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是一本由[美]克莱格·尼尔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珍珠港》读后感(一):珍珠港:1941日本的国运走向
21世纪的人们是厌恶战争的,但是在上个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人民饱受战争痛楚,战争过后,人民反思战争的起因和后果,期望永久和平,虽然世界文明空前繁荣,但局部地区依然动荡不安,战争不是一触即发的,总是在人民还没强烈感受到的时候,就悄然埋伏,等你发现时已经置身其中,战争的过程是惨烈的,往往战争刚结束,人民来不及反思就忙于投身收拾战争残局,隐隐的伤痛也许要埋藏内心很久。
以前我看过一些介绍战争题材的电影,有关于国家内部战争的,如 《乱世佳人》和《卢旺达饭店》,世界大战的有《决战中途岛》和《珍珠港》,影视作品可以演出战争的恢弘场面,血腥惨烈的画面冲击大脑,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恐怖,但是对战争的一些起因研究,往往还是要去书里找答案。
《珍珠港》这本书结合大量的采访记录和史料,理清了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后果,从美国和日本的不同视角描述了这段历史。时钟拨到1940年2月13日,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日本国内对战争的预测,争论越来越激烈,决策不停被否决,使得珍珠港偷袭前每一分钟都显得焦躁不安。同样,太平洋那头的美国,也陷入了无休的争论,在那样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谁也不能充分说服谁,决策很难。
1941年12月7日,注定成为世界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日本的偷袭,将沉睡的巨人唤醒,美国白宫终于停止无休的争论,开始进行强力反击,双方都耗费巨资扩充军备力量,几十万人参与到战争中,日本终于以巨大的代价来结束对战争的狂热。
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本人民第一次听到了菊花王朝的天皇直接对他们说话,战争结束了,继续交战,终不过招来大和民族之灭亡。8月30日,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来到日本,本做好面对盟军报复的准备的日本民众,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为了自由、宽容和公正,战争和杀戮结束了。
再回头看一下,当初日本军方如果能放弃一搏,世界局势又何去何从?战争又将要持续多久?
《珍珠港》读后感(二):不可能的突袭之《珍珠港》
lue编辑
对于历史爱好者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史的爱好者而言,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事变”可以说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部分国内读者而言,对于当时派遣了大量军队还在中国肆虐的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为什么选择在1941年12月7日这个时间点去偷袭珍珠港,选择和美国开战?
从我们后来人的视角去研究去审视的话,我们会很容易得出日本这个疯狂的举动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诱因。虽然没有如果,但是我们有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遐想“要是当时日本选择和当时盟友德国一起攻击苏联的话,可能当今的世界格局就有不一样了”。
市面上关于二战期间的珍珠港的历史书籍很多,甚至在2001年还有一部直接以“珍珠港”为名的影视作品被搬上荧屏,这部电影在当时上映之处收到很多好评。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主题是一段三角恋爱,但是作为背景的珍珠港事件还是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今天带来的这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美国职业历史作家克莱格·尼尔森编著,译者宋世锋 翻译, 新思文化出品的《珍珠港》一书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用文字的形式为我们呈现出了那一场基本不可能成功的偷袭发生的全过程。
