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21世紀的21堂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30 03:36: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21世紀的21堂課读后感精选

  《21世紀的21堂課》是一本由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作,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世紀的21堂課》精选点评:

  ●他的前两本书,几乎是惊鸿一瞥,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到了这一本,我觉得几乎就是在炒未来简史的冷饭了。

  ●比起人類大歷史來講就真的還好。提出人類這世紀會面臨的問題和想像,引人思考,但蠻像「大歷史」後幾章的延伸。作者應該蠻左的,對國族意識最終的意見居然是大家一起快快樂樂的全球化......我覺得不行啊,旁邊是個想侵略你的國家,誰要跟他們合併?不過對世俗主義的講法很認同,信仰是信仰,真相是真相。

  ●你可以反抗剥削,却无法反抗无足轻重。

  ●03.29.2020 二刷。 人類三部曲 (3/3) get√ 我重看去年遠見FB直播,15:00 謝哲青說他的問題被寫在第三冊,陳鳳馨說第二、三章。 可是我覺得是第四章平等,人類將分裂出不同的生物種姓。 雖然這21堂課只是引導更進一步思考,都沒給正確答案,僅第四、五部某幾堂課教了幾種實用判斷方法。

  ●今日看完Harari的这本新书,政治和电影一样,不论宣传手段再出色,只要没把一项基本原则牢记在心,就无法成功,宣传时必须只锁定几个重点,然后不断一再反复。

  ●2019年的第一本书…感觉自己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以前可以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未来己莫为好像也没有用

  ●全书看似在讨论21世纪的科技挑战、政治挑战等全球性议题,实则是在关照人类的心灵和生命的意义。读来惊觉心灵得到了滋养,或许正印证了开篇第一句:在一个资讯满满却多半无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注:本书即国内出版的《人类简史》。

  ●人類進入 21 世紀,遇到的難題是科技的進步帶給人類的嚴重挑戰,首先是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結合生物科技而產生的機器人所具有過去沒有的認知能力和自我學習模式,取代人類大部分的工作,導致未來 2050 年可能全球有數十億人因此而失業。除此之外,大數據的演算法,把過去認為的 “人類的自由意志” 徹底否定,預期未來當大數據更加完善的時候,甚至會取代人類對一切事情的選擇作出決定,於是,人類漸漸變得無意識,因為已經把自己的意識交給了大數據,由大數據來為自己決定一切,也因此人類變得沒有價值,無足輕重了。

  ●

  ●2020第一本书。终于读完成一本书。解答了很多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或者至少给了一个思路

  《21世紀的21堂課》读后感(一):尤瓦尔·哈拉瑞的历史三部曲

  哈拉瑞的历史三部曲是一套好书!好书有很多种,有的胜在细节,有的胜在结构,有的胜在观念。哈拉瑞的这一套书显然是后者。

  最早接触到他的《人类大历史》大概是在2013-14年的时候,一开始看的是Coursera上的网上课程,简直惊为天人!后来知道出了书,马上就买回来翻了。老实说,对书是有些小小的失望的,因为相比起全书滂湃的架构来说,论证过程粗糙了些。尽管如此,仍然瑕不掩瑜,也挡不住它成为世界级畅销书的大势。

  让人惊艳的是作者看待历史的宏大视角。历史,人类历史,不再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门分支,而是纳入到生物学的演化历史,进而放入物理学的宇宙历史中予以理解。第一章开始的短短设定,就将这本书拉出了普通历史的格局。在接下来的勾勒中,作者贯彻着这种大历史的洞察力,把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浓缩为三个重要的转折,称之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值得留意的是,认知革命和科学革命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主流历史学范畴。这种对科学及其发展的敏感和警惕一直贯穿着三部曲的始终,让本书展现出一种科学人文交融的独特气质。

