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是一本由(日) 菊池良生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精选点评:
●确实比较简略,繁杂的历史谱系中以一个家族为主线串起5个主要事件
●话说欧洲人特别喜欢给王侯贵族起外号:“英明的”“狡猾的”“无地王”“大胆的”“秃子”“太阳王”…如此这般。 据说这是因为欧洲王侯重名的情况太多,到处都是××二世××八世什么的,看得人晕头转向。
●乱
●珍珠项链式叙述。因为日本作者,所以常以日本相比附。小巧的书,两个中午午休读完。
●非常详细的一本关于罗马帝国的简史,虽然是简史,但是内容非常丰富,配合插图食用便于我们理解。
●简史,还算不错,重要事件都有。
●极为小巧精美的图书,阅读体验超级棒,爱不释手。 作者采用独特的东方视角,选择萨克森作为主线分析梳理神罗帝国兴衰史,狠狠地赞美韦廷家族忠君护国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一本书,我了解到罗马帝国从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感触颇深,真是受益匪浅了。
●还可以 谱系略有些复杂 看得比较懵
●居然神罗也敢写?。。。真香!以萨克森韦廷家族为主轴,将神罗历史上的大事件串联。印刷精美,入门休闲。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读后感(一):既有图,也有说,更担得上“简史”
刚看到这本书时,以为是类似“混子曰”般的漫画,但拿到书时发现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不过的确够精美的插图和封面也绝不辜负它的价格。
本书没有太多的戏谑或野史,更多的是抓住一条线索,去粗存精的严谨梳理,前半本侧重神圣罗马帝国形成和“选帝侯”政体发展的原因,后半本则侧重于对内忧外患(宗教斗争与敌国战争)之下神罗帝国瓦解的说明。大约五个小时内粗读了全文,感觉这并不是如它的书名那么亲民的纯科普类图书,要搞清复杂的人物王朝关系还是需要一定基础的,而如果了解过世界史对后半部分的理解也会透彻一些。建议零基础读书时可以先看书前附的关系图和书后的大事年表。
至于大多数人总想看到(亦如本书腰封所宣传),神圣、罗马、帝国这三个要素的互动在这本书里并不是一个重头戏,何以帝国就会走向必然崩溃的命运也没有深入的论证,当然,作为简史它本不必。而更多的思考,则都在书外的考证了。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读后感(二):日本人是科普的典范。
1
日本人再度显示他们是世界范围内普及读物的典范。也是本系列的最佳。现在盐野七生在中国不也是最流行吗?
仔细分析世界历史类的科普读物,对于东亚读者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掌握人物和事件。而给人加深印象的核心在于图片与地图。这一方面本书作者做的非常好。
在保障了专业度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作者还能像欧洲作者一样去分析词源,这是难能可贵的。还能够适时的引入一些拉丁语或者欧洲语言的成语,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罗马在欧洲就像是中国的夏朝,人们对他建立的大禹一般的功绩,我们目眩神驰景仰万分。所以奥托的神圣罗马第一帝国和后来的第二帝国,包括希特勒他们,完成了一种延时达到千年的欧洲传统。 That's Roman.
