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去印度》是一本由伊洛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久没读过这么对胃口的书了。《去印度去印度》带给人的是绝佳的阅读体验,理由:一、文字轻松活泼,处处可见幽默调侃,甚至重口味,可读性极强;二、内容有趣,包罗万象,从形而下的印度咖喱、美女到形而上的印度式民主、种姓制度,貌似形散,但透过浮华的表象,对印度社会文化深层的分析与思考贯穿始终;三、思想锐利独特,敢言他人所不敢言,比如印度民主的实质,比如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社会稳定性的作用,读过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没有在印浸淫多年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内容。四、感性与理性交融,随着作者“带着禅的行囊”上路,在视觉的盛宴,感性的狂欢之后,摘掉有色眼镜,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印度,理解印度,从而理解我们自己。
《去印度,去印度》读后感(二):皮囊去,禅心归——“三种眼睛”看印度
Ken Wilber曾说:......完整的认知需要人们至少用三种眼睛来看——the eye of flesh (肉之眼), the eye of mind (心之眼), and the eye of spirit (慧之眼)——肉眼是不够的。
十多年前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靠的却只是一双肉眼。各种景物,纷呈于面;各色人等,杂晃眼前。听不懂的印式英语,吃不惯的咖喱汤汁。达官贵人的荣华,市井凡夫的低俗。看得我眼花缭乱,不得其解。——我的eye of flesh看不懂印度。
那么究竟什么是印度?我尝试去更多地去认知这个民族和国度。许多人赴印度作探寻之旅,用眼和心去观察和感受。从他们的记录中我好像隐约能够体会到“心之眼”的功夫,但仍觉诸多的疑惑和欠缺。
直到翻阅本书,许多的困惑终于渐渐地明朗。原来要真正的认识印度,我们还需要第三双慧眼!
去印度是一种旅行——借助肉眼观察未曾见过的人与自然,借助心眼思索肉眼所观背后的文化,借助慧眼你从观察和思考中去发现自我——你内在最本质的自我。
这本书,为我们开启慧眼,提供了一个独佳的视角!
在我看来,或许印度的旅行,携一身臭皮囊去,换得禅心归。
《去印度,去印度》读后感(三):一切皆有可能
幸福就是在常人都认为困顿的时候还能保持乐观,开怀而笑。在外人眼里,大部分印人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相当多的人没有正经房子住、没有鞋子穿,常年光着脚板、披一块破布、吃着简陋异常的食物,真正的一无所有。但正是这些人的脸上时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温暖得能把你的心都熔化。这些人中有些是生而贫困,有些是自己选择这样的生活。生而贫困的人因为种姓的原因,就此认命,甘做奴隶,唯祈求来世的好运;选择的人因为坚定的信仰,抛弃俗世的一切,自在于“空”,各得其所。原来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给了人幸福而稳定的理由。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富人可以尽情炫富,也可以高调乐善好施;穷人可以尽情哭穷,也可以安于穷困,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当阿巴尼家族在孟买海边修建二十多层的梦幻豪宅的时候,塔塔家族也在开发穷人能买得起的NANO小车。为了一块纱丽穷人可以把自己的选票卖掉,也可以奋发图强,当上一国的总统。“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现实中并不存在,但电影里穷人的遭遇却真实可信。这是个什么都有可能的地方。
从古至今,这里就是个磁极所在,东西方人纷至沓来,到这里“取经”、修行、掘金、猎奇……,取经的满载而归,修行的各有所悟,掘金的落荒而逃,猎奇的自以为是……谁都有一个心中的印度,但谁都不能对它下个准确的定义,就像盲人摸象,摸到的总是它的一部分。你怎么理解它都是对的,你怎么理解它也都是错的。
《去印度,去印度》读后感(四):了解印度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了解印度的第一本书。
一个不可思议的印度。
穷印度,富印度。
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耆那教。
印度的民主制度。
乔达摩 悉达多。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点亮它,守护它,壮大它。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拓展疆域。当你似乎不得不屈服的时候,咬牙走下去,那正是你突破局限的时候。”
作者在印度生活的几年,从日常生活到与印度当地人的交往,以及对佛教圣地的拜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不可思议的印度。这本书值得推荐。
《去印度,去印度》读后感(五):《去印度,去印度》走进印度
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它的名字叫做印度。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对于印度这个国度其实充满着诸多的好奇和兴趣。提及它,我们少不了关于佛教,故文明,软件,金融等等方面的涉及。毕竟,这是一个相当充满着话题的国家。
此时此刻,一本《去印度,去印度:带着禅的行囊》的旅游随笔作品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印度故事。跟随者作者的笔墨,我们共同步入到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解读它的民族,解读它的信仰,解读它的文化,解读它的渊源-----
“当世界向你关上所有的门,一扇窗永远为你敞开,那就是印度。”在尚未读这本书时,我对这句话不甚了解。但是在通篇阅读完毕后我很是深入心扉地感触到灵魂内心深处的触动。不可否认,印度实在是一个太让人心动神往的国家了。说心里话,这本书写得相当地精彩纷呈,淋漓尽致。尽管我从未去过印度,但是书中的图文为我献上了最为生动直观的关于印度介绍。印度的风俗人情、经济发展、文化底蕴,无不详谈。徜徉于如此无拘无束的作者的笔墨之下,我们很是深入地走进了这个曾经的陌生国度。本书的精彩其实更多滴是建立于作者那份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生动的内容切入点。于是乎,我们透过文字和图画的表面,直达一个有棱有角的印度风景线。《去印度,去印度》带给我们其实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印度风土人情,透过有关的讲解和描述,我们解读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充满文化思辨与禅意哲理,引领一场重新发现自我的幸福与疗愈之旅。详实的内容介绍,独特的视觉切入点,丰富多彩的配图设置给予书外的读者无与伦比的一场视觉盛宴。一个真正生动的,充满着自我特色的印度就此呈现在你我的眼前。
最初读这本书,我只是因为对于印度这个国家想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然而,读罢《去印度,去印度》之后我却暮然回首之前有了那么一丝的迷茫。人生之途,路漫漫。去印度究竟意欲为何?带着禅的行囊,去印度。那里其实有着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和意念的宣扬。生活之中烦恼千千万万,唯有那份出自于印度人们的精神信念给予他们无比幸福的人生理念。那份精神,那份执念,那份追逐,那份满足和享受。
一路走来一路赏。在如此地走进印度过程中,我们或许并未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然而,透过《去印度,去印度》的内涵深处,我们或许可以收获某种顿悟般的禅念:一路走来,一路景。不断突破,壮大自我,坚韧不屈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