当然对于是否与美国开战,何时开展,日本内部尤其是军队内部都还是存在着巨大分歧的。甚至是策划指挥珍珠岛突袭的山本五十六其实最初的立场也是强烈反对和美国在1941年开战的。对于日本而言,究竟是南下还是北上这是关乎日本国运的一个重大抉择。我们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清楚明了地系统了解其中的内幕。
而当日本选择了偷袭美国,将目标首先选择到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珍珠岛港口的时候,美国收到了战争的警报没?如果收到了为什么没有选择提高警戒,反而让日本人能够成功偷袭?这些疑问其实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眼前的你对于那场过去快80年的世纪大战的关键战役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珍珠港》读后感(三):快懂“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
说道偷袭珍珠港事件,或许我们会瞬间回忆起电影《虎虎虎》和《珍珠港》,相信大家会对偷袭珍珠港事件记忆犹新。或许真的有朋友没看过上述两部电影。不过,没关系,或许我们对历史课上1941年12月7日发生的世界历史大事肯定有些印象。退一步而言,也许真有朋友说,当年学的世界史早还给历史老师了,早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我们可以问度娘。
不过,就笔者的数十年的阅读经验而言,最好还是读读纸质书,因为可以随时写写画画,多好啊!朋友,你们的福音说来就来,一本好书在等候大家!Duang!《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一本美妙的好书来啦!更值得惊喜的是,作者克莱格•尼尔森为写作本书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近5年的研究工作。历时五年的确不易,因此,这本书的特色是深入挖掘日本走向战争深渊的缘由终始,揭秘美国“耻辱之战”的前因后果。非虚构写作典范,自海量资料和深度细节中披沙拣金,震撼再现战争场景。
那些普通的历史书一般会这样写,1941年12月7日,由航空母舰、驱逐舰和小型潜艇支援的354架日本战机突然猛烈袭击美国珍珠港,造成2403人死亡,重创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摧毁188架战机。珍珠港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的开场,迫使美国结束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政策,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走向和国际政治的格局。这样写没有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全齐,没毛病。
而作者克莱格•尼尔森并没有这样枯燥无味地写给大家看。笔者最喜欢是如下一段,俯冲轰炸机扔完炸弹之后,与战斗机一起进行扫射。19架轰炸机从西面俯冲过来,然后从东面返回,又从两个方向同时扫射,目标是飞机库和兵营。惠勒机场的新兵曾经听到各种瞧不起日本人的言论,当又一群日军飞机直接出现在他们头上时,现在他们可以直接了解日本人的能力了。注意“两个方向同时扫射,目标是飞机库和兵营”这一点作者写得非常好,几个方向、打击目标写得非常清楚,可谓是一针见血,且毫无拖泥带水的乏味。这样干练的情节的确足以吊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惠勒机场的新兵曾经听到各种瞧不起日本人的言论,当又一群日军飞机直接出现在他们头上时,现在他们可以直接了解日本人的能力了。那时,坊间对当时日军实力的误判也被间接点出,作者写作手法非常细腻、委婉。他没有用旁白的形式直接点出,而是通过新兵的曾经比较八卦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侧面描写,的确引人入胜。
综合而言,正所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阅读,就谈不上评判。而笔者通读过后,发现全书出彩的地方非常多,可谓不胜枚举、色彩纷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具体《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这本书如何流光溢彩、别具一格,还是请您自己一读而快吧!
《珍珠港》读后感(四):曾经的殖民地,怎么就变超级大国了?