2
中世纪,皇权和教权的争夺是一条主线。
我们看到卡诺莎之辱,阿维尼翁之囚,这些都是讲斗争的。当然还有很多是联合政权的。
比如诺曼底公国的理查德二世,公元996~1026年在位。他虽然保持了上午的精神,并且大力开发肥沃的土地与英格兰保持商业联系,但是他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宫廷引入充满传教热情的沃尔皮亚诺的极乐莫。理查在二三十年间为他提供了建造25座大教堂的施工经费,真是一个联合的包工头。今天还能看到的肺康修道院都是出于他们之手。
再比如公元11世纪布鲁瓦—香槟伯爵的领主厄德二世死于1037年,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继承香槟的合法性不充分,在厄德的请求下主教沙特尔的福尔贝尔,完成了一套资料为他说话。还树立他效忠王室的形象。
再如德意志帝国的奥托三世983~1002年在位。他自称为基督的仆人或者是众使徒的仆人。他试图与教皇合作,共同统治所有基督徒的肉体和灵魂。他深受像布拉格的圣阿达尔贝特等等教士的影响,带有浓烈的殉道气质。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读后感(三):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书籍简介:
公元962年,教皇为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民众满以为能乐享荣耀与和平,但事与愿违,帝国自有其宿命。八百四十多年后,在拿破仑铁蹄的蹂躏下,帝国终于行将就木。
1806年8月6日,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终于摆脱了枷锁,宣布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
伏尔泰是这么形容神圣罗马帝国的:“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事实真如他所形容的这么不堪么?帝国究竟是靠什么力量维系了八百多年呢?让我们从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作为一个文科生,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少之又少,真的很惭愧。
首先是被书的腰封内容吸引的:伏尔泰是这么形容神圣罗马帝国的:“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事实真如他所形容的这么不堪么?帝国究竟是靠什么力量维系了八百多年呢?让我们从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吧。会吸引读者想要阅读此书。
再就是,书籍本身不厚,小小的一本,是麦果文化“图说”系列的,就算是对历史不了解,有了图片的帮助,相信也不难阅读吧。
最后,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菊池良生,我也想看看,日本作家能写出,或者说,能把罗马帝国的历史写出什么样子,是否有日式小品文的行文风格。
带着上述的小疑问,我翻开了此书。
既然是简史,那么内容就不能太繁琐复杂,一条主线贯穿神圣罗马帝国整段历史,如果能添加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好了,毕竟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枯燥了。
书中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幅图片,包括重要的战役、人物、地图、文献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简述历史,降低了阅读难度。
仔细思考伏尔泰的话,也有道理的。 神圣罗马自从查理四世后,帝国的皇帝不再通过教皇的加冕,虔诚的涂油礼也不再上演,谈何神圣?
整本书看完后,总结大致如下,本书没有太多的戏谑或野史,更多的是抓住一条线索,去粗存精的严谨梳理,前半本侧重神圣罗马帝国形成和“选帝侯”政体发展的原因,后半本则侧重于对内忧外患(宗教斗争与敌国战争)之下神罗帝国瓦解的说明。
大约四个小时内粗读了全文,感觉这并不是如它的书名那么亲民的纯科普类图书,要搞清复杂的人物王朝关系还是需要一定基础的,而如果了解过世界史对后半部分的理解也会透彻一些。建议零基础读书时可以先看书前附的关系图和书后的大事年表。
简单来说,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没有了解,你是看不太懂此书的;如果你了解,那么这本书对你而言又太小儿科了。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读后感(四):一个颇为“奇特”的帝国
在日本明治大学理工学部教授菊池良生的《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中,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来龙去脉作了简洁却全景式的再现。可以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生”,还是充满了故事的,虽然未必总是如伏尔泰所形容的那样,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但更确切地来说,在世界上那么多的“帝国”里边,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堪称相当有趣的那一样,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帝国!
话说,公元962年,教皇为当时的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由此诞生。虽然名字上确是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个存在了800多年的帝国,按理说,总应该有点影响力吧?!事实上,一开始的神圣罗马帝国还真像那么回事,特别是在1356年《黄金诏书》公布之前的10至13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能够维持对所有德意志领地的实际控制,而霍亨斯陶芬王朝则堪称帝国统治的巅峰时期。那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历代统治者都热衷于干预意大利事务,试图将原先的核心德意志和比较富庶的意大利都整合在帝国统治下——毕竟,意大利地区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未必有多大实际作用,但却关系到是否名副其实,可以说象征意义胜过了一切。
