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青哥》是一本由[美]李敏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青哥》读后感(一):译者不懂韩语也不懂最基本的基督教常识
译者不懂就算了 知道现在笔译门槛低 编辑竟然也不懂 现在图书行业门槛也这么低了么
其实看到作者的名字把jin翻译成“金”就已经有不详的预感了 果然如此 但没想到里面涉及基督教的名字也都翻错了 摩西 以撒是最基本的圣经人物好么 翻译的是个什么啊 圣经原文不能去查一下么?自己就那么硬翻?我做翻译的时候为了懒也会去找原文啊 真不知道怎么吐槽才好了
《柏青哥》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柏青哥读后感
不得不说,其实一开始对朝鲜人的历史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此书却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小说有意从朝鲜开始,之后却转移到了日本,写在日朝鲜人的生活,可能也与作者的身份有关系。书中对外乡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进行了相当大篇幅的描绘,但相对现实中的外乡人来讲,应该困难少多了,因为当地的黑帮大哥一直在开外挂。
个人感觉叙事风格等有些像白鹿原,但还是《白》更好看一些,但仍属于上乘之作。另书的质量也较好,个人比较喜欢封面的蝴蝶。
《柏青哥》读后感(三):何处才是家园
何处才是家园?顺子到了最后去扫墓,也会因为自己在管理员面前说朝鲜话而羞愧。就算是摩撒、吾朗,或者最后不愿意卖地皮的老奶奶,都还会因为身份的问题而痛苦。
想到最近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特朗普直呼 Chinese virus,还有美国媒体也如此直呼,搞得种族歧视的行为有所增多……
但好认还是会有的吧?像摩撒、吾朗、春希都是很好的人。珍惜自己身边爱自己的人吧。他们才是真正的家人。何处才是家园,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园。当然最好是在一个有爱的国度,到处都是有爱的人……
《柏青哥》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
《柏青哥》这部小说它所描绘的浓浓的生活气,整部小说中描写食物的部分都非常细腻,琐碎,温馨,和美,弥漫着一种妈妈的味道。而这部分也与他们始终不被认同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此努力用心生活的一家人,一生都在追寻身份的认同中拼尽全力,可怜,可悲,可气,可叹。 这是一部人物命运的跌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的变革史,作者笔触细腻,文笔朴实,人物生动,是一部难得的,拿得起,却放不下的好书。
“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在时代面前,其实都很渺小——然而就在这样的一种渺小面前,却自有一种“伟大”的内涵充斥其中。命运再坎坷,生活都要继续;只要生活在继续,那就足够了!
《柏青哥》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柏青哥》读后感:
没读这本书前,我以为柏青哥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而已。后来发现不是,是一个家族发展到四代以后的一份家业,一份努力拼搏,求得信仰、金钱、地位和尊严的奋斗史。在历史的车轮前,人的选择不过是一个个小弹珠而已,投掷、敲打、期待、小赚、上瘾、被骗、丧气,翻盘好难好难。有的时候你以为你运气不错,却发现不过是被人摆了一局(森和拜托所罗收购土地);有的时候你以为你已经扔掉了倒霉的筹码,却发现霉运始终形影相随(顺子极力摆脱高汉秀,诺亚极力摆脱朝鲜人的身份)。
这并不全是身居异国他乡永远是二等公民的无奈,畸形、车祸、医生误诊、自我尊严、乃至战争都可以把幸福生活的步调打乱,把美满的家庭拆散。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一点家族史,从中读出一点际遇的悲叹。
《柏青哥》读后感(六):“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他们不会写人的内心,他们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他们写的都是人的表象,写不出任何一个城市的味道。” 偶然看到顾彬评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篇采访,虽然主体对象不同,但感觉字字切中我在看《柏青哥》时候的违和感。
诺亚自始至终的性格形象塑造都使人难以理解,如果要说他是精神层面上的存在,与他的弟弟形成呼应,那么这样精神塑造一定可以追根溯源,哪怕是一笔带过也好。否则从读者角度来看,就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波澜的强行转折罢了。讲故事可以,但出色的故事需要揭示,揭示为什么某件事会发生,而不是用模棱两可的引言来暗示读者:“民族就是概念聚合体,是人们划分身份的机器。诺亚为了身份奋斗生,又为了身份爆裂而死。” 历史也没有辜负,历史压根不在乎。
“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虽然好像有些过激,但个人觉得这话在理。
《柏青哥》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柏青哥》读后感---我们逃不过
大背景下,是朝鲜忍辱负重的苦难历史,而透过其中,是每个人痛苦的本质。
每个人都在寻找认同感,都纠结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过往,于是,这变成了口中宣称的“宿命”。
