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希望》是一本由[美]冯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唯一的希望》精选点评:
●2004年原版出版,不经意间为我们保留了2000年的大连城市图景。导论部分价值更大。看参考文献的数目,全书不应该是这么个体量,未和原版比较,不得而知。
●一本切合时下热点,但内容质量不尽如人意的论著。看似采取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定量的问卷调查部分,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抽样规范,同时犯了将路边随访当成所谓随机抽样的严重错误,其代表性让人生疑;而定性部分的民族志调查,也显得深度不足,跟理论阐释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无论是导论还是第一章的民族志叙写,都显得既缺乏足够的文字张力,又缺乏学术层面的问题意识。整体而言,本书还是将计划生育的叙事,强行拉入到一个现代化文化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去阐释,但既没有把计划生育所涉及的社会生态问题的本体调查论述清楚,其文化模型的阐释又显得老生常谈。其在开篇提出的50后与80后的比较研究,也是草草了事。表面来看,似乎方法充分,征引文献丰富。实际上仔细推敲,却是问题多多,让人遗憾。
●期待了好久,研究扎实,文风朴实,情感上也有很大共鸣,感谢译者!人类学定性方法为主,定量为辅,在特定地域小样本中找到事情的规律特别是生命体验和生活意义的给予,抽样方法和要求和多区域大样本的大型社会学定量调查还是有差别,不能要求过高。在立论时作者也提出过她结论的局限性和适宜范围。生动鲜活的观察记录和基于亲近关系上的深度访谈也是定量不及的。看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也对这类调查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平时经常经历但不加反思的东西写透了。书里的不少故事我感同身受,也很感动。更加理解了父母的爱,还有时代大格局下我们青年人命运的苦乐沉浮!
●写得太好了!清晰勾勒出2000年前后的中国东北家庭群像,对中国社会的观察非常贴切,全书框架很好,要点分明,要做一个大的主题而不显得杂乱浅显是很难的,可见作者积累深厚。更可贵的是本书提供了一个外来者的学术视线,让我在追忆20年前的生活史时,能于纷繁的个人体验中结合一种崭新的分析,从而加深了认识的触角,赋予以往情感化的私人生活日常更多意义。
●Vanessa Fong的这本书终于翻译出来了!感谢译者。两年前我在White教授的亚洲女性的课上读过
●这是一本不太像博士论文的博士论文,跟八股文式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不同,作者以相当流畅的故事来表达她的研究,并辅以一些理论分析。尽管她的文字相当平实,但是不难看出,作者的洞察力相当敏锐,对于理论也能融会贯通,比较贴切地应用于分析。
●2020.04
●写作不尽人意,缺乏一个核心命题将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只能看到华丽的理论和繁杂的数字在一个热点话题下所铸就平庸的研究,没什么意思,但是如果有相关的调查来配合,那么这本书的参考意义与提供的反思,是值得欢喜的。
●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 此翻译对于国人翻阅有着重大意义,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影响贯穿这个世纪
●三星半吧。比方凤美的那本书好,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性别观的转变,还有就是传统孝文化的要求与深化。但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很薄的书,偏田野调查,理论搭建相对弱了些。
《唯一的希望》读后感(一):精准翻译,收益良多
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像,从独特的视角,精准的剖析出独生子女制度下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是一本值得当今父母仔细阅读的好书。译者结合国情现实,融入自身观点,很接地气,赞!每个人生活在当今社会怎么能不深入细致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推荐大家读这本书,推荐大家读这本书,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唯一的希望》读后感(二):12月5日还书打卡
这本书一直不舍得还,但是总有告别的一天,想了想,喜欢的话以后我打算在淘宝买一本新的好了。
这本书除了内容详实、可歌可泣(这个词是不是太奇怪了)之外,我觉得在学术书籍里面比较新颖。首先她的目录第四章用的一句话“现在你打我,你老了以后我打你”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爱、孝、家长投资。 这个第四章的题目我很喜欢。触目惊心又令人深思。
另外就是最后有个附录 本书引用或提及的人物简历。 这个做法非常人类学了因为人类学老师就是不喜欢直接说a说了什么 b说了什么,而是将一个人的个人生活轨迹和家庭轨迹娓娓道来之后,在描述他的语言和表现,这样比较丰满立体。
《唯一的希望》读后感(三):唯一的希望,因为你是独生子女
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20190321草就
独生子女似乎是我这个年纪最熟悉的一个群体,虽然我不是,但身边的同龄人却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为拥有一个兄弟而自豪、庆幸。但我却似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这样一个本不该属于她这个时代的“标签”。
