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太空漫游》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001:太空漫游》精选点评:
●不得不说,有点烂尾,其中有几章的文字是照搬之前写的书,有点凑字数的嫌疑,不过令人惊喜的,尾声,资料来源,致谢和告别这几章反而比小说正文精彩,作者解释了其中一些点子的来源(比如太空电梯,太空城),不得不说阿瑟克拉克的确是一个硬科幻小说家,它的科幻小说建立前沿科技上,进而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空想出来,要想写出这样的小说,需要经常了解最前沿的科技,他介绍这些的时候,我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美国科技领先中国太多,虽然我们现在进步很多,但是盲目,无知才是我们最大的威胁。最后,“刘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这句话,我觉得,应该说刘慈欣在一直模仿阿瑟克拉克,想要成为他那样的硬科幻的作家,然后他做到了!
●作者描述的1000年后的世界感觉不是很有意思,也可能是不大合我胃口。前半部分关于1000后世界的描述吸引不了我,中间的哲学探讨也吸引不了我,最后终于又回到激动人心的欧罗巴星上了。非常感谢作者在最后一部让我再次看到了普尔、戴维、哈尔,好感动。我很高兴能够读到这么一部有意思的科幻小说。把书合上时,我再次看到了腰封上刘慈欣那句话:“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刘慈欣说这句话真的不是谦虚。
●“或许我们的时代与过去确实不同,电信科技、大气和太空的征服、影音技术的发展,这些共同组成了过去最伟大的狂想家也没有办法理解的事物。哥白尼、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宇宙和自身的看法。“一千年后,会不会如同我们现在看待迷信、无知、受尽生老病死的折磨的祖先一样,我们的后代会用同情的眼光看待我们?在下一个千年里面,人类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惊奇的世界呢?”
●他们的小宇宙还很年轻,他们的神还只是个孩子。现在评断他们仍嫌太早,当‘我们’于‘末日’回去之时,会决定什么该被拯救。
●这本没意思,强弩之末。翻译也很渣,很多章节反复引用前几本,请跟第三本比对,就知道这一本的翻译有多渣。
●“荒野即世界原貌。” 唉如果石板只是宇宙智慧、银河网络的一部分,反而缺失了一丝神秘性。热核武器、反物质炸弹、微黑洞,都太虚了,结果还是靠特洛伊木马病毒。哭了,我的黑板就这么被哈曼给攻陷了。不过结尾还是很震撼—“他们的神还只是个孩子。” 顶礼膜拜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Chris
●2001和2010考虑到写作的年代,可以称得上是极具想象力的作品,而到了2061,就开始显得普通,3001有所提升,但是仍给人一种尽量迁就现实的科技理论而对想象力进行妥协的感觉。
●开头和结尾都不够圆。一些人名翻译不标准
●都3001了,为什么感觉想象力还不如2001。我以为起码可以出太阳系嘛,既然是小说不妨大胆点。那个环地球的星城,理论上是可行的吧,只是成本太高,经济效益太低。总的来说,还是佩服作者瑰丽的想象力,四部曲完成了,留一些其他路给其他人走嘛,比如大刘。
●太空漫游系列最后一本,连续看完全系列,对于作者的想象力真的是非常佩服,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类的科技才能达到如此的水平啊。
《3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一):这本书也是狗尾续貂,没有什么逻辑
这本书也是狗尾续貂,没有什么逻辑,故事情节也很单调,故事内容就是,第一集飘向太空的普尔在一千年后被地球人截获并救活了,然后作者用一半篇幅介绍了一千年后的地球高科技的生活和社会,但作者缺乏更广阔的想象。 然后普尔去欧罗巴星球和电子化的鲍曼见面交谈,鲍曼告诉普尔,一千年前发给太空神的信号,终于回复了,太空神决定毁灭地球和所有生物。 地球人用地球人的电脑病毒由鲍曼负责感染外星方块,地球就得救了,而鲍曼被封存在光盘里。
《3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二):Keep stupid
地球高度科技化,星际旅行成为常态,探讨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类对当下与过去的适应,城市的未来发展形态,人际关系的存在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人类在未来的存在。探讨到了信仰、宗教、哲学层面了。科学的理性世界和精神的感性世界往往也是共通互相促进的。最后变成了被创造者反抗创造者之崛起了?前两天看完普罗米修斯,对未来的预判也是这样。人类之外的更高智慧,而人类也需要靠自己好好活着。
摘:
“有天我和戴维沿着肯尼迪中心的海岸散步,就在发射前几周。我们看到沙地上躺着一只甲虫,这很常见。甲虫六脚朝天,正努力挣扎想要翻过身来。我没理它——我们正在讨论复杂的技术问题,戴维则不然。他站到一边去,用脚小心地帮它翻身。它飞走后我评论道:「你确定这样做好吗?这下它可以飞去大啖某人的名贵菊花了。」而他说:「可能吧,但我希望给它一个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
“如果我们无法下载,请记得我们。”
“多讽刺啊!拯救人类的竟然是人类的疯狂制造出的产物。”
“不管隐身在星辰后面的,是什么天神般的力量和主权,普尔提醒自己,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只有两件事,那就是爱与死。”
