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2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的读后感10篇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是一本由成龙 朱墨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一):读起来很真

  自从倒了某些所谓知名电视主持人书的胃口以后,我对明星的书有点抵触,但终究抵不住对成龙的喜欢,还是溢价买了这本成龙的自传口述想不到竟然全是满满的干货,说得非常有故事性、有真实感、有真才实学。看来,明星与明星还是有差别的,就如成龙在书中所说:电影人与电影人也有不同的。

  过去对成龙的了解,就是看他的电影知道他是个硬汉,看一些网络或者小报上的消息知道他风流倜傥,看过此书才知道那些大多是捕风捉影、夸大其事,或许影子是有的,但大多并不真实。此书道出了一个真实的成龙。

  虽然本书并不遵循人生线索来展开,但大致还是能够反映出大哥一生,他几乎没有避讳啥的。他讲述了他的父母都是随国民党或者逃港改姓换名来香港的,之前俩人各有2个小孩,到了香港生了成龙,所以成龙最早的名字叫陈港生,因为出生时重达12磅,像一枚大炮那么重,所以小名阿炮。又因为不爱读书,早早地被送进于占元师父中国戏剧学院学艺10年,虽然挨打受罚少不了,但终究练成了身功夫,所以他说“陈志平是陈港生的父亲,但于占元是成龙的父亲。”

  出道以后,成龙确实早早地与女生同居,“当年刚红的时候每天就是买奢侈品喝酒泡妞……妞不用泡,女孩子就像蝴蝶一样围过来,甩都甩不掉。”但那个时候做武行的都是这么一个德性,环境使然、行业使然。但成龙很有做人准则,他说“我没有文化,平时会拿一些名言来当座右铭。”他信奉的话有那么几句:一个是年轻的时候,神父的那一句:“不要谢我,以后你有能力的时候,要去帮助别人”;再是父亲的一句话:“不要赌钱,不要吸毒,不要加入黑社会。”还有如“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宁人负我,我不负人”之类,应该说成龙做得很不错

  比如他对电影的态度、对影迷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国家的态度、对慈善的态度、对教育儿子的态度、甚至于穿衣的态度、吃饭的态度、吃水果的态度(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替自己定了一条准则:饭前水果而不是饭后水果,因为成龙吃食物往往是囫囵吞枣式的,还比较喜欢吃肉,所以他有一阵子只要一吃饭就吐,医生告诉他肉消化需要小时,水果只要几分钟就消化了,饭后水果后,肉在胃的下方,水果在上面,水果消化后就发酵,然后变成胃酸,不能往下去只能能往上来了,就吐了。)我觉得说得都非常有道理,至于其他的因果关系,如果你感兴趣,不妨读读这本书,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成龙,还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受益非浅也说不定哩。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二):不是普通人普通

  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

  ——评《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By Rene-summer

  提起成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熟悉他的电影,大多人是看着大哥的电影长大的,就连六岁的外甥女西西也知道成龙,她知道的是动画片里的龙叔。娇姐说,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并不是那么强大。小房子说,成龙是全世界的,但是我爸爸,是我的。大哥在《成龙:未长大我已经老了》一书中说,“其实,我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敢做一些不普通的事而已。”但我觉得大哥只是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听我一一跟你说起。

  《成龙:未长大我已经老了》是以大哥口述为主,朱墨代笔并写了朱墨眼中的大哥以及拍摄时期的一些片段。拍摄《十二生肖》的时候,在戛纳有国内媒体访问,几轮访问之后,助手提醒大哥是否需要吃些东西,大哥却说不用。当只做图文采访,不录像的时候,大哥就招呼大家去房间乘凉,递给女士抱枕可以护腰遮腿。这些足可以看出大哥很细心,又很贴心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哥在荧屏上打得很潇洒,但潇洒的背后却是无数的伤痛,大哥拍戏向来很少用替身,无论多么危险都尽可能亲力亲为。在拍摄《警察故事》的时候,有一场戏是需要大哥从几层楼高的地方跳到一层,起跳高度大概是30米左右。和工作人员约好一晃头,就开机,没成想大哥上去之后,不由自主的晃了一下肩膀,下面十几部机器开始启动了。大哥大喊“死吧”就跳下去了,灯泡破裂,600磅的糖胶玻璃被撞得四处飞溅,落地的一瞬间,马上起身就打,直到那个人不住的求饶。而大哥已然是手上全部是碎玻璃渣,皮都翻起来了。敬业的大哥也不休息简单包扎一下就去拍别的戏。等到达片场的时候,两只手全部肿了,发抖没有力气,连车门也打不开。看到这里,我真心佩服大哥拍戏很是拼命。

