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是一本由知史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史》读后感(一):一本有趣的书,让我们感知历史的温度
我从小对历史还蛮感兴趣的,尤其是古代史。但是上学时历史书上的知识也实在太正统、枯燥、乏味,慢慢的感觉最初对历史的热忱便一点点消减,但却还有点余情未了的情绪在里面。在豆瓣看到这本评分不低的《知史》,看介绍还不错,果断收入囊中。
《知史》读后感(二):知史不难
了解历史,难在对时代身临其境的具象想象,难在对细节的重构。关于平民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作为历史的背景色,隐在大事件身后。对这些细节的考证,却是读来最有趣的。
《知史》围绕古人是怎样生活这一问题,汇编了宫廷生活、典故考据、语言流变、战场战争、日常生活、古代女性六个方面的科普小品文,让一部分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科学史的内容,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拼凑出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女性妆容本书的一大科普内容,是关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常用语的由来和用法演变,比如“冯唐易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雕虫小技”、“六根清净”等,语言是对文明显性的描述,每一个藏在词句背后的故事,观其历史由来,都是宗教、文化、技术等发展的一部分,因而这类科普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塑造了今日的汉语。再比如对“南北”与“东西”的感受,涉及地理知识与自然哲学的发展,如若理解了这一点,再读到诗歌里最常见的方位词,便能体会到天地宽阔间,何谓“别离花寂寂,南北水悠悠”。
本书的另一大内容涉及对古代科技点的科普。从每一个科技点出发,看向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面,可以看到历史再某一方面的脉络:例如宋体、仿宋体的产生,背后是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同时印刷技术的普及又带动了民间教育、女性教育的发展;兵器和战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古代战争形式、战争规模、战略战术的变化;古代温室技术的发展也助力了宫廷菜式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飞禽走兽、四季时蔬俱全的满汉全席,成全了人们对奢华盛宴的想象。这种不断理清脉络的获得感,是阅读《知识》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体验。
诚如编者所言,读后与历史拉近了距离,关注身边的历史,是如此有趣。
《知史》读后感(三):走马观花看故事~~~
到底该怎么去定位这本书呢?历史小品文?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类似某微信公众号的有关历史典故的文章荟萃吧。
书封这本书用了6个大标题,把书的内容分在了6个板块,然而并没有圈住各自的故事,编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确很广,但是在读者的眼里可能仅仅成了一盒快餐,匆匆咽下继续上路,有广度但深度不够。
妇好/刘涛饰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点出了当时建筑的格局后,读者就会明白原因了,没有必要再去赘述更多的东西;满汉全席,点出出现的背景故事,我们读者也会瞬间就懂;古时对于重量的单位换算交代清楚,读者就会自行脑补影视剧中兵器的重量;目前我们最常用到的宋体,是何原因流传至今,到时蛮清晰的。
才女在古代可能的确稀缺,在这里有分别提到了武学女英雄妇好,明朝女名医谈允贤,如果放到现在社会,过分去强调一位人物的性别,可能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但是放在古代,的确是因为稀少而出名。
谈允贤/刘诗诗饰演结尾部分说到如果穿越到古代,我们该怎么去扮演好那个年代的角色呢?与此同时提到了语言、饮食、生活上等等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当然也仅限于了解就好。
知史,还是要系统一点的好。
《知史》读后感(四):看那些历史题材电视剧,未必能够真的“知史”
央视“百家讲坛”登台了不少优质的讲史专家学者,春秋战国、汉唐典故、明清传奇,几乎都讲了一个遍。基本上这还算是比较严肃的一个节目,但其中也不免鱼目混珠——有些不过只是演绎,或者一家之言。而那些层出不穷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譬如《三国演义》《芈月传》《陆贞传奇》《女医明妃传》,甚至还有《大秦帝国》,首先只不过是电视剧,是在讲历史故事而已,并不是在讲历史。至少那些以《明朝那些事儿》为开端的各种各样的“那些事儿”,也只能看作是历史小说。真要了解历史知道,首推“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要不就看看《战国策》《左传》,当然也包括今天的主角——《知史》。
历史当然不是没有温度的,但有温度的历史却真的不能再被各种各样的“戏说”“传奇”所霸屏了。像影视作品中所讲述的那样,有时真的是会讲成了笑话的。譬如,《陆贞传奇》中,讲的是北齐在孝昭帝高演的文治、武成帝高湛的武略和女相陆贞的全力辅佐之下,日渐兴盛,终成中土第一强国。而实际上呢,历史上的北齐对北周,占下风的时候要更多;而且更“可怕”的是,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怎么样,惊呆了吧!真是难以想象的绝妙讽刺。所以,不要希望在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这样的比较正牌,或者如《步步惊心》《如懿传》这样的偶像清宫剧中,就觉得自己能够学到历史的一丁半点真正的知识,说实话,它们差得远了去了,甚至还不如《长安十二时辰》多少能够透露些历史的真实面貌呢?
