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09 04:3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100字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是一本由(澳)约翰•赫斯特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精选点评:

  ●大概可以了解一下了,但有些我知道的历史又嫌不够看了……而且看完真的记不住什么啊,科普挺好的

  ●作为讲义很棒了,不求深入,只是梳理脉络和融会贯通。

  ●过誉了

  ●飞机读物,是“极简”欧洲史,切入点与取舍基本符合常识。

  ●科普读物,浅显易懂,对于我这种文盲来说还是有帮助的。但是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作本来就是大学讲义的缘故,太多调侃和“诙谐”。另外翻译也很喜欢用一些冷门词,比如“揭橥”这个词我还得查字典才知道怎么念。

  ●前面还算有趣 后面感觉在读高中历史书 划出考试重点完事

  ●大格局。后面二战部分有点乱,翻译一般。

  ●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历史简介。

  ●蛮有趣的!

  ●增订的部分换了译者,导致增订部分不如席玉苹译的读起来流畅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一):简单而宏大

  

作者以三大元素融合为基本逻辑框架对欧洲史叙事,兼论语言、政治、哲学、宗教、科学的起源。 你能够了解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系来源;

你能够了解现代自然科学之缘起,你可能更加崇尚古希腊理性之光;

你能够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古罗马共和治理与古希腊直接民主的比较启发你认识现代政治制度;

你能够了解基督教的发展脉络,知道它如何分化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它和伊斯兰教关系如何,教皇和教会组织在欧洲文明的地位与作用;

你能够了解现在欧洲国家如何建立,英国如何开始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继而领跑世界;

你了解这些还能引发“缘何欧洲能够孕育资本主义抢跑东方文明”,比较中西发展历史依据;

你还能够简单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运动在近代欧洲的发展;

当然,这样的欧洲故事是简单的,但它带你启发对欧洲史的兴趣,启发你对西方哲学的兴趣,启发你对中西历史比较的兴趣,启发你深度思考中国往何处去等学术和人文的关怀又是宏大的。

其中的小缺憾在于东罗马帝国的讲述没有于西罗马帝国覆灭后及时跟进,对东欧的叙述缺失很容易对读者造成欧洲历史就是西欧北欧的历史。除此之外,如果能够加入部分东中亚和北非对欧洲影响的章节,那将是一部完美之作。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二):《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宏大历史,尺牍演绎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欧洲,既是无比熟悉的存在,又充满迷惑与陌生感。不单单是复杂多变的各种语言,多元的宗教信仰、混杂的人口构成、变动不居的领土界限、彼此勾连却也相互独立的历史,都给走进他们的世界,设置了重重障碍。故写作一部欧洲史,无论是繁是简,都是一项挑战:选择叙述什么忽略什么,都需要细细思量。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还是直面这一挑战,并以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勾勒出了欧洲历史的大致样貌。虽然欧洲历史纷繁,把握的线索丰富,但在他那里,并非乱麻难理,相反,只要把握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并不时予以回溯,就能紧紧抓住恢弘的欧洲历史的“七寸”。 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因素中,时下研究者笔下常见的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前者是西方理性的源泉所在,后者孕育出曾一度统一欧洲的基督教。不过,赫斯特还强调,“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是第三大因素。他不认为欧洲文化存在“欧洲性”,而竭力主张它是一种“混合体”文明。影响它的三大因素,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产生不同的历史效应,并形塑了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欧洲史。 古希腊、罗马蕴含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密码。古希腊的城邦,各自为政,同时为构建泛希腊的世界而展开联合、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尤其是雅典,她贡献出了古典时代最为璀璨的知识精英,哲学家、史学家、政治理论家、诗人、剧作家,闪耀夺目。等到希腊覆灭,罗马开始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宰,这不仅体现在共和国蜕变为帝国,还可以从罗马保存希腊世界的经典文献,控制知识生产的权威上窥见一斑。与此同时,基督教也逐渐发展繁荣,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随着士兵远征的步伐对外传播。 当然,也不能忽视日耳曼满足的作用。以“维京海盗”及其后裔为人所知的他们,也是欧洲文化的构成“基因”之一。尽管他们时常以征服者或入侵者的形象出现,但并非总是破坏,毫无建设;他们至少给予基督教以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丰富了欧洲的语言体系。当古希腊、罗马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弄潮儿的思想寄托,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当《圣经》成为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方的焦点,日耳曼人则贡献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反智精神,竭力将人从理性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则是理解欧洲变革的锁钥。前者源自四分五裂而后归于统一的德意志,后者始发于不列颠,随即迅速扩展到欧美多国,并且最终促成东、西方国家实力倒转的局面,开启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革命的年代”。尽管在二十世纪,前殖民地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但后殖民时代,殖民历史和记忆,仍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效应。 在叙述欧洲宏大历史的同时,赫斯特也保持了对宏大叙事本身的警惕。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再到现代化的推进,历史本身不曾体现出某种超越一切的目的,相反,它允许各种可能性并存,偶然性不时搅扰,比方说拿破仑的上台、马丁·路德对罗马天主教的抗议。这种既关注宏大叙事,同时不妄自采用历史决定论的读史、治史,也许值得每位读者效仿。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三):不建议学生阅读这本书