  認知革命是對人類演化史的重新詮釋,建立在科學研究之恰到好處的想象,作者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和語調,賦予這個故事無與倫比的魔力。他對大腦、工具、火、語言和想象力這些耳熟能詳的演化要素進行顛覆性的詮釋和串聯,構成了一個仿佛上帝視角卻又充滿悲憫的歷史敘事。

  這種上帝視角帶來的顛覆性繼續延伸到農業革命,把這個人類公認的偉大成就翻轉成一個奢侈生活的陷阱,在巨大的演化舞臺上上演的一場騙局。更爲精巧的是,在宏大敘事中,哈拉瑞抓住了人類想象力這一無限生長的蔓藤,延伸出農業革命后的歷史走向,進入帝國想像。

  然而,終究有人發現並承認了自身的無知。在坦然面對中,我們發展出一種新的能力,科學革命開啟了人類史的第三季。科學仿佛在悄無聲息中生長,長成一股無法被忽視的力量,它和帝國的共同演化催生了新的社會模式,並最終長成一頭可以終結人類歷史的怪獸,為人類的命運留下一副詭譎難辨的面孔。

  如果説《人類大歷史》是哈拉瑞的後見之明,《人類大命運》便是他的先見之識。儅科學消解了人類文明面對的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共同難題,在月之暗面,哈拉瑞看到了人類意義感的消逝。對我而言,《人類大命運》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宛如翻開了硬幣的另一面,為我打通了科學發展背面的人文暗線。

  在科學和宗教的較量中,前者慢慢侵蝕了後者的領地。當宗教逐漸隱退,留下了意義的真空,人文主義應運而起,重新賦予世界以意義。聆聽上帝的聲音變成對自我內心的叩問,人文主義搭建起一套全新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意義故事。然而,猶如宇宙的加速膨脹一般,科學的發展很快就試圖拋棄它的孿生兄弟。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刺針一樣地直逼人文主義的內核,彷彿一步之遙,就將戳破自由和平等的畫皮。歷史的未來會走向哪裡?哈拉瑞留下一個似乎危言聳聽的猜測:或者讓我們預期信數據得永生吧?

  透過他富有想像力的洞察,哈拉瑞為我們重新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過去和未來的故事。在他的最後一本書中,他把宏大的視野聚焦到了現在。儘管他表示這本書是在和人們的交流中形成的,但從結構上來說,它補全了作者對人類歷史的凝視。在我看來,哈拉瑞是天才般的說書者,尤其是在對故事結構的把握上。最後一本書的出現,讓這一系列的三本書構成了一個整體,讓作者的人文關懷最終落地。同樣是科學和人文的兩條主線,交織著絕望與希望,哈拉瑞最後給出的答案卻意外的謙卑:回到古希臘留下的古老箴言——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只是這一次不是依靠古希臘理性的思辨,而是訴諸東方智慧中的冥想,在每一個當下去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心靈。

  最為一個通識教育的從業者,這套書帶來最大的啟發是顯示了一種可能性甚至是方向。科學與人文結合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甚至在當下應該成為一種必要。而哈拉瑞的成功與時代的需求共振。大歷史三部曲在世界範圍內的暢銷就是最好的證明。

  《21世紀的21堂課》读后感(二):人類的未來將會變成這樣

  《21世紀的21堂課》读后感(三):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今年的《豆瓣 2018 年度讀書榜單》之中,我唯一讀過的作品只有《21世紀的21堂課》。

  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三部曲,《人類大歷史》說的是人類社會如何形成,《人類大未來》說的是未來社會如何演化,一本是回顧過去,一本是展望未來,而這本《21世紀的21堂課》考察的是當下,說的是生活在今天的你和我正在經歷、或者將要面臨的問題。

《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時間軸順序,以及豆瓣的評分。

  如果說人生的終極問題是:人類的起源和歸宿,那麼《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給出的答案就是:猿猴、智人(Homo sapiens)和神人(Homo deus)。