但在《知史》中,别看书的封面多少有些“调侃”,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严肃。它真的会告诉你,真正的“满汉全席”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子”也有可能是女生,《孔雀东南飞》中的离婚到底难还是易,南北和东西到底哪个比较远,古代战场上到底真的有女性还是只是一种演绎……凡此种种,确实都非常值得了解一下。要不,真要是自己有机会穿越到某朝某代,还没有怎么怎么呢,就因为自己不了解历史的真实而犯了大错、露出马脚,弄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可就糟之又糟了!
千万不要全信那些历史剧,以为那些所谓的“普及”真的就是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而是要根据事实来“说话”。比如,韩愈的《师说》中谈到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读古文不知“句读”可真的不行。不过,古文中真的都没有标点符号吗?当然不。在《知史》中,就写到了宋代的《尚书表注》,其中运用了圆圈、方块、半圆、三角等符号以标注句子中不同的成分——这总是也可以算作是标点符号的某种变形吧。而且,这篇文章中也确实说到了,古书中不用标点符号,多半是指经典文献,比如十三经、史书之类的。所以,历史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真的不能够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调研才发言,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史》这本小书虽然只有220页,但真正的“容量”却远非那些几十集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所能企及,确实值得好好看一看、想一想。至少,真要论起“知史”这门学问,它可是比那些电视剧强得多了!
《知史》读后感(五):《知史》包罗万象,立体呈现古代人的生活百态
看谍战剧和清宫剧的时候,总是分不清楚乾隆雍正康熙谁是谁的爹,后宫里的太后皇后都是谁的老婆,常常看得摸不着头脑。谍战剧时更是弄不明白谁和谁一伙,有些情节就总是跟不上节拍。
要是上学时候对这些有这么多的好奇心,也不至于历史课考得那么烂。这种状态和感慨不止一个人吧?其实,历史就是古代人生活的故事,只是学校里的课本过于政治化,缺少了人情味。
《知史》这本书完全抛开历史的政治调调,从大众感兴趣的生活细节出发,为我们讲述一个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古代历史,如:他们是是如何刷牙的,如何一夜暴富。内容包罗万象,让他们的生活立体饱满地呈现在我们脑海。
本书的作者比较特别,它是由香港几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共同完成的。他们改变传统历史的讲述方法,用故事的形式向更多的人来普及古代人的智慧和文化。
印象中,生活在古代的女人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除了手工活,其他什么都不懂。她们最大的价值就是传宗接待,为夫家延续香火。
虽然知道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有垂帘听政的武则天,有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但一直认为那都是个例和偶然。
读了《知史》才知道,在古代也有参加“工作”的女人,例如女医生。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关于女医生的职业是从汉代开始的,随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关于女医培训和诊疗的记录,期间也有女医生名留史册如鲍菇、谈允贤。正是他们的存在证明了女人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智慧和才华。
在军事上,有杰出的女军事家妇好,她不仅能领兵打仗还能主持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虽然像妇好这样的人少,但是古代的军队中也的确是有女兵存在的,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守城。书中还讲到了好几位著名的女将军,近代杨妙真,明代秦玉良。
如果不是《知史》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古代还有女性从事的职业而且在思想那么守旧的环境中她们仍旧努力做到优秀。这就是学历史意义:让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改变思想认知上的短浅。
成语让内容饱满厚重,因为几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古代圣贤也喜欢在文章中引用,只是你明白他们引用的文字背后的故事吗?
书中提到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句子: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感慨不得志的无奈。但细问一下,为什么是“冯唐”易老,”老广”难封,这两位有什么特别吗?
李广一生都在带兵打仗,身边很多人都被封候了,知道他死都没有被封,确实“李广难封”
但“冯唐”并不是一个得不到重用的可怜人,他一生的仕途还算不错。从皇室护卫队的小队长,一路晋升到车骑都尉,掌管整个京城的安保工作。虽然官不大,但总算还有晋升的。
书中讲到,其实这是一个被用错的典故,原因是《三都赋》的作者左思在《咏史八首(其二)》中有一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而历代都解释“冯公”就是冯唐。但是,真正的最可凉的人应该是颜驷。
颜驷终其一生的职位一直是一个小官,等得到晋升的时候,却因为年迈无法胜任而错失。
学课文的时候感觉不到有什么意思,听完背后的故事,兴趣陡增。如果没人都有机会读到像《知史》这么有意思的历史知识普及书,大概没有人会排斥文言文和历史吧。
紫禁城里住过明清两朝皇帝,他们一大家子在里面过的生活果真如电视剧里一样纸醉金迷,后宫宫斗不断?
纸醉金迷不错,可并不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紧张刺激,平淡才是生活的主调。平淡的生活中又在细节上处处彰显着奢华
1. 穿
皇上服饰多种多样:龙袍、朝服、衮服、雨服、常服、行赏等等。
龙袍和朝服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但是后面说到的衮服、雨服、常服和行赏我们却不知道。我们都知道皇上穿的衣服一般都绣着龙,用的颜色也都是金黄色。但是,书中介绍说,除了隆重场合穿的龙袍、朝服和衮服必须按照严格的要求来制作,其他的服饰可以根据皇上自己的喜好改动。
九五之尊的皇上生活果然不一般,只是衣服就这么多配置,其他方面可想而知。
2. 吃
如果说在吃上的奢侈,那非皇帝莫属。每餐都备几十样菜我们就不说了,毕竟我们现在的自助餐就跟皇上相媲美。但是,在食材的采用和准备上,皇族的生活没人敢PK.
