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是一本由[英] 扎克·斯科特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波罗》精选点评:
●超级有趣,而且如果下一代人能去月球旅行就好了,月球我是不会去的,给别人的,对我来说危险等于不做
●非常仔细的介绍了阿波罗探月计划的每一个细节。从土星5号火箭,到登月舱,月球车,用很多我们熟悉的物品进行对比,非常清晰。不过还是有一个单位错误,NASA登月计划的预算应该是253亿美元,写成了253美元。其他一切都很好。书里还有纸板模型可以拼成登月舱和土星五号火箭,好棒。
●内容很简略,简直就是把阿波罗计划的大致内容做成ppt,然后打印成书的感觉。但各类设计图纸很直观,作为入门书不错
●画面好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纯历史,有阿波罗历史上的人物介绍
●今天和昨天看完了,数据记不住 粗略看一下,但通过绘画和解释也的确很清晰,作者有心了。也了解了一些宇航员,对热爱的坚持 对人类的奉献。
●喜欢这种摆数据而不是讲故事的科普
●哈哈哈哈,只有阿波罗14号的两名登月宇航员回来之后变重了。怎么回事?14号的伙食格外好吗?
●明顯的翻譯錯誤,或者說印刷錯誤很顯眼,很好的排版和精彩的內容,本來很適合孩子看的。
●一定要买纸质版 Kindle看的图字很小 体验不好 内容适合所有人
●纯科普介绍的书了,还行吧,图片比较多,看的很快,对于航天器材的介绍比较多,本来我是想看太空知识的介绍,不过看了这个也还行呢,以后还能看别的,此书看的最快,哈哈,2个中午就看完了19看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阿波罗》读后感(一):推荐这家店铺购买,价格实惠正版图书,老板人超好还送登月大礼包,非常划算了
《阿波罗》读后感(二):探索宇宙是人类最浪漫的事情
单位发了书卡这样也逼迫自己不得不去指定书店买书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就是封面上面说的有1:80登月舱模型然后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
小时候对航天非常感兴趣,看到酒泉或者西昌发射卫星就会十分兴奋,盯着电视看。小学到初中,也是非常喜欢照着各式各样的百科全书上的火箭画来画去。依稀记得画的最多的应该是CSA的CZ-2E,第三级有四个捆绑助推器,可是只能画出两个,画好之后还要煞有介事的用红色黄色的笔画出发动机喷射的火焰。印象中最壮观的发射除了土星5号就是航天飞机了,那种用尽全力摆脱束缚的感觉真是太刺激了,就像是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的那样人类不可能永远呆在这个摇篮里。
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我先是把这个登月舱纸模型的各个部件从硬纸板上一个一个剪下来,当天也就剪到夜里12:30吧,试想这么粗略的一个模型都这么费劲,那真正的登月舱组装是个多么浩大繁复的过程。第一天完成了部件的修剪,第二天下班回家草草吃完饭之后就继续投入了我自己的登月工作,背景电影配的是美利坚主旋律《阿波罗13》。四个小时过去了,登月舱初现雏形,上升舱段和下降舱段终于可以合拢,一些细小的部件比如梯子和甚高频天线也得以加入,看起来也像是那么回事了。
昨晚看了一部分,粗略了解了阿波罗计划的各个系统和主要流程都是如何运作的,本书作者也面面俱到的介绍了一系列宇航员的生平和发射过程中的因吹斯听的故事,米国人还真是挺自由,想自己带点私货上去就带了。疯狂的冷战,美苏争霸大背景下的对科学技术人员的逼迫,硬是在50年前把人类送上了月球,这真是政治倒逼科技啊,心疼NASA一秒钟。
这本书内容其实不多,配图很丰富,也有很多详实的数据,很浅显的科普类读物。当我看到阿波罗1号的惨烈事故之后,不由得也想起了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和后来的哥伦比亚号再入大气层时融化解体,这是壮烈伟大的探索,宇航员们都深知自己需要承担的风险,但是人类勇敢坚毅的步伐会永远向前,未知领域诱惑着我们原始的欲望,去探索发现,去开启一段段浪漫的旅程,无论是否可以返航。
《阿波罗》读后感(三):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1. 阿姆斯特朗作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可谓是名不虚传,他从小就对飞行很有天赋,年仅16岁就完成了第一次单人飞行。在青年时还曾经担任过海军飞行员的工作,战争中执行过78次飞行任务,仅有一次被击落。
