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3 03:4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精选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是一本由[日]燃烬(燃え殻)著作,猫头鹰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精选点评:

  ●时间好混乱,作者一开始不想出书的吧,,应该是随笔而已吧 最后,不是很理解为何他和这个永远不想让之成为过去的人分手了。 但是,不是“凸”和“凹”,而是“▲”和“★”的话,作者大概就不会留遗憾了,对这个印象很深刻。

  ●成长的过程,可能就是一个又一个人,来了又走。这个故事里,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故人。

  ●“男人总想和过去的自己聊聊,女人则忙碌于自己的未来。”

  ●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人,却是“我”人生最美丽的风景—“我”与女友的爱情非常平淡,但是“她”却是带“我”开始正视生活的人。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和开头的第一章吸引,却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看完的心情,就像每个在人间游走的人都背着他自己的梦想,他自己的故事和回忆,无论是美好的,来不及的还是错过的都在记忆深处,抹不去是自己。

  ●太贵了,这么一本单薄的书,180页里面可能有2、30页都是空白,定价都是40+。

  ●“谢谢你,再见啦”

  ●最開心的是剛剛開始讀這本書譯者小姊姊就關注了我。不斷在幾條不同的時間線/回憶與現實中切換的敘事方式+日式的綿密需要在心靜的時候慢慢閱讀,讀的時候一會兒感覺很甜一會兒感覺想哭,恰巧同時我在單曲循環伍詠薇的《意難平》:「人之初沒有半絲戀浮名,無止境所經之處也留情,窮一生善惡最終亦看清,摘取天空那顆星,寥落心境 孤單也任性,再漂泊無定,懷著冷靜 狂傲似冰,這生再為誰 動情。誰希罕在這世間中留名,回憶中痛心之處意難平,地跟天就算最終在我手,哪堪孤身與隻影。」感覺和本書的旨趣很接近...另外,我莫名覺得《傷逝》的文風有些像這本書...

  ●淡淡的还蛮好读的一个故事,讲小人物的挣扎、困惑和感情,普通得好像身边随便哪个不起眼的人,但又真切饱满得理应当一个主角

  ●“从六本木大道旁边一条小路看,东京的夜景很美。…和关口初次见面时他比出的胜利手势。和她在Laforet原宿结下的约定。拥挤的人群。1999年地球没有毁灭。她也没有做过Laforet的海报。我还想再喝一杯丝调的金瑞奎。满天繁星照耀下的恒河上浮着一叶扁舟。圣诞节装点的六本木十字路口。只能被那个目光锐利的男人看见了的我。…风俗街的霓虹灯光反射在天花板上,留下飘忽的美。新宿黄金街落下的安静的雨声和再也回不去的清晨。…日本第一支南极观测队。近乎于信仰的存在。喜欢她比自己还要多的人。再也无法相见的人。日比谷线在黑暗中挺进。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七十亿,此时此刻仍在不断增长。就算我们还能再活五十年,也没有时间和世上所有的人一一问好。你不觉得我们的相遇是一个奇迹吗?”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一):读完《原来我们都没长大》,刚好听到周董新歌《刚好不哭》

  主人公的经历寡淡到就算发生在你我身边也不足为奇,只是书中的社会环境起始于日本平成景气后的泡沫破裂,而我们正身处“景气”之中的某个阶段。

  “我”与薰相识于纸媒时代的报纸交友栏,重逢于网络时代的脸书“你可能认识的人”,看似巧合,更似天意。相信常用社交媒体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经“天意”让某段自认早已封存的记忆复苏,而这段别人眼的平淡记忆,却能在瞬间支配自己所有情绪。

  我想《原来我们都没长大》之所以会在日本“平均9天加印1次”,正是因为读者对书中那个年代和那段经历都身有所感心有所触。只有摘下此时约束着自己的“成年人”面具,当内心再次袒露出彼时那个没长大的少年时,才最容易体会感动吧。

  撂下书打开豆瓣,看到满屏都是周董发的新歌,此时,耳机里传来的《说好不哭》是那么的应景。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二):浮世绘—TOKYO

