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和补遗(第1卷)》是一本由[德]阿图尔·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596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一):再读一遍
叔本华的书读了20年, 谈不上喜欢,但受益匪浅。二三十岁读的时候,觉得他太悲观心理太阴暗,人生可是前程似锦呀。到了知天命之年再读, 觉得他不悲观不阴暗了, 句句忠告都有道理:要独处, 最高级最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的乐趣,追求精神乐趣才能驱赶痛苦和无聊,感官的欢愉是栽人的陷阱,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审美的无趣,等等。看看人间的喜怒哀乐, 想想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更觉得他临终时说的一句话——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永世不忘的知识,是多么的正确呀。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再读一遍!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二):另一个世界 同一个世界
书的前半部分是哲学史,但集中于作者意欲和表象哲学观点部分的哲学背景,较有收获,比某些哲学史简明清晰多了。讲到近代火力全开的骂了黑格尔。
书的后半部分是“人生的智慧”,对于我来说是精华。
但最诧异的是《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我虽然是略读过,但通过叔本华的描述,我们想当然认为是迷信的东西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当然,虽然已经是叔本华发表理论二百年之后了,这科学之上的东西现在也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也许十年之后,当自己有更多经历和感悟之后,再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三):叔本华盖完宫殿后的精装修
完整中译本《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晚期的封笔之作,也是他获得哲学家声誉的成名之作。“
附录和补遗”的意思即“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叔本华这样朴实直白地解释了书名和内容:“这些是附带的作品,是后来的岁月结出的果实......从某一侧面阐释了我的哲学。”
《附录和补遗》共两卷,第1卷是“附录”,即“短篇哲学文章”,有6篇,主要是对哲学史、大学的哲学、命运和鬼魂现象的分析,最后一篇是“人生的智慧”。——韦启昌翻译得叔本华哲学史和人生的智慧。
第2卷是“补遗”,有31篇文章和早年创作的诗歌,主要是对意志哲学的补充论述,体现了其广博的智慧和卓越的洞察力。全书约100万字。——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四):我看叔本华与中国文化
叔本华与其他思想家的区别是不装腔作势,亦不为名利,所以其哲学最为宝贵。虽然叔本华口口声声提及西方哲学家对其影响,但骨子里确是东方文化的内核。如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读叔本华将流于虚无消极之中。佛陀留下苦集灭道四缔,而叔本华本人亦觉悟到痛苦是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而这是对未来充满妄想的大众所不愿意听到的。叔本华从痛苦论述起头,人们便觉消极阴暗,然而叔本华最终目的在于道出应无所住生其心。此心即自性,自性本来适足,即道心惟微,其沦落后天被私欲所蔽,故又人心惟危。非开悟者不足以谈此。然而叔本华虽然天才,而西学并无中华之道统,故叔本华书可慰籍心灵而无他用,因中国古圣人教法即体即用,体用兼賅。叔本华之后哲人亦然。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五):幸运看到恒星的光芒和列举恒星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书单
作者可分为流星、行星和恒星三类。
流星能够制造出短暂的轰动。人们抬头仰望,大声喊道,“瞧!它在那儿呢!”轰动过后,流星就逝去永远不返了。——郭小四,咪蒙那帮子制造平庸和垃圾作品人。
行星和行星一类的彗星则要维持长得多的时间。行星和彗星经常照耀得比恒星还要明亮——虽然这只是因为行星和彗星距离我们更近的原因——并且,行星和彗星会被不识者误以为就是恒星。尽管如此,这类星星很快就得让出位置。此外,这些星星发出的光亮也只是借来的,它们作用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和它们同一轨道的其他星星(同时代人)。这些行星变动和迁移,循环运转也就那么几年的时间。