书中介绍说,皇上每顿都能吃到来自全国各地上供的食材。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一斑。
此外,在京城周围会常年种植着应季蔬菜,养殖着奶牛供给皇宫。原来很早以前,皇上就开始喝牛奶了,而我是二十多岁才开始喝。喝的还都不是新鲜的。
除了,吃和穿。作者也为读者介绍了皇上的座驾,一种叫撵的交通工具。撵的发展历史、种类变迁都有详细述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又彰显出时代独有的智慧烙印。探寻古人的生活满足的不仅仅是好奇心,还是内心对智慧的渴望。这些能量的获得只有在亲切、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吸收,而《知史》就是一本具有这样特点的书。让你靠近,在在愉悦中拓展知识和视野。
《知史》读后感(六):一本有趣的历史书:那些疯传的历史八卦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还记得去年暑假吗?那个被乾隆家族霸屏的夏天……《延禧攻略》《如懿传》《甄嬛传》《还珠格格》等一波清宫剧接踵而来。
大家为乾隆一家老小的性格、发型、服装、道具和故事,简直操碎了心!这个说妃子旗头不对,那个说宫女的耳洞不对,争论不休。还有热心网友将其中的复杂关系做了张解读图,乐坏众人。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皇帝真的活得像电视剧里的一样么?
出于这种好奇心,我阅读了许多历史方面的书,但这些书要么比较枯燥,要么不太靠谱,直到我读到《知史》,才总算找到一本读起来像野史那么有趣,却是正经八百正史的历史书!
“知史”原本是一个中国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由几位香港年轻人在4年前创办。他们将各种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汇集成了这本书,希望借由这种有趣活泼的形式,向大家传递更生动、更有温度的中国历史。
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感叹,原来古人是这样生活的!
不同于正统的历史典籍,也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论著,《知史》的作者将散落在各种历史著作中的“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归纳,这些“信息”绝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整本书的趣味性很强。
首先,书的封面很有趣。一个看起来老不正经的乾隆头像,下半部分则充满了弹幕一样的句子。字体最大那一行赫然写着“千年的皇帝八卦哪个是真”,瞬间激起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书的选题很有趣。看目录就可以知道,一共包含6个章节,分别是古代皇帝八卦、千年典故来由、古代美女养成、古代文字故事、古代战争实况和古人生活习惯等六个部分。
比如,在第1章关于皇帝的八卦故事中,作者就用正史记载作为论据,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帝王的真实生活,纠正了许多误传多年的谣言——
皇帝可不只有一件龙袍,还有朝服、衮服和各种颜色的常服可以穿;皇帝、官员、平民佩戴的朝珠是有明确划分的,只有皇室成员可以佩戴翡翠、玛瑙,普通官员只能用杂色珠宝或香木之类;满汉全席不是皇帝要求的,是地方官为了互相把节研究出来的,后来被商家做了噱头而已;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为了玩,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的稳固性和文化交流……书中从我们对历史和古人的“小误会”引题,然后用正史的内容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前因后果,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就能“恍然大悟”。
《知史》整本书大概是14.5万字,总共220页,因为内容通俗有趣,所以读起来很快。但这种有趣不是肤浅的,而是涵盖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就拿第一章“疯传千年的皇帝八卦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第一节“皇帝的花样宫廷服装秀”来看。我在阅读的时候记录了一下,5页的内容里至少出现了20个知识点。
包括——
什么颜色是皇帝衣服特有的颜色?答案是“明黄色”。哪个皇帝开始确立天子之服用黄色?答案是隋文帝。龙袍上绣有9条龙,可是为什么数来数去只有8条呢?答案是还有1条龙是绣在衣襟的里面,代表皇帝的自谦。……诸如之类的知识点,是我们日常接触过的,但常常搞错或忽略的历史小知识,看完绝对大呼涨姿势!
