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0 01:5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的读后感大全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是一本由陈鹿鹿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一):青春如故,可我已是老阿姨。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已无语。

  85后未婚大龄女青年,在九四年眼里,早已是老阿姨。

  我其实是想在爱里沉沦,在深爱在无法自拔的。可惜天不遂人愿,我也没找到爱我的结婚对象。

  书中摘选了很多90后的故事,影影绰绰见到了自己年少的影子。但是没有这些人的勇敢,没有这些人的洒脱。有些故事说说而已,有些情绪却很难消化。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到选择一个人到白头。看着妹子们的人生,我只看到了灿烂的青春,无悔的选择。

  我也曾租过房子,作为一个异乡人的尴尬,让我励志要有自己的小房子。幸亏我是生活在一个18线小城市里,可以首付买得起小户型。如果我真的生活在上海,我还能怎么样呢?会不会比她们更可怜。

  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这些词语都包含在我们的青春里。

  生在1994年真的不是很老。只是她们都很懂事。看起来不是那群无知的少年。幸好,青春里有这些沧桑的故事,才能让我们饱含深情演绎青春后期的悲欢离合、曲折离奇、再或是惊心动魄。

  我们如此不同,却又很多的殊途同归。

  成功低龄化的年代,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幸之人。反而对于大城市的他们来说,我觉得过于满足了。

  书中作者鹿鹿认为自己不是那个幸运的人,凡事都靠自己,凡事都来得慢。

  这个世界,真正的凡是都是靠自己的。我们的人生莫不如此,需要独自在跌跌撞撞后找到舒服的节奏和精准的方向。这里有触发你感动与思考的故事,也有陪伴你前行的勇气和慰藉。

  我们 没必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你的人生,你得为自己而活。书中的不同的男孩女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忧愁与难过,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奇迹,也不会包容我们的缺点,我们如果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会非常累,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灿烂,必须去尝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感叹岁月的无情也好,感叹命运的不公也罢。我们只能做的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特点。你本身就是生命中的独一无二。这是我从书中的认识,写书的人,所有的记录都是青春。

  同样的一朵花

  在不同的角度下

  可以展现不同的姿态

  像极了人类

  带着不同的面具

  扮演各种角色

  行走在复杂的人世间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二):后生可畏,且行且珍惜

  看到陈鹿鹿的《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这本书时,我内心有些纠结,从书名来说,我早已不是它的受众人群,这是一个悲伤又必须面对的事实,按三岁一代沟来算,我和这个小女生作家隔了两道鸿沟。 这位非常年轻的女生在那边质疑自己是不是老了,给如我这般年龄的哥哥姐姐们带来的冲击不是一星半点的。 我们也曾从备受瞩目的蓓蕾一路走来,带着新世纪的希望。然而,日复一日,年接一年,似乎习惯了自己是青春的代表,哪怕眼角多了几条小皱纹,腰上多了几斤怎么甩也甩不掉的肥肉,各自结婚生子,终日忙碌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我仍未觉查出被甩离了青春的主道路。 看到这本书名,猛然发现,自己真的是中年人了。带着被这书名提醒自己是中年人的“愤懑”,我决定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94年的小妹妹是如何觉得她老了。 这本书分为4个章节,共收录了24篇作者的文章,都是生活的随处和感悟,有小时候的回忆,有成长的点点滴滴,有对现实的困惑,有对未来的展望,作者文笔细腻,写出了20几岁青年特有的思想与行动,勾起了我对曾经那个美好时光的我无限回忆。 青春总是美好的,仿佛是天之骄子,走在哪里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然而,不知不觉的,活跃在影视上的90、00后明星,我几乎个个不识;媒体上各种添加“90后、00后”的标签;工作单位中,越来越多优秀的90后增添到队伍中;很多更新的信息、软件不懂用,是他们兴致勃勃的教导我们,这些无一不指出,我们不再是代表年轻一代了。 更让人惶恐的是,比我们年轻很多的“小朋友们”觉得他们老了。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有个性,行动的速度更快,特立独行,倘若我们固步自封,无异会在历史的巨浪里掩盖,再冒不出一点泡泡。 岁月是无情的,不可逆的,我们没办法按下暂停健。然而,虽然我们没办法把阻止年龄的增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身体年轻,让我们的灵魂激荡。 著名的瑜伽奶奶白金芹,60岁开始练瑜伽,十几年的坚持,她成了瑜伽达人,令30、40的伙伴都自愧不如,原本孱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走起路来身轻如燕,思想也是同80后更容易产生共鸣。 正如作者陈鹿鹿笔下的文章所写的,年轻人要多想想将来,居安思危,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快自己前进的速度,而如我这般年长的则要努力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保持年轻,多接受并学习新事物,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拍死在沙滩上。看完这本书,只觉后生可畏!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三):我们确实是老了,但我们还有时间

