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是一本由(英)人生学校 编著著作,未读·生活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精选点评:
●书店随手翻阅 也是验证了最初的怀疑 翻译、排版、印刷质量非常不理想 内容也很空 文字质量也不高 毒鸡汤也不够格。未读这个系列是为了装文艺的人特别调制的 封面会说话 这本书的封面也表明了这本书的质量。
●前四章,作者认为工作需要找到兴趣点,技能点匹配,而不是像表面看到的工作那样而已。用更精细的方式拆解工作,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循序渐进。最后一章,作者用现代化、概率、自我理解、偏见等概念,来阐释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每一份工作都无法满足你的所有成就感,这是一个事实。因此,找一份足够好的工作就很棒了。
●“走出痴迷”,强化对特定品质的仰慕,就会削弱对具体的人或工作的痴迷。诚哉斯言!
●看来不行
●作为哲学,太浅了些。作为工具书,太散了些。就当做散文阅读吧。
●信息不对等 却要作出重大决定 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
●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每份工作的不完美。
●站着说话不腰疼。
●工作的乐趣包括:赚钱;美;创造;理解;自我表达;科技;帮助他人;领导;教学;独立;秩序;自然。
●工作可能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现实往往不那么乐观,阿兰·德波顿的人生学校开设的这门“事业课”倒是可以帮助我们在心理上,调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用“喜欢”来养活自己。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一):原来是你呀
很有指导意义的书,看完有不少启发,前半部分提供方法帮助寻找兴趣点,一个个小练习像写故事时作者的自问自答,以前觉得这种问答没意义,直至现在彻底爱上它,生活方方面面都能“分裂人格”自己和自己唠,脑子里唠不下就打出来展开唠,唠着唠着就有答案有方法了。
所以说很多方法,得真的用了才知道有没有疗效,突然想起n年前,樊借我的那本《与神对话》,当时觉得作者很悬乎,玩笔仙呐?划拉几下就能解决疑难杂症,还是自己解决? 现在回头看,有些事,就是得等吧,等到明白,等到懂得,等到自己主动去改变。 很庆幸在懂得和明白后以及想改变时看到了这本书。 前半本给方法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后半本是在此基础上再教心法,告诉你怎么解决热爱路上的各种困扰,纠正思维。 每天车上零零散散竟然也看进去,读完了。几乎没废话的一本书,关于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尽数考虑到,作者对读者是真诚负责的,所以回家就在微信读书里搜索,很开心整个系列都有,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竟然是阿兰德波顿。才发现自己光顾着感叹书好作者好,却没留意作者是谁,好乌龙啊。
但这种惊喜真让人高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看完才发现。就像在网上遇到帮助自己的贵人,奔现后发现是自己的闺蜜……又意外又欣喜,自己果然没看错人啊~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二):理想话的写作。里边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内容。
简单的讲这本书并不推荐阅读,文中很多例子都不切实际。像奥古斯丁、波兰科学先驱等等,
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一辈子在大学里当老师的人,对外面的世界几乎脱节了,每天拿着稳定的工作,给他的学生们讲如何就业。像一个没吃过橘子的人,和你讲橘子的味道。
18年出版的书,可是里面的示例大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很难给生活在如此多变得社会中的我们以参考和借鉴。
但是书中有一个很有去的点,值得和大家说一下。那就是通过儿时的兴趣点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
在自己迷茫于不知道未来做什么样的工作时,可以回想自己同年时最喜欢的事情。在看看哪些工作的内容和你同年喜欢的事情相似。然后去从事相关的工作。
就比如我小时候不但喜欢玩玩具,还喜欢拆玩具。不管什么样的玩具拿到手里第一件事就是拆开研究里面的构造。有时还会帮其他小伙伴们修玩具。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网络工程师,同样是维修一些东西。我的工作和我童年时的兴趣还是有一定关系。
当然这也是在理想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在毕业后多是没得选择。
作者把工作的乐趣分为十二种。分别是:
赚钱的乐趣、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理解的乐趣、自我表达的乐趣、科技的乐趣、帮助的乐趣、领导的乐趣、教学的乐趣、独立的乐趣、秩序的乐趣、自然的乐趣。
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对这些兴趣进行排列,看看哪一个是你最看中的兴趣。再根据这些兴趣去选择适合的工作。因为这不是拆书的文章就不对每一个兴趣进行详细解释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原书。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三):这就是每个人都缺少的那节人生职业规划课呀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的想法:物理、化学、政治这些学科我们学了十几年,有的知识在工作后根本用不上。然而与我们人生关联最大的职业规划、如何找到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我们几乎什么都没学一下子就步入职场了?于是我们有的人只能匆匆忙忙地选择了一份看似合适或者只是因为能维持生活的工作、有的人听从了家人的安排进入了一份稳定但毫无生气的工作、有的人运气很好碰上了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亮、有的人只能每天垂头丧气去上班耗尽精力地下班……
这本书就像是我们缺少的那节课,一门所有人都值得去上的课。它不仅仅是枯燥的课本,看完这本书,你是真的能按照简单易操作的思路,挖掘你最真实的渴望,找到自己向往的工作。
