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9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史读后感10篇

  《知史》是一本由知史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史》读后感(一):走马观花故事~~~

  到底该怎么去定位这本书呢?历史小品文?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类似微信公众号有关历史典故的文章荟萃吧。

书封

  这本书用了6个大标题,把书的内容分在了6个板块,然而并没有圈住各自的故事,编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确很广,但是在读者的眼里可能仅仅成了一盒快餐,匆匆咽下继续上路,有广度深度不够

妇好/刘涛饰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点出了当时建筑格局后,读者就会明白原因了,没有必要再去赘述更多的东西满汉全席,点出出现背景故事,我们读者也会瞬间就懂;古时对于重量单位换算交代清楚,读者就会自行脑补影视剧兵器的重量;目前我们最常用到的宋体,是何原因流传至今,到时蛮清晰的。

  才女在古代可能的确稀缺,在这里有分别提到了武学英雄妇好,明朝女名医谈允贤,如果放到现在社会,过分去强调一位人物性别,可能就是一种不平等体现,但是放在古代,的确是因为稀少出名

谈允贤/刘诗诗饰演

  结尾部分说到如果穿越到古代,我们该怎么去扮演好那个年代角色呢?与此同时提到了语言饮食生活上等等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当然也仅限于了解就好。

  知史,还是要系统一点的好。

  《知史》读后感(二):看那些历史题材电视剧,未必能够真的“知史”

  央视“百家讲坛”登台了不少优质的讲史专家学者春秋战国、汉唐典故、明清传奇,几乎都讲了一个遍。基本上这还算是比较严肃的一个节目,但其中也不免鱼目混珠——有些不过只是演绎,或者一家之言。而那些层出不穷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譬如《三国演义》《芈月传》《陆贞传奇》《女医明妃传》,甚至还有《大秦帝国》,首先只不过是电视剧,是在讲历史故事而已,并不是在讲历史。至少那些以《明朝那些事儿》为开端各种各样的“那些事儿”,也只能看作是历史小说。真要了解历史知道,首推“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要不就看看《战国策》《左传》,当然也包括今天的主角——《知史》。

  历史当然不是没有温度的,但有温度的历史却真的不能再被各种各样的“戏说”“传奇”所霸屏了。像影视作品中所讲述的那样,有时真的是会讲成了笑话的。譬如,《陆贞传奇》中,讲的是北齐在孝昭帝高演的文治、武成帝高湛的武略和女相陆贞的全力辅佐之下,日渐兴盛,终成中土第一强国。而实际上呢,历史上的北齐对北周,占下风时候要更多;而且更“可怕”的是,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怎么样,惊呆了吧!真是难以想象绝妙讽刺。所以,不要希望在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这样的比较正牌,或者如《步步惊心》《如懿传》这样的偶像清宫剧中,就觉得自己能够学到历史的一丁半点真正的知识说实话,它们差得远了去了,甚至还不如《长安十二时辰》多少能够透露些历史的真实面貌呢?

  但在《知史》中,别看书的封面少有些“调侃”,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严肃。它真的会告诉你,真正的“满汉全席”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子”也有可能是女生,《孔雀东南飞》中的离婚到底难还是易,南北和东西到底哪个比较远,古代战场上到底真的有女性还是只是一种演绎……凡此种种,确实都非常值得了解一下。要不,真要是自己有机会穿越到某朝某代,还没有怎么怎么呢,就因为自己不了解历史的真实而犯了大错、露出马脚,弄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可就糟之又糟了!

  千万不要全信那些历史剧,以为那些所谓的“普及”真的就是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而是要根据事实来“说话”。比如,韩愈的《师说》中谈到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读古文不知“句读”可真的不行。不过,古文中真的都没有标点符号吗?当然不。在《知史》中,就写到了宋代的《尚书表注》,其中运用圆圈、方块、半圆、三角符号标注句子不同成分——这总是也可以算作是标点符号的某种变形吧。而且,这篇文章中也确实说到了,古书中不用标点符号,多半是指经典文献,比如十三经、史书之类的。所以,历史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真的不能够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调研才发言,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史》这本小书虽然只有220页,但真正的“容量”却远非那些几十集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所能企及,确实值得好好看一看、想一想。至少,真要论起“知史”这门学问,它可是比那些电视剧强得多了!

  《知史》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的历史书:那些疯传的历史八卦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还记得去年暑假吗?那个被乾隆家族霸屏的夏天……《延禧攻略》《如懿传》《甄嬛传》《还珠格格》等一波清宫剧接踵而来

  大家为乾隆一家老小性格发型服装道具和故事,简直操碎了心!这个说妃子旗头不对,那个说宫女耳洞不对,争论不休。还有热心网友将其中的复杂关系做了张解读图,乐坏众人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皇帝真的活得像电视剧里的一样么?