1620年9月6日,102个由清教徒、破产者、流浪人和船员组成的队伍登上了五月花号。而他们所有人可能都不敢相信,这一次的航行是一个超级大国的起点。茫茫的北美荒原上即将崛起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在不远的三百多年后会改变整个世界。
十三块英国殖民地在此后陆续建立,北美地区的居民在华盛顿的带领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而后又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民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罪恶,有厮杀,每一次的美国的改革变迁总是伴随着献血与硝烟。今天我所阅读的这本书《珍珠港》也是在谈论美国崛起过程中的硝烟,而这一次的开场一如既往的惨痛!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袭来之时,美国趁势而上发展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化的进程。二战前的美国其实已经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实现了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美德法的弯道超车。甚至还是通过贩售军火武器赚了一大笔。闷声发大财的美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截止193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了世界的40%左右。
这是经济方面。但是在政治上呢?美国并没有与之相符的国际政治地位。此时的美国,就像是在家里能赚钱的青年人,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提高家庭地位,当家做主。
这时候,日本袭击了珍珠港。
很难说这件事对于美国来说是好是坏,的的确确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而让美国被迫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从而完成了它政治定力的提升;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杀戮与战争,流血与牺牲。但是站在历史的上帝视角,这一件事可能对美国的国运真的是一个极好的改变。
在战争打响之后,美国的军事实力因为它的工业底蕴而越来越强了,太平洋战场的日本本就是强弩之末,加之战线太长,毫无悬念的一败涂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珍珠港只是是美国崛起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牺牲,甚至有人认为是罗斯福故意将鱼饵抛给日本,来迫使国会放弃孤立主义。关于珍珠港战役一切的猜想与怀疑,事实与谬误都在这一本《珍珠港》中都得以铺陈开来。而关于战斗发生的过程,更是描写得细致入微。如果看了这本书,对书中用不可言说之痛来描述这场战役你一定会很认同。
珍珠港战役日本胜利,但是日本的飞机与航母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太大的伤害,美国的航空母舰依旧航行在太平洋上。但是这一举动激怒了美国,使得美国彻底加入到了同盟国的队伍当中,加速了轴心国的覆灭。
二战之后,美国的国际地位空前高涨,加之战争并未波及美国本土,所以美国比战争之前更加富有、更加强大。在世界遭受重创之后唯独美国独善其身。
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美国已经完成他的成人礼,弯道超车,把往日的叔伯辈的强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战争无疑是惨痛的,而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来讲又似乎可以看作是崛起的机会。
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所有记忆只限于高中历史书本上的那句“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以及2001年那部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等联袂出演的电影《珍珠港》。充其量,历史书本上的那句话成为了需要死记硬背下来的一个历史考试得分点,而电影,更多的是基于票房考量的剧情编排。
美国作家克莱格·尼尔森所著《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一书,让我对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多维的了解。
我读书一直以来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先做点关于作者的功课。《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一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克莱格·尼尔森,稍一搜索,呵!不简单呢:他的文章发表在《名利场》《沙龙》《新英格兰评论》《读者文摘》《纽约观察家报》《大众科学》等许多出版物上,并一直在为《出版人周刊》《超时》《访谈》等杂志撰稿,还曾担任哈珀与罗出版公司和兰登书屋的副总裁和执行编辑,策划出版了20本《纽约时报》畅销书。单是策划出版20本《纽约时报》畅销书这一陈述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创作《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这本书,克莱格·尼尔森可谓是呕心沥血。为了能够尽可能详实,传神地为读者讲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近5年的研究工作。而且整个书稿中作者都不遗余力地展示出战争中美日双方恐怖、混乱、暴力、悲剧和英雄主义攻击的丰富细节。书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手、飞行员、军官、外交官、将军、天皇、总统,等持不同立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在世界历史上这个令戏剧性时刻如何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我们也会看到当日军飞行员飞临夏威夷时,被旖旎风光打动而拍照留念;如此多维度的描摹,多视角来回穿插叙述,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整个阅读过程,我的心都被作者的笔触所牢牢吸引,书本上的一段段描述,无异于一帧帧绮丽逼真的画面,叫人欲罢不能。
克莱格·尼尔森所著《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一书是我迄今为止所读到的一本描写珍珠港事件最翔实、最完整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当然,因为本书是由英文原版翻译过来的,若干语言细节的处理上不是特别精致,希望本书在再版时能把这些小瑕疵加以美化处理。
