素,而这在康德看来是对人之为人的一种莫大的侮辱。

  法国M浪潮所用的社交媒体标签是#BalanceTonPorc,意为“揪出你的猪”(denounce your pig)。被揪出来的猪猡被送往屠宰场,不仅没有帮助女性自我赋权,实际上成为性自由的敌人。

  我们捍卫对性自由不可或缺的挑逗权。如果没有挑逗的自由,对求欢说“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必须知道如何以其他方式回应这种自由,而不是把自己拴在猎物的角色中,更不应该把自己变成永恒的受害者。

  《纽约时报》上Daphne Merkin一篇题为“我们公开地说M浪潮,私下里却心怀疑虑”的评论就表示:“我们似乎正在回归一种将年轻女性视作受害者的心理学范式,她们被认为或自认为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主妇一样脆弱。”

  把女性当作一个“分离”的物种,是需要被保护的、长着成人面孔的孩子,是对女性更大的侮辱。我们珍视自由,正因为我们愿意承担责任与其伴随的风险。

  E24

  quot;People need to take responsibilities."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八):black widow & Shadenfreude

  “Boston legal“是我最喜欢的美剧之一,法庭辩论很精彩,男主也很有个人魅力。第二季印象最深的是black widow那集。allen那段结案陈词太经典了。结尾还留了个悬念。 Shadenfreude. From the German words, Schaden and Freude, damage and joy. It means to take spiteful, malicious delight in the misfortune of others. We used to dismiss this as simply an ugly side of human nature, but it is much much more than that. Recently a Stanford professor actually captured Schadenfreude on a brain scan. It’s a physiological medical phenomenon. When we see others fall it sometimes causes a chemical to be released in the dorsal striatum of the brain which actually causes us to feel pleasure. If you watch the news or read the papers, which of course you don’t because the Judge said not to, but if you did, you would see the undeniable delicious joy of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over Kelly Nolan’s plight. I have no doubt that you want Kelly Nolan to be punished. She married for money, she had an affair, she carried on naked in the pool with her boyfriend. She’s cold, materialistic, unlikable, and it might bring you all pleasure to see her go to jail. But as for evidence to establish that she committed a murder beyond all reasonable doubt? It just isn’t there. The only possible route to a guilty verdict here is Schadenfreude. Alan looks to Denny. Denny nods his head. Thank you 译文 “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这个词源自与德语的schaden和freude,意思是“毁灭”和“快乐”,它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不幸之上,我们常把它归到人性的丑恶面之中,但是远远不止如此。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在脑部扫描中发现了 “schadenfreude”的存在,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失败,有时候大脑的背纹状体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使我们感到愉快。如果你们看过新闻或者读过报纸,当然你们不会,因为法官说了不允许,但是假设你们看过,你们会发现媒体和大众对Kelly Nolan所处的困境怀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快感。我不怀疑你们想要Kelly Nolan受到惩罚,她为钱结婚,她有婚外情,她赤身裸体和男朋友在泳池边嬉戏,她冷酷,无情,不讨人喜欢,看着她进监狱也许会让你们所有人感到愉快,但是作为裁定她谋杀罪名成立的证据,能够排除所有合理怀疑的证据,就是不存在。而作出有罪裁决的唯一理由就是…“schadenfreude”。谢谢。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九):Bring Everything To Court

  如今,五季《Boston Leagle》刷完,对美国这个国家有了更多有意思的观感。诚然,为了娱乐的目的和收视率,剧集采用的是虚构的事实,架空的历史和过于戏剧化的表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反映出了美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法律至上。虽然后面三季,从情节到人物已经开始明显的走下坡路,过于政治化的倾向玷污了一部作为律政剧的严肃认真,但是却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描画了美国民主的真正含义。美国的民主不是存在于它所吹嘘的普选、人权、两党制等等,美国的民主在我看来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个人权利的极大维护;第二,言论的充分自由;第三,法律的作用深入人心。这也就是我这篇文章的题目“Bring Everything To Court”所要表达的观点。