  大哥很傻,这辈子被骗过很多次。听信布景师的话,300万去租一个海滩打算开发成旅游景区,但最后却是人财两空;委托别人去翻新旧的劳斯莱斯,给了50万去买零件,但买了一两年,却买了一堆都不是劳斯莱斯的零件;宾利代理商说要做成龙特别版的车,给了一辆宾利给代理商,结果后来车去人空…类似事情发生在大哥身上还有许多,看起来大哥很傻,很笨,其实是大哥有钱,但根本原因是,大哥不计较太多,或许就是这样,大哥才得到了许多。傻人有傻福嘛!

  大哥和邓丽君的那一段情,虽然只有很少的篇幅介绍,虽然也只是说两人性格不同分手的。各方面评论对此批判的很多,普通的两个人分开,有的原因很简单,有的原因很复杂。但他们都是明星,即使过去很久了,即使邓丽君已经不在人世,但还是会被人评论一番。分手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那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只是我们旁观的人太过于在乎了。

  去《十二生肖》探过班的人都称赞大哥片场分工明确,抽烟喝茶小吃咖啡样样都有,吃饭排队,碗碟摆放整齐,堪称为军队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成家班的人来说,改变路途漫长的,但他们都慢慢适应了, 养成了良好习惯

  大哥的父亲曾经教导他,“别沾赌,别沾毒,别沾黑社会。”父亲说过的话,大哥谨记了,但后来出现的房祖名吸毒的事情却是狠狠给了大哥一巴掌。子不教父之过,儿子犯错,是父亲的教育无方,但儿子是儿子,父亲是父亲,我们不能混在一起,要分开来对待。小房子犯错了,没关系认识错误,再重新做人。只是明星不同于普通人,公众形象作祟,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舆论

  大哥捐4栋房子给新加坡的时候,网友也是议论纷纷情感上是觉得大哥应该把老房子捐给国家,但看了新加坡政府为此做的一切就明白了大哥的用心。新加坡政府担保把古屋落在学校作为文化交流,派旅游部长和文化部长带领专业团队,每一样东西拆开后,包装好,运到新加坡后,有专门的库房,每一根木头都标上记号,再维修电脑扫描后,撒上防虫粉。慈善无国界,只要有合理的安置地点,不以盈利为目的相信这就是老房子最好的归宿

  大哥不仅仅是明星,还是儿子,还是丈夫,还是父亲。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大哥还在泰国拍《飞龙再生》,放下电话,扭头跟大家说,“镜头摆这边,继续拍”,没有人知道发生什么。娇姐怀孕的时候,大哥一次都没有去美国,直到快生产的时候才飞去美国。小房子抱怨大哥从来没有去学校接他放血。大哥总是那么忙碌的飞来飞去,与家人相处时间总是需要看行程安排

  大哥也犯错,而且还是严重的错误。当媒体上的报道像要爆炸了一样,当大哥都做好最坏的离婚的打算的时候,娇姐很平静的原谅了他,还要求不要他去伤害别人,也不要别人伤害到她和小房子。娇姐的大度让大哥很是内疚,之后,大哥更加尊敬,更加珍惜她。

  书中还讲述了好多好多大哥的事情,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哥有成就也有过错,大哥还算是个好大哥。

  这就是我眼中的成龙大哥,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三):读后感?

