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03 03:09: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读后感大全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是一本由[美]本·布拉特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精选点评:

  ●一本文学统计学报告。

  ●用了1500部作品,还不包括数万部长篇同人和情色小说,当样本分析,每本书按较低的二三十万字算,那也是几亿的文本了……这种事也就这个时代用计算机能干出来。

  ●非常精彩的数据挖掘,统计简洁,角度有趣

  ●用理性化的数据去分析国外著名作家作品的用词还蛮少见的,适合经常阅读名著或畅销书的小伙伴做文学研究。

  ●在有关的文学的传说中,史上最好的故事之一只有区区六个单词: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售,婴儿鞋,全新。

  ●大数据分析不单单是数学的事,它也可以助力文学分析。数学与文学的结合,统计了1500本书,得出的写作方法简单有用,非常适合爱好文学的你!

  ●针对文学作品的量化分析,有点意思,但不是那么有意思——还在皮像阶段。

  ●三星半,一本角度新颖的写作书,教人如何在写作中避免陈腔滥调。但是仅仅学会用词是不够的,写作更多时候要求的作者的格局。如果统计学可以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那么AI将成为最牛逼的当代作家。

  ●大数据思维 X 文学 的概念也倒是有点意思,但过多地拆解反而失焦于更大的文本。另外,编辑得好烂啊,目录里面,致谢写成了「致射」。中英文之间没有用空格隔开...

  ●“ 在互联网写作的大潮中,有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吸引他人眼球,伤害作品的品质,丧失应有的立场,绞尽脑汁打造爆文,全然不顾社会影响,这是文字最大的悲哀。”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读后感(一):你用了多少ly?

  这是一本用数据分析作者和文字的工具书。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辨识作品的来源、鉴定作者性别等实际用途,对验证各类写作指导和探索作家的创作状态也能提供思路。

  比如第一部分《简介”地“用词》中强调少用ly结尾的副词,和第四部分《向偶像学习》里提到的Show, don't tell.,避免使用thinks knows realizes等思考类动词,都是强调让读者自己了解和发现。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需要沟通的场合,演讲时举出具体案例而非讲大道理,广告从细节和案例出发等等,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写作指导。观点本身不新奇,但拉出海明威、斯坦贝克和福克纳每万字用ly副词的数据后,其中的巨大差异本身也是一个好课题。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读后感(二):关于副词使用

  

这本书是利用所谓的大数据来检测文学作品的特点,有一点我觉得很赞,那就是通过检测副词的使用频率,来判断是不是使用少的就是好作品。

虽然副词使用率并不是评判一本书的唯一标准,但综观海明威的作品,作者发现经典之作正是副词使用得最少的那些,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被大众认为海明威最好的作品。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老人与海》。

推而广之,作者发现其他作家的佳作,确实较少使用以ly结尾的副词。从另一方面说,过多使用副词的作品难以进入伟大之列。

受欢迎的作品大多简洁,啰嗦的作品常被人遗忘。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读后感(三):要去理解或描述艺术,不是试图去“炮制”艺术

  标题引自此书结语。

  看完这本书,随手翻了一下豆瓣书评,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很多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写作指导书,而我是当成一本有趣的数据分析书看完的。简单的说,我感兴趣的是手段,而很有些人的关注点却是目的。

  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诚然,本书作者的出发点是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来研究写作,也试图从几个个方面来探讨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以及优秀的作家所表现的模式。比如说,会比较少的使用副词,一些喜欢重复的癖好等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仅仅遵循这样的规则并不能使得本身平庸的作品变成佳作,规则背后的态度或许才是值得推敲的部分:对自己笔下每一个细节的专注,避免落入俗套的陷阱。

  除了对优秀作品的探讨以外,作者还很有意思地研究了如下几个话题:男女作家的差异,英国作者与美国作者的差异,每个作家自己独特的编码。从数据的角度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结论,诸如美国写手在尝试写英国风格的作品的时候,会比英国本土写手使用更多的公认的英国传统的单词,而那些没有广泛传播却本身具有英国烙印的单词则没有这种表述。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翻译腔。在女性作者作品中,男性角色更多地亲吻别人,在男性作者作品中,女性角色更多地亲吻别人。或许,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本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投射,当我们去研究它们的时候,特别是那些畅销书,其实也是在研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者偏见)。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读后感(四):《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主角到底是谁?