2.你肯定见过一张照片,是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上了美国国旗,并且国旗是展开的。很多人都怀疑这是假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月球上没有风,国旗不应该是垂下的吗?其实,这是因为阿姆斯特朗带的国旗上,横着固定了一根金属丝,能让国旗无风展开。所以登月造假一说,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登月3. 平时我们在地球上插旗子很轻松,但你知道吗,在月球上插旗子其实非常困难:像地球有地壳一样,月球最外层也有一层月壳,而且特别坚硬。阿姆斯特朗和同伴费劲儿地铲了好一会儿土,才插稳了国旗。从那以后,登月的宇航员们都会特地带上电钻,用来对付坚硬的月壳。
4. 虽然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的故事,但其实降落时登月舱比预计得要多飞了4秒。你可别小看这短短的4秒,它导致燃料大量消耗,如果不能一次成功着陆,根本就没有第二次尝试的机会。在这关键时刻,阿姆斯特朗凭借长年训练的高超技术,果断选择手动控制,在碎石间找到了一片平整的地方,最终成功着陆。
《阿波罗》读后感(四):与月亮的想象和亲密接触
揭秘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纪录片《九天揽月》场景图第一次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在中学的教科书上。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慷慨陈词,“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他是第一位踏足异星球的人类,同行的还有他的伙伴阿尔德林。他俩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做了一些科学考察和仪器部署,然后在离开之前,留下了一面美国国旗和一座纪念碑。时为1969年7月24日。
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重要时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月亮神,古希腊神话里的阿尔忒弥斯永远纯洁,古埃及神话里的月神贝斯特是一只神秘的猫,古印度神话里的苏摩兼职药神,他的佳酿可赐予饮用者以永生之力……在我们中国,大家最熟悉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人类对于月亮的想象与向往,亘古有之。
小时候,我们都曾躺卧凉席、仰望星空,想象:月亮上到底有些什么呢?
人类第一次真正地近距离接触月球,根据“阿波罗”11号反馈回来的信息,阿尔德林将他眼前的景象描述为“壮丽的荒凉”。这可能与我们的期望大相径庭,但这就是事实。这次考察还扫除了人类许多想当然的误解。我记得,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描述月球表面布满了厚达一二十米的尘埃,以至于想要在月球着陆的太空船沉没其中,不见踪影。那篇文章写于1958年,理论根据来源于当时的科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戈尔德认为,月球引力会吸引太空尘埃,并且微流星撞击月球表面所产生的热也会导致积尘。11年之后,“阿波罗”登月成功,发现之一就是,真空状态中的尘埃与空气状态中的尘埃的状态有很大差异。所以,阿西莫夫关于太空船滑落密布的尘埃而遇难的想象是不可能的。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于“阿波罗”的了解,大概也就仅此而已。我们只知道美国人率先登上了月球,做了一些考察,带回了一些月岩,但我们不知道,这次登月计划在什么背景下展开,做了哪些准备,航天器的装置是怎样的,根据什么标准选择宇航员,等等。那些并不是非要知道不可。如果有机会了解,想来也是颇有趣的。
美国科普作家扎克·斯科特的《阿波罗:一部看得见的航天史》,文字初浅,搭配近200幅插图,回答了上述问题,作为图文并茂的浅科普读物,能让大众全方位大致了解“阿波罗”。
譬如,既是“阿波罗”11号,那么,这个编码意味着的其他计划是怎样的呢?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事实上,“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运行到1972年,第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1号设定在1967年1月27日,弗吉尔·格里索姆等三名宇航员殉职;“阿波罗”11号是第五次载人任务,这次成功通过电视摄像永载史册;“阿波罗”17号是最后一次任务,1972年12月7日,罗纳德·伊文思创下在月球轨道连续飞行时间最长的记录,这次登月带回了大量的标本,并通过穿越引力仪进行了引力测试和地质构造测试。