  看这本书纯属偶然,某天在B站上找非正的外国代表曾经录过的其他节目,就发现了萨沙(非正的俄罗斯代表)曾经录过一期《国片大首映》,嘉宾是成龙。本来是冲着萨沙去的,结果完全被成龙吸引了,因为他讲的故事实在太生动了。在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成龙有出过"自传",看过那期节目之后我就很好奇能让萨沙连买两本(有初版和修订版)的书会是怎样的,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小时候都是跟着两个哥哥看电影的,所以成龙的动作电影也看过不少,片名我都记不住,只知道成龙很能打也很搞笑。上了初中之后就开始沉迷在动漫世界里,倒是高中迷上王力宏(二哥),再后来大学微博开始流行起来,在二哥的微博上时不时能看到关于成龙的消息,二哥总是很亲切称呼成龙为大哥,于是成龙也成为了我心目中尊敬的大哥,在《十二生肖》上映的时候也去电影院捧场了,因为听说是大哥的最后一部动作戏,并且片尾曲是二哥唱的。(我自己其实有两个亲哥哥,但是我无论是写说说还是朋友圈还是日志都不会称他们为大哥二哥,总是说老大老虎通讯录命名也是这两个)

  王力宏:世界上有两种人,认识成龙的人和不认识成龙的人。认识,不只是看过他的电影,更不是看过关于他的新闻。我很高兴终于有这本书能让大家认识真正的他,因为当成龙走进了你的世界,从此以后,你的人生就会不一样了!

  一翻开书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百多个名人给这本书写的一句话,一个拿了终身成就奖的人认识那么多大咖我是完全不惊讶的,每个人写的其实都大同小异,这里摘了二哥写的话,我看完书后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其实对书的内容并没有很期待的,印象中我好像也没看过自传类的书,总觉得可能就是一种写一个人从小到大如何奋斗最后成为一个很伟大的人的书,然后大概看了一个小时就把第一章看完了,觉得跟想象的不大一样。不得不说大哥实在太会讲故事了,每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就像我被节目上的他吸引一样,他的书也是那样,上一秒你可能还在惊恐或者肃然起敬或者感叹,下一秒你就笑了。

  看的时候老大在我旁边玩电脑,瞟了一眼书名,就冷笑到,太不要脸了,那么老了还说自己没长大。我就一个白眼瞪过去,说人家说的是心理年龄,接着就懒得跟他费口舌了,我看我的,眼前这个人的心理年龄也大不到哪去。我又想起前几天老妈在看抗战片,老大就说,好像最近看到几部片都是在冬天拍的呀,为什么他们老是选在冬天拍呢,明明可以选好点的日子呀。还有一次老大说老是看到打日本的片,什么时候也拍拍打其他国家的片,我说那得到其他国家去拍,成本高。老大说你以为那些拍片的真会跑到那些地方去拍啊?随便弄个假景不就完了。我就在想,要是告诉他《十二生肖》筹备了七年拍了一年,他肯定更加不能理解了。

  特意去看了一眼豆瓣评分,明星写自传这种事其实很容易会被喷的,但是这本书居然能有7.5的分数,就证明还是很多人觉得它是一本好书的。说是自传,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本大哥的自黑书,因为书里面全是黑历史,什么暴发户,负心汉,多动症,自以为是,黑社会老大,他全占满了。所以有人说这是一本很有诚意没有任何藏掖的书。比起一味的吹嘘自己,大哥选择的是把自己的缺点全部暴露出来,然后告诉你,这就是我,我能成为今天并不是因为我一直那么优秀,我就是因为有那么多缺点那么多年少无知才能成就今天家喻户晓的成龙。

  大哥受过很多挫折,他不觉得自己比很多人更辛苦,也没有觉得自己多伟大,所以他会对倒撒了水的服务员说没事小心别烫到了,会掏钱给路边有手有脚却在乞讨的年轻人,会欣赏所有认真做事的人,会提拔新人,只因为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走投无路,为生活拼搏的年轻人。

  本来只想发个朋友圈写几句话,然后发现写的有点长就干脆一篇文章了,结果写了很多有的没的。其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哥说第一次见斯皮尔伯格的时候,问他那些特效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很简单,就是"button, button, button",然后斯皮尔伯格问大哥电影中的危险动作是怎么做到的,大哥说,哦,更简单,就是"Rolling,action,jump,act,hosptial。"然后我就笑出声了,所以你看,这本书就是由这样的成龙式幽默构成的。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四):中国龙