最不符合進化論的就是人類本身。―― 達爾文

  生物靠「基因突變」來進化太漫長了(從猿猴到智人 200 萬年),智人到現在也就 7 萬年,生活方式就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因為「認知革命」之後,智人有了「語言」能力,培養出「說故事」這個逆天的技能,憑藉著三大故事「金錢、國家和宗教」,我們的祖先開始可以共同相信一件事物,讓這個物種的進化不再是依賴基因突變,而是依賴「分工合作」,組建起複雜的社會,發展出高度的文明。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從「狩獵採集文明」過渡至「農耕文明」,雖然身體素質下降,但是族群基因的傳播效率卻大大提升,最初的政治意識形態:「帝國」的概念也開始隨之盛行。

  「科學革命」最大的進步就是人類「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科學因為證明了上帝不靠譜,給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發展的機會,加上各國開始走向工業化,不論是工人、士兵或是婦女,人力成為非常寶貴的資源,因此意識形態開始由帝國主義轉向人文主義,其中最具代表的分別是:「進化人文主義(法西斯)」、「自由人文主義」和「社會人文主義(共產)」。

《文明 5:美麗新世界》的遊戲封面,由左至右分別是:法西斯、自由與共產。

  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戰敗、冷戰的共產蘇聯瓦解之後,代表「自由主義」的美國勝出,於是「自由」與「平等」的概念被視為人權,並且奉若神明,成為當今 21 世紀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

  然而,未來很有可能因為「資訊科技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顛覆自由主義建立起來的兩大價值觀。

  首先是「自由」,世間一切學科,不管是文學、科學、音樂還是經濟學,背後都是數學模式。每個人都是一個處理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一套資訊處理系統,整個人類歷史,就是給這個系統增加效率的歷史。如果一切問題都是演算法問題,那麼我們只要建立一個連接所有資訊的「萬物互聯」網路,到那個時候,人工智能+大數據+演算法就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為了你我的利益,大家都應該讓算法替我們做決定,與其信奉個人、信奉神,還不如信奉這個網絡。個人「自由」徹底崩解,一個新的社會人文主義將會誕生:集中式資料處理的數位獨裁主義。

  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健康,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完善這個萬物互聯網成為最值得幹的工作。終有一天,萬物互聯網會發展到人類無法理解的地步。演算法之間互相配合升級,演算法自己產生新的演算法,萬物互聯網將獨立於人類而存在,到時候,萬物互聯網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重要的東西,比人更重要。所有這些為萬物互聯網工作的職業就成了一份神聖的工作。

圖片來自 WIRED 的《程序員是下一個藍領工作》,未來也有可能是下一個傳教牧師,「信大數據者得永生」。對比 10 年前的市值前十大企業,現今榜上有七間是手握各種人類數據的公司。

  然後是「平等」,過去的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只是在地位、權力和財富上的不平等,生理上並無不同。但是「生物技術革命」之後,富裕階層已經有能力透過「基因編輯」之類的改造技術,在體能和智能上優於其他人,甚至達到永生,成為「神」這種動物,那麼社會將會大變,自由主義提出「人類生而平等」的口號,將不再成立。

  未來,假設上述兩個趨勢同時進行。那麼全體人類很有可能會被劃分成兩種人:無用的人和神人,這兩種人不可能是平等的,一個新的進化人文主義將會誕生:如同《美麗新世界》故事中的「新種姓制度」。

《黑鏡》故事中,人類死後意識能長存於伺服器中與愛人永遠生活在虛擬世界,成為一種高科技未來靈骨塔。《碳變》故事背景設定人類心智不僅能夠數位化,還能在義體之間互相下載、傳送。

  過去,人類征服了地球,只用了最後的幾十年時間,就解決了困擾千年以來的三大問題:飢荒、瘟疫和戰爭。

  未來,人類打算追求永生,變成神這種動物,但是我們有因此過得比狩獵採集文明的智人還幸福快樂嗎?我們要往哪裡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21世紀的21堂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