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是一部由Jesper Wachtmeister执导,安藤忠雄 / 黑川紀章 / 伊東豐雄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精选点评:
●不对称是为了和自然相融,但自然谁说不存在着隐秘的对称呢
●避免对称、禅意、枯山水、室内外空间的暧昧性、框架结构。。。日本的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研究还是很下功夫,现代建筑与传统理念古代哲学的结合和突破皆有所本,不是简单弄个符号化处理就算了。从如何处理传统这一点上来看,中国的现代建筑整体上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觉得蛮一般的 局部的昆虫视角 还蛮我的 边界模糊 缘侧 裳街 不可见之物比可见的要更加珍贵 身居斗室 遐想宇宙 对传统的保留并不局限于符号 是一种世界观的延续 新时代的传统要由新时代的人去创造
●常看常新
●【这种传统但求心灵的富足,不求虚张声势】 大三外建史课上看过哒又重温了~所以到底什么时候去日本
●这部纪录片如日本建筑一般安静。作为一部可以了解日本现代建筑内涵的纪录片,很不错。
●视:肉眼不可见的食物比可见的实体更珍贵,建筑物的形状不用外观论断,反而是室内空间的延伸。自:欧洲文化没有非线性思维的特点,没有禅道,没有宁静气质。与设计一样,不应有征服自然的意味。设计的难度在于把潜意识通过外象表现出来。
●要去,从长计议
●《阴翳礼赞》的图像诠释。
●这个人名翻译很不对劲啊,,,,来个对照表吧 鲁苏瓦里 Aarno Ruusuvuori | Tapiola church 阿斯皮伦 Gunnar Asplund 斯维尔。费恩 Sverre Fehn | Villa Schreiner 寇斯摩 Arne Korsmo 帕拉斯马 Juhani Pallasmaa
《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影评(一):lynx525 推荐网址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
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访谈视频-视频-世界...
http://www.wuald.com/video/detail-a85/
《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影评(二):壶中?
小宇宙的概念
北歐建築師都受到日本影響,例如阿瓦‧奧圖Alvar Aalto,寇斯摩Korsmo,貢納‧阿斯皮倫Gunnar Asplund。(尤漢尼‧帕拉斯馬Juhani Pallasmaa)
影片一开头就用千利休家的茶屋"不审庵"来进行探视,人从一个很小的入口"躙"进入房间。这种传统但求心灵的富足,不求虚张声势
肉眼不可见的事物比可见的实体更珍贵,这不同于欧洲的唯物主义所以我们沿用传统里面更细致的一面。
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O住宅。喝茶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室外有四道瀑布,事实上,茶屋是在一个水泥箱子里根本无从往外望。它,自成一个小宇宙,这就是江户时代的概念一壶中。也就是人可以在狭隘的茶室里思索宇宙的奥义。尽管身处斗室,也能体悟出深远的哲思。
桂离宫没什么对称性。
克利斯提安‧古里森Kristian Gullichsen 从小住在奥图的玛利亚别墅当中,说建築師向來對日式木構造很有興趣。
伊東豐雄Toyo Ito 傳統日式建築的戶外與室內,並沒有清楚的界限,我很想在現代建築中重新詮釋這個特徵。
瑞晖庭是1935年瑞典民俗博物馆内建的茶室,黑川纪章说他的理念源自于立体剪纸,四面墙都是独立的,强调它的不规则性,这就是一种认识的自然法则。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传统如画面中的东大寺,都非常强调雄伟的屋顶莲花池,我运用在水浴堂中,也是特色的日式语言。我希望,不管是基督教徒还是佛教徒,到我的建筑里都能够丰富心灵。
安德松的罗纳比日本庭园,一并不大,二有枯山水。费恩说,我们无法处理日本的不规则性。黑川纪章说,这是欧洲强大的二元论传统,日本的东福寺里面就融合了人工和自然。
在到处充斥电子游戏的日本,到处能见到骑单车玩虚拟游戏,还有希凯雅海洋巨蛋,这都体现了日式"昆虫眼世界"的建筑观。
安藤忠雄:建筑就是确认自己生存的所在。所以要生气勃勃。。他的 直島現代美術館,犹如一个海洋巨洞。缘侧的观念:就是可以闲看庭园的廊道,和中国的裳阶也比较像。
芬兰:魯蘇瓦利 胡托尼米教堂、塔比奧拉教堂。帕拉斯马:安藤早年受他影响。
安藤说自己没有什么信仰,但是大自然的特征就是光线,光之教堂的访客都沐浴在阳光下。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体现。
安藤:光之教堂。透过十字架形的光线。光线不充分,是日本和北欧的神似之处。
瑞典:阿斯皮倫 聖十字教堂 伍德蘭禮拜堂。伊东丰雄,这里的地理条件,比如朦胧的光线,没有强烈光照,对比不强,甚至可以说没有阴影。