《3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三):一口气不行两口气
1.宗教是恐惧的副产品——对神秘且通常不友善的宇宙之反应。
不论“机会”赐予你们的宗教为何,宗教对你们心灵的平静所做出的贡献,我是真心诚意的觉得高兴。
神志不清但快乐,或许比神志不清但不快乐要好,但最好的还是神志清楚又快乐吧。
2.人类三天两头就会列出世上最巨大、最伟大和最优秀的种种来自娱。这样的名单不可能建立起绝对而且永恒的价值,不过倒是很有趣,因为它显示出品味如何随时间而改变。
3.如果零点场能被开发出来,那么所有现今的能源都会被淘汰(相较之下,核能根本不是对手),当然我们所担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随之消失,所有这一切都变成了一个大的担忧——热污染。所有的能源最终成为热,这颗星球很快就会像金星一样:阴影处的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然而,好消息是:除了这方法外,别无其他方式避开下一次的冰河纪元,冰河纪元是一定会出现的。
文明是冰河纪元之间的休息时段。——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
4.钱(学森)的一生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纽约时报》
五、机器人,应该造成人类的模样,还是从功能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也许六条胳膊八条腿)?
人与机器的相处,需要保持礼仪?
六、不干预政策,经济市场、遇到其他较低等文明……
与其他文明相遇,应该根据黑森林法则消灭威胁,还是像《死者代言人》里那样相互交流争取和谐共处,抑或监视但不干预……涉及到坚持本恶论还是本善论,全部为敌还是海纳百川……因为未知所以害怕,不知道对方意图所以先做最坏打算,不知道对方实力所以也先做最坏打算。
七、出生在地球、后来出去开辟第二栖息地的那代人,更希望它能与地球一样,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雨雾风霜、日月星辰…但难免做不到一模一样。出生在第二栖息地的那代人开始,对地球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只要适合自己,可以慢慢接受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方式。
《3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四):太空漫游的闲言碎语
因为在成都逛书店时,看到腰封上一句“触到了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而毫不犹豫入手,因为实在好奇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长什么样子。
看了两章,又往前翻了一下,确定了下作者的年龄,着实惊人。
从成都回来的路上看了三分之一,睡前问乔乔,你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变成就是可以大脑命令操作一切,知识可以同步,到底是更低智了,还是更高级了。
他说,你还睡得着吗,睡前想这个。
看书的最大感悟在于,偶尔有时候,我也会产生有一双隐形的手在推动事情的发展的感觉。只不过我可能想的是每个人,而书中描述的石板,对应的是全人类。印象里某次看到的人类科技发展曲线,在近100多年发生了暴涨,也没有人可以预测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到底是服务于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对于高负荷的地球来说,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人类都移居星空,才能保留住这片美丽的热土。
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开始时觉得这不是还在银河系么,我还以为出了银河系呢,看到后来又隐隐觉得,人类是离不开银河系的,太过渺小的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宇宙就是这么大,而更遥远的地方,另一空间里应该是他们的宇宙。
我们常常说征服哪里,而对宇宙,就只能是探索。探索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生存。
“他们的小宇宙还很年轻,他们的神还只是个孩子。但现在评断他们嫌太早;当’我们’在‘末日‘回去的时候,会决定谁该被拯救”。
说几件小事。
在飞机上,开着阅读灯,正好看到一半,书中间白色的封装线在灯光下,反射出亮亮的白光,有一种就要进入另一世界的感觉,略神奇。
最近老板让我研究下GEO,没想到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就来自于作者。
书中最后在阐释几个命名和设定的时候,提到了钱学森,也说到了在GEO卫星基础上建立天梯的可行性。
记得刚读研的时候,老板让我做LEO,做定轨,我觉得太难做不下去,转导航混毕业。工作了又开始做轨道,最近又决定开始做LEO。命运轮回放过谁。谁知道呢?说不定某一天,我也会转向深空。
梦想做个钱德勒船长。
《3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五):爱与死亡
最后一部太空奥德赛。
奥德赛来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意思就是大冒险。主角排除重重困难,最后达成完美结局。那么太空奥德赛,算是完美结局吗?