  

不建议学生阅读这本书:浪费时间。

成人就不怕浪费时间?第一,孩子的时间浪费不起;第二,孩子鉴别合适不合适的能力比成人低。

这本书尤其不适合孩子阅读。

1、看《极简欧洲史》的目录和标题就知道这不是一部有主线的系统的史书,更像历史杂论集,实际的内容正是如此。无主线、不系统的杂论,不适合中小学生阶段的启蒙学习。

2、语言生涩,语法逻辑多有不通。也可能有一半是翻译的责任,一部史书,硬是出现多处语法逻辑不通不顺,让人惊诧。翻译爱用“揭橥”之类老“国语”,这个习惯我们可以不挑,但是语法逻辑得通顺吧,看看下面的“病例”——

第19页,“耶稣,基督教的始祖,就是个犹太人,他所有的门徒也都是犹太人。在耶稣传道之时,犹太人再度丧失了国家主权;巴勒斯坦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偏远省份”(引自《极简欧洲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增订纪念版,下同);

第45页,“这段‘暂停’时期就是所谓的中世纪,也就是基督教会在智识和社会生活上实现全面操控的时期。因此,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的区分,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

第99页,“语言学家也有用武之地;如果某村庄改换成日耳曼名字,照理说就是个人口稠密的日耳曼移民聚落”;

第256页,“除了谨言慎行,他们也牢记罗马帝国的教训和基督徒国王身负的义务,因此比较不会施行暴政、纵情声色,而这样的场景在亚洲君主中屡见不鲜,比欧洲常见得多”;

第276页,“任何形式的政府都无法达到普遍认可。人人都见过他们的死对头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第335页,“希特勒对他的战争给德国带来的破坏无动于衷。这是德国人民的过错,他们辜负了他,不值得活下去。他选择了自杀而不是被俘”。

以上这些例句要么是莫名其妙的标点符号,要么是莫名其妙的逻辑关系,所表述的意思,你得花费脑筋去猜,也不一定猜出什么意思。

3、风格貌似轻松,内容实则枯燥。枯燥是因为内容空泛,有价值的信息少,也就是干货少。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这个历史事件对于欧洲来说重要吧,可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一战的导火索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一战的爆发和结束,竟然都没有写明具体时间;重要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等都没有;重要的事件名词,“十月革命”、“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通通没有;此次战争的重要军事要素坦克、马克沁机枪,或者根本就不提或者一笔带过。这样的“史书”会有吸引力或者值得费时阅读吗?