  出于这种好奇心,我阅读了许多历史方面的书,但这些书要么比较枯燥,要么不太靠谱,直到我读到《知史》,才总算找到一本读起来像野史那么有趣,却是正经八百正史的历史书!

  “知史”原本是一个中国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由几位香港年轻人在4年前创办。他们将各种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汇集成了这本书,希望借由这种有趣活泼形式,向大家传递生动、更有温度的中国历史。

  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感叹,原来古人是这样生活的!

这是一本既有趣的历史书

  不同于正统的历史典籍,也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论著,《知史》的作者将散落在各种历史著作中的“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归纳,这些“信息”绝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整本书的趣味性很强。

  首先,书的封面很有趣。一个看起来老不正经的乾隆头像,下半部分则充满了弹幕一样的句子。字体最大那一行赫然写着“千年的皇帝八卦哪个是真”,瞬间激起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书的选题很有趣。看目录就可以知道,一共包含6个章节,分别是古代皇帝八卦、千年典故来由、古代美女养成、古代文字故事、古代战争实况和古人生习惯等六个部分。

  比如,在第1章关于皇帝的八卦故事中,作者就用正史记载作为论据,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帝王的真实生活,纠正了许多误传多年的谣言——

皇帝可不只有一件龙袍,还有朝服、衮服和各种颜色的常服可以穿;皇帝、官员平民佩戴的朝珠是有明确划分的,只有皇室成员可以佩戴翡翠玛瑙普通官员只能用杂色珠宝或香木之类;满汉全席不是皇帝要求的,是地方官为了互相把节研究出来的,后来被商家做了噱头而已;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为了玩,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稳固性和文化交流……

  书中从我们对历史和古人的“小误会”引题,然后用正史的内容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前因后果,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就能“恍然大悟”。

这是一本有用的历史书

  《知史》整本书大概是14.5万字,总共220页,因为内容通俗有趣,所以读起来很快。但这种有趣不是肤浅的,而是涵盖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就拿第一章“疯传千年的皇帝八卦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第一节“皇帝的花样宫廷服装秀”来看。我在阅读的时候记录了一下,5页的内容里至少出现了20个知识点。

  包括——

什么颜色是皇帝衣服特有的颜色?答案是“明黄色”。哪个皇帝开始确立天子之服用黄色?答案是隋文帝。龙袍上绣有9条龙,可是为什么数来数去只有8条呢?答案是还有1条龙是绣在衣襟的里面,代表皇帝的自谦。……

  诸如之类的知识点,是我们日常接触过的,但常常搞错或忽略的历史小知识,看完绝对大呼涨姿势

  这些知识点不但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来充实你的大脑知识库,让你在聊天的时候不但能引经据典,还能把典故来源都给说清楚,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更是实用,因为很可能是各科常识题的考点呢。

比如第4章中就提到了许多语文方面的知识点,包括—— 六根清净的六根到底指的是哪六根? 面有菜色里的菜指的是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吗? 中国人姓氏中的姓与氏有啥不一样呢? ……

  书中的知识点超出我的预期,非常之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盈天地之间,反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当然,除了著作都是史学之外,其实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包括穿衣吃饭、婚恋嫁娶,背后都有历史的渊源

  正如《知史》的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在生活中发现古代历史的点点流传,既是了解历史与我们的联系,也不失为学习历史的意义。”

  愿你在了解历史中收获乐趣,在快乐中找到历史的意义。

  作者:半夏微晴,多平台书评人。

  豆瓣&头条号&公众号:半夏微晴的小书房

  欢迎与我一起读书、看剧、谈天说地

  《知史》读后感(四):那些历史书和古装剧里不会提到的生活和细节

  一般,提及历史,我们联想到大多是朝代更替君王的起伏和文化的传承。

  翻开历史课本,我们能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也可获知,天子的耕耘制度的创新;我们也能知晓,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纵观古装剧,我们观看的,是风云变幻的朝代背后充斥着帝王的野心禁锢;我们八卦的,是勾心斗角深宫中也有着情深意切的姐妹情;我们感受的,是英才寒窗十年,却得不到重用,满腔热血只停在心头的愤恨

  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剧;无论是还原,还是改变,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都不算完整。比如,我们常常看影视剧里惊艳绝伦的美人儿,她们妆容背后的化妆品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又比如,现在的我们早晚刷牙来保持清洁,可古人又是怎么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卫生呢?再比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出土文物中的文字大部分都没有标点符号,那古人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断句阅读呢?