不一定!阿瑟克拉克笔下的鲍曼是以为有血有肉的人,哪怕被造物主选中成为太阳系秘书“精神漫游者”,最后还给他找个搭档哈尔9000型电脑。哈曼成为人类的“班长”后亲力亲为地为主子服务,但鲍曼不是计算机他还有人性,这让人类有了可乘之机。为了拯救人类反叛造物主,用人类的“群英荟萃”病毒炸弹打败了造物主的计算机“石板”,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信息早晚会让造物主知道,而鲍曼和哈尔被群英荟萃病毒侵蚀,连同病毒与自我保存进硬盘中,鲍曼与哈尔牺牲自己保卫了人类文明,从此地球人与欧星人共享太阳系,而某位宇宙高等文明的生物说到:“他们的小宇宙还很年轻,他们的神还只是个孩子。但现在评断他们嫌太早;当‘我们’在‘末日’回去的时候,会决定谁该被拯救。”在未来某一天,外形文明的审判就会降临到地球人或者欧星人头上。
这是一本科普硬核科幻小说,虽说是科幻但也在用侧面描写人类社会与人性,人类自私妄为随便给一个地方起名字就是占有欲望的体现,说这地儿叫欧罗巴它就叫欧罗巴吗?钱学森号上的张教授说要把外星生物命名就要用他的名字命名吗?人类拥有强大的占有欲,人类垂涎木卫二已久但因为有哈曼的防护只能选择默默忍耐。造物主虽然强大,强大到超越了当时人类的认知,但再强大也无法战胜偶然性,当年(2001)鲍曼无奈之下只能放弃普尔把他的“尸体”随手一推(电影剧情)普尔就在宇宙中飘了1000年,因为身处绝对零度,导致其进入“冬眠”状态,最后还被运输船在半人马α星附近撞到了!巧不巧!他被救了之后与鲍曼谈起了搭档情,正好鲍曼还没有丧失人性!巧不巧!他也不愿意人类被毁灭就答应了普尔当了一颗病毒炸弹,灭了他的上级“石板”。
所以说,人类真的是个超级幸运的物种呢。
当然这部作品不能光光是从故事剧情去讲,从政治从人性从历史都有涉及。而且我在其中也能看到其他科幻大师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比如太空漫游里的造物主与石板的关系像极了刘慈欣的《赡养上帝》,剃光头戴脑帽被《黑客帝国》致敬,非洲塔、亚洲塔、美洲塔和太平洋塔四条星际电梯被NBGI的《皇牌空战》借鉴,恐龙当园丁被《侏罗纪公园》模仿,而远在450光年外的造物主了解地球人的“违规”后再发送指令让石板灭掉人类(来回发个信息需要一千年)的关键情节被中国科幻巨匠刘慈欣升华成《三体》叶文洁在红岸基地与三体人通信事件。
太空漫游落下帷幕,作为读者我只能依依不舍地合上这本书。浩瀚的星空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现在我们是地球的主宰,所以要趁着现在发奋努力学习进步早日飞向新的星球在无尽的太空肆意漫游,毕竟不知道哪一天厄运就会降临,毕竟石板的造物主也无法抵挡过“偶然”,上一次恐龙被偶然灭掉,那么人类什么时候会被偶然灭掉呢?
人与人要相爱所以要放下自大的姿态,因为人早有一死所以要学会迎接未知的未来。
当我们拥有爱且无惧死亡时才会成为这宇宙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