尤其是今年夏天在一家电台听到一个小学生在节目里说,准备花一个暑假的时间来阅读这本听别人推荐的书,我忍不住做一个提醒。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四):19年读书计划开篇之《极简欧洲史》

  19年立了一个FLAG看三十本书,看完的标志是写读后感,自我威逼下第一本《极简欧洲史》看完,打9分,隆重推荐。 1,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传统的历史书,基本上没有历史人物和事件,侧重在文明的发展。书的原稿来源于澳洲一教授给澳洲本土学生讲授欧洲历史的讲义,全书结构也很特殊,先用两章把欧洲历史讲完(确实够极简),然后用接下来的几章从战争、皇帝和教皇关系、民主意识发展、语言、普通人生活等不同纬度进一步展开,没有传统历史书按时间轴的平铺直叙,有比较明显的老师上课开讲座的风格。 2,作者认为欧洲文明发源的三个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蛮族战士文化,这三个元素互相耦合统治欧洲一直到中世纪结束。后来的文艺复兴及之后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牵引了科学进步,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威,浪漫主义则牵引了情感、文化自由和民族主义,这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框架。这个图概括的有点意思。 3、从历史的角度,虽然极度概括,但有趣的关键细节不少,本来自我感觉对欧洲历史够熟悉了,读下来也有不少收获:一个是帮助厘清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皇权历史,从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公元800年教皇出其不意为其加冕)—》神圣罗马帝国(962年教皇为奥托一世加冕)—》1804年拿破仑加冕&1806年迫使神圣罗马帝国退位。另外一个收获是,神圣罗马帝国乱糟糟的纷争不但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铺下了土壤,教皇、国王和各地王侯的纷争也极大的阻碍了德国和意大利直到19世纪后期才得以统一。 4,5世纪日耳曼蛮族消灭西罗马后,把皇冠和王袍送给了君士坦丁堡,只是自封意大利国王,表面上蛮族承认东罗马的帝国皇权。这一时段基督教世界的统治架构,东罗马皇帝+罗马教皇,教皇承认东罗马皇帝的皇权,东罗马皇帝信奉基督教,互相倚仗。 5,8世纪教皇遭受伦巴第蛮族入侵,教皇在向君士坦丁堡求助无果后,寻求蛮族里最大的法兰克王国支持,然后丕平献土,然后教皇回报以在公元800年出其不意的给他的儿子查理曼加冕。教皇此举至少在形式上背叛了东罗马皇帝,得找个理由。教皇的律令称此时君士坦丁堡的伊琳娜女皇得位不正(弄瞎了自己儿子眼睛而上位)不再予以认同。自此,基督教世界出现了查理曼大帝+东罗马皇帝并列君权。 6,查理曼死后帝国一分为三分,乱世又起,教皇失去强权保护,直到962年教皇给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帝国的称号继续延续。 7,欧洲王族里只有德意志国王是选出来的,在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之前,他们选举首领的传统就是世袭+选举的混合,候选人都是王室家族的男性子裔,确保选出来的国王有着优良战士的血脉。 8,有选举必然就有妥协和纷争,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内各地的选帝侯,互相斗争又妥协,再加上教皇,三股势力互相争斗妥协再争斗,近千年历史里一轮一轮的往复。相比英国法国和西班牙16世纪已经形成统一王国,而德国意大利统一最晚,三股势力互相争斗的结果,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大形成强权。 9,同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发生在德意志和意大利这种斗争纷乱的区域,掀起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背后支持者就是对教会不满的德意志各地王侯。 10,东罗马或者拜占庭历史在这本书里没怎么涉及,一直有观点说欧洲中世纪并不黑暗,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在拜占庭延续(下次找本拜占庭历史看看)。1453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灭亡,基督教学者们带着古希腊典籍逃离君士坦丁堡回到罗马,为文艺复兴带来了另一个输入。 11,1804年拿破仑加冕,从教皇手里抢过了皇冠自己带上。1806年拿破仑在战胜反法同盟后,迫使奥地利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称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给自己在两年前的加冕打上了一个法理的补丁。而到了1871年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加冕德意志帝国皇帝时,根本不鸟教皇,德意志已经新教化,彻底脱离天主教教皇体制了。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五):《极简欧洲史》:欧洲历史是由幕后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纵的

