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印度佛教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09 03:1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印度佛教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印度佛教史》是一本由[日] 平川彰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佛教史》精选点评:

  ● 作者把专业研究和佛理入门揉进一本书里(两者有节奏地分隔开来)。如果有选择性地读的话,应该说这本书还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入门级读物

  ●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经典、主要教理,让读者对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后1000年印度整个佛教发展有个通彻的了解。阿毗达摩、唯识、逻辑等部分我没太看懂。语言有点迟滞,阅读体验不是很好。作者可能没有实证经验。

  ●大块头书,但读起来并不费力,能够很好的了解佛教起源与发展,日本佛教憎侣在佛教的研究上比我们深入太多了,国内佛教大概也就骗点香火钱了吧,但西藏的大乘佛教还需要好好了解,有机会找些书学习一下

  ●很多很蠢的东西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严肃的对待…………

  ●博大精深

  ●原来看过台版的,庄昆木译。看过的最好的印度佛教史之一,但凡朋友对佛教有兴趣,就一定给他推荐这本。另一个是吕澄的《印度佛教史略》。后浪做这件事,真是好事一桩。

  ●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实在是很佩服作者和译者,得研究过多少史书才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很客观地讲述了佛教起源,无神论者读起来都觉得佛教充满了魅力,但是不适合快速阅读,需要很有耐心才能看下来,适合多刷。佛教一开始就是哲学啊,根本没有神鬼之说,除了在男女不够平等的观点不能接受,其他简直是宗教界清流,本身也不排斥其他教派,归根到底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善与“觉悟”。

  ●特别特别特别喜欢

  《印度佛教史》读后感(一):和基督教史对比一个

  纯属好玩,知识水平有限,高手勿黑。

  婆罗门教 = 早期犹太人信仰?都是基于民族特征发展起来的

  小乘佛法 = 旧教?都强调是正统传承

  大乘佛法 = 新教?和旧教互撕,认为旧教是腐朽的,低级的

  说一切有部 = 经院哲学?

  中观 = 路德宗?宗教改革发起者

  唯识 = 改革宗?注重思辨,而且在国内都是显学

  印度教 = 犹太教? 因为历史原因,从旧的民族信仰中发展出来

  密教 = 耶证?结合了xx教的异端分子

  禅宗 = ?? 这个没找到相应的,主要是国内的原生异端没一个能打的o(╯□╰)o

  《印度佛教史》读后感(二):所得非所得,非所得亦非非所得

  试着做了几张书中具体内容的导图,希望可以把详实的内容整理的可视化,

  但是,总觉得效果很是一般呢,做了四张,后两张内容还有待优化,很有几分惨不忍睹的感觉,

  做导图的时候自认为整理的很是完整妥帖,似乎是已经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点都写了下来,

  可是在做完导图生成图片准备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时候,才发现,似乎是根本就没有整理出什么来,

  后两张图是关于阿毗达摩文献和大乘佛教的,整理导图的时候能感觉到,作者在大乘佛教这一块确实研究的很是深入,文献,人物,教义,各种重要的观念,基本上都提到说到了,

  最后一部分密教相比前面明显可以感觉到不够深入,算是简单的说明了缘起吧,

  之所以想要做导图,就是想要把整本书的脉络整理的更为清楚,把其中一些重要的,以前不怎么清楚的点都罗列出来,做了第一版之后就发现,看第一遍书的时候认为的所得,其实并不是什么所得,不过就是最简单的信息,并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这一点在导图上体现的特别清晰,想要真的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想要把其中隐含的发展脉络,重要人物和思想都清晰的列出来一看就懂,就需要反复的去读这本书,我想,大约在读第三遍的时候,就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吧。

  把这几张丑丑的混乱的图放在这里,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打脸的经历和感受。

印度佛教史之原始佛教印度佛教史之原始教团的根本分裂印度佛教史之阿毗达摩文献印度佛教史之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史》读后感(三):写一本让佛教徒、佛教学者都满意的《印度佛教史》有多难?