  无论是小说作者纳博科夫,还是蝴蝶研究专家纳博科夫,这个美籍俄罗斯人的文本,就是以不好读著称全世界。谁没有好胜心?我可以用自己与蝴蝶无缘为由避开纳博科夫贡献给他一生收藏的文字,可是纳博科夫的作品优质但难以读懂的声音越是甚嚣尘上,我就越是想弄明白,这位又高又大因此脑容量也远远超过常人的俄罗斯人,到底用小说说了些什么。在电影的帮助下,在诸多长篇大论和小絮叨的指导下,算是懂得了《洛丽塔》,《微暗的火》以及《普宁》呢?更遑论据称是他的巅峰之作的《爱达或爱欲》了。

  我需要一跟拐杖帮助我走进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所以,《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书封一闯入我的眼帘,我就不假思索地入了手。

  拿到书的瞬间,傻眼了。

  先来看看这本书的大标题和小标题:简洁“地”用词、海明威说得对吗、男女作家、概率的魔力、美国人嗓门大、陈词滥调太多了、吊人胃口的“男孩”……不是我没有将含有“纳博科夫”字样的标题放出来,而是,九章的大标题和每一个章节下的小标题,就没有一条言及纳博科夫。我得承认,仔细阅读全书,我们会在一些章节里读到纳博科夫最喜欢哪些词,但是,将纳博科夫请到书名里却不把他当主角使,说什么也有些沽名钓誉。可,谁让我们这些在纳博科夫的作品前屡屡碰壁的不甘心者,总在焦虑地寻找进入纳博科夫世界的捷径呢?上当了不是。

  假如,我们不跟书名较真,放轻松地进入到书里,《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还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呢。

  自打有文学创作以来,文学批评就与之如影随形。不用多加说明我们就知道此为文学批评的文本是什么样的?无非是抓住一部作品,做出活色生香的好或坏的判断的同时,添加进灰色的理论支撑。所以,蓦然遇见只能归类到文学批评里的《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有被它打懵的刹那感觉——见过用统计学的方法拆解文学作品的吗?这一本就是!

  书的第一章节“简洁‘地’用词”,总共23页,呈现给读者的图表就有11幅。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也有图表,用得如此密集,少有。再来看看这些图表的名称:海明威没10000词中以ly结尾的副词数量、伟大作家伟大作品按照副词数量由低到高排列、福克纳的副词使用、每10000词中以ly结尾的副词数量的中位数……没错,“简洁‘地’用词”这一章节主要阐述了作家是怎么运用副词的,那么,作家如何运用副词能决定其作品的优劣吗?好像未必。那么,《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是一本教读者如何写作的宝典?我们跟着那些伟大作家亦步亦趋地使用动词,再活学活用该书的第二章如何男女有别地用对词汇、第三章如何用词汇给自己的作品打上指纹、第四章如何像伟大的作家那样使用思考类词汇、第五章如何适度地使用复杂单词、第六章如何像美国和英国作家那样用词汇构筑起自己的地域色彩、第七章如何像伟大作家那样避免陈词滥调等等内容,我们就能成为作家?

  答案显然是非常犹豫的,可见,冠以“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书名的这本书,纳博科夫不是主角不说,也不是一本标准范畴的文学批评文本,说其对读者的写作有指导意义,恐怕只能见仁见智了。

  不过,我很想分享给大家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心境变化。

  起先当然是愤怒。我是来获得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奥妙的,你却告诉我海明威是怎么用副词的,这不是花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吗?

  其次,被作者本·布拉特的奇思妙想拖入了这本书的“坑”里——原来,文学也可以用统计学来分析的。用统计学原理归类后的文学作品,也许给出的好与坏的“判决”与读者的主观感受会大相径庭,可是,用如此新颖的角度去窥探文学的幕后戏,难道不令人好奇吗?

  最后,我想说,它打开了阅读文学的新角度,它告诉我,评论文学未必只是文学批评家的事,跨界的尝试,也许能让文学世界更加别有洞天。而别具一格,又是纳博科夫的一生追求,哟,本书的主角还是纳博科夫呀!