只有第三类的恒星才可以持续不变地运转,在穹苍中牢固保持其位置。恒星自身发出光芒,在不同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因为这些恒星的外观不会因为我们观测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观看它们是没有视觉差的。这一类恒星并不像另两类星星一样只属于一个星系(民族),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但由于恒星高高在上,它们发出的光线通常需时多年才被我们地球人所看见。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六):叔本华的伟大和一生论述得主题
小孩常会问些伟大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类?”、“猫为什么会那样做?”、“这世界最初名叫什么?”、“上帝创造世界的理由是什么?”这些话从孩子的口中冒出来,就算不是智慧,至少也是在寻找智慧。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来自怀疑。那必然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的疑问,只是大多数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时代。我们要提醒你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这些问题的意义,确实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重大的贡献。我们并不一定要像孩子般地思考,才能了解存在的问题。孩子们其实并不了解,也没法了解这样的问题——就算真有人能了解的话。但是我们一定要能够用赤子之心来看世界,怀疑孩子们怀疑的问题,问他们提出的问题。成人复杂的生活阻碍了寻找真理的途径。伟大的哲学家总能厘清生活中的复杂,看出简单的差别——只要经由他们说明过,原先困难无比的事就变得很简单了。如果我们要学习他们,提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气的单纯——而回答时却成熟而睿智。——叔本华一生都在思考这些天问并构建出来自己一套体系。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七):哲学没有对错,有的是角度不同罢了
年轻的时候如饥似渴的阅读,大概就两个目的吧,以是输出的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主要做一些吸引眼球的事情,所以叔本华和尼采往往是文艺青年的菜;另一种呢,就是吸收的目的了,就像吸收营养物质一样让自己成长起来,像我吧,一介草民,被凌乱的世风吹的东倒西歪却又妄想得到安慰,于是想着能从哲学的土壤里收获信仰。所以我还是更喜欢柏拉图的理想、康德的纯粹、黑格尔的霸道。当然了,尽管叔本华谩骂黑格尔等人显得有失风度,但若就对法律、政治及自然科学的影响来看,叔本华和尼采的形象都不如老黑,不过他俩助长了个人主义也是事实,所以浪里个浪的人就特别喜欢尼采和叔本华而不是康、黑,因为康德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单身狗生活,而黑格尔强调理性精神。其书里的许多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就像是老年人的生活感悟,所以不苟同的地方也是有的,而且写的很简单了,文笔不错,阅读量不小,这就是做到了不仅表面的文章好,里面的思想也不错,这是花里胡哨的文艺青年做不到的。但一看就是文科生的文章,因为引用谈到的书都是文史类,所以这一点完全比不上黑格尔了,人家在自己的书里引用的知识还包括了物理化学数学等,所以被恩格斯成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我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他的药力对我来说还是不够强劲。此外提醒大家,市场上那些叫叔本华谈啥论啥的废纸都是出自于他的这套书,所以不要浪费钱买废纸。哲学在西方,所以对西哲图书的读后评价一般都是五星了。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八):个人感受 (人生的智慧-动物磁性(≖_≖ )-孤独)
第一卷马上读完,感受: 1.后面部分人生的智慧收获良多。 2.最近在看荣格的自传,看到荣格对灵学的痴迷,再加上这本书里对动物磁性的论述让人不免觉得,这些这么新奇的东西,要是真的也不错! 3.关于孤独。曾经看到过一个统计网络发言用词规律的研究,抑郁症患者使用频率高的词有两类(个):"我"和表示极度确定的一类词,如"必然"等。我的理解是这表示抑郁症患者常常沉浸于自我。在对孤独的论述方面,我们能看到叔本华对奥托魏宁格的深刻影响(也许只是叔本华被他极大的认同),我想说有时候塔勒布的"避免了失败就是成功"也是好的,过分孤独真的是一剂强力毒药,特别是对于普遍自傲的青年来说(也可以用自以为是来形容,虽然我也是青年);叔本华在劝人孤独方面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他自己教导别人的"让事情和本性自然发展"的教诲(人生的智慧某些段落传达的)。虽说世间这一切的空幻无意义可以是非常真实的,但是看到-人们因为不必要的孤独而放弃这世界-所让人感到的痛苦和惋惜同样也是非常真实的,所以你们现在能看到一个苦口婆心的阐述自己认知的男青年。
我仍然相信两句话(都不是原文,只是大概的意思):
塔勒布一本没被翻译成中文的书里的:世界只关心谁活了下来。