作者的这本书,虽然慕名已久,却是读得草率而无力。作者的结论,我不清楚,但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却太过熟悉。给我启发与新知的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动因与历史。我不知道中国传统社会是否有所谓的“计划生育”,想来是不太可能的,毕竟人口就是国家优势。在我的印象里,以为我们的计划生育是针对人口压力而提出来的,但似乎作者为我们阐述了这仅仅是一个表面,核心与本质是,国家希望藉此行政手段,“身体政治化”而将中国推入现代化。与此相关的,我也不太清楚这项国策是否合适,但却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不仅独生子女切身体会,哪怕超生的家庭,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暴力”的威力。当下,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刚刚扛起家庭、社会的责任,却发现国家又要号召我们“二孩”,以应对现代化中出现的“未富先老”的严重问题。但似乎,有一个可怕的困境,可能是少数,但绝不会是极少数,即两个独生子女父母需要照顾四个老人、下面2个或者未来可能更多的孩子。有如此的问题,必然会让当代的父母对“生二胎”并不热衷。其一,独生子女的家长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历,必然少了其中幸福的体验;其二,独生子女的家长未必都是精英,但必然都有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她们已经不能如父辈一般放下社会,而回归家庭,这不仅是女权主义者的槽点,也是人文主义者的关怀点。
作者的调查显示,当然这个显示结果也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那就是在国家强制实行“计划生育”之前,城市中的家长已经渐渐开始减少生育,假以时日,可能会自然达到一种合理的生育选择。但事实的确发生了,在我们还是被研究者讨论时,“独生子女”问题早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作者在20世纪末的研究也属于这个讨论的脉络。作者笔下的独生子女完全没有任何有别于我们所体验、经历过的生活。作者的一句话很精准,独生子女的成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家长与社会发展的速度,这可能是当下的主要矛盾,也可能注定了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必然面对的孤独。
独生子女在“唯一的希望”这般期待中成长,生命历程的挑战与压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她们身上所悬挂的“标签”可能只是社会或者家长投射在上面的“光影”。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这是我们的机缘,也可能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没得选择,我们的一生可能都已经被形塑殆尽,余生的任何选择可能都在她的指引下完成我们的代际承接。
《唯一的希望》读后感(四):另一个角度理解family planning
Vanessa Fong的《唯一的希望》基于她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对大连城区第一代独生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与参与式观察,对独生子女的生活方式、思想以及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一本比较扎实的人类学著作。然说距今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但是作者所观察到的独生子女的某些现象在如今仍然存在甚至更甚。
对我来说比较耳目一新的一点在于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一个动机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总是认为这个政策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从而缓解自然资源的紧张。但这本书提供了不一样的看法:通过限制每家能够拥有的小孩儿的数量,来讲家庭的经济、文化以及情感资源倾注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从家庭层面来说,通过孩子的成功实现向上流动;从国家层面来说,通过一整代拥有大量资源投资的独生子女的努力将国家带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
独生子女及其父母愿意在教育领域投入许多努力是基于这样一个文化模型:通过教育能够获得精英工作,这样的精英工作可提供权力、声望、高薪酬、晋升机会,并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这个模型向全体青年人——不管其性别或社会经济背景如何——许诺了学而优则向上流动的前景。因此,我们看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虽然不是每个贫困子弟都能实现通过学业成就获得向上流动的梦想,但极度严格自律的学生却有美梦成真的一线生机。
这种由国家介入的强制的生育转型带来了许多代际冲突与刻板印象。生活在大家庭的父母与生活在小家庭的“小皇帝”们的冲突。独生子女和“皇帝”一样,享有着家庭的所有能获取的最好的资源,但是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对整个家庭的未来负责。父母虽然看不惯独生子女的在他们眼中所有的自私、任性,但是因为孩子是唯一的希望,他们也不得不仍然讲所有资源投入到这个孩子身上,毕竟他们没有其他的可替代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独生子女政策其实是为女性赋权了。过去的“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女儿和原生家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独生女因为有了以前的女孩难以获得的家庭资源的投入,有很大的可能实现经济独立,这种独立反过来有促使其有更大的自主权与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联系。并且过去由男性主导的孝道文化的实践也有了女性的参与,比如赡养父母、祭祀祖先等等。
但是,作为学术著作,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有点过于侧重现象的描写而非对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可读性确实很高。而且作为独生子女,觉得很有共鸣,那些大连的独生子女们所具有的依附、依恋、责任、野心以及焦虑,对我而言,更甚。
所谓“唯一的希望”,独生子女既是自己能够获得一份精英工作、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希望,也是整个家庭在通过二十来年的倾力投入能够获得payoff的唯一希望,是整个国家通过受过良好教育的有野心的一代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的唯一希望。
《唯一的希望》读后感(五):“独生子女”是一个持久/多元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