挪威:斯維爾·費恩 施賴納別墅,我向日本致敬,但从没去过。日式住宅没有硬性规定谁要坐在哪里?站在哪里,哪里舒服就好。欧洲的房子里面也就一张椅子。这种摆设毫无弹性。
东福寺里面的缘侧可以防止雨的打湿。实际上是一种暧昧的架构,所以这种模糊性与大自然相处的很好。
哈肯傑瓦 Mjelgaron III非常日式,伊东丰雄说舞台上的场景永远不同。
日本的飞云阁。季节场合都在变化。房间就像舞台,摆设比如图画和鲜花,经常来演戏。欧洲比较像样本博物馆。
寇斯摩 普萊維恩別館。
帕拉斯玛说,赖特对现代建筑影响深远,在日本也有作品。
萊特 淀川製鋼迎賓館 挪威。
黑川紀章 黑川膠囊屋,是传统茶室的大小。日本的生活虽然很现代,但是很多人把茶室作为他们的客厅,这是一种传统。
新力大楼。 中銀膠囊大樓。让加班赶不上最后一班地铁的年轻人可以租住。
丹下健三 靜岡新聞暨放送中心
芬蘭:古里森 & 帕拉斯馬 二二五標準單位。1960年的理想住房就是公社
磯崎新 岡山西警察局。欧洲用石柱,而日本则仰赖木结构,特别是梁柱做支撑(东大寺)这里的建筑都是浮光掠影,一瞥而过,就看了个外立面就结束了。
筱原一男 上原之家 百年紀念堂。数学、原理都与讲究感情的日本传统建筑相去甚远。在了解了日本传统以后,我试图以逻辑的方法阐述含蓄的意涵与空间概念。
都市都有游牧化的特征,现在家庭已经不再以家为中心,即使儿童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每个家族成员都有自己的世界。如果是建筑为这些服务的话,那么他们也是被分子化了,是被提供给自由的社会个体
伊東豐雄 仙台媒體館 F大樓。在透明的电梯里欣赏各个层的空间,大楼,有四种不同的功能:图书馆,画廊,视障以及听障馆、还有视听中心。这些廊柱可以把日光非常自然的引进大楼里。电脑控制的镜子可以让日光一路引导到一楼。
F大楼,纪念工业大学20周年,钢弹是机器人英雄。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大家都見識到東京的混亂,我不認為混亂就不好,反而令人激奮。我在过去20年来,一直想呈现混乱的概念,透过高科技与环境进行对话。它没有沉重的象征符号。
斯韋爾‧費恩Sverte Fehn 我很欣賞日本房舍的彈性,完全不會硬性規定應該坐哪裡,每個人都可以隨性決定
黑川紀章:即便我們運用高科技,日本傳統還是隨處可見。
《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影评(三):闲聊日本的现代主义之路
想闲聊一下日本现代建筑的来龙去脉。用一张图总结的话,大致如下——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进程日本建筑师特别了不起,呈现了整个西方建筑史都没有的,二十八九岁就可以城承担顶尖项目,并且表现顶尖实力的状态。其次,即便本人对日本这个民族无感,但不得不承认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之路十分感人,一个民族,沿着一条道路,非常执着的走了一百多年,期间人才辈出。这不是靠巧合的运气,而是一个看似久远但非常迅猛的历程。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进程现代主义建筑是大工业时代的必然成果。既然要聊现代主义建筑,那么就先说说,它是怎么来的。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史开端),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大批乡镇人口涌入城市务工。导致——问题1: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环境恶化,交通堵塞(城市规划问题)。问题2:人口徒增,如何快速建房容纳外来人口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此时大批建筑构件已然走上了流水线,但建筑师对如何协调新技术、新艺术、新形式手足无措。建筑师一度是茫然的,那是一个工程师走在建筑师前面的时代,比如说、工业革命使桥梁工程迅速发展——几十年间,从第一座生铁桥(森德兰桥,跨度30m),到纽约的布鲁克林桥的487米,这已远远突破了工业革命前最大跨度记录的保持者,43.43m的罗马万神庙。此时,埃菲尔铁塔(300m高),也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前,最高建筑德国乌尔姆教堂的161m。针对如何设计出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建筑,出现了两拨倾向,一种是复古思潮(比如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白宫都是此间产物),一种是新建筑运动。两者都想摒弃当时的建筑形式,但复古思潮显然是向后看的,是不合时宜的。新建筑运动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草原学派、德意志联盟、芝加哥学派等一系列或浪漫或理性的探索,期间有回头、有反复。最终在一战后,“住”的问题更加凸显的情况下,在1927年密斯主持的魏森霍夫国际现代建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该做成什么样子,正式确定下来,也叫国际式。(这里要强调一下,现代主义建筑是只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后的一段时期,现代建筑是指折中主义之后到目前的这段时期,两者有区别的)。