  我小时候那会电视节目很少,翻来覆去就是那些熟悉的剧集。现在电视剧琳琅满目,抗战的、婆媳的、古装的、现代的,你想看什么几乎就什么样。可奇怪的是现代的电视电影看得很少,重温的一直是以前的。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等等,无论看过多少次,再看的时候仍然有滋有味,百看不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成龙大家都不陌生,去年刚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全球华人仅此一位;他也是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在国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好莱坞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把中国的功夫带到了世界,在圈内被尊称一声“大哥”。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取得今日的地位呢?《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带你走进真实的成龙,去寻找这位“中国龙”的故事。

  外国提起功夫,都会说Jackie Chan。成龙取得成功的秘诀其实也很简单:真打实干,拼!成龙曾说过,他不怕别人一帧一帧的检视,因为他所有的电影都是亲自上阵,无论多么危险的镜头。书里详细的记录了成龙电影生涯几十年的危险境况,有《龙兄虎弟》从树上摔下来,做了很大的手术;《我是谁》中从坡度很大的大厦向下跑;《警察故事》中从30米高的地方抱着一根柱子滑下等等。这些镜头在成龙的电影不胜枚举,书里描写的“云淡风轻”,当时拍哪部电影、受过什么样的伤,可是透过文字你却能感受到当时的惊心动魄:丝毫的差错,就可能丢掉生命。成龙就是这样,用生命在拍摄电影。正是这样的敢闯敢拼,才成就了那么多不可超越的经典。

  成龙大哥今时今日在影视圈的地位不必说,所有人见面都要尊称一声“大哥”,但在生活里,成龙却平易见人、提携后辈,为影视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记得成龙参加一档节目宣传作品,所有剧组成员瞒着他为他献上一首改编的《大哥》,他听得热泪盈眶,成家班的人也是。如果没有成龙真诚的付出,不会有大家发自肺腑的感谢。

  铁汉也有柔情,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书里也记录了成龙的成长以及家庭生活。在外,他无所不能,在家,他也过着温馨日常的家庭生活,展现了镜头下成龙少为人知的一面。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为大家呈现了戏里戏外的全面的成龙,也是他从影几十年的一个缩影。成龙在老去,但他的经典永远存在。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五):成龙在好莱坞的成与败

  之前有位朋友是成龙自传的策划之一,修订后送了我一本,其实说实话根本没认真看,但居然有朋友问起,就略说几句。

  《还没长大就老了》是成龙第二本自传,第一本是上世纪末的《我是谁》,全书洋洋洒洒记录成龙怎样从小小一个武行到今天的大哥。他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区别在于,他有勇气去做许多普通人不敢做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拿命拼回来的。但书中也明显纯在美化痕迹。据书中说,成龙拍《新宿事件》时全程听从尔冬升的,但事实上,原本的剧本不是你们看到的那样,是为了照顾到“大哥”形象的伟光正而改的,原本剧本成龙是彻彻底底成为统治日本地下秩序的老大。

  但有一点无需质疑,成龙确确实实担得起“大哥”二字,《十二生肖》中那个古堡,是法国著名的皇室城堡,之前已经有无数好莱坞剧组申请拍摄,都被拒绝,之所以成龙可以成为第一个,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电影界的影响力,更是因为他这么多年在慈善公益上的作为。

  今天在中国网络上成龙面临太多的争议,香港人把成龙列为最不受欢迎明星,主要都是因为他的风流韵事与爱国热情。但对于他在电影上的贡献没人否定,因为时至今日,他不仅仅是在好莱坞成就最高的亚洲演员,也是香港电影继李小龙之后的世界名片,李连杰?真的差了一截。

  在谈到好莱坞问题时,成龙用爱恨交加来形容,爱是因为人家具备世界顶尖电影制作的条件和水平,恨是因为作为亚裔你很难被他们接纳,成龙第一次闯荡好莱坞,铩羽而归,那时他在香港已经大名鼎鼎,到了好莱坞却遭冷遇,低片酬、导演不重视、没有话语权。所以《杀手豪》《炮弹飞车》都失败了,正是这种失败与郁闷激发了他回港大展宏图的决心,完全依其构思拍摄的《警察故事》《A计划》造成轰动,好莱坞反过来买他的版权,这也为第二次闯荡好莱坞的成功打下根基。