  下班后在书店用两小时看了一本前几天锁定的一本书《原来我们都没有长大》,2019年看了好几本小说了,发现近两年日本的小说真的是频占畅销榜榜单,但是日本的小说总感觉你读的时候不温不火倒也没有生离死别大起大落,但直到结局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早有一把匕首扎进了你的心脏,而你的眼眶却不知不觉已湿润眼角含有一滴泪……日本的文学总能揪住人心,因为我感觉他们的文字描写场景就像一部电影,脑海里不知不觉会浮现那种细腻、唯美又忧伤的画面,这部小说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张一白《匆匆那年》同样关于奋斗、感情和迷失、寻找的故事,甚至写法都是现代—回忆—现代这种交错穿插线,但如果真要用一种电影风格去形容这类小说的话,我想,应该是娄烨吧……看得我好揪心。[流泪][流泪][流泪],因为在小说里,你看到了你自己……《原来我们都没有长大》想表达的就只是这样一种状态,有苦难、有奋斗、有理想又迷茫,作者想把东京普通人怪诞的生活和复杂心态写进故事里。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东京底层老百姓的真实写照。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三):这个世界对我没有半点期待,我对这个世界也是一样

  事到如今,我懂了,云雾缭绕的地方永远都云雾缭绕。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方,根本没有余力享受人生,所以一心想要逃离,现在回忆起来,和我说“睡不着”的时候,她应该想的也是一样。

  我一遍遍重复唱着《打起精神来》里面唯一记得的副歌部分,不能减速,不能再出事故,摔倒的那个瞬间,我除了这条小命之外,失无可失,没有退路可言。现在我则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自己还活着,也许梦想和希望之类的东西早已被甩下高速行驶的摩托车。

  我的汗滴答滴答的落在他的肚子和胸之间,她的眼里又溢出泪水,汗珠滚进眼里,咸的我眼睛很疼,她身体的每一处地方都是咸咸的。 地球没有毁灭,我还在深渊里顽强的活着。 这个世界对我没有半点期待,我对这个世界也是一样。

  一边听ipod里的音乐一边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像当初茫然眺望校园一样望着这个社会,我不讨厌那种有点像局外人的感觉。

  人就是那种不在背包里放点什么东西就不会向前走的动物,虽然想轻装上阵,但要是两手空空,也难免底气不足。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四):ciao bella

  

  E la gente che passerà

  O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

  E la gente che passerà

  Mi dira "O Che bel fior!"

脑中莫名响起这首曲

书很对胃口,平淡地白描,平淡的现实,平淡得惊心动魄。

1957年日本南极考察队收到的电报,三个字即可表达全部爱意

-

篇幅很友好,适合一个下午就着阳光一口气读完,佐以威士忌/摩卡/姜茶,蛋糕或巧克力适量 :-)

不是满星因为。。怕它骄傲(?)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五):日本现代社会的文学映照

  穿梭于书中,不禁联想起译文纪实出的关于日本社会现象如无缘社会、低欲望社会相关的一些书。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就像是对泡沫经济所损伤的社会更加细致的文学展现。书中充满了还原性的描述,出现了Mac、Facebook、Line这样一些已经有些现代化的产品,还运用了秋叶原杀人事件这样一些在当时颇为轰动的社会事件作为素材。七濑说着"原来在工厂的同事"有种莫名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觉,使得这件事情看起来又多了一层维度。人们震撼,人们带着麻木地反思着。但在这样的时代里,又有细致动人的感动,在雨夜的充满了行色匆匆的人马路上被发现、在被排挤的少年时代被一页页粘好的课本与心、那些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令人绝望的时代抗争与相处的人,像光一般的恋人。 叙述上有些特色,大致的结构是一个四十三岁男人开启如往常一般几乎无工作动力的平凡的一天,却在不知觉处穿插了交错的回忆,关于薰、丝、千寻等女子与七濑、关口等友人,其间许多有日式味道的对话。有些地方梦幻如泡沫,如丝不装窗帘的房间洒进来的霓虹,薰寄来的明信片上孤如一叶的扁舟。有些地方又现实如铁棒,敲醒做幻梦的人。

  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90年代的东京,是令人不断发出"分かるわ"的叫喊的存在。

  看到另一篇书评对比了村上和燃烬书中的哀愁。我想他们从一定意义上都延续了日本的物哀传统,因此它们也都延续了细致的个人体验与心理描写。独白、对话与景色的刻画,编织出了这样一本书。

  总体来说,它就是那种能给人"生活就是这样的啊"的感觉的书。没长大的人总爱回头看过去,而燃烬书写了这种不舍并且认可了它的合理性。其实呀,回忆就像丝混合调制的金瑞奎,无法在回到那个时刻进行重现,却因其美好而愿意一遍遍在脑海中重演。

  (关于评分:由于个人比较保守,不会给五星,四星不足,三星有余。它可能很难让我醍醐灌顶,不过却是虚无迷茫为生活所困时得以排遣的书。顺便赞美一下烨伊小姐姐优美流畅、贴近生活的翻译ฅ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原来我们都没长大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