  周末闲逛图书馆时竟无意中发现了这一本无比切合自己的标题,不免惊喜万分。微博上的90后常说自己是“90后空巢老人”、“90后老阿姨老爷爷”这些风趣调侃而又略带一丝悲伤的梗。再加之自己内心也确实有一丝类似的感触,所以我就毫不犹豫的借阅了。

  诚如作者所说,90后的年轻红利已经所剩无几,最早的90后已经要30岁了,最年轻的也即将在象牙塔里走出来进入社会。作为同样是不上又不下的94年生人,这位置着实有些尴尬了,有着闯南走北的梦想,却碍于金钱现实的压力;被刚入职的后辈们虎视眈眈,却又得马不停蹄的赶上前辈们的步伐。前方是断壁残垣,脚后又是无底深渊。说实话有时候真的不是矫情,是越往这方面想就会愈发觉得一种带给人无比恐惧的危机感。这种恐惧,无声无形但足以战胜心里承受能力及低之人,令人抑郁亦或崩溃。

  作者在文中的关于孩童时代或者中学时代的各种情节,我都有80%以上的共鸣。罗大佑老师的一首《童年》,唱哭了多少那个年代的人。我也相信已经被贴上“90后”标签的我们,虽然拥有着不同的信念与理想,但本质上我们的行为都逃不开这一套标签的处事准则。纵使作者在文中展现的一些我不予认同的价值观或者人生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作为同一个年代的群体,在时间的长流上都是站在一条船上的,我们会有一些共同的想法,类似的行为,碰到熟悉的梗都能心领神会,而不是被年长者不予理解或者被后辈们嘲笑老土掉牙。

  94年的我们,已经24或25岁。按照家庭所安排的人生剧本来看,正是即将成家生子,安稳一生的开始。恰恰就是这个时间段,你就会感觉还要很多事情想做,还要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却就开始要被婚姻所束缚,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你若不走寻常路,就凭自己目前的水平,仍然无法翻江倒海兴风作浪,而你的时间跟刚毕业的小年轻比起来已经开始流失。就是这样一种迷茫的状态下,产生了矛盾冲突,导致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尽人意。

  迪亚波罗有句台词,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恐惧。恐惧,源于未知,来自于无底深渊,你无法掌控未来的一切,对未来甚至现在产生无比的怀疑与否定。

  所幸的是,我们仍然还有时间。我们离30岁还有一段距离,趁着在笔墨未落之前,我们仍有许多工作去准备,人生只有一次,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机会再去实现了。Follow your heart。

  我特别喜欢苏轼的一首词叫《望江南》,里面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春光未老,炎夏尚早,加油努力朝着前方进发吧,诗酒趁年华。

  我也生在1994,我的确是老了,但我还有时间。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四):我还在思考,还在生猛的活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年纪,不相熟的人就告知模糊的年纪二十多岁,熟识的人彼此调侃“我们还是18岁的少女”,这就是陷入年龄认知矛盾中的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心态老了看明白很多事,一方面我们又想要保持少女的年轻活力满满的状态。