要想进入现代,先要步入工业时代,日本朝这件事走的第一步是“明治维新”。其实按理说明治维新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易经》有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诗经》写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发,世纪九十借由某种调整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而最终实现现代化。
19世纪末,以托马斯·沃特斯为代表的西方优秀建筑师代表,最早把西方建筑学引进日本,但当时西方的现代主义也没兴起,大家折腾的还是符号、法式、形式。这个时期无所谓技术先进与否,只是引进文化,而且建筑做的异常忠实,一水儿的帕提弄,比如日本旧铸币厂。同样重要的另一位建筑师是约书亚·康德尔,他做了一个对日本建筑影响很大的事儿就是在日本唯一设有造家学科(建筑学当时的叫法)的大学工部大学和老东大合并,形成帝国大学。虽然作品不多,但辰野金吾几乎一手建立了日本现代建筑的教育体系。其弟子佐藤功一建立了最早的私立大学建筑学,京都帝国大学,工业学校建筑系;艺大,艺术学院纷纷成立建筑系。日本这个时期其实在全盘学习西方的东西,西方建筑师在日本还原古典主义、柱式、山花、连续券;但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去装饰化了,住友酒店就是奠基时期的重要作品,去掉门廊已经很趋向现代了。
其实,西方建筑和日本建筑的相互渗透早在赖特的时代就开始了,在受到1893年世博会上日本的凤凰殿之后,赖特设计了草原别墅的第一个作品,温斯洛住宅,屋顶平缓,维护和结构意向上脱开,外形便受到日本传统建筑的启发。后来罗比住宅,赖特把日本建筑从外形拓展到空间内涵,接着赖特被请去设计了日本的东京饭店。然而赖特对日本的影响,不在东京饭店,最大的影响在于带去的助手!安东尼·雷蒙德,娶妻生子,日本定居。
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阶段,日本迫不及待的像西方学习。崛口舍己访问魏玛,然后不断的向格罗皮乌斯推荐学生来学习,从水谷武彦到山口文象再到山协严、山协道子。他们把包豪斯体系带到日本生根发芽。
有趣的是现在几乎所有一流建筑大师,师承网上数四五倍,几乎都会追溯到柯布。刚刚提到的雷蒙德,虽然是赖特的学徒兼助手,但异常忠实的把柯布方案落地了,比如夏日别墅,南山大学,柯布在看到雷蒙德的作品后,说了句:“不用不好意思……。”此后,雷蒙德紧随柯布脚步,并培养出前川国男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建筑师。
日本的第一代建筑师主要有两位。板仓准三,柯布入室弟子,作品和柯布三十年代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建筑外观较柯布更完整,通过切口可呈现建筑里所有的复杂性,形式逻辑也在缺口里呈现,通过局部可见建筑逻辑。比如巴黎世博会日本馆,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镰仓馆。第二位是前川国男,其作品和柯布四五十年代的粗野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是相似之处,其实就是在模仿,在学习),同样简单扎实的体量上都会打开一个缺口,缺口里体现柯布的传承,比如其自宅,有一种与西方结合的本土东方意味。
日本的第二代建筑师,首当前川的弟子,丹下健三,而他又教出三个学生,桢文彦、矶崎新、黑川纪章(虽然黑川和丹下的关系不太好,甚至不想承认)。在那个年代,日本把所有最重要的建筑都交给了丹下健三这个年轻人,日本的第一个普利策奖,便是原子弹爆炸陈列馆,从建造逻辑上看,仿佛是克朗楼放在了马赛公寓的基座上面。丹下的香川县政厅,用混凝土表现本土木构逻辑,既有现代性,也有传统性,本土文化回归了!代代木体育馆,看上去像是日本传统大屋顶,还有两个鸱吻,没有任何符号化,又如此具象。从丹下开始,所学习的西方现代建筑也有了日本本土化的木构构件逻辑。
丹下的三位弟子——桢文彦,完全在走西方道路,看不到太多的本土文化,也喜欢做缺口,在相对简单的外壳里,所有的负载型几乎都体现在缺口里。其实缺口是建筑理想的体现,既是利秋灰,模糊室内外的空间,运用西方形式要素,重新缝合日本式的空间,也是某种程度的回归;黑川纪章是新陈代谢派的领袖,新陈代谢更多的是体现了城市理想;矶崎新的作品强调筒体空间,和构件的体积感,受埃森曼的影响,后期比白派还要白。
现在看来,日本建筑从最早吸收西方文化,到现在可以反哺西方,大批优秀建筑师还在散发着生机与活力,比如安藤,比如妹岛。可以说日本经历了三代建筑师,实现了崛起,非常了不起。暂抛开狭隘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先接受它,再超越它。要比它坚忍,要比它强壮。
中国是世界上建设项目最多的国家,然而一线城市的项目都要国外事务所来做,什么时候我们能有绝对的自主权,什么时候我们有绝对的话语权,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