《珍珠港》读后感(六):还原珍珠港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历史教材中,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描述是简单的,大致都是简单的几句话: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夏威夷基地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给太平洋舰队带来沉重打击,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然而我们都知道,珍珠港事件作为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背后必然有着纷繁复杂的故事,也必然会牵扯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中信出版集团最近推出了美国职业历史作家克莱格•尼尔森所著的《珍珠港 : 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详细的描述了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线索对珍珠港事件做了历史性再现。翻阅再三,对那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与认知。
书中介绍,日本海军在将想法变成真实行动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从攻击日期的确定,到航线的选择;从攻击方式的选择与训练,到航行中的绝对静默;从外交场合所做的掩护,到袭击发动之前各地的撤退方案等等。这些工作的细致,显出了日本对这个攻击方案的重视,也透露出了这个民族根子里的特性。
反观同一事件中的另一方——美国,简直就是神经大条的代表。珍珠港的水深、军事力量情况、各种舰只的活动规律、人员作息甚至飞行的无线电导航信号都被日本摸清。海军与陆军未实现情报共享,导致各自只从自己角度去分析情报而未能及时捕获准确信息。即使攻击当天,从雷达上发现了成群飞机在袭来,依然未引起重视。
仓促应战的美国在准备充分的日军空袭面前,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以至于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据统计,攻击中有4艘战列舰、2艘驱逐舰被击沉,数艘被击伤,损失飞机188架;约有2400名美国人丧生,另有1250人受伤。
在历史的潮流中,个体只是一滴水,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大受影响。在《珍珠港》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一个名为酒卷和男的日本士兵。作为日本袖珍潜艇的驾驶者,酒卷和男担负的是一种很难生还的任务,不是被击沉就是与目标舰船同归于尽。对酒卷和男而言,他幸运的活了下来,虽然成为了美国的第一个日本俘虏。我们承认是这样的水滴汇聚成了洪流,不可否认的是个体所受的影响远大于产生的影响。
从单个事件来看,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综合来考虑的话,珍珠港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对日本宣战,德国意大利对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珍珠港事件发生了一次足以影响走向的改变。
真实的历史真相是很难说清楚的,即使作者的团队经过了近5年的研究,也只能说是查阅了更为详实的材料、拜访了更多的当事人,尽可能的还原了珍珠港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二战胜利之后,美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从而成为超级强国。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珍珠港事件是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
《珍珠港》读后感(七):解密珍珠港——克莱格·尼尔森《珍珠港》
作者:张帮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这是太平洋战争的开场,迫使美国结束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政策,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走向和国际政治的格局。
对于“偷袭珍珠港”,很多人从一些影片中得以了解。比如,日本影片《虎虎虎》以及美国好莱坞大片《珍珠港》。不过,文艺作品呈现的方式毕竟多些演绎成份,真实的珍珠港事件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不妨读一读美国职业历史作家克莱格•尼尔森所著的《珍珠港》(中信出版集团)
为真实还原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日本走向战争深渊的缘由终始,揭秘美国“耻辱之战”的前因后果。克莱格•尼尔森为写作本书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近5年的研究工作。他们汇集整理了近100万页的文档,同时从日美双方的视角进行考察,使本书具有超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可靠性。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追踪1941年之前数十年的草蛇灰线,从美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分析导致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必然和偶然因素。
尽管这是场由日本发起的偷袭战,但是,它也是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日本这个民族,以注定细节完美著称。为了保证偷袭珍珠港成功率,日本海军在山本五十六的领导下,进入策划、推演、完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靠着细节、技术、能力、无畏,还有运气的帮助,获得大胜。三板斧,一下子将美国巨人打懵。