  �&�d�z^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读后感(五):拥有自己的写作指纹,谁也无法冒充你

  《联邦党人文集》是有关美国宪法和联邦制度的评论文章合集,被誉为美国宪法的圣经,为美国走向民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本文集曾经牵涉了一个疑案,就是其中有12篇文章的作者不知是谁,历史学家为此争论了150多年。其实有三个人确定是参与了创作的,只是他们都不承认那12篇文章出自谁之手。对于那么久远的事,很多人觉得已经无证可循,只能成为不解之迷了。

  然而在两个世纪以后的1963年,这个迷团竟然得到了解决。来自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利用含有阶乘的方程、指数、求和、对数以及T分布等,统计那三个人所写文章中常出现的词汇频率、以及那12篇文章中那些词汇出现的频率来确定争议文章的作者。

  后来又经过无数统计和非统计的研究,上述结论已经得到统计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共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在那个年代,科技还不算很发达,统计数字完全是手工完成。而如今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大数据时代统计某个单词在大部头中出现的次数简直so easy。

  美国的杂志撰稿作家本·布拉特对大数据很有研究,他将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许多领域,拿文学创作来说,他通过大数据对1500部小说进行分析,对副词、人称代词以及用词习惯等来判定作者的性别甚至作者是谁。他甚至研究出写畅销书的副词使用都比较少,突然和感叹号也使用比较少。这些他都收录在他的书《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里,他还提倡写作者要大胆去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指纹、让自己的作品足够简单才会带来成功等等。

  我开始觉得这种研究是否有意义。我甚至觉得其实每一个作者写作都是不经意地,很多手法是不经意的。我觉得好可怕,我觉得写作应该是天马行空的。

  通过看《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我感受到大数据的神奇力量。布拉特利用统计学,让我们看到了文字的有趣和力量。每一位写作者,对于副词、感叹词的使用频率肯定都是有差异的。但是布拉特用了大量的数据研究,发现优秀作品具备这样的特点。越是优秀的作品,获奖的或者广为流传的书,副词往往使用得很少。所以少用副词,少用感叹号,少用“突然”、思考类动词,而是更用心地去铺垫,去营造对应的氛围可能效果更好。

  我看到头条上有人发表微头条,就是讲一件小事嘛,每句话,每半句话都是感叹号,让人觉得这个人非常可怕,焦躁得让人想远离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曾说:“我从来不写‘她柔声地说’(She says softly)这种句子,如果在此前的文字中没有体现出温柔,我绝对会花费时间和篇幅围绕温柔进行描写,直至让读者感觉出温柔。”

  不过对这个说法我并不苟同,文字不同于影视,即使“会花费时间和篇幅围绕温柔进行描写”,那么她说的时候就一定柔声吗?我一定要找一本托妮·莫里森的书来看看。不过我认同越是简单通俗的内容,越容易被人们接受的观点,尤其是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见缝插针地阅读,已经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读长句子,或者生涩的语言了,还是简短的一看就明白的更得人心。

  书中还提出一点让我记忆深刻,就是每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指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风格,像我们的指纹一样,专属自己,没有绝对一样的。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也曾经说:“你的风格是你本人的化身。”

  虽然美国人也说英语,但是他们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作家和英国作家也是能辨得出来的。男女作家(不过,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让我非常惊异,如果不是名作,不知道布拉特能不能测出男女)、乡村与城市等等都有着差异。我们也常常在阅读的时候,读出了某个人的味道,要返回去看看作者 是不是自己想的那个人。

  如果作家故意变换了写作的类型呢,他们的写作风格会不会随之改变?比如琼瑶,她以前写的女主都是像紫薇那种女孩子,温柔恬静知书达理,当然也可能有些个性。所以多了就显得雷同了,也就不被读者看好了。可是她别出新裁创造了一个疯疯颠颠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小燕子,一下子给人们带来了新意,也造成了曾经成人空巷的场面。

  我曾经想,当作者的风格大变的时候,别人能不能看出是她的作品呢?就《还珠格格》来说,虽然原著我没有看过,但我想如果我看了我一定会猜到是琼瑶。因为多排比多重复比如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这样的句式,一定会原型毕露的。

  金庸最当红的时候,很多“金康”、“全庸”的名字也跟着出现在武侠小说的封面。其实就算是读者眼花当成金庸,我相信看着看着他就会发现他上当了。毕竟写作指纹谁也无法替代。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在探讨大数据的同时,也让许多写作者从中明白,在写作的道路上怎样才能走得更平稳更长久。你就算把它当作一本写作指南也无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