这些知识点不但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来充实你的大脑知识库,让你在聊天的时候不但能引经据典,还能把典故来源都给说清楚,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更是实用,因为很可能是各科常识题的考点呢。
比如第4章中就提到了许多语文方面的知识点,包括—— 六根清净的六根到底指的是哪六根? 面有菜色里的菜指的是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吗? 中国人姓氏中的姓与氏有啥不一样呢? ……书中的知识点超出我的预期,非常之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盈天地之间,反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当然,除了著作都是史学之外,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穿衣吃饭、婚恋嫁娶,背后都有历史的渊源。
正如《知史》的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在生活中发现古代历史的点点流传,既是了解历史与我们的联系,也不失为学习历史的意义。”
愿你在了解历史中收获乐趣,在快乐中找到历史的意义。
作者:半夏微晴,多平台书评人。
豆瓣&头条号&公众号:半夏微晴的小书房
欢迎与我一起读书、看剧、谈天说地。
《知史》读后感(七):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知史》让你了解不一样的古人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我们中国。我们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国民,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更可笑的是,现在很多孩子对于历史的了解是从电视剧亦或者游戏中得到,岂不可笑。
01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这个问题是我去西安旅游的时候思考的。从华清池到兵马俑,从古城墙到大雁塔,无一不在震撼我的灵魂。尤其是当导游给我诉说这些历史的痕迹,告诉我曾经的辉煌和故事,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也为自己历史知识的匮乏而惭愧。
读历史有什么好处呢?往小了说,你可以在亲戚爱人,朋友同事面前装装b。别人不知道的你知道,别说不理解的你理解,随便说个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引经据典, 会显得你很有学识,说话也更有说服力。
往大了说,唐太宗说过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的道理,虽然时代、身份、环境不同,但是历史的教训就是在告诉我们面对问题的处理方法,这才是读历史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收获。
于是我回家之后决定恶补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回家之后我去书店买了好几本历史书兴致勃勃地开始读书。但一天之后我就放弃了。枯燥、乏味、严肃,还不容易读懂。
相比较电视、电影、游戏的代入感,传统的历史书籍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天书”。尤其是读书的初期,你的脑海中根本没有一点概念的时候,你根本读不进去。哪怕是我认为最熟悉的三国,当颠覆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剧情出现时,一时也很难转换过来。
02
我们要快乐地读历史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春节来临,在这段不宜出门的日子里,除了吃吃睡睡,刷刷抖音,闲赋在家的我终于有时间把欠的债还一还。终于我找到了这本《知史》,给这个无聊的假期添加了一丝快乐。
我不敢妄加评论它是不是一本好书,但是确确实实,它是一本让我看得下去,觉得有趣又学得到一定知识的一本历史书。这其实不光光是一本书,其实是一个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有几位香港年轻人在2015年创办。
区别于其他的历史著作以时间轴为主线,给你讲述兴旺衰败。他们认为历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所以把祖先们的生活写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从细节出发,让我们知道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方式更加的生动。
从内容来看,可以说是囊括了古代人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战争学习,全部给你说了一遍。这其中有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也有普罗大众都听说过的硬干货,满足了各种人群的对于古代知识向往的需求。
简单、有趣、全面,“知史”的三位小编成功的做到了让读者和历史拉近一点距离,发现我们身边的历史,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出历史的鲜活侧影。
03
知史到底讲了什么
说了这么多,《知史》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共44个小段,我挑选几个给大家分享分享,看看你印象中的历史是不是和真实的历史相似。
1、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为了吃喝玩乐?
《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还有热播的《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电视作品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总是能留下一些风流趣事。什么大明河畔的夏雨荷啦,民间侠女莫愁啊,还有盐帮帮主程淮秀。乾隆爷下江南是不是就是去吃喝玩乐的呢?
其实不是,皇帝出巡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大事,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皇帝出巡有的是为了抚顺外邦;有的是为了笼络人心,展示本朝盛世;还有的诸如监工、巩固地方豪绅,亦或者是提升宗教信仰。
但是现代电视剧避重就轻,突出了皇帝出巡奢华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皇帝外出,就是吃喝玩乐四处留情,其实在政治、文化、宗教及朝廷统治的稳固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关联。
2、古代美甲达人之美甲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的姑娘们爱美,愿意花一个小时做个指甲,只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一些。古代的女人就不爱美了嘛?答案是否定的。古代女人更爱美,为了让自己的一双玉手更加美丽,想出来的办法比现代还要多。
其实从唐朝开始,就有美甲之说了,而据说美甲的鼻祖,还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杨贵妃。明代古书中说道:“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此其始也。”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杨贵妃的指甲到底是不是与生俱来,但是“宫中效之,此其始也”是真实存在的。
古代没有指甲油怎么染色呢?凤仙花就是古代染指甲很常见的一种材料。这在《闻见偶录》、《本草纲目》、《除余丛考》等树种均有记录。
除了染色,古代人还会带指甲套,因为古代女性以长指甲为美,为了保护自己的指甲,指甲套就应运而生。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人贴假指甲和镶钻一样。怎么样?是不是非常有趣?
3、古代人也有身份证?
我们现代人都有身份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没有身份证你坐不了车,开不了旅馆,也办不了很多政府行为。而在古代,除了官员和最烦,普通民众需不需要“身份证”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户籍登记制度,一直到了秦朝商鞅变法,设计了出行证明制度,每当官员、百姓出行,都需要出示文件表明身份,这大概就是我国第一批“身份证”了。而我们也都知道设计这个制度的商鞅,最后就死在了自己的法制之下。
而到了汉代,国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不管是谁,只要离开自己的居住地,都需要办理称作为“传”的身份证,才可以通过各个关卡。这个身份证需要通过向政府部门申报,核对无误后才可以签发。
最后到了明代,这个“身份证”不但要填报理由审核,还需要记录容貌特征,如果店家觉得你和这份文件上的容貌对不上号,不但可以不接待,甚至可以带到衙门去审问。
所以古代的“身份证”制度比起现在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检查也会更加严格,你没有身份证的话,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只能安安稳稳的待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想出城?甭想了。
这就是《知史》,一本让你知道原来当古人是这么一回事的书。一本抛开传统教案,有温度的历史书。一本不是很严肃,但是可以改变现代人对传统知识理解的书。
《知史》读后感(八):《知史》:古代平民的逆袭之路可一点也不容易
小侄子的语文书里,有一课是《将相和》。当我和小侄子说起“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的时候,表弟在一旁说:“这个小故事应该有经过艺术加工吧?怎么可能有人靠语言说服别人并且全身而退的?况且事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实可能还是会有偏差吧。”我也有点疑惑了:如果根据成语的起源来看,这应该是存在的;但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的常理来推论,两国或者两军之间的开战,谋士在这之中起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真的能凭借三寸之舌说服一国之主吗?