  《极简欧洲史》:欧洲历史是由幕后的三股力量合成作用操纵的

  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最迫不及待地是想听到故事结尾,孩子是没有耐心的,只是想听到一个大概,就会心满意足。

  这种急躁的脾气,在自己进入社会之后,发现是典型的儿童思维,那就是把世界简化成“极简”,转化成“概略”,然而,一个“极简”的事物,如果细究起来,都潜藏着巨大的复杂性。

  所以,成人对“极简”是有一点排斥心态的,但是并不是说“极简”没有价值,失去它的存在意义。

  “极简”可以让我们鸟瞰一个存在,直击一个真谛,通透一个本质,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事物的真相。

  “极简”并不是一种内容的删减,而是事实的高度凝炼的概括。“极简”显示出的是一种功夫,它需要的是一种极高的识力,它是从一桶水中取出的一滴水,而这种取出,不是直接倒出来的,而提炼出来的。

  所以“极简”的提炼,看起来是做物理上的减法,但实际上这背后却是化学运作上的炼制,是一种由博览为原料、加上识力的催化而提纯生成的新的产品。

  儿童是喜欢是“极简”的,长大之后,我们喜欢去看长篇大论,而在被现象埋没之后,我们会跳出来,再次选择“极简”,以看清实质,这一过程就是:儿童的极简——成人的复杂——成人的极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跳出极简,又跳入极简,但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这一进一出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一种对事物脉络与核心的把握与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讲,极简的流行,有其必然性。

  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赫斯特所著的《极简欧洲史》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子版,这应该是200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版本。当时的目的,主要是配合阅读英国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所著的《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一书,不过电子版阅读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看了后边忘了前面的,大略读完了全书,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增补了近代史的部分,我从头至尾认真地读了一遍,或者说是两遍,主要原因是中途出差去参加了一次培训,初读的印象已经变得模糊,于是又重新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收获。

  正像我上面所说的,“极简”类的作品其实不好写,它不是一种节略版,而是对事物真相的高纯度提炼,没有烂熟于心的对材料的熟悉,没有对世事洞明的识力,根本是无法把握到事实的真相的。《极简欧洲史》篇幅不大,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对欧洲史进行一次概略般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把欧洲历史简化为一个公式般的套路,套在上了所有的欧洲历史进程中,把纷繁荣复杂的历史现实删繁就简成寥寥的几行筋骨,就像《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的关系图能够被认为是小说的内在的“纲”一样,在《极简欧洲史》中,作者抽出了三个关键的概念,作为通贯欧洲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要素。

  这三个要素就是:

  文化上,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之源。

  信仰上,是基督教信仰。

  种族上,是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前两个要素,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并没有什么新异之处,而欧洲背后的力量主体,却是那些一直被称着蛮族的日耳曼人,确实有一点标心立异。

  这不由使我想到《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一书。这本书重点是介绍了欧洲中世纪之后的历史变迁,作者在书中强调,“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内在争夺的一个核心关键点,了解欧洲的近代史,从“神圣罗马帝国”身上能够找到解开迷津的钥匙。而“神圣罗马帝国”,正囊括了今天的德意志的版图。书中作者认为,美苏当年的争霸,“都要放到以日耳曼为中心的框架中进行诠释。”(P409)

  又是日耳曼。可见,近代欧洲史到一战、二战以及当代世界史,都少不了日耳曼民族的身影。

  而这个身影,在中世纪之前的历史中,同样存在。

  因此,纵观欧洲史,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论者,都会把德国作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加以重点叙述。欧洲史里的一个或缺的身影,就是今天的德国人,我们可以简略地这么说。