罗素不知名出处:明智的人懂得当思考到达某一极点时(指空虚感将要来临)停下思考。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九):五星
叔本华小论文合集,以下按照喜好顺序排列:
《人生的智慧》,许多内容和公众号鸡汤文差不多,可是这是1851年的作品,叔本华的能耐可想而知了。易读程度也和公众号差不多,好读到我都产生怀疑了。他1816年出了第一本书,没人买,之后也没有书商向他约稿,他63岁时,主动找书商说想发一本论文集,然后就封笔。书商拒绝了他。他又找了几个,终于有一个小书商愿意试试,《附录与补遗》这才出来了。所以我怀疑《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定制文……
《论命运》是对意欲的补充顺便骂黑格尔。
《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是对意欲的补充顺便骂黑格尔。
《哲学史散论》三分之一夸康德三分之一夸自己三分之一骂黑格尔。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抨击神学抽空辱骂黑格尔。
《论大学的哲学》三分之二骂黑格尔三分之一骂聘请黑格尔及其党羽任教的大学制度。
看,只有《智慧》一句骂人都没有,谦和温婉的像变了个人,行行金句,都是看起来特发人深醒的结论,却很少见其他作品中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这就是为了卖书的定制文吧……
开个玩笑~我没文化别跟我一般见识~
叔本华这本《附录与补遗第一卷》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比《意欲》好读多了,其中《智慧》被单独出版,已经是人手一册的大街书了。意欲虽然不好读,但是思想的震撼程度大于附录,不过附录本就是对意欲的补充。
我认为这个宇宙如果有人几乎窥见了世界的本质,那么这个人必然是阿图尔叔本华。五星。
(他真的骂黑格尔从头骂到尾。)
(他出了意欲以为会名声大噪,但是因为没人买,书商稿费都没给他。他特意选择与黑格尔同一时间开讲座,打擂台,结果黑格尔门庭若市,他无人问津。从此他再也没开过讲座。)
《附录和补遗(第1卷)》读后感(十):我对叔本华及其哲学的一点认识
叔本华是西方第一位公开反对理性的哲学家,强调意志高于理性。他的言语很严肃和辛辣,好似容不得有讨论的余地(他本人性格也是如此),所以他一生都不得志。尽管他三十岁便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这是他哲学的核心,以后时间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加以补充),但出版之后都是束之高阁,这与世人肤浅的认知不无关系,我们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理论有着严重的误解,总以为他的哲学是消极、绝望,但这却是直透事物的本质。叔本华那不妥协、冷酷的哲学注定得不到认同和赞赏,尽管如此,他却从来不曾怀疑过他的哲学和使命,随时记录下他的所思,并整理成著作。果不其然,他在临终前终究还是等来了属于他的第一次荣光。对比他的追随者尼采来说,他是幸运的。 时间向前推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欧洲还在被战争与废墟所笼罩着,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严肃和深刻的哲学 (在这之前,人们喜欢的是“乐观哲学”) 叔本华的哲学当然是人们主要研究的对象,叔本华迎来了他的第二次荣光,但这距离叔本华逝世已过去差不多将近100年了。只有在我们吃了教训,跌倒了才会想起他。叔本华的哲学一直都是曲高和寡,只能在思想深远的少数人的头脑中扎根下来,从这个角度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会沉寂,但他总有一天会被人们记起。 我想起书上说叔本华还没火的时候,他的死对头黑格尔却是火的一踏糊涂,每当黑格尔授课的教室坐无虚席的时候,叔本华免不了要咒骂黑格尔一番。至于他们谁更胜一筹,时间似乎已给出了答案。 叔本华性格孤僻和古怪,其母亲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和歌德亦有来往,但叔本华同他母亲关系不好,更多是在学识上看不上对方,后来便同母亲彻底断绝关系,至死都未曾再见过面。至于后人说叔本华对女性的评价源自他对母亲的看法,对女性存在着诸多偏见和误解这一问题,由于我对女性还不甚了解,故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相信,所谓的偏见和误解绝不单单只是一种对其母亲的看法从而强加给所有女性身上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出生在家庭条件十分优渥的环境下,后来更是继承他父亲的全部遗产,一生都没有为物质生活而劳碌过,但他却能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深刻和悲观的认识,这一点使我对其敬佩不已。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叔本华的铁粉!我愿模仿叔本华说话的口吻来表达我个人对叔本华哲学的看法和认识。叔本华一棍子便能把我打下地狱去,然后再告诉我走出来的方法,一边还喃喃自语,每救一人,则是非要先送他到地狱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