在《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里,作者告诉我们,就像《烛之武退秦师》中所描述的那样,烛之武凭借超凡的辩说能力,说服秦王从郑国退兵;又如墨子救宋那般——墨子一人成功游说楚王,阻止了楚对宋的攻打,历史上确实存在战前斗智的情况。
在以往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横向和纵向的学习——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东西方为线索,或以模块(政治、经济、文化)为线索,我们看到的是大方向的人类发展史,了解的是王侯将相、朝代兴衰等重大历史事件。
但正如荀子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在“历史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呢?《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帮我们把这一切展现了出来。从每天的刷牙洗脸到日常沟通的语言,从户籍、身份证明到出行、通讯,从天气预报到防火防盗……我们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照本宣科,而是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一段段诙谐有趣的历史片段。
《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知史》的作者是3名来自香港的年轻人。他们认为,先祖的生活积淀和文化传承是我们应该更重视的部分,有温度的历史也才更能打动人。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创办了“知史”平台,用于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在这个平台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化的描述,例如每天要花三分之一时间与之共处的床、洗衣服用的“草木灰”、夏日驱蚊小方法、牙齿保健……
(知史平台信息)每一个小物件,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有其起源。“知史”平台在传播历史知识上,做到了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我们今日的求学、求职为例,在古代,平民如果也想要通过学习、工作来达到发家致富、改变命运的目的,那可比现在的我们难多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古来有之。自隋朝创立科考制度开始,平民改变命运的途径就多了一条——参加科举。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在许多典故中我们都可以窥探到考生勤奋向学的身影,比如悬梁刺股、映月读书、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学有所成就能参加考试了吗?
可没那么容易。每年春季,礼部都会颁布相关的“举格”通告,通告里会规定每个省举送的考生的数量。那要怎么获得所在省的举送呢?首先,如果学子不在官学求学,就要先参加乡贡——即参与所在州县的考核;乡贡通过后,要与被官学考核出来的学子共同参与省考;这些通过省考的学生也就获得了举送,拥有了“上京赶考”的资格——即参与进士选拔。进士出身也就意味着命运基本上被改变了。
电视剧里的进京赶考,通常是学子带着书僮坐在马车上,一路畅通无阻进了城门,顺利进入考场,最后在客栈等到了放榜文书,衣锦还乡。事实真是这样吗?《知史》里可不是这么说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京城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学子们总要开口交流,那方言可就行不通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有的是同音异字,有的是同一个字有不同读音,甚至还有同一个物件,有不同的名称的现象。直到秦代推行了“书同文”,也没有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
到了汉代,《尔雅》的面世使各个物体有了标准的名称。但是读音的问题却直到隋代才被解决。《切韵》一书整合了南北各地方言的特征,制定出了不同区域读书人都能较好接受的读音。因此,在学习四书五经之前,学子必须先学好“小学”——字形、字义、字音,这些工具书是学子进入考场的第一道门槛。
只有使用通用语言,才能在京城畅行无阻。那带足银两就可以出发了吧?还真不是。
想要出门,就要有身份证明,不然别说投宿了,连离乡都做不到。那身份证明要怎么才能拿到呢?首先,新生儿出生要向辖区内的专职官员报告,官员抄写两份文书,一份用于当地保管,一份用于上交州府。这就是最初的身份证明,也是户籍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拿到身份证明不代表就能出行了。学子想要离开户籍所在地、出门赴考,还需要国内“护照”。学子首先要向乡官通报,由乡官、县府进行层层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县府会出示一张写有出行目的、出行地点、通过地等信息的“护照”(到了明代,身份证明上还需要记录持证人的身高、年龄和面部特征);拿着这张证明,学子在离乡的时候,还要在城关处拿一份返乡证明,不然到时候可就回不了家。
如此才能顺利出发。
电视剧里说,只要有驿站,学子报平安的书信就能轻松被送回家乡。但是,《知史》里,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在清代之前,驿站这一套邮政系统只为政府服务,即便是臣僚私人信件的邮寄,也是等到宋代才被允许。所以清朝以前想要报平安,一般只能“托人捎带,利用动物送信,或者请专人送递”。
且不说将动物训练到能够送信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就说专人传递这件事,要到唐代才开始有。但通常来说,其中要付出的金钱成本,也只有大户人家或者是商户才能负担得起。
所以学子们要报平安,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托人捎带。《知史》里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太守殷羡自觉高贵,不屑帮人带信,于是,在路过河流的时候,他把别人托付的一百多封信件全部丢进了河里。
由此可见,即便是托人捎带平安信,如果托的是不靠谱的人,谁也不知道书信最后会到哪里去。
因为每年参与考试的人数不同,因此改变命运的那一天一般安排在十二月到第二年的春季之间。考生在经过防作弊的搜身之后进入了考场。但是,能否参加考试还要碰运气。如果打开试卷,发现试题中出现了家中长辈的字,考生就要借口生病立马离开考场,下一年再来;如果运气好,这一次的考试不需要避家讳,那么考生就能顺利参加考试。