  第一:个人权利的极大维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孔子教育“克己复礼”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价值观,使得华夏民族养成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优良传统。好的一方面在于,我们更少冲突和争执,我们的文化更加谦逊和平和。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配合着儒家的一套文化背景以及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至上的国家风格,我们中国人自动自觉的蔑视了个人权利。我们的社会不会出现长期吸烟的肺癌死亡患者家属将烟草公司告上法庭索赔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会觉得这样是在无理取闹:吸烟有害健康你自己不知道吗?死了还要别人负责?美国人给了我们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是的!就是要别人负责!因为权力与资源的不对等、媒体广告、社会宣传、电影电视等一系列心理攻势使得人们铤而走险,愿意去尝试吸烟,而造成这样的事情的原因,在他们看来不是吸烟者本人意志薄弱而是烟草公司捆绑了政府、绑架了媒体,用手中的权力和金钱强迫的。这样的事情在剧集中比比皆是。不只是剧情,现实也是如此。记得我以前看过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法医理论公开课,讲到一个案例:电台举办了喝水比赛,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喝下最多的水谁就能获得大奖!一个参赛者由于水中毒死亡,按照我们的想法只能自认倒霉,因为你去喝水是纯粹自愿的,然而,案子上了法庭,你猜对了,电台输了,赔了好多好多好多好多钱。孰好孰坏姑且不论,但是起码我们看见了一个国家的决心:政府、商业寡头这些绝对优势的群体,你们在行使自己的优势权力的时候要有所顾忌,因为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言论的充分自由。注意:我说的是充分,不是绝对。诽谤之类的言语还是不在“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下的。言论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剧集本身对于在位总统、政府、法律、战争等等各抒己见。这在我们国家已经不可想象,在此我并不多说。美国人在这一点上是早已出名的。第二就是剧集内容:对于宗教的排斥与包容、对于少数族裔的歧视以及对于多数族裔的“歧视”。尤其是后者,很搞笑吧,可是我们有时候就是这样被道德绑架,不得不做出一点姿态提高少数族裔的地位来证明什么,就如同中华大地上对少数民族子弟的高考加分,与其说是尊重,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另一种歧视。好了,言归正传,这部剧传达的精神就是,在这个国家里,你不需要政治正确。尽管3K党令人厌恶,但是我们不能剥夺他们表达意见的权利,很有趣,真的很有趣。最民主党的Allan Shore也为一对白人至上的父母辩护,虽然他那么厌恶。以前就和男票(本人,男)讨论过恐同的话题,我的想法就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别人的说法再令人作呕,我们也不该剥夺,也许他仇视我们,但是那是他的权利。因为这个,小我三岁的男朋友和我呕了几天的气。

  第三:法律的作用深入人心。也许美国西部片里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彪悍作风、有仇必报、血债血偿让人拍手称快,然而我想现实世界里面更多的人会把牛仔仅仅作为一个大漠孤烟的梦偶尔做做而已,我们还是要在这个纷繁的琐碎的世界被规则束缚。记得Allan Shore和Denny Crane说,我们是美国人,当我们受到不公正待遇,心里有气没处撒的时候,我们怎么才能让对手最痛苦不堪?甚至比用枪爆了他的头更绝?Denny噘着可爱的嘴说:We sue!正契合了我的题目:Bring Everything To Court。美国人似乎很喜欢打官司,上面说到的那个喝水的案子,南洋理工的那个来自英国的老教授不失幽默的说:Well, they were Americans,so,no surprise,they sued。有点风趣、有点搞笑、有点顺理成章,同时有点肃然起敬。父母要服从法官的判决放弃自己的孩子、商业巨子要服从法官的判决赔偿巨额经济损失,甚至政府都要服从法官的判决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们窥见了美国民主最为本质的东西:法律的至高无上。无论公平与否、合理与否,法律就是法律。

  有人可能会看这篇不知所云的东西,在您给我扣帽子按标签之前请再斟酌一下,在您准备在评论栏里面写下“美分狗”之类的言论之前在思考一下。我没有去夸赞,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觉。同时,我完全不否认美国司法体系的弊端(包括我一直无法理解的陪审团制度,古斯塔夫·勒庞百年前就在《乌合之众》中阐述了普通民众是多么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本人非法律出身,不过拙见认为,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最最应该被诟病的制度,)和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美国的人权问题和普选的矫揉造作。我只是说了一些自己粗浅的、不成体统的看法。就这样,仅仅是这样。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观后感(十):We're flamingos!