阿波罗计划为什么成功?作者揭示,“巨大的技术跨越,海量的资金支持和人数众多、技术高超的工作团队都是使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阿波罗’计划拥有的资源投入是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能提供的最大的投入。在鼎盛时期,它共雇用了40万人,前后花费了240亿美元,可折合今天的1100亿美元。”美国为何舍得如此巨大投入?这与当时的冷战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随着冷战的冷却,“阿波罗”就在70年代谢幕了。
“阿波罗”的科学意义固然非凡,但是,整个计划的直接效益不能马上显现,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让许多美国纳税人尤其资本家很不满意。这同样正是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美国没能实施的原因。早在1984年,里根当政时期曾经批准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计划,克林顿也曾试图支持这一计划,但都因为国会的反对而放弃。原因很简单,初步建造经费就预计需要90亿美元。超导超级对撞机计划取消,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成为时下唯一的极高能加速器。用于暗物质研究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花费惊人,的确要慎重决策,当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不至于因此而停步。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中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近年以来,“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FAST望远镜、“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等陆续实施,显示了中国航天领域的进取之心。人类对月亮、对整个宇宙的想象,正在一步步靠近现实,不管以何种方式,我们终将与它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
《阿波罗》读后感(五):关于附赠的登月舱纸模型
说实话,吸引我买这本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个1:48的阿波罗登月舱纸模型,可上手后对纸模型很是失望,且不说纸模的还原度和纸张质量,光这个拼装说明,我怀疑这本书真的有考虑过让读者动手完成吗。
过于简单的拼装说明整个纸模型的拼装难度不高,但因为这张过于简单且错误百出的拼装说明,我断断续续摸索了两天才拼完。这张教程最大问题是和图纸不吻合,多处示意图形状及描述与实际情况严重出入,比如ABC等图纸上并无相应编号,部件CD等与实际图纸形状不一样,部件HG等并不是插入安装……
按照图纸和主部件上的虚线大抵可以猜出正确的拼装方法,若拼装前知道最终的完成状态完全没必要参照什么说明和教程。因此我在这里将我完成的模型展示如下,希望对后来的读者有帮助,拼装过程少走一些弯路。
主视图1主视图2主视图3主视图4登月舱拼好后的效果大概就是这样,说不上多好看。有些纸模型就是裁剪、划痕、粘贴都需要自己完成,很难做到完美,最后还不能保存很久,我曾经有段时间沉迷于做纸模型,做了不少喜欢的模型,留到现在的只有一个海贼王的阳光号和机械迷城的机器人,但后来转向积木模型再也没有接触纸模,原因就是纸模过程的艰辛大于收获的喜悦,这次拼阿波罗登月舱再次唤醒我曾经做纸模痛苦的回忆。
登月舱的梯子说明书中没有说明应该如何裁剪,正确的应该是这样把底部挖空套进起落架,上部则直接粘在部件A上。我因为最后装的梯子,部件C已经和脚盘粘在一起了没法套入,所以索性整个梯子粘在起落架上。
梯子裁剪后困扰我最久的是登月舱下降级的尾喷管,我是这么处理的:
图纸中很多部件用到了正反面粘在一起,图纸中的两个扇弧形我就按尾喷管的正反面处理了,圆形没地方放就粘在了这里。如果图纸可以正反面打印拼装会省很多事。
俯视图阿波罗登月舱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