  即使是不信佛教的国人,也对“阿弥陀佛”四个字如雷贯耳地熟稔,对观音菩萨没有不认识的。很多优秀的鸡汤文作者,写作的时候总喜欢引用几句佛经,为整篇文章升华。

  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菩提树的所悟所得,时至今日依然像用之不尽的橐龠,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为生病老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所苦的众生,指引终极的解脱之道。帝王将相的功业不过百年就成梦幻泡影,思想的价值接近于永恒,深刻地影响后世。

  作为中国人,不信佛,也会在重大节日上香祈福,我们印象中的寺庙是这样的:

  但最初印度的寺庙其实这样的:

  更多人不知道佛陀在世的时代,其实根本没有寺院、佛陀、没有佛像。

  我们所熟悉的佛教,其实是已经中国化的佛教,而印度本土的佛教在13世纪就湮灭。

  为了让读者重新发现印度佛教,后浪再版了平川彰的经典作品《印度佛教史》。一本在豆瓣最高评分的佛教史。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佛教人才辈出,为什么要看日本学者写的佛教通史。

  其实日本是一个佛教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家。从公元538年,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很快就取得上层贵族的支持,轰轰烈烈地传播,融入到日本文化、神道教之中。在战国时代,日本武士更是参禅习佛,杀身成仁,把生死置之度外。像“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这样辟佛的大名,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异类。

  目前为止,日本有超过一半的国民都信仰佛教,无论是日料吃货最爱的怀石料理,还是“制心一处”的工匠精神,都可以在幕后看到佛教的人文精神。

  对于宗教的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前序部分说得很清楚,分为信仰型和学术型。信仰型是先信是后学,对宗教经典采取全盘接受,对有争议之处进行逻辑自洽。学术型的佛教是先学而后信。

  19世纪初,英国人来到斯里兰卡和印度,接触到佛教,与西方不同的印度哲学,使英国人打开眼界。于是他们成立了 巴利圣典研究会,把两千年的古籍放在实证主义的显微镜下研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打开国门,迎来西洋学风,很快便与西方进行学术交流。摆脱了以往唯中国是瞻的观念,重新剖析佛经,此时的佛教从信仰型转向学术型,

  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他们既会汉字写成的佛经,同时接触到西方出土搜集的梵文、巴利文典籍,又第一时间接触到学术前沿,博众之所长。

  《印度佛教史》的作者平川彰,就是日本乃至国际佛学的翘楚人物,这位生于大正,成于昭和的大师,本来在东京大学攻读文学,后来转向研究佛学,1959年以《律藏的研究》荣获博士学位,是继宇井伯寿之后,日本首屈一指的佛教学者。

  要写好一本《印度佛教史》很难,虽然印度佛教只占古代历史的一半时间,但是古印度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佛陀涅槃500年才出现文字佛经,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更别说,宗教还有不少超自然的现象、体验,例如:龙树从龙宫取得大乘佛教经典,世亲禅定升天向弥勒菩萨修习唯识。从理性角度来看,更显得扑朔迷离。

  市面上中文的《印度佛教史》,本来就稀缺,令人百分百满意的几乎是没有。前面说过,宗教研究分为信仰型和学术型。学术型的《印度佛教史》,有渥德尔和任继愈的版本,理性地过于疑古,甚至不乏批判,若佛教徒众看了,会感到缺乏宗教情怀的热忱。信仰型的《印度佛教史》有圣严法师的版本,他是一位卓越的高僧大德,站在佛教徒立场著史,一般人看了会有被传教的感受。而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就在信仰与学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没有过也没有不及,理性与感性和谐并存,是一本佛教徒与学者读后都能接受的佛教史。

  从来没有一个宗教的典籍有佛教那么多,仅是中文的经论就已经有几亿字,用浩如烟海形容都不过分,即使皓首白发也未必能穷经。

  穷经皓首是中国古代学者的宿命,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提及自己当年学哲学的一段故事。

  他们学中国哲学有两年的课程,老师从尧舜开始讲起,过了第一个学期末,只讲到周公,离孔子出世还有500年。冯友兰就问老师什么时候才能把课程讲完,哲学老师回答得非常“哲学”:“唔,研究哲学,无所谓完不完。若要它完,我一句话就能完;不要它完,就永远不会完。”

  其实佛教作为一门高深的哲学也一样,一句话: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就能把佛教说个十之七八。但要把佛教的奥义阐微,也可以说上几百部经典,甚至没有穷尽。

  对于真正的高手,他们能把简单的变成复杂,也能够把复杂的变简单。这部60万字的《印度佛教史》,份量刚刚好,把佛教历史得以概说通透,也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

  请试看作者自序,几千字就把印度佛教历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本书印度佛教分为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密教,五个阶段。