  就如陈鹿鹿一样,是不是我们也会怀疑,《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

  就如她说感悟的那样,社会环境让她不得不陷入对年龄的困惑,各种年龄标签的分隔断层,各种社交活动的年龄区分,各种更年轻人群的活跃和积极思考,总之她和我一样,走入了应当焦虑的时代。

  在《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中不难看出她的这种焦虑,应该说她的焦虑不是个体的,它是90后整体直观的情绪感受,不知不觉90后取代80后成为社会焦虑的中心群体。但我们都在积极地应对这种群体焦虑,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物质生活上,都在进行逐步的调整优化。

  生活层面上,鹿鹿如我们一样,为了自己的生活出路不停地打拼摸索,从消失在上海半年争取考上研究生资格,到拖着行李箱自身去出版行业里面实习打拼,到如今反思自己写的东西实在算不得多么动人心魄。这种被生活追赶着向前跑的状态,也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呀,虽然总是被说90后是娇气又矫情的一代,但实际我身边的这帮90后都是如此认真的工作,为自己积攒生活的资本。在鹿鹿文字中,仿佛看到无数个努力的年轻人在一起。

  心理层面上,我们和她一样,也在慢慢领悟和习得。跨过单纯焦虑的K点,我们明白焦虑是可以靠自己改善的,或者说我们是可以与外界和自己达成和解的。就如同她在上海出租房生活中明白的,要住在看似便利静谧的老上海社区的代价,就是要忍受群居的不便和尴尬,就是要学会理解周边群众的自私心理,就是要忍受女房东小题大做一言不合就发作,也就是她说的“生活不止小确幸,还有小确丧”。

  在鹿鹿 的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生存片段是何种模样,可以跟着她的文字去思考自己的日子,或者如她一样说一句——“我也曾经是这样的呢”。我们如鹿鹿一样,都是如此普通又认真的人,我们谁不是骄傲的活着,然后又负重地挣扎着,再努力地守着自己的成果。

  我生在1990年,我和她一样都还有上升的空间,我还在思考,还在生猛的活着。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五):年龄从来不是成熟的标榜

  年龄从来不是成熟的标榜 评《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  第一眼看到书名的时候,一阵的莫名其妙,又有些默然,如果一个94年出生的姑娘都自认为老了,那么我这个出生在87年的人,是不是可以自称老阿姨了,或许再过几年,直接可以作古了。 只是,在一页页的品读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从来不是她所想要标榜的东西,而是生活的经历,内心的成长,让她对自己的心态又了一个新的认识和转变,她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早已超出了她这个年纪该有的状态。 有时我们无从得知对方经历了什么,但可以从自身去探索和发现,这些年所经历的人和事,对你如今的生活是否带来影响,是否改变了你,是否让你更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一次次的磨砺中,真正地生长了起来。 成熟是你再也不能恣意妄为,要肩负起你的责任,照顾好自己,还有家人;成熟是你看待一件事的时候,不再单纯地从表面看待,而是要考虑对整体的影响;成熟是你再也不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就像在外奔波的人们,永远告诉家里人,只有一句:我很好;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真正长大,永远像个孩子;有些人,经历了特定的人或事,就能让他迅速地成长起来。促使成熟的经历,往往都是让人痛彻心扉的,刻骨铭心的。 估计第一次见到接触到我的人,都会觉得我高冷,很难相处吧。 实则,我是那种慢热的人,而且是超慢熟的那种,这也是在一次面试过程中认识到的。那是在一次销售公司的面试,面试类似文职的工作,但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区分谁跟谁,由一位类似培训讲师引导兵带动我们加入和交流,可是我在第二轮就被刷下来。那时,一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渐渐明白我对事物的融入和认同比较慢,同时不爱争,纵使内心有很多想法,也不见得乐意去表达,而他们更需要的是外向型,更乐忠于表达自己的那种类型。 一般得相处很长的时间,才会有更多的交流。那种一见面掏心掏肺,自来熟的,反而有些抗拒他们的热情,承受不来。但是接触久了的人,就会觉得我很幼稚,很疯。 却不知,戴着假面的我,有时也很反感这样的自己,只是生活往日的经历告诉我们,毫无防备的相处,有时受伤的是自己。我也想什么都不管不顾,可生活从来不见得可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那有时更像是一种保护色,甚小细微第守护自己那颗脆弱的心。 SHE的一首《不想长大》,其实表述了太多长大之后的无奈,长大之后世界就变了,爱情不再是童话,没有王子也没有绝对的爱情,昔日的那个人亦是那么的陌生,而孤独会肆意地侵蚀你,让你无处躲藏。不想长大的你,依旧可以那么的天真,傻傻地相信所有的美好。 成熟也是一样,把世界看得太清,未必是一件好事,纵使你可以骗过所有的人,依旧骗不了自己,自欺欺人的事,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六):90后的思索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是陈鹿鹿的新作,是一部90后的成长记忆。人生如果像是一首交响乐曲,那么青春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乐章。青春其实很美,但确也暗礁四伏。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的追求,才能使这交响乐曲更宛转、更动听!