  最近在看《Boston legal》的時候,我總是困惑于一個問題:為什么Alan Shore 和Denny Crane總是夾著雪茄說“We are flamingos.”,甚至還在Halloween Party上穿上火烈鳥的costume?

  后來發現,火烈鳥和美國文化好像真的有著不解之緣……不過先不管這個,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真正的火烈鳥是什么樣,as followings:

  火烈鳥,Flamingo,因為羽毛色澤艷麗,猶如沐浴熊熊烈火而生而得名,據說在戀愛期間,它的毛色會由粉色變為紅色,也有說法說隨著年齡增長,毛色就會改變。異常豐富的2008正好有一部法國的紀錄片The Crimson Wing: Mystery of the Flamingos上映,sa su ga是戀愛的國度額~

  不知道大家在看《越獄》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芝加哥聯邦政府中心廣場上那個巨型紅色的現代主義環境雕塑,Alexander Calder的《Flamingo》(1969),正如上集說的那樣,火烈鸟的確很好的体现了美利坚的热情乐观与幽默感,使這種態度沒有被水泥森林所吞沒,而是與它相映成趣。

  说到火烈鸟和美国文化,自然不得不提到cult的《粉红色的火烈鸟》(1972)。John Waters用最荒诞,怪异的情节或者说是相当恶俗,淫秽的画面构筑了这部后来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列为“美国喜剧电影”代表作品的地下经典。雖然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偏離社會規則,游走于傳統智慧之外肯定不會是誤讀了John Waters和他的作品。

  光是看到1969和1972這兩個數字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了。用《滾石》雜志的話說“那是一個眾多牛人發飆的年代”,The Beatles,Rolling Stone,Pink Floyd,Bob Dylan……都是那個時代的寵兒。值得一提的是,The Beatles被翻譯成“披頭士”不知是出于他們后期造型的原因,還是人們有意無意地把他們同美國六七十年代的“Hippies” ——嬉皮士風潮聯系了起來?畢竟,John Lennon是個頭發不短的無政府主義者。

  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粉红色的火烈鸟》是嬉皮士浪潮中的一面旗帜。《時代周刊》稱嬉皮士為“一種次文化的哲學”,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卻又在主流文化上烙下深深的印記。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戰爭的反对,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長發、鮮花、音樂、毒品是他們的標志,生活方式與“武器”。其實“武器”一詞并不準確,他們大多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主義,向反對的人送上鮮花;他們活躍的年代也正好是搖滾樂脫離爵士樂成型的時候,他們愛好吉他和迷幻搖滾(似乎他們的堅持與The Beatles的樂風和列儂的政治信仰不謀而合);而毒品則可以視作他們與傳統社會切割,和社會規則背道而馳的選擇。

  當火烈鳥經過這一浪潮的超現實主義洗禮后,它不是一只煙斗,也不再是一只火烈鳥了,也不僅僅是美國樂觀熱情精神的載體,而是一個捍衛自身原則,敢于向美國傳統智慧說不的文化符號。

  這就進一步解釋了Alan Shore他們對火烈鳥的執著了。因為在與傳統智慧的抗爭中,Alan Shore,毫無疑問地,did a great job;而Denny Crane在另一個層面上也表現地很完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一次關于墮胎的case中,Alan Shore提出的觀點:一方面墮胎是對生命初始本質與道德倫理的背叛,但另一方面墮胎維護了作為母體的女性的人權,而且為避免無法受到良好照顧的嬰兒出世,使美國犯罪率大幅下降做出了重要貢獻。后者是Steven Leviit在《Freakonomics》中的觀點,雖然貌似只是符合了像Alan這樣的民主黨人的政治主張,但實際上其中蘊含了推翻傳統智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美國智慧。They are flamingos.

  Here,salute David E. Kelley ,the screenwriter of 《Boston Legal》。

  Eura 200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波士顿法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