  原始佛教是佛陀在世成道、弘道的时期,在佛陀的权威下,佛教僧团思想统一。

  部派佛教是佛陀涅槃百年后,教团开始分裂。平川彰用著名的“金杖喻”,形容是金杖折为十八段,但是佛教本质并没改变。

  大乘佛教在佛陀涅槃五百年后兴起,平川彰认为大乘是顺应新时代而出现,活用佛陀的精神,虽有原始佛陀中未见的杂质,但佛陀的精神没有失却。但是如果不弄清楚杂质,着迷于杂质,佛陀的思想就有稀薄的危险。初期的大乘是研究“空”的般若学,后期大乘从2世纪开始出现中观派,和之后的瑜伽行派。佛陀朝着经院哲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6世纪,在大乘佛教里面的咒术渐渐取得优势,这是迎合民众需求的方便法门,同时在印度教的影响下,密教、也称为秘密大乘佛教兴盛。平川彰认为从表现的宗教仪式来看,密教已经与印度教没有差异,失去佛教的特征,消解在印度教之中。不是印度社会主流的佛教,走向衰落,最后在外来征服者的屠刀下灭亡。

  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度》限于年代,没能接触到藏传佛教的文献资料,因此在密教部分没有前面详尽,有待后来者的努力。

  有位法师曾说过,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的上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游,中日韩是佛教的下游。要知道中国佛教是如何外来推力演变,就必须了解印度佛教。就像中国人千百年孜孜不倦地寻找黄河,长江的源头。

  如果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无从下手,如果读到理论相悖的佛经,莫衷一是,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佛教的演变,这本《印度佛教史》就如一份古道密藏,带你探索佛教的故乡,回头来再看佛经,或许你从此不再迷路。

  《印度佛教史》读后感(四):《西游记》中唐僧从印度取回的大乘佛经, 与小乘佛经有什么区别呢

01

  在《西游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泾河龙王被魏征斩杀一事,被阎王拘到地府问询。崔判官送他还阳之后,李世民为了还这个人情,便答应超度冥府的大量孤魂,于是李世民发出皇榜,召集天下有道高僧,准备在长安城大办一场水陆大会。

  水陆大会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道场”。所谓“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平等,通称为法界。而“水陆”则是指众生受报之处,也就是水、陆、空三界。其中水、陆两处尤其苦孽深重,所以叫做“水陆大会”。相传,水陆大会始创于南北朝时期那位抑道重佛的梁武帝,法会持续的时间短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

  经过众僧推举,李世民延请玄奘法师主持这场规模空前、连续召开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大会。水陆大会开坛当天,唐太宗以及文武百官、国戚皇亲,全部准时赴会,拈香听讲。

  正在此时,观音菩萨化身降临法坛,对唐太宗和玄奘法师说:“你们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唐太宗听了菩萨的话,高兴地问:“那这部大乘佛法在哪里可以得到呢?”观音菩萨接着说:“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此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于是,唐太宗与玄奘法师结为兄弟,赐名三藏,并派他到西天去将这部具有莫大神通的大乘真经带回长安。

  临行时,唐太宗从地下拈起一撮尘土,伸指弹入酒杯当中,对玄奘法师说:“此去西天,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三藏法师谢过太宗,举杯一饮而尽,辞谢出关向西行去,从此开启了后面那段荡气回肠的西游故事。

02

  那么,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观音菩萨口中,藏于西天雷音寺内的大乘真经,与过去流传在唐王朝的小乘佛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日本著名的佛教研究学者平川彰先生,一生致力研究印度哲学与佛教学,他在原始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印度佛教史》这部书中,平川彰先生对印度佛教的产生、发展及其流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通过平川彰先生的层层剖析,我们才能一窥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渊源与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当中这个“乘”字,本义是指可乘坐的东西,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的教理。

  由于修行佛法可以让信徒从迷惑的此岸,抵达觉悟的彼岸,因此佛教徒将佛教的教义比喻成乘物,意味着通过修行佛法,可以度众生于无涯的苦海。

  “小乘”是一种贬义的称呼,是大乘佛教的信众们将最初的“原始佛教”和后来发展起来的“部派佛教”等派别贬称为“小乘”。那些被称为“小乘佛教”的派别,本身是不承认这个说法的,例如,现在流传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徒,一直管自己所修行的佛法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教义上有很多相异之处,但大小对立的称呼,究其本质,是两派教义中“利己”与“利他”的不同。