由此可见,古代平民想要通过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真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呢?“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致今”。我们沿着史书的点滴线索追寻古人走过的每一个脚步,不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是为了展望未来。历史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痕迹,时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去可追溯,现在可借鉴,未来可期待。
《知史》读后感(九):那些历史书和古装剧里不会提到的生活和细节
一般,提及历史,我们联想到大多是朝代的更替、君王的起伏和文化的传承。
翻开历史课本,我们能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也可获知,天子的耕耘和制度的创新;我们也能知晓,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纵观古装剧,我们观看的,是风云变幻的朝代背后充斥着帝王的野心与禁锢;我们八卦的,是勾心斗角的深宫中也有着情深意切的姐妹情;我们感受的,是英才寒窗十年,却得不到重用,满腔热血只停在心头的愤恨。
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剧;无论是还原,还是改变,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都不算完整。比如,我们常常看影视剧里惊艳绝伦的美人儿,她们妆容背后的化妆品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又比如,现在的我们早晚刷牙来保持清洁,可古人又是怎么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卫生呢?再比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出土文物中的文字大部分都没有标点符号,那古人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断句阅读呢?
一本由历史分享平台知史所撰写的《知史》书籍,或许就能为我们揭开心中的大部分疑虑。
知史,原本是香港的一个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2015年,由几位喜欢历史的香港年轻人创办。这几位香港人认为,通常大众接触到的历史知识主要都是王侯将相、帝王君臣等死板冰冷的知识,即便涉及到文化,那也是跟君王相关联的主流化内容。但历史并不仅仅限于此,除了生硬的朝代皇帝变化外,还有着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细小温暖的生活片段。于是,这几位香港年轻人纵横在历史的长河里,提取了停留在历史指尖的细微部分,为我们讲述着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侧面描绘出历史鲜活生动的一面。
这些年大火的穿越作品,给身处现代生活的我们带来了一场想象之旅。只是历史太过庞大,展现的内容未能具象化。看着穿越题材作品的自己常常会想,古时的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没有现代娱乐设备的他们究竟是如何度过一天的?今天,我们借助《知史》一书,来看看历史作品描述的生活与古人真正的生活状态相差多少!
漱口
现在,清早伸个大大的懒腰,做点拉升运动,然后起床。电动牙刷清洁口腔,然后洗脸护肤。接着喝杯温水,煮个鸡蛋再烤个面包,早餐准备完毕。再穿衣收拾一下,出门上班。
过去,古装剧里涉及到古人起床的情景,一般都是简单地清水漱口、毛巾抹脸;看了《知史》一书之后,才知道古人也是非常重视刷牙洗脸的。
《知史》一书里讲到,古人一直非常重视牙齿的健康问题,也一直攻克牙痛的问题。古人常常用占卜的方式来询问牙齿的病症,考古学家在研究殷商时期出土的墓穴时发现,不仅有占卜记录,也记录着不少牙疾的案例。
《礼记.内则》中也有提到:“鸡初鸣,咸盥漱”,也就是说每日清晨鸡打鸣,古人起床,准备洗漱。此外,古人还会使用一些中药材来熬成汤水进行漱口,起到杀菌的作用。
《史记.淳于意传》里就记载着:“齐中大夫病龋齿,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龋在甲骨文中被写成“齿+虫”,也就是牙齿中长有小虫,龋齿也就是牙齿中有小虫,一旦患有龋齿,便能引发牙痛。古人通常会用盐水、茶、酒、药剂来漱口,因为这些可以起到杀菌解毒的作用,一来缓解疼痛,二来杀死病菌。
但是,牙齿上有一层黏黏滑滑的物质,所以即使有杀菌效果的汤水,但对牙齿的清洁力度也是不够的。《知史》一书讲到,面对清洁不够的情况,古人决定用与生俱来的工具来清洁牙齿,也就是将手指伸进嘴巴里,在牙齿上抠一抠来清洁。现在的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恶心,但古人的动作是很文雅的,并将其称之为“揩齿”。
随后,古人将揩齿技术不断发展,并将一些类似皂角、生姜、细辛、荷叶等药材磨成粉并混合成“牙粉”,再用布蘸一些牙粉再进行揩齿。等到唐代末年,古人就不再用手指进行牙齿清洁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就有了牙刷,并且1985年在成都挖掘到的唐代遗迹中就发现了几把牙刷,一手柄,顶端钻孔插入马尾毛或牛尾毛。
洗脸
除此之外,古人洗脸也并非是我们在历史作品里看的那样--清水抹脸。《知史》一书提到,古代人洗脸也十分讲究,历代以来还在不断改进洗脸的方式和用品,古代女性洗脸的功夫甚至比现在的我们更为讲究。
汉代时期,古人发明了“澡豆”这种清洁剂,这也算是肥皂的前身了。澡豆是将猪的胰脏洗干净后研磨成浆,加上豆粉,在切成小粒状。虽然物件小,但也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能使用。澡豆一开始只作为洗手的工具,尤其是厕后洗手;后来古人发现制作澡豆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一些中草药材混入其中,清洁之余还可有其他功效,澡豆的使用便不再局限于洗手。
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翼方》里便写到了十五多种的澡豆配方,其中有一个是用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麝香、丁香等二十余种药材捣碎后混合,再加上胰脏研磨成的浆来做成的澡豆,据说用了这个澡豆洗脸,便可在“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若真有如此功效,那现在我们用的各式洗面奶就拿不出手了。
可见,这历史作品所描述的细节并不是古人真正的生活。自称“精致猪猪”的我们或许还没古代女性过得精致呢!