  当然日耳曼不仅仅是今天的德国的民族。但希特勒发起世界大战,其中有一个动机就是“为日耳曼民族向东扩张‘生存空间’,那些空间此时被波兰人、乌克兰人和俄国人之类的‘劣等’斯拉夫人占据”(见《极简欧洲史》319页)。

  在书中,作者提到法国、英国等国家,都属于日耳曼族。这样,我们从整个欧洲史的线轴上进行鸟瞰的话,会发现,今天德国所拥有的日耳曼民族、德意志内质,一直是欧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核心主导力量,德国在欧洲的举足轻重地位,往往在欧洲历史中不请自来地凸显出来。甚至我们可以说,一部欧洲史,更像是德意志与日耳曼合成的历史。虽然德国的出现,在欧洲国家中是偏晚的一个,但是德国所涵容着的内在骨干,却傲然屹立在欧洲的历史轴线上。

  《极简欧洲史》里提出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提供了欧洲的精神元素,这是我们熟知的概念。基督教在作者的叙述中,看起来是反对希腊罗马的精神的,但作者肯定基督教保存了希腊罗马的文化,虽然用自身的教义断章取义了希腊罗马的文化,从而导致了中世纪达千年的黑暗,但是,希腊罗马的文化,一直被基督教传承下来,虽然并没有广泛传布,但星星之火,没有熄灭,一旦机缘来到,便能引起传统文化的复兴。这就是后来的文艺复兴。因此看起来,造成欧洲停滞不前的基督教也变相地成为了欧洲文明昌明的一个动力。

  而作者尤其特别的地方,是把蛮族对欧洲的入侵,包括对罗马的毁灭,看成是欧洲的一个机遇,这一论点,实在有一点过于新颖,我们必须有足够巨大的脑洞来承接这样的观点。

  日耳曼人是今日西方文明、西方民族的主体,但他们在历史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拥有一个负能量的名字——蛮族。正是日耳曼蛮族对罗马帝国的侵蚀,导致了罗马帝国大厦的最后崩坍,但正是这些蛮族,却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如何解释这之间的巨大龃龉?

  《极简欧洲史》认为,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后,并没有带来自己的文明,而全盘接受了侵占土地上的原有文明,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接受了在罗马领地上的信仰基础,这就是书中总结的: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P34)

  这样,作者罗列出的决定欧洲文明版图的三个元素,便有了内存的逻辑关系: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与精髓,这是不能动的,而基督教虽然铲除希腊罗马文化,但并没有灭绝它,而日耳曼蛮族也是支持基督教的。这样,表面上看是杀伐而来的日耳曼通过保护了基督教文明,变相地支持了希腊罗马文化,这样,日耳曼蛮族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这一个弯转的的确是够绕的,我们会可能被作者的这种“坏事变好事”的叙述方式搞得无所适从,但作者毕竟能够在欧洲历史的长轴上取得自圆其说,不管这种立论中,包含着由结果倒推的“后发制人”性,然而全书的简洁的演绎还是拥有了成立的理由。

  在三个元素组合成的欧洲历史框架体系中,作者还认述了西方民族的历史渊源、政体制度与东方极权的社会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导致的欧洲版图特质,都能够让我们中国读者借此看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要烙印上一些特立独行的自身路径。

  因此这薄薄的十五万字的小书,能够帮助我们在极简的篇幅内了解欧洲的最简约的路线,而且还能够烛照出中国历史文化的迥异之处,确实是一本言简意赅、且对我们有所教益的历史书籍。我不能说它是入门历史书,只能称之为是带着强烈个人观点的历史文论,因为如果凭借《极简欧洲史》作为敲门砖去打开欧洲历史的繁复的大门,可能会得不偿失,但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富个性的管窥之孔,能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观察目光,看清欧洲历史的一个“斑”,一本历史书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证明它没有陷落在材料的深坑中,而拥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是一本让人有所收益的历史书的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吧。

  ��דu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