别再听别人说:这世界上哪有可以做着自己热爱的时期还能赚钱的事。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动动手指我们就能在茫茫职场里了解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能,只要你找到自己的热情在哪里,相信自己那么一次,你是可以每天8小时做着让你热爱的事情的。
刚毕业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感到迷惘的年轻人
因为养育宝宝职业生涯中断的全职妈妈
每天工作感到非常厌倦疲惫的上班族
经典摘抄:
“及早发现我们真正的天赋所在,在为时未晚之前厘清原本纷繁复杂的欲望和抱负。”
“好工作一能深入内心最深处挖掘自我,二能创造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勇于面对妒忌是解决职业道路的一个必备条件,妒忌中包含着错综复杂的信息,关于未来我们将从事何种工作的信息。”
“我们对自己所在意的东西了解的越透彻,就越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以及其他相关的乐趣之所在。”
“爱并非无条件的,与爱相伴的,往往是潜在的约定和要求。”
“内心的声音往往是外在声音的反映,外在的声音内化成了我们内心的声音。”
“我们想要模仿的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困难。”
“对我们自己负责,对我们的天赋负责,对我们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负责。”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四):关于当下职业选择的思考
这本书是最近引发很多思考的书,以下几点我感受比较深:
1. 这本书在第三章主张人要按照自己的乐趣选择工作,作者列举了12种乐趣,我认为自己的乐趣主要是理解、自我表达、领导和秩序。
回想过去最开心的时候,是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是发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有另一种解读的时候。比如大学时候去文学院蹭课,发现语言文学知识并非“全无实际用处”,比如虽然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心理状态极其差劲,但也在梳理文献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特别大快感。对知识的理解是人生中特别大的乐趣。喜欢自我表达是毋庸置疑的,我真的好喜欢和人聊天,分享自己的看法观点,不吐不快。
领导和秩序的乐趣在我心里的重要程度低于理解和自我表达,但也非常乐意拥有。
最近正好处于人生的岔路口,暂时放弃了之前一直想从事的学术研究,选择了中学教师的工作。按照这几个乐趣分别考量两个工作,其实它们都能基本满足,这样想来自己的选择也不差。
2. 关于完美主义陷阱、冒充者综合征和妄自菲薄症,这些误区大概可以概括为,自己和职业偶像之间的距离容易被夸大,会下意识认为成功者生来就成功,将他们神化,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人,也是一步一步从新手成为现在的成功者的。我之前就深陷这种误区,我总是看到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却看不到自己已经做到的事,又非常焦虑着急想要做到最好,结果却导致完全失去行动力,越来越不能达成目标。
3.工作投资陷阱,20岁的人把一年两年看得过于重要,是因为一两年在经历的20年岁月里比重很大,如果是一个40岁的人,一两年在他的生命中比例就会减小,(这也是人会觉得时间越过越快的原因之一)可是时间还是一样的时间,所以年轻人不要过于着急。书里说通常一个人在五十多岁才会达到工作生涯的巅峰,此时成就最大,收入最丰,所以二十多岁的我们,真的还有好长的时间可以成长。这个话题和我妈讨论过,因为她现在就是五十岁左右,她也觉得人生到现在才成熟了。人类真的是个好神奇的生物呀,从出生到成年时间那么长,成年之后也不会定型,还要从各方面不断成熟。我认为“成熟”这个词也不是一个绝对值吧,而是一个相对值,现在的我相比于十八岁成熟,妈妈相比于三十多岁成熟。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读后感(五):可以做到快乐工作
很喜欢的观点就是把工作和爱情类比,婚姻可以兼顾爱情幸福和共同搭伙过日子两种功能,工作也可以兼顾快乐和谋生。爱情中会有迷恋,会有对熟悉的人的魅力感受降低,会有完美主义陷阱,工作问题的认识也会有这些问题,所以大道至简,事物之间都是相通的。似乎都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模型解决所有问题。(注意也要分情况讨论,分类解决,if else,送到不同的网络分支里面去)
创造的乐趣
理解的乐趣
表达的乐趣
科技的乐趣
帮助他人的乐趣
领导的乐趣:????
教学的乐趣:???好像没有
独立的乐趣
秩序的乐趣:没有
自然的乐趣:一点点
赚钱的乐趣:没什么
美的乐趣:没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痴迷于某种工作或者某个人,但他们对我们并不感冒,这时候解决办法不是告诉自己不喜欢他,或者试着忽视他们的吸引力,而是严肃的分析他们为什么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看一看其他人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我们仰慕的品质。强化对这种品质的仰慕,我们能走出对某个人的迷恋。
过于显眼的工作有很多人想做,但这种品质并非只存在于那一种工作中。
3、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职业,然后按照你的感受分级,
不完美的东西和失败是合情合理且必要的。
我们的父母不再有合法的权利来冻结我们的银行户头,或者从身体上限制我们,但是心理操纵的核心工具仍然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我们忤逆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威胁说要收回对我们的爱。爱和武力或法律样,也可以将我们掌控于股掌之间。
进化而不是革命,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改变,
人类的天性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成为专才,专注和专业让我们得到更高的收益。要区分业余兴趣与工作。业余兴趣可以无线探索,但是工作需要百分百专业。我们最后只能做出一种选择,然后连续50年从不间断的重复这种工作,尽管我们的才华远远无法发挥穷尽。
对工作的爱就像对人的迷恋,熟悉的人有点腻烦,新的人却魅力无穷。工作中也会有类似情况。幻想,遇到现实中的种种问题,生活在别处。
情感中也会面对忽视熟悉的魅力的问题,怎样积极的重新欣赏,重新爱上。但是书中没有写到办法,只是说再看看,自我调节什么没有用的务虚之语。
足够爱你的工作,以一种安静成熟不过分乐观而又非常真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