  大乘佛教认为“因为度他而自己也得以被度”,因此是一种自利利他圆满的教法。大乘佛教中有六波罗蜜的修行之法,其中就指出:假如没有“利他”的话,那“利己”也就无法成立,这就是由相依而成立的“缘起世界”的道理。

  反之,在小乘佛教,或者说上座部佛教的教义中,是以“斩断烦恼从而让自己得到解脱”作为修行的根本目的。而且,其教义进一步指出,想要让自己得到解脱的话,则“应作己作”,也就是说,只能考虑自身入涅槃的事,而不必普度众生。

  之所以小乘佛教的教义如此规定,是因为被称为“声闻乘”的小乘佛教,是脱胎于“原始佛教”的,仍属于“弟子佛教”,从头到尾都是跟随已经觉悟的佛陀进行学习和修行,并没有从学习的立场转到教导他人的立场上来。

  相对于属于“弟子佛教”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则是一门以“自我成佛、普度众生”为理想的佛教,讲究的是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教导他人。修行大乘佛教之人,要以相信自己具备得以成为佛陀的信念为前提,因此大乘佛教中的禅宗一派,才会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样的说法。

  大乘佛教管那些自觉已经具备“可以成佛的素质”的人叫“菩萨”,依照这个意思,大乘佛教就是一门菩萨之教,当教徒相信不只是自己能成佛,而且是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素质时,他们就会生出“要让别人也一起觉悟”的宏大愿力,例如在九华山修行弘法的地藏王菩萨,就曾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

  当大乘佛教教义中的“利他”发展到更高程度的时候,就发展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教理。于是,相对于小乘佛教成为一门带有隐遁性质的僧院佛教,大乘佛教则是一门与世间紧密结合的在家佛教。

03

  现存的最古老的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包括《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三品经》《道智大经》等。其中,《六波罗蜜经》被认为是菩萨必须日夜诵读的佛教经典著作之一。而《三品经》则是一部关于修行和悔过的经典,按照经书教义,如果信徒能经常在佛塔前进行礼拜,向佛陀忏悔过去的恶业,并祈求佛陀的洗礼和赐福,便能赎清罪业,随喜回向。

  继以上这些上古佛门经典之后,大乘佛教现存最重要的一部经书,就是《般若经》。

  流传于世的《般若经》有诸多版本,其中最完整的一部,就是玄奘法师从天竺国带回大唐,并在大慈恩寺中苦心翻译出来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在梵语中,“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的彼岸”之意。《智度论》将其解释为“到彼岸”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若众生修行这部经书,便可以被度至觉悟的彼岸。

  由于玄奘法师所译的全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轶浩繁,不利于在民众当中普遍传播,于是,中国的高僧大德们将这部规模宏大的经书浓缩到二百六十字,也就是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经》,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是“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佛教徒认为,如果能反复诵读此经,既可以了解《般若经》里蕴含的基本教义,又可以获得般若波罗蜜所加持的强烈的修行之力。

  但要注意的是,《心经》所讲的,是事物的本质、本真,如果你的境界未到,那你无论如何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意。那怎么办呢?其实修行《心经》,只需要用心体悟其中的佛理,而不需要像学习课文一样,把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抠懂、弄会,那样的话,反而与佛祖传法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说,不要执着于有为法,也不要刻意追求修行的方法,每个人的心中皆有佛性。正如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说的那样:“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印度佛教史》读后感(五):豆瓣社区首页 我的豆瓣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new宇宙究竟真理的般若智慧《钻石途径》和《印度佛教史》理论总结

  

印度教用了法这个字,中国儒道经典用了道这个字。

其实直接可以用宇宙意识这个词,更能为现代人所理解。

前一章原始佛教部分的经典教义最重要,包括世尊基于见法这一宗教经验所看到的终极实相。

参考了自己之前读过的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以及儒家的几部重要经典,理论高度总结如下。

卡尔荣格说,献祭不是毁灭,是后来者的基石。佛陀29岁为了追求善而出家,35岁悟道,传道弘法49年。

2500年前,他在菩提树下所看到的宇宙终极实相,法(真理)到底是什么呢?