日本人擅长偷袭,喜欢一招致胜,更爱豪du。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他都有好运气眷顾。因此,也让他的胃口越来越大。以至敢于向美国这个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开战。大清、俄国都打赢了,因此,就有些狂妄自大了。当这种yu望一旦被打开,那是十分可怕的。虽然,日本在二战中最终失败了,但是,日本给世界各国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作者通过日本与美国这两个国家的视角,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探讨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美国的孤立政策如何走向结束,日美之间以及与苏、英、法、中等国的利益关系,日美之间的文化误解等问题,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人是聪明又奸诈的。往往为达到目地,不择手段。特别爱用欺骗手段来瞒天过海。在偷袭珍珠港时,日本采用了外交与军事两个手段同时进行的方式。外交麻痹,军事积极准备。最终,用迷魂汤把美国弄晕,大大提高了攻击成功率。
日本之所以要以卵击石,向美国开战。也是有重要原因的。那就是,日本的经济,特别是军事上的石油被美国控制住,如同,一个人的命脉被人卡住了一样,特别难受。对于爱侵略的日本来说,必须要摆脱束缚,不管对手多么强大,也要不惜一战。相反对于美国来说,在二战初期一直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有些坐山观虎斗的味道。可是,如意算盘被日本打破,最终,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同盟国,与法xi斯作战。
战争是无数人参与着,不同角色扮演着。水手、飞行员、外交官、将军、天皇、总统,不同立场与角色的人,在世界历史上这个令人震惊的戏剧性时刻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战争又是残忍的,睡梦中被炸得血肉模飞,看着鱼雷冲过来,却又那样无奈……
做为对手,日美两国士兵为国而死战。当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后,日美老兵相见,面对曾经的敌人,两位老人却用一个拥抱和解。“击沉你的船,我很抱歉!”“不,不要抱歉,因为这是两国之间的战争。我们是军人,这是我们的责任。”其实,战争从来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珍珠港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回顾,揭密这段战争往事。正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同时,也警告一些怀有狼心的人和国家,不要引火上身,否则,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珍珠港》读后感(八):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后果
珍珠港事件对二战及之后近现代国际格局都产生的重要影响已不必赘言。今人若想能够更具体、全面的了解这一重要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其相关的资料当然是多多益善。这本《珍珠港》分“通往战争之路”、“突袭”和“胜利”三部分,多维度详细描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前、中、后进程,书中没有电影和小说那样的艺术渲染,完全是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再现了那个横跨多半个太平洋的残酷战争的场景。
对于珍珠港事件,“美国阴谋论”这一说法颇有市场,大致是说美国想诱使日本打响第一枪,从而有借口加入二战。然而我认为这不过是后人博眼球之噱头。美国不会为了加入二战而付出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188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官兵伤亡如此惨重的代价,尽管后人联想出很多具体事件来佐证,但世界上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确定,从历史上我们能够看到——没有一场战争或一位领袖能够料事百无一失。此书的第一部分就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大篇幅深度分析介绍了日、美在此战之前双方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国际局势,特别是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年内,日、美双方会议、谈判内容,可以说在当时双方都对彼此非常了解。
和很多战争发生的原因一样,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对彼此发生了误判:日本认为当时的美国在政治上一直效仿其欧洲盟友英国对德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而奉行孤立政策,军事上,美国在1940年才有24万的军人,同时在日本认为美国这样的商人国家不会参加无利益的战争;而美国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工业能力轻视甚至蔑视日本,认为刚被苏联痛击的日本会清楚自身的分量,期待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天双方还在谈判。美国的强大,日本高层非常清楚,甚至偷袭珍珠港的重要将领突击编队指挥官南云忠一的观点在之前也一直变化,另外日本14年15任首相可见其国内政见也是极端分裂,书中一句话形容的颇为合适“狂热推动战争和激烈为和平争辩之间的踌躇”。但日本当时已经被军国主义冲昏头脑,为了不断满足军事扩张所需物资,在“北上”策略被苏联击败后,不但没有清醒,反而更加狂躁,最终还是“赌徒”山本五十六决定挟日本国运下注决定一战,突袭珍珠港就是想打垮美军太平洋海军基地,震慑美国民众,至少为自己在东南亚扩张争取时间。
以偷袭珍珠港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几乎每一部都会被大众追捧,但可以说书中的描写,比需要考虑到的观众感受的电影都要惨烈。在第二部分“突袭”中,作者用电影分镜头式的手法,从很多重要亲历者的视角描述了那令人难忘的六七个小时,从被轰炸的摇摇欲坠的舰船、飘满厚厚燃油的海面、被攻击的陆地的指挥部、医院,详细介绍了每一艘被袭击的舰船和建筑......然而这冲天的火焰正如被称为日本精神象征的樱花怒放时的花瓣一般,美丽过后迅速凋零。
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更胜,然而仔细想来,日本没有得到任何实际利益,相反这一战不但没有打垮美国人的信心,反而激起了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不到三个月珍珠港海军基地就基本恢复正常,同时在后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制造出了超过轴心国和盟国总和还多的汽车、坦克、飞机和军舰,美国毅然放弃了孤立主义对日宣战、轰炸东京、中途岛......直至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日本宣告战败,再往后美国逐渐尝到参与划分世界格局的甜头,积极参与其中,后来一家独大......