  青春时代,都是有喜悦也有泪水,走过艳阳也许会走过泥泞,但无论如何,青春的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三毛曾经说过:“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 不要责怪自己年少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记。

  作为一个90后,是适应这个社会,还是应该像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要告诉世人: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更希望所有的90后们,都成为那种难能可贵的年轻人,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趋炎附势,绝不摧眉折腰,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绝不失望于人性。

  记得一位西方先哲几百年前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愿腐朽,我要燃烧起来。”多少年来,每当在进取人生的道路上感到境遇的不顺和跋涉的艰难,每当为着一个个夭逝的好梦而扼腕叹惜、愁肠百结,不知有多少人,曾因为这句话的深深触动,而毅然调转行将搁浅的人生航船,让理想和信念的风帆猎猎高悬。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我无法太多地体会出这句至理名言所涵盖的伟大意义,对于一个不甘平庸、不甘苍白的生命个体来说,永无止境的追求,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

  书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人生追求的重要前提,恰恰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态度。我们才越会察觉所学的匮乏与肤浅,才越会洞悉自身的不足与薄弱,才越会长久地保持奋起直追、不甘人后的精神状态。所有经过努力的人,即使没有取得成功,我们的世界却不会是平淡,不会是空白。拿出尝试的勇气,拿出青春的热情,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逐。青春的拥有者,为自己的人生喝彩,要活的精彩。

  其实,无论对年轻人来说还是中年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有幸生在这个时代。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通过自己的奋斗,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财富,所以说在这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一定还是要努力的。如果说这是一个最残酷的时代,也是最温柔的时代,只要我们不懈怠,只要稍稍坚持一下,就会脱颖而出。

  读过这本书后,非常感慨,人生路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以前总觉得人生冗长,现在看来它太过短暂, 绝不容许你在这万条道路上尝试再三,时间一直在追赶着你,逼迫着你,让你不得不坚持努力前行,一旦懈怠,那将会被它所吞噬。我要一直努力下去才行,让自己更强大,内心更充实,不求自己的一生过分精彩,但也要死而无憾。

  陈鹿鹿是一位湖南妹子。在过去二十三载,惯于与己为难,不肯被人束缚。有取悦他人的本性,没委屈自由的灵魂。总是妄图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儿永恒的东西。

  在书的扉页上,还可以扫码收听本书音频版,那柔软之声,伴以戳心文字,来抚慰你的心灵。90后,一点也不老!正值青春年华。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七):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