身份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的方言,哪怕仅仅隔着一座山,山两边的人或许就说出不同的方言。当下这样,古时更是这样。以往,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看到全国文武百官聚集朝堂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的画面时,要么画面闪过要么感慨一下皇宫的雄伟。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文武百官是如何交流的?哪怕是女主穿越回到古代的剧情,我们似乎也没有思考过语言沟通方面会存在的障碍。
《知史》一书提到,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不同的方言体系,不同地方的人常常会因为同一词不同意的情况闹出笑话。虽然我们现在都称之猪,但在古代却有着彘、豕、豨、肫等说法。虽然每个朝代都试图制定一个共用的标准,比如秦代的“书同文”、汉代的《尔雅》一书,但也只是书写字体上的统一,文字读音方面的规范依然很难做到。
除了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之外,这些全国各地的官员又是如何跋山涉水来到皇城脚下的呢?还是说古装剧中游山玩水、策马奔腾的场景是稀疏平常的呢?
《知史》一书告诉我们,这些想想就行,古人若是没有身份证明,是哪儿都去不了的。身份证这一东西可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远古先人在踏入到农业社会之后,便有了居所管理的概念;西周时期,户籍制度的雏形便诞生了;战国时期,商鞅推动变革,设计了出行证明制度。之后官员、百姓的出行都需要出示相关文件表明身份,方可同行;汉代,国家更是设计出“公验”的制度,办理可通过各个关卡的身份证“传”;明代后,还添加了容貌一栏,在申请身份证“文引”的时候,不仅要记录个人信息,还要记录身高、年龄、疤痕等容貌特征。
若我们真的能穿越回古代,考验自己的第一关便是文言文和方言。若自己身份信息在没被记录在案,别说持剑走天涯逍遥游了,怕是连屋门都不敢出了。
初中开始便学习历史的我们,一直在探究古人的生活。虽然历史已离我们远去,虽然我们也会疑惑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我们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也常常被要求“以史为鉴”,集过去之所成,来达到当下之盛景。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历史。”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课本中的兴衰变迁,我们也要了解古人生活里的细枝末节,拉近我们与过去的距离,也拉近我们与古人之间的距离。
《知史》读后感(十):年轻人写就的中国历史知识随笔:少了刻板,有了温度,透着有趣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很多中国人了解‘满汉全席’,就是从这段相声贯口开始的。吃不吃得上单说,能了解了解皇上的伙食,也算开眼了。
可是最近我在闲看一本历史小册子时,却发现这‘满汉全席’其实压根儿就不是皇上吃的!另外,‘公子’也可能是姑娘;雕虫绝不是‘小’技;古代战神的兵器根本没那么重……
这些内容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关联,却很有意思。那是因为这本叫《知史》的小册子,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它不是以时间为序介绍朝代的更迭,或者名人大事;而是介绍一些与普通百姓相关的生活知识,或者更正一些不太准确的历史常识、文化故事,所以读起来轻松又有趣,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怡情悦性的大众读物。
《知史》书中的全部文章来自三位热爱历史的香港年轻人。出书之前,他们创办的分享历史小知识的平台(也叫“知史”)就已经因为尊重历史,内容详实而深受大家的喜爱了。
《知史》这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专门选择一些大家看似熟悉,实则陌生,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知识和典故加以介绍,不仅体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让读者更新了认知,收获不小。
下面,咱们从中选择几个,先睹为快:
通常认为‘满汉全席’起源于康熙年间的“千叟宴”。当时皇帝为了促进满汉相融,在自己60大寿时,宴请了很多年过65岁的老人,其中既有满族人,也有汉族人,号称“千叟宴”。宴席一共摆了三天,不但有满族的菜式,也包括山东菜,浙江菜等。具体的菜肴在《康熙朝实录》中有记载,比如:琵琶大虾、响油蟮糊、龙舟鳜鱼、蚝油牛柳……可见材料都是一些寻常之物,并没见什么山珍海味。
那么这“满汉全席”到底是怎么红起来呢?