后人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看历史,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抛却当时历史背景是不公正的,此书奉行的是非虚构写作,通过海量史料很好的还原了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后果,为想了解这个重要历史时间的人们提供了客观详实的参考。
《珍珠港》读后感(九):阅读及所思。
这是一个无比静默的春节,无论是行动还是言语,人们都被迫以噤声去面对缺少爆竹与欢庆的岁末,更以隐忍和祈祷的姿势希望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日子,也是摘下口罩放松呼吸并为故人做真正祭奠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候,看这样一本书,无法不想的很多。
1941年的12月7日,在美国历史上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惨痛一幕,两次世界大战让欧亚大陆上的大部分国家遭受重创、生灵涂炭,而二战中的硝烟弥漫与血肉横飞,发生在美国国土上只有这一次。也正因此,美丽旖旎的夏威夷群岛对于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的美国人来说,总是散发着具有挑战性的火药味,这让他们对于这一事件不断的从各个角度进行反思。讲述者的身份是决定讲述内容与倾向的关键。作为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海登.怀特曾说过,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同样依赖虚构和想像。所以,面对曾经珍珠港的硝烟,我们应该相信美国人还是日本人?符号生产必然会有虚假的附加品,那我们又靠什么去面对昨日的、真实的历史?
在夏威夷,一边是歌舞升平的旅游胜地 , 一边是惨烈历史灾难的纪念地 , 两个色调截然相反的景致却在这个地方如此协调地统一起来、相互反衬。珍珠港事件使夏威夷的欧胡岛的名声大涨, 而来到夏威夷旅游的游客又可以再次了解美国的海军军港。曾经看到一则消息,在众多游客中,竟是日本人最多。一般人可能真的无法体会作为战败国、并被美国复仇版好好“教训”的日本,其后代会以怎样的心情去观看这一切?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投放了在人类世界第一颗真正炸响的原子弹,这也加速了日本帝国溃败的过程,同时,核武器巨大的摧毁力量在毁灭经济的同时也给一代又一代日本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创伤回忆,而它更大范围的负面效应则是,人为的、根本的、打破了人类理性会永远进步的神话。
日本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也孕育出可以屹立世界文明之列的独特的日本文明,虽然日本人对美军的感情一定较为复杂, 那里边揉合着加害和受害的双重意蕴。 战后的一代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 闭口不讲日本军国主义作为侵略者的真相,却对广岛、 长崎遭受的原子弹后遗症念念不忘。 作为全世界唯一遭受原子弹爆炸袭击的国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加深日本人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印象,在读这本书时,曾与一位朋友讨论,美国在二战时的立场,朋友说,要教育日本人,就要像美国人那样将其摧毁,这样才会使这个骄傲、隐忍的民族学会尊重。我想,学不学会尊重不知道,但是以暴制暴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若如此,那么任何恐怖主义都会找到堂而皇之的行动理由。
在政治交往中,没有永久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一切行为不过是政治的妥协与交换,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普通的人,面对荒芜宇宙与自然永远渺小的人,情感却又是共通的。山川异域,日月同风,让国人看到日本民众朴素的情感,也让“抗日神剧”的在一些电视台播放的频率少了一些。美国政客不断暗示中国应向世界谢罪,昔日被称“东亚病夫”的旧恨令不少人大呼“美帝”就是四处使坏一刻不消停。我只想说,无论是阅读一本书,还是面对每日熙熙攘攘的各类信息,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的意义在于反思,更在于讨论,而这种讨论必须是客观的,真正的人文讨论是每个人在提出与文本有关的看法时,都用文本来佐证,避免泛泛而谈或无根游谈,每个人讨论的不是各自个人的看法,而是与大家共同阅读的文本有关的个人看法,这样中立且客观,有根据的讨论才能产生公共阅读和交流的意义,而讨论的结果,并不是分出谁对谁错,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多元性的呈现,只有这样,这种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阅读与思考,才可以不断的进行下去,而对经典著作的讨论,也就因此可以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之间传承。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声音?它又如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世界只有一种声音,那么它便与蓬勃的生机背道而驰,最终不过是虚弱和空洞而已。