诺亚在得知自己是肮脏的、黑帮人士高汉秀的后代后,精神被压垮了,他不可能不从丝丝线索中推断出这一点,但是选择了逃避,他长得和高汉秀一模一样,直到明子不顾他的反对,戳破这一切,他才不得不逼迫自己面对这一切,然而,他选择去长野重新开始,却找不到救赎,直到顺子找到他时,他才明白,宿命的悲哀,于是,饮弹自尽。
花子,也是一样的人格。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个妓女,她爱着所罗,可是又是强烈的想逃避现实,于是,她选择了堕落。
不甘平庸的人选择了逃避或逃离。
而平庸的人交得平庸税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借森和的口中明说,可是,那大概就是杨金、顺子、庆熙等人默默忍受的一生。
《柏青哥》读后感(八):谁还记得那种种过往的每个小细节
这本书作为一个国人,没有出国生活经历,没有远离家乡的历程,对他实难引起共鸣,但是整体思路和流畅度都很不错,值得一读。 从书里想起历史这个问题,历史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逐渐的忘却着许许多多事情,美好的,悲伤的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悄悄地远去,不留痕迹。 这样听起来历史和过往本就是悲伤的故事,事实也是如此。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就真的在我们身边消亡和远去,谁又真的在乎过他们和对他们有追忆的挽留呢! 我的老家有个渡口,曾经作为村民进出的主要交通工具,可随着家家有车,户户有路,这个曾经记录了一代代人的出行中转站也消失了,他或许记住了每个过往行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而在消亡之后谁还记得他曾经具体的位置在哪里。只留下一声声感叹,时间过的真快,变化真大。 而朝鲜人在日本的悲惨历史和艰难生存的记忆被这本书很好的记录下来了,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总体值得四星,如果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那就应该给五星了!
《柏青哥》读后感(九):【豆瓣荐书团】柏青哥读后感
我一直对韩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很不了解,但是这本书激发了我了解三国纠葛的兴趣。原来朝鲜人曾经觉得中国是老大哥?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他们希望中国赢了日本?很神奇的体验。如果中国当年没有坚持到底,如果当年没有那颗原子弹,那我们的生活恐怕要和小说里描述的朝鲜人一样惨了。不知道现在在日本的朝鲜人过得怎么样了。
我喜欢作者的描写,挺细腻的,她描写的高汉秀和顺子约会的海边,我读到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开始为画面拍电影了。
每个国家的人想法是不同的,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朝鲜人说希望生儿子,是因为儿子就算结婚了也不会离开母亲。这和中国人的思维完全不同,只有女儿才有可能在被困身边,儿子永远只会头也不回地远走高飞。朝鲜人的儿子可能就算出息了也会带着父母搬家负责养老?而中国的老人只能被丢在乡下逼着女儿养老?
书里写到白伊萨刚去大阪投奔哥哥的时候,哥哥说邻居们是朝鲜人不代表就是他们的朋友,让我想到了在美国的中国人说,最不能相信的就是中国人。这真的很悲哀,在异乡,同胞却不能带来温暖。
未完待续。
《柏青哥》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柏青哥——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没有关系
这是一个横跨八十年,一个移民家庭四代人的故事,以一个小家的故事来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
这本书里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中千千万万人的缩影,在这战乱时代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渺小。
故事里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就像高汉秀,可以说他是渣男,可他不是一个坏人。是他借了高利贷给白约瑟,顺子和白伊萨才得以到达日本。也正是他,一直在暗中帮助顺子,给了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帮助她的一家躲避战火,也把顺子的母亲接来团聚。
白约瑟,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以一己之力抚养整个家庭,不愿意妻子抛头露面出去工作。可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还是得屈服于现实。当高汉秀安排他们一家去躲避战火时,他仍然坚持离家去工作,也导致了后来他的悲剧。
白伊萨,一个理想主义的男子,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牧师。他救了顺子,却救不了自己。
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高汉秀的血脉诺亚,一个是亲生血脉摩撒,可两人却殊途同归,都经营起了柏青哥这一游戏机店。诺亚真是太可惜了,如果没有那么较真,他的人生不会这么短暂,应该会比较顺利吧。而摩撒,也经历了丧妻之痛。
顺子,这个关系网的核心,经历了太多太多,面对了太多的分别与死亡,却依然坚强地生存着,生活着。正是映衬了开头那句话,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没有关系。
这种战争时代的书,总是那么容易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