  阅读一本书可以有很多个理由,当我第一次看到《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这个书名时,就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因为这个书名提出的困惑,正是当下的我心里扎的一根刺。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仿佛是高考结束的刹那,感觉时光突然按了加速键,不经意回眸,作为95后的我快要踏出大学校门,而第一批00后已经前仆后继地涌了进来。

  学生时代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我们可以为了做一道数学题花费整整一堂课的时间,而现在的我再也不敢轻易挥霍时间,总觉得不思进取的每一秒,是一种可耻的浪费。

  从前,身边的长辈总和我说,你还年轻,你还有无限可能。不知怎地,我竟信了这些话,真的以为我还年轻,我想要的都可以不紧不慢地来找我。

  当第一批00后已经成年,当我身边亲戚的小孩逐渐从蹒跚学步变成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我才恍然,年轻不过是借口,是我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大人,是我自己对未来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规划认知。这些年看着周围亲戚的小孩逐渐长大,我才意识到,时光残酷的地方不仅在于它让我们的年龄拔节上升,一同带去的还有一份来自长辈的“宠爱”。我是见过亲戚的小孩还在襁褓之中的样子的,一转眼他们已经像个像模像样的小大人了,我不再是我这一辈的同龄孩子里最受宠的,长辈们将更多的慈爱和关怀给了他们。

  其实,比起这种隔几代的“失宠”,最让我感到紧迫和压抑的,是比“中年危机”提早到来的“青年危机”。许多人生际遇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二十岁到三十岁间。学业、事业、婚姻、家庭,这些仿佛是设在我们人生路上的关卡,要一个一个去“攻破”,当然,也并非真的要这么走,可以不按常规,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这一条“传统”的路。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伤春悲秋,最多是为赋新词强抒愁,其实那会儿也不知哪来的愁绪,就是想装大人装深沉罢了。

  等真的成为一个大人了,才发现曾经别人身上的焦虑、迷茫,也是我们所要经历的、无法逃避的。

  不记得第一次身为大人的焦虑感是从何而来,以前初高中、甚至小学的时候,看到身边优秀的小学弟小学妹也会有紧迫感,但是那种紧迫感从来没有那么在意和强烈过,直到上了大学,特别是升到大二以后,突然特别害怕一点:不怕优秀的人比你努力,就怕优秀的人比你年轻。

  就拿社团招新这件事来说,步入大二之后自己生出了一种“长者心态”,一开始会拿出老干部的姿态来面试学弟学妹,自诩资质比他们深,可是随着交流与相处,我发现虽然他们比我小一两岁,但是能力一点都不弱,甚至已经远远凌驾我之上。

  曾以为,年龄与能力是成正比的,想来是我的视野和格局太狭隘了。记得以前参加中学运动会,那时站在决赛的跑道上我还会抱怨,凭什么让初三的学生和初一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肯定是年龄大资历深的更有优势?当我的视野还停留在和同龄人的竞争上,却没有反思是自己能力不足,拿不出像样的实力去超越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一个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学姐讲:“大家不会因为你年龄大就宽容你的错误,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给予你照顾。”

  原是我们自己,被别人贴的“XX后”的标签,束缚住了。

  之前看《放学别走》,有00后创业月收入百万,这样的例子,会让90后深感危机。我们焦虑的源头与怀疑的对象是——我们所处的年龄,配的上与这个年龄应有的一切吗?

  衡量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当你看到比你小还比你优秀的人时,除非你不上进,否则不可能没有焦虑感。但为何要比较呢?和同龄的榜样相比较,是痛苦的源泉,当然如果榜样于你而言起到的是一个激励的作用,那就另当别论。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与其怀念不如向前看。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只有一次,“变老”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借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在世的每一天都要积极汲取有用的养分,让自己充实、快乐、幸福起来。就像湖南妹子陈鹿鹿在《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自序里说的:

  “我生于1994,我一点也不老,我仍然积极并莽撞地活着。”

  -THE END-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八):既然还有努力向上的欲望,那就继续往前走吧

