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是一部由关本良 / 姜秀琼执导,李屏宾 / 杜笃之 / 张艾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一):5﹣
真的很感動。我總覺得能做到不亢不卑的先至係大師。那種對光與影,對大自然,對身邊的人,對電影,對理想,對命運的尊重都令他的電影有了生命,成為藝術。
昨天跟朋友提起了作為電影工作者的使命感,在光與影的國度,怎樣才能讓人不至於只是追求鋒茫呢?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二):光影人生
生命如光影,一晃即逝,光影如生命,是活着的。
那些光影不仅仅重现了我们的生命,更多时候,是重新建构了我们的记忆。
电影如梦,梦境比现实更真实。
电影给了你一个窗口和一份专注力,看树叶跳舞,跟他们对话,让你可以在这里尊重每一个受造物,更惊叹于上帝所造的生命,让人如此震惊。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三):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时光变换中,感情总是不变的
摄影可以留住什么?电影要带我们到哪里?人生还可以走出怎样的意义?他永远往前跑,一秒24格,是李屏宾的步履节奏,没有带上翅膀,却携着他的眼睛和心灵上路,追赶快要六十的光色,变换成每个导演的意象,每一个观众的心声。我们追随他匆促晃荡的身影,去拾回每格底片夹缝间,已落下的记忆碎片里找到了他留给台湾影像的情感历史。
然而最后却发现:一切教人动容的不仅只是光和影,更有风和人,以及离开电影院后,那回家的路。
世界越来越小,家却越来越远!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四):不能被輕易發覺的情緒
起風了,有點冷,於是我把門關上,後來,門又自己開了——這就是一種情緒,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察覺不到。
很多日子也像情感一樣,過了就過了,我們並不能察覺得到。而時光的這種默然流逝,往往令我黯然,因此,看侯孝賢的片子,常常能令我感動,因為,我在其中能感到這種時間流淌的力量。
這也是大多數人不能喜歡看“慢片子”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情緒很難達到導演的那種細膩,這類導演畢竟是少數人。很多時候看電影,都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每個鏡頭想要表達的那份內容。也是後來聽人的點評,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個鏡頭下還存在著這麼深刻的情緒。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五):摄影师正传的技术笔记
翻相簿是拍纪录片的一种好手段
表现地点变换,可以空镜头,哪怕顺手拈来的公交车随机拍摄都很好用
聊天是种作者态度,只要被访人回答的那部分就好
对这种“艺术人生”式的回顾纪录片,可以吧不同状态、不同人聊,表意式的影像结构起来,结成一个编年史,看起来不乏味
影像本身,本片大量用些微妙光线的光线,透过不同介质,哪怕被摄对象太阳镜上的一道闪光,几乎每个镜头都有这种光线造型、修饰技巧、或曰趣味在。构成了轻快美妙的影像风格。
大量运用抽帧、升降格、慢门效果,配合正常的现场声音,不光有表现力,亦解决了某时低光照的尴尬(酒庄与法国人共饮1987时)。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六):摄影让生命有了色彩和记录
说什么好呢,请让我平静一下。心中的梦想又被他勾引出来,那种冲动极其强烈。李说“工作时很长时间凝聚在一种痛苦里面,其实很孤独啦,很多事情没有一个说的对象,不好说也说不清楚,但这些痛苦都蛮值得,因为留下影片和记忆”。
片中侯导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让我更加趋同于他的审美。他说“所以影像是直接呈现,它呈现的这种真实,我感觉可以跟我们所谓的‘真实’是等同的关系。你拍的这个片段,拍的人的状态,它是等同真实,它是可以存在的,它不是电影的一个片段,它等于是再造的真实。”我想这就是他追求的写实的核心。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七):“每一天都是好天”
“拍电影的人,和看电影的人都在旅途上,一个回程 另一个出发。”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旅程,我们在路上一分钟一分钟的耗光了生命。最后大家存在的痕迹,都随着风飘散了。看完电影,其实最令人佩服的不是李屏宾的摄影,而是他待人处事的态度。还有对生活的态度,在他眼里每个生命都有各自独特的意义。影像的力量真的伟大。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八):摄影展览
《“寓言”2017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西安欧亚学院巡展》 2017 THE 9TH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 EXHIBITION AT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开幕 2017/9/16/15:00 展期 2017/9/16—10/30 地点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展厅 论坛 “影想”-摄影与教育 时间 2017/9/16/16:00 地点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大阶梯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海舒、邓云、高明昔、高鹏、顾奔驰、韩萌、何博、胡兆玮、良秀、凌飞、刘劲勋、卢杉、孙小舟、王攀、王佳、黄荣法、闫亮、杨智舒、曾戈、张之洲。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九):乘着光影去旅行----光影诗人李屏宾
李屏宾,用光线与色彩引领呼吸的摄影诗人。
看着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粗旷的男人,却是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中的一光一影,一人一物,一静一动。
那些微妙的隐匿情绪,在他自然敏捷的捕捉中惟妙惟肖。
他经常拿着摄录机拍摄摇曳舞蹈的风、喃喃细语的树叶,
用手和心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与色彩气息。
强烈的写实主义与诗意影像风格,树立了不同故事浪漫和优雅的典范。
记得花样年华亦明亦暗的灯光无声述说的情愫。
记得最好的时光中那绚丽迷人的玻璃房子。
记得挪威森林里离逝后的直子背后摇曳哭泣的草地。
记得一个陌生女子来信黑暗中微然悲伤的脸庞。
记得红气球中移镜拍摄的淡然留白的琴声。
李屏宾顺其自然本真还原的哲学,用最朴素、坦然的表达方式,将环境与人物、故事揉合,
谦卑、诚敬的将一切做到极致的美。
乘着光影去旅行是对这位摄影师孜孜不倦的为电影贡献他的一切由衷的致意与尊敬。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观后感(十):无题
只能给三星,其中两星是给李屏宾本人的强大魅力,一个极其感性富有灵性的艺术家,我猜他信佛。导演后期剪辑调色太无能,唯一特别赞的是在房内采访李屏宾的灯光,太赞了,但我深度怀疑那是架机位前灯光请教宾哥打出来的,因为看其他镜头都太烂了,调色废了很大功夫,对,是废了,好多地方都有些调过了。还有就是感觉前期编导吧,只能称作编导了,有做准备,有设计,感觉很多都是后期强行按照前人的经典搭配来拼凑镜头,毫无自己的艺术态度,特别麻木。相较那么多灵气的采访对象而言,真的太失水准了,看上去就像学生作品。结尾和开头不错,但是看得出应该也不是导演自己想的吧,有可能是前期拍烂了,后期一看诶不错用这儿。也算有生命力了。感觉徐静蕾真的很没才华,很麻木,不适合艺术的一个人。听谈吐不相信那部是她拍的,她可能主要负责资金与筹划各路英雄。戏都感觉不是她自己设计的动作。那段家庭影像太感动了,“说话呀,你怎么不说话,你看旁边有人来它就不说话”太可爱了,太感动了,很灵气的艺术家,不是不失活力,是不失去成长的灵性。
要我说,这团队的后期和导演浪费了这么宝贵的资源,这个团队太不搭调了,这么没灵气的人采访那么一群那么富灵气的人,观者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