不过,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里看似“四分五裂”,神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却不短,足足有800多年,“寿命”还真不能算短!还有比较好玩的一点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束,是因为法国人;而普鲁士王国真正完成国家统一,也是通过对法国的战争才最终得以实现的——历史似乎总是充满了种种神奇之处!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读后感(五):"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真相
研究欧洲的中世纪历史,神圣罗马帝国是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个徒有虚名的帝国,在后来愈发愈碎片化,乃至一盘散沙,高达300多个诸侯国、自由城市,以及1700个直属帝国骑士领地。 与英、法、俄不同,统治神罗的家族走马观花,你方唱罢我登场。 用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家天下”、“正统”来理解神圣罗马帝国,很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况,理解出现偏差。
理解偏差是文化背景使然,欧美的新清史学者认为清朝君主是汉地皇帝、西藏的文殊菩萨和蒙古的大汗,所以大清是满汉藏蒙回的邦联共主。如此反过来思考,就理解为什么神罗对国人特别难理解了。
不过刚看完果麦文化出品的《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 ,神罗的历史在我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引进自日本的百年老店河出书房,书中日式小品文的行文风格,150多幅全彩印刷的图片,使读者读起来轻松愉快。 其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家族,关系乱如一团麻花,书里的两张谱系图表,就把神罗的皇帝、诸侯世系梳理的清清楚楚。
说起神罗,或许大家都会首先想起伏尔泰,那句调侃的话: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再搞笑幽默的金句,引用多了都会厌倦,无趣。 我们要知道神圣罗马帝国最初皇帝的加冕,是要经过教皇的认可,实行加冕涂油礼。加冕涂油礼,象征国王与教会的联合,表明合法性,故名神圣。
神罗皇帝经常聘用熟悉罗马法的教士,管理帝国的行政,并且设定拉丁语为官方语言。在日耳曼邦国实行拉丁化,故名罗马。
奥托大帝加冕后的290年,帝国在萨克森王朝、萨里安王朝和霍亨斯陶王朝,持续世袭了290年。皇权还是相当稳定集中,故名帝国。
伏尔泰是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受到历史上法兰西与德意志的恩怨影响,加上伏尔泰对中世纪的厌恶,那么欧洲中世纪色彩最浓厚的神罗,自然就不入伏尔泰的法眼。
但是仔细思考伏尔泰的话,也有道理的。 神罗自从查理四世后,帝国的皇帝不再通过教皇的加冕,虔诚的涂油礼也不再上演,谈何神圣?
神罗的始祖皇帝——查理曼大帝被誉为欧洲之父,但血统毕竟是日耳曼人,在古罗马人的眼里,他们就是游牧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蛮子,谈何罗马?
最后,在查理四世签注了《黄金诏书》之后,帝国内部的世袭制,已经彻底变成选举制。皇帝由七位主诸侯(选帝侯)选举而成,其后皇帝的辐射力越来越少,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帝国内部邦国林立,在30年战争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得信仰自由、王国的主权合法化,这就是一份帝国死亡证明书,谈何帝国?
查理四世在位期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转折点,我欣赏他的人格,他跟著有《沉思录》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相似,跟一位学者型君主。 他嗜好西塞罗,但丁的著作,让他与中世纪穷兵黩武的君主显得与众不同。 在他的治理下,如今捷克的波西米亚王国,在神罗里达到国力的鼎盛。 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桥、卡尔斯腾堡、布拉格大学...如今的捷克地标景点,都是在查理四世的规划下建成。
但是他成为一位优秀的波西米亚国王,不代表他是同样优秀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帝国内部的离心力越来越强,甚至出现敌对国王,查理四世为了帝国的稳定,只能让渡权力。 《黄金诏书》的颁发,决定了7个选帝侯选举皇帝,严重削弱了德意志的皇权,加深了政治分裂。 以此换取了三十年战争前,帝国两百多年的和平,但是德意志要集权统一就更难了。
三十年战争后的一百年,神圣罗马帝国摇摇欲堕,在维持大陆均势的情况下,帝国才没有被瓦解,内部最终出现了奥利地与普鲁士的二元化。 但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两个最强王国,奥地利与普鲁士面对拿破仑的大军几乎不堪一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拿破仑的背景,英法俄才是故事的主角。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帝国就此灭亡,已经是一个虚架子的神罗终于寿终正寝。
查理四世的决定加深了德意志的分裂,在英法俄纷纷集权的情况下,德国还是一群松散的邦国。 再到五百年后王者出,俾斯麦用铁血手段,实现德国的统一。 在民族主权国家诞生的大势下,昔日罗马的荣光不再重要,宗教的神圣向世俗妥协,“帝国”在一战、二战后也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