  成龙好莱坞代表作《尖峰时刻》系列的动作部分全部由成龙自己设计、拍摄,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成功被夸大了,其实《尖》在好莱坞只能算中成本制作,不属于顶级大片,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票房也是。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选择回中国大陆拍片,毕竟与徐克、洪金宝、林岭东等香港电影人在好莱坞失败的原因一样,归结到底,是剧本中心、与制片人主导的好莱坞模式与他们格格不入,香港人拍片讲究灵活、走捷径,而且基本上都是固定班底制,赋予导演极大权力,没有完整剧本。这也是香港电影成功的原因。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六):成龙在好莱坞的成与败

  之前有位朋友是成龙自传的策划之一,修订后送了我一本,其实说实话根本没认真看,但居然有朋友问起,就略说几句。

  《还没长大就老了》是成龙第二本自传,第一本是上世纪末的《我是谁》,全书洋洋洒洒记录成龙怎样从小小一个武行到今天的大哥。他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区别在于,他有勇气去做许多普通人不敢做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拿命拼回来的。但书中也明显纯在美化痕迹。据书中说,成龙拍《新宿事件》时全程听从尔冬升的,但事实上,原本的剧本不是你们看到的那样,是为了照顾到“大哥”形象的伟光正而改的,原本剧本成龙是彻彻底底成为统治日本地下秩序的老大。

  但有一点无需质疑,成龙确确实实担得起“大哥”二字,《十二生肖》中那个古堡,是法国著名的皇室城堡,之前已经有无数好莱坞剧组申请拍摄,都被拒绝,之所以成龙可以成为第一个,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电影界的影响力,更是因为他这么多年在慈善公益上的作为。

  今天在中国网络上成龙面临太多的争议,香港人把成龙列为最不受欢迎明星,主要都是因为他的风流韵事与爱国热情。但对于他在电影上的贡献没人否定,因为时至今日,他不仅仅是在好莱坞成就最高的亚洲演员,也是香港电影继李小龙之后的世界名片,李连杰?真的差了一截。

  在谈到好莱坞问题时,成龙用爱恨交加来形容,爱是因为人家具备世界顶尖电影制作的条件和水平,恨是因为作为亚裔你很难被他们接纳,成龙第一次闯荡好莱坞,铩羽而归,那时他在香港已经大名鼎鼎,到了好莱坞却遭冷遇,低片酬、导演不重视、没有话语权。所以《杀手豪》《炮弹飞车》都失败了,正是这种失败与郁闷激发了他回港大展宏图的决心,完全依其构思拍摄的《警察故事》《A计划》造成轰动,好莱坞反过来买他的版权,这也为第二次闯荡好莱坞的成功打下根基。

  成龙好莱坞代表作《尖峰时刻》系列的动作部分全部由成龙自己设计、拍摄,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成功被夸大了,其实《尖》在好莱坞只能算中成本制作,不属于顶级大片,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票房也是。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选择回中国大陆拍片,毕竟与徐克、洪金宝、林岭东等香港电影人在好莱坞失败的原因一样,归结到底,是剧本中心、与制片人主导的好莱坞模式与他们格格不入,香港人拍片讲究灵活、走捷径,而且基本上都是固定班底制,赋予导演极大权力,没有完整剧本。这也是香港电影成功的原因。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读后感(七):大哥的炼成

  前天看了《晓说》对成龙访谈,突然之间对成龙对经历萌发了兴趣,所以找了节目中提到的这本自传。

  这本书有着强烈的口述感,并不是按照传统用时间线来写作,而是比较随性的,根据事件来分组,所以可以看到,在正文里面成龙提到的一件事,在每章后面作者又从旁观者角度提了一次,也有的章节用的故事有重复,这是阅读体验中的一点缺陷。