《珍珠港》读后感(十):重回“珍珠港”
对于“珍珠港”的了解,来自于上中学时的历史课本,当年的教材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分中,可以拿出了一定的篇幅来讲述这场偷袭事件,加上美国因为2001年珍珠港事件60周年而推出的那部震撼战争大片《珍珠港》,所以对于“珍珠港”这三个字还是印象很深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一共有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战争,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战役和事件无数,真讲起来那可是几本书都讲不完的。能够被选入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为何 “偷袭珍珠港”能够入选,并且还不是一句话轻飘飘的带过?只因为这是一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事件。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当时的美国在二战期间本来是不想掺和进来的,但是被军国主义冲昏了头脑的小日本居然不知死活的对美国管控下的珍珠港进行了意外偷袭。这下子可真的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据说连希特勒都大骂日本搞这一出是笨的像野猪。“山姆大叔”可不是没有血性的,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强国自此开始加入了战争,为同盟国的最终胜利埋下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七十多年了,但是对于珍珠港事件的讨论和争议一直都还没有结束。毕竟这其中值得人们推敲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有不少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其实本应该能够避免的,之所以造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结果,不过是源于一场军事政治阴谋。支持这一历史观点的人还真不是少数,几年前柳云龙自导自演的谍战片《东风雨》的创作灵感就源于此。
当年的美国在参与二战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在决定了整个世界命运走向的那一天中珍珠港发生了什么?以及“偷袭珍珠港”的后续又有是怎样的?一本由美国职业历史作家克莱格•尼尔森所著的《珍珠港》一书将为大家完成的再现“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那段惨烈的战争场景
战争不像是两个人干架,因为一言不合就干脆挽起袖子开打。在战争的背后,往往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通过“偷袭珍珠港”这个点,将历史的研究分析扩大到整个二战。他搜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探讨了当时参与二战的几个重要国家的政治情势,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一一理顺。以此来告诉读者,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也绝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作者的历史分析可谓是严谨细致,丝丝入扣,但这不代表这本《珍珠港》如同其他的一些纪实性历史书 籍那般,读起来生硬死板且了无生趣。相反,此书在细节的描述上颇为用心,偷袭战争场景的再现性讲述,让人有一种重回“珍珠港”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以作者身处的年代他压根不可能亲历过那场惨烈的战争,但是却能够让人在恍惚间认为他当时就在现场。
如果你想通过这本《珍珠港》获得什么爆炸性的历史解密内容,那你恐怕是要失望的。此书的作者虽然是虚构作家,但是所写的却是非虚构类的书籍。克莱格•尼尔森不是地摊小报编辑,没有真凭实据的内容,人家是不会乱写。
其实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很难以一下子讲述的清楚的,即便是拿出了铁版一样的真凭实据,也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认定之前的结论就是妄断,只能够认为我们距离真相越发的接近。《珍珠港》一书最后的附录中,倒也将美国对于当年的那场事件的争议与判决也进行了叙述,但是历史的是是非非,终究还是难以说的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