乾隆多次南巡大家都知道,不过皇帝出宫会自带御厨,食材也是专供的。可随行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对于各地方官来说,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巴结逢迎的好机会。于是他们绞尽脑汁,选用上好的名贵食材:什么鱼翅、熊掌、驼峰……再用汇集满汉的烹调手法,精心制造出一桌极尽奢华的宴席,叫“满汉席”。此后,南方各地纷纷效仿,因此“满汉席”可以说是官场的产物。
而它的红极一时却是在清朝灭亡以后——皇帝都没了,宫廷里的御厨们只得另谋出路。于是,当时餐饮业的大佬们看准这个时机,把这些人请去专做宫廷膳食,并为了招揽生意,号称“满汉全席”——原来,我们眼中的皇家御宴不过是商家的噱头罢了!
古天乐的古装剧《寻秦记》是穿越剧中非常成功的。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他穿越之后想要如厕,却找不到纸。只好向别人索要,可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纸是什么,后来明白他要干什么以后,递给他一个瓦片儿……这个环节之所以让人难忘,除了可笑,还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人与现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由此,人们不免心生好奇:古人的日常到底是怎样的呢?比如,他们是如何刷牙洗脸的呢?
古装剧里我们看到古人刷牙洗脸很简单,无非是清水漱口,再用湿毛巾擦擦脸了事。可实际上古人的日常生活可不是这样敷衍了事的。
就拿刷牙来说吧。很明显,只用清水漱口是无法彻底清理牙齿的。这一点古人也懂,所以当时的漱口水并不只是清水,也会用盐水、茶、或者酒,条件好点儿的人家还会用药材熬制护齿的汤。
在牙刷出现之前,为了清洁牙面,古人都是直接上手,用手指“揩齿”,后来发展到蘸上牙粉来刷牙。牙粉通常会添加很多中药材,比如皂角,生姜,细辛,荷叶等。
尽管如此,清洁牙缝依然是个问题,所以,唐朝末年人们发明了牙刷。当时的牙刷和现在的形状差别不大,都有一个长的手柄,不过刷毛是由马尾毛、牛尾毛做的。这样,古人的牙齿也就越来越健康了。
洗脸虽然没有洗面奶、香皂,却也有一种清洁剂,叫“澡豆”,是用猪的胰脏洗净后磨成浆,和豆粉和在一起切成小粒做成的。别看它样子简陋,可在古代,却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用得上。《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个故事,说东晋时代的一个平民后来成了驸马,当婢女端来洗手的澡豆和水时,他却误以为是食物,把豆子倒进水中,直接吃了下去,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澡豆的配方发展到后来,也是功效越来越多。很多人往里面加入各种药材,比如白鲜皮,麝香,丁香等等,制成不同的面方,或者叫涂面方(就是洗脸的方子),可以达到祛斑、美白、祛皱的作用。还有一种涂面方是用鹿角做的,选材非常名贵,相当于今天的“神仙水”。
正可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故人虽然条件不如现在好,但是在保养方面还是很讲究的。
现代人结婚离婚可以全凭自愿,但因为涉及到人情、财产等方方面面,所以是件麻烦事。那么古人离婚呢?
根据史料记载,古人也可以离婚,只不过条条框框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七出三不去”。
所谓“七出”,就是“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些全是对妻子的要求。但是你不要以为丈夫因此就掌握了离婚的主动权,如果丈夫想要以“七出”为由离婚,就必须得拿出真凭实据。否则会被判服劳役一年半!
“三不去”是指“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这是说,如果妻子操持过丈夫至亲的丧事的不能休;结婚时男方是个穷光蛋后来逆袭发财了的不能休;妻子娘家没有亲人,离婚后没处可去的不能休。如果妻子符合这三点,男方还提出离婚的,那么不但婚离不了,还要被杖责100下。
“七出三不去”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唐朝时正式写入了法律。
除了上面的那些条件,如果夫妻双方情意不合,也是可以和平分手的。著名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就出自唐代的《放妻书》,它表明夫妻即便离婚,但彼此还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祝福。这是一种非常洒脱、成熟的态度,简直比有些现代人做得还好。
此外,关于女性提出离婚的故事,史书上也有很多。比如: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的车夫因为自己能为名人驾车而洋洋得意,他的妻子看见后,觉得他不上进,所以就提出要离婚。
《汉书·张耳传》中记载,张耳的妻子就是看不上自己之前的丈夫,离婚后才嫁给张耳的。
《后汉书·烈女传》中也有父亲劝女儿改嫁的故事。
……
所以在古代婚姻中,虽然男性权力确实大于女性,但也不是占有绝对的主导权。真要离婚的话,除了法律制约以外,在对薄公堂之前,双方的父母、亲戚也都会介入调解,离婚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
人们大多不喜欢冷冰冰的数字、枯燥的时间表,但人人都喜欢故事;所以历史教材爱看的人不多,但古装剧却被大众喜闻乐见。
《知史》这本书,深谙此道——几位作者怀着对历史的热爱,以严肃的态度,轻松的表达,将真实的历史结合着故事还原到读者面前。所以,翻看《知史》让人感到轻松有趣,并且体会到历史的魅力,甚至想要更加深入的去研究和探讨,而这正是此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