宇宙究竟真理的般若智慧梵语Prajna

:“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宇宙万物本源的智慧。

宇宙独一的,无所不能,恒存不变的净光意识。

无为、纯然存在的纯理性宇宙意识、无分明而又永恒合一的境界。

广博、宽厚、高大、光明、悠远。

★万物合一的光(净光意识)

★有知有觉的法(dhamma)

★行健向上的道。(造字原义: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宇宙的本体或者是原型,同时投射出了物质次元+精神次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偏空,也不是偏色,而是色空不二。

整个宇宙都是一体性之爱的展现(万事万物都是出于爱)你看到的世界就像一体性身上的袍子一般。这件袍子非常华丽,它是由爱和本体制成的(般若创造了她自己)

★这个真我是由纯粹的觉知和本体组成的,它是光明的,纯净的,带有一种永恒和超越空间的感觉。而且是慈悲、良善以及爱的源头。

★造物创生的原始意义:(啊,我们终于有了意识,这真是太美好了。)

The idea of God is an absolutely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function of an irrational nature, which has nothing whatever to do with the question of God's existence. The human intellect can never answer this question, still less give proof of God. Moreover, such proof is superfluous, for the idea of an all-powerful divine Being is present everywhere, unconsciously if not consciously, because it is an archetype.  

 ★上帝的理念是非理性天性的一种绝对必要的心理机能,它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毫不相干。人类理智永远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更不必说提供上帝存在的证据。而且,这种证据也是多余的,因为全能神圣存在的理念在处处显现——意识或潜意识中的,因为它是一个原型。

————卡尔荣格

★智慧的本体和美德——《旧约》智慧篇

22在她内的神,原是聪明的,至圣的,唯一的,多样的,微妙的,敏捷的,精明的,无玷的,率直的,不受损害的,好善的,锐敏的,23无敌的,施惠的,爱人的,稳固的,坚决的,无虑的,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察的,又是洞察所有明达、洁净和精微心灵的。24实在,智慧比一切活动更为活动;她是如此精纯,能渗透深入一切。[注3]25她是天主威能的气息,是全能者荣耀的真诚流露;因此,任何污秽都不能浸入她内。26她是永远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镜,是天主美善的肖像。27她虽是独一的,却无所不能;她虽恒存不变,却常使万物更新。

《奥义书》:不生而伟大的自我,在生命气息中,由意识构成,它躺在心中的空间,控制一切,主宰一切,成为一切之主。

(道/法:不老,不死,永恒,无畏的 高级意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人心专欲,求利违义生害,人的思想是危险的,道的内涵是精微的,始终如一的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20章

★世尊乔达摩悉达多见法这一宗教体验中还有另一个至高实相的洞见。

★即:宇宙万事万物的合一性。

★这世界是法的世界,我们也是法自身,法除了自己以外并没有别的自己,以这个意义而言,自己是无我的。怔悟了法的话,从别人切离了的固定的自我观念就消失掉,法的世界是缘起的世界,是任何地方都相连接着的世界。

无论你走到哪里,合一性永远都在眼前。无论你在看什么,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本体。

你本身就是全体众生(One for all, All for one

实相是一个完整的全体,因此我们和其他众生的实相是完全相同的,实相中没有个人性,它是无条件的合一状态,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觉知及存在。

但是凡夫有对自我的执着,有自己的所有(我所)的概念,爱着自我,产生和对方的对立、争执,嫉妒和对我所有物的贪著。(在这些烦恼底部的,是不知法,缘起的无知无明)

这里对应上了《圣经》第二条重要的诫命:爱人如己,以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S :你的身体并不属于你,它其实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属于自己的这副身体,其实并不属于我们,说:这是我的身体,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我觉知到的每样东西都是我的身体。宇宙万物以及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全都是我们的身体。

你是谁?

没有一件事比发现”你是谁“更重要了。

人类是终极实相的副摄政,因为人类可以经验到所有的次元。

整个大宇宙的某个细胞,个人形式显化的澈明觉之光。

所以人类的本质(是灵寓居肉身内的永恒存在)

价值(坑洞理论)我们自己就是价值本身,是本体示现的一种方式。

价值可以在没有任何对象的状况下存在,我便是价值本身。不论你结婚或单身,不论你拥有多少辆汽车,不论某人是否爱你,不论你是否快乐,是否仍然活着,是否健康,你的价值都不受影响。

★ 以上,基于终极实相我们要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成人。

这意味着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从没有觉知变成有觉有知,同时也意味着有能力认清事情的真相,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真人品质:

1联结本体源头

2诚实(对实相报以诚实坚定的态度)

3细腻精微纯然觉知

4助人的意愿(慷慨大方助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印度佛教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