  我是1993年出生的,我大概也老了。然而,比起其他人,只有我真的是很一事无成。所以,鹿鹿说自己是94年出生的,我的情绪又低落了一丝。你看,比你年纪小的比你优秀的大有人在。看过一些人的努力或说是“不错的文字”之后,再也不敢拿“自己还年轻”来让自己懒惰得理所当然了。

  我总是羡慕这些人的,虽然“羡慕”这两个字说起来好听,也表现着自己的正面欲望和无尽热情,但它仅仅是一种感受,如果不化为实际的动力,始终是无意义的。

  我特别喜欢鹿鹿同学对待文字和成长本身的态度,看得人很舒服,没有很多90后的矫情与做作,之所以顺畅也是有其功底在;面向生活和理想,她不避讳成长中的挫败,最后提炼出自己的对待态度,那文字是真诚的,也教人清醒。

  我在阅读她文字的过程中不断燃起写作的欲望,也可以说成是倾诉自己的欲望,甚至满心羞耻的期盼着什么。即便我这么多年的生活之路明明和她的回忆记录有着天差地别般的,但是抛开她人令我羡慕的运气和勇敢,令我愧疚的那些背地里的努力之外,我们于这个年龄段以及这个小时代下呈现的所思所想总是有着无尽的共鸣。

  想说什么呢,时间行走得太快,曾让人大肆宣扬的90标签,如今已然成为了过去时,95后都不算什么少年时代!00后都已经高考结束了。有不少人喜欢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提醒自己,我和鹿鹿皆如此,只不过她的文字有幸被更多人看到,并可以用更多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使得我们阅读时能遇到共鸣,也是默默寻找自身成长的过程。这轨迹是清晰可见的。她在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我自然也重视这些事,当然了,年轻的心不能消失,这两点并非是不能共存的。

  如鹿鹿所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似乎都离不开焦虑和恐惧,害怕自己会突然变老,不再需要梦想,忘记曾经那个热泪盈眶的少年。脚步跟不上年纪,好像一直处在青黄不接的年纪,实则是由于我们活得太好,飘忽不定,自我的创新的努力的、一向以年轻的姿态面对问题,甚至搞得头破血流。有人得到答案;有人继续迷茫,在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总是叫嚣认为自己还有选择的余地,却不想之后的新新人类一股脑的冲了上来。成长后才觉得恍然,转眼整个青春都要过去了!到底有没有被耗尽呢?

  不能否认,优秀努力梦想实现了的90后是大有人在的。从年纪上来说,我们也应该都步入成熟了。但很遗憾我还是那个被当成小孩子,茫然望向远方的人,看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梦想几乎都是唾手可得。如我一般的人则每日焦虑,好像生活于我是不良善的,责备它没能让我看到更多精彩…也愧疚于自己一直的盲目无知…怨天怨地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些道理不是说得好吗?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所以懒惰迷茫焦虑,越来越多的病症蔓延开来,直到心理奔溃。有时候我想,是不是由于我打心底太追求完美了呢?然后我发现这个时代的“我们”多少都经历过这些类似挫折的自我挫败感……很可悲。我觉得我的成长纠结的过程是这样的漫长。

  成长是什么?记录过往经年应该获得什么?在最后的文字里,鹿鹿提到写作,她对写作这件事是带有很大的虔诚,但却自知当下的写作并不是她真正喜欢的写作。所以她觉得被绑架了,心里难免充满困惑……这样的状态,我想大部分喜欢写作的人都有过。

  感觉现代人的生活,几乎每天被工作和手机绑架,还有日常的生活起居,我们几乎很难静下心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一是没有空闲的时间,二则像是焦虑感带来的自我怀疑。所有的人都走得那么急促,甚至都表现得那样的淡然,而如我这样笨拙的人只是更加手忙脚乱,满心壮志却一脸茫然。能怎么办呢,只能慢慢的往前走了,和鹿鹿还有大部分人一样,我庆幸自己虽有间歇性的颓废失意,但不忘活下去的动力!自觉,我们和父辈的不同是否少了一些传统责任感?又多了创新的精神。对梦想,我渴望实现的那天,对生活,还有太多事物要去尝试与感受。