  整本书读完,一个比较立体的成龙展现在了眼前。

  从小生活在驻香港的领事馆里面,所以一些行为习惯和周边小伙伴有点不同,后来送到了于占元师傅那里学艺,也依然调皮捣蛋,不过应该是成龙最开心的时光了,在那里的师兄弟,就是现在依然活跃的洪金宝等人,有意思的是,在五福星系列里面,洪金宝是经常受欺负的对象,而在现实中他是大师兄,经常揍小师弟们,因为当时遵循尊师重道的传统,所以小师弟们不能还手,只能抱头鼠窜,成龙也调侃,自己之所以跑的那么快,就是因为被师兄揍的。后来洪金宝因为一次事故,卧床养伤几个月,在这时候把自己吃胖了,结果再也瘦不回去了,而传统戏剧曲目里面又没有他的位置,只好黯然离开了戏团出去闯荡,然后进入了影视圈,也把师兄弟们一个个的带入了影视圈。

  成龙一开始是做武行的,因为敢于抓住机会敢拼命,很快的崭露头角,但是他当时追求一个女孩子,对方的父亲认为做武行没出息,这逼迫了他重新考虑自己的规划。后来有人找他拍戏,安排了一个角色,但最终这部戏无疾而终,而且整个拍摄如同儿戏。

  再到后来,他玩不下去了,只好回到了加拿大,在那边做做杂活,但是名声依然在香港流传,偶然一天,罗维通知他有部戏可以拍,当时罗维是一手捧红了李小龙的大导演,这让他重新回到了影视圈。

  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成龙终于打出了名气,不过成名前被人鄙视的记忆依然刻在脑子里面,所以做了很多暴发户都会做的炫富行为,有的事情现在看来依然很让人无语。但他人生的转折点也很快出现,公司打算进军好莱坞,于是让他一个人跑去了美国,在那里,他真正的知道了什么叫大明星,知道了什么叫演员,同时也知道了华人在美国影视圈的地位、好莱坞和香港电影的不同之处。也因此他很快和导演闹的不愉快,最后的片子《杀手壕》也没啥票房。

  回到了香港后的成龙,堵着一口气要打出名号给好莱坞看看,于是玩命的拍出了一系列的优质功夫片,后来有一次,史泰龙的助理联系到他,请他出席史泰龙的首映式,他听到消息后立马蒙圈,以为是别人逗他,一直到和史泰龙的助理去了趟美国,第一次见面是在片场,史泰龙用全体起立鼓掌的方式,向成龙表示欢迎,这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片子在美国,已经是武术指导的教科书了。

  类似的段子还有很多,但是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他对金钱的态度,和对孝顺的实践。

  他自小穷惯了,后来刚入行又受了一些歧视,加上年轻气盛,导致了做了很多炫富的荒唐事,但是在他逐渐接触社会更多的层面后,也渐渐反思自己的行为,比如有一次,一个孤儿院几次三番请他过去,推辞不过情况下,他跑过去了,在现场很惊讶的发现,孩子们异常的热情,旁边的老师也说,成龙是刚从片场回来,待会还要赶回去拍戏。听到这里他一阵脸红,因为他昨晚整晚都在和朋友喝酒。到了发礼物环节,他连一个礼物也叫不上来,因为都是助手们采购的,成龙觉得十分羞愧,于是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亲自挑选礼物去看望孩子们。就是这样一个个对比强烈的小故事,最终将一个不知分寸的年轻人,逐渐教育成为了一个满怀爱心的艺人。

  关于孝顺,有两个小段子可以说说。他对自己的老父亲说,以后你死了,我不会去烧纸拜你,因为那些都是虚的,我会在现在好好孝顺你。比如他父亲喜欢喝酒,所以他买了很多的红酒送给父亲,最终父亲寿终正寝。等他有了孩子后,有一次房祖名给他打电话,祝他父亲节快乐,结果被狠狠骂了一顿:以后这种日子不要打给我,真有心的话,要天天打给我。最终结果是,原本每年回打两次电话的房祖名,变成了一次也没打过。

  从上面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成龙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幸而他的天赋和努力,让他看透了很多事情,也让他有了可以随性而为的本钱。

  这本书最后一个优点在于,就如同成龙本人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一般,说了很多大实话。而这些大实话,往往是一些人际关系中的敏感点,甚至是一些会影响他光辉形象的灰色地带。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里面不少观点都蛮有启发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修订版)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