  一路看下来,鹿鹿写童年记忆,中学小事,大学的生活,对专业的犹疑不决,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鼓起勇气考自己更加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而今在上戏的生活…这一路她虽然有过焦灼不安,也经历过成长之中的挫折失败,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不过这些于未来的渴望相比大概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吧,所以,她坚持到底。其他的,我们,不管有没有真的老去,面对人生的梦想,也不过是“坚持”“热血沸腾”这些词汇吧!梦想和坚持真的是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下去,朝着我们的追求,有向上的欲望。对的,欲望。有段时间,“低欲”“佛系”这样的话题很是火爆,但我觉得,拥有一定的欲望,才能变得越来越好,是越挫越勇。

  我们离我们的18岁越来越远了。但在心理上,我们可以永远保持热情和年轻。是的吧。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读后感(九):心,永远年轻

  心,永远年轻

  作为一个80后来讲,看到这本书的刹那真的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当青春逐渐的离我远去,当下30岁的我选择默默的站在人后去抓青春的尾巴,心里存在些许的无奈,可时间不会停下脚步去等任何一个人。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青春里去感受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因为我的心,永远年轻。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是湖南姑娘陈鹿鹿记录成长记忆的作品集。年轻会随着时间变为成熟,继而成为衰老。而有关成长记忆的文字仍然需要有人去书写。鹿鹿作为一个记录者她将她的经历和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年轻的红利所剩无几了,至所有搭上90后末班车的人。我喜欢鹿鹿的文字,她的的文字接地气不做作,她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不同的人和事儿。当然她也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成长过程里的独有的温暖与孤独,成长的经历都是何其的相似。

  鹿鹿写的《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我在阅读的同时感觉也给我带来了压力,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觉。陈鹿鹿属于那种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走在哪里都是光芒万丈,看她写的文字同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也曾拥有24岁的年龄,在同样的年龄我奔走在陌生的城市,那时的自己就城市而言仅仅只是一个陌生的路人。我会盲目的走在街道上,看路灯一盏盏的亮起来,在华灯初上的夜晚看行色匆匆的路人,直到自己汇入人流显现不见。可在那个时间节点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我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眼前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在鹿鹿的文字里重新经历青春,经历成长,她记录了时间、记录了梦想、记录了曾经的过往、在她的笔下有我们似曾相识的过去。我挺羡慕她笔下的故事,感觉她的文章里有你、有我、有四季!她的文字更是与时俱进,独有的经历是她特有的财富。当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讲我在羡慕她的同时也在庆幸着,生活在一个大的时代。虽然也有过迷茫,有过焦虑,有过成长的烦恼,可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就是这些吗?

  随着书里的文字可以看到鹿鹿的成长轨迹,童年、中学、大学、工作、生活每一份书写下来的回忆都是一份成长的经历。对于别人的故事我们都乐于去倾听,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自己去书写。这一路走来或许是波澜不惊或许是惊心动魄,可当一切成为回忆之后你才发现你所经历的都是生活里的必然。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步都是新的终点。我们不知到行走的终点但知道人生的终点。生命的长度靠人生的历程去丈量,路途的长途靠脚步丈量。每一次的独立行走,每一刻的独自修行,是途径也是抵达。我们不必给自己设限过多,也不必期待过多。生活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活所给予的馈赠要珍惜,对于年华消逝,青春不再,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王朔说过一句话:年轻算屁啊!谁没年轻过,但你老过吗?我现在的感觉是享受其中变化的一个过程,年青到变老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心态的一种变化。而我尽管即将连青春的尾巴都要抓不住了,但我的心,永远年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生在1994,我是不是老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