  一本由历史分享平台知史所撰写的《知史》书籍,或许就能为我们揭开心中的大部分疑虑

  知史,原本是香港的一个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2015年,由几位喜欢历史的香港年轻人创办。这几位香港人认为,通常大众接触到的历史知识主要都是王侯将相、帝王君臣死板冰冷的知识,即便涉及到文化,那也是跟君王相关联主流化内容。但历史并不仅仅限于此,除了生硬的朝代皇帝变化外,还有着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细小温暖的生活片段。于是,这几位香港年轻人纵横在历史的长河里,提取了停留在历史指尖细微部分,为我们讲述着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侧面描绘出历史鲜活生动的一面

  这些年大火的穿越作品,给身处现代生活的我们带来了一场想象之旅。只是历史太过庞大,展现的内容未能具象化。看着穿越题材作品的自己常常会想,古时的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没有现代娱乐设备的他们究竟是如何度过一天的?今天,我们借助《知史》一书,来看看历史作品描述的生活与古人真正的生活状态相差多少!

  漱口

  现在,清早伸个大大懒腰,做点拉升运动,然后起床。电动牙刷清洁口腔,然后洗脸护肤。接着喝杯温水,煮个鸡蛋再烤个面包早餐准备完毕。再穿衣收拾一下,出门上班。

  过去,古装剧里涉及到古人起床的情景,一般都是简单清水漱口、毛巾抹脸;看了《知史》一书之后,才知道古人也是非重视刷牙洗脸的。

  《知史》一书里讲到,古人一直非常重视牙齿健康问题,也一直攻克牙痛的问题。古人常常用占卜的方式询问牙齿的病症考古学家在研究殷商时期出土的墓穴时发现,不仅有占卜记录,也记录着不少牙疾的案例

  《礼记.内则》中也有提到:“鸡初鸣,咸盥漱”,也就是说每日清晨鸡打鸣,古人起床,准备洗漱。此外,古人还会使用一些中药材来熬成汤水进行漱口,起到杀菌的作用

《史记.淳于意传》里就记载着:“齐中大夫病龋齿,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龋在甲骨文中被写成“齿+虫”,也就是牙齿中长有小虫,龋齿也就是牙齿中有小虫,一旦患有龋齿,便能引发牙痛。古人通常会用盐水、茶、酒、药剂来漱口,因为这些可以起到杀菌解毒的作用,一来缓解疼痛,二来杀死病菌

  但是,牙齿上有一层黏黏滑滑的物质,所以即使有杀菌效果的汤水,但对牙齿的清洁力度也是不够的。《知史》一书讲到,面对清洁不够的情况,古人决定与生俱来工具来清洁牙齿,也就是将手指伸进嘴巴里,在牙齿上抠一抠来清洁。现在的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恶心,但古人的动作是很文雅的,并将其称之为“揩齿”。

  随后,古人将揩齿技术不断发展,并将一些类似皂角、生姜、细辛、荷叶等药材磨成粉并混合成“牙粉”,再用布蘸一些牙粉再进行揩齿。等到唐代末年,古人就不再用手指进行牙齿清洁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就有了牙刷,并且1985年在成都挖掘到的唐代遗迹中就发现了几把牙刷,一手柄,顶端钻孔插入马尾毛或牛尾毛。

  洗脸

  除此之外,古人洗脸也并非是我们在历史作品里看的那样--清水抹脸。《知史》一书提到,古代人洗脸也十分讲究,历代以来还在不断改进洗脸的方式和用品,古代女性洗脸的功夫甚至比现在的我们更为讲究。

  汉代时期,古人发明了“澡豆”这种清洁剂,这也算是肥皂的前身了。澡豆是将猪的胰脏洗干净后研磨成浆,加上豆粉,在切成小粒状。虽然物件小,但也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能使用。澡豆一开始只作为洗手的工具,尤其是厕后洗手;后来古人发现制作澡豆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一些中草药材混入其中,清洁之余还可有其他功效,澡豆的使用便不再局限于洗手。

  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翼方》里便写到了十五多种的澡豆配方,其中有一个是用白鲜皮、白僵蚕、白附子、麝香、丁香等二十余种药材捣碎后混合,再加上胰脏研磨成的浆来做成的澡豆,据说用了这个澡豆洗脸,便可在“十日内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若真有如此功效,那现在我们用的各式洗面奶就拿不出手了。

  可见,这历史作品所描述的细节并不是古人真正的生活。自称“精致猪猪”的我们或许还没古代女性过得精致呢!

  身份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的方言,哪怕仅仅隔着一座山,山两边的人或许就说出不同的方言。当下这样,古时更是这样。以往,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看到全国文武百官聚集朝堂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的画面时,要么画面闪过要么感慨一下皇宫的雄伟。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文武百官是如何交流的?哪怕是女主穿越回到古代的剧情,我们似乎也没有思考过语言沟通方面会存在的障碍。

  《知史》一书提到,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不同的方言体系,不同地方的人常常会因为同一词不同意的情况闹出笑话。虽然我们现在都称之猪,但在古代却有着彘、豕、豨、肫等说法。虽然每个朝代都试图制定一个共用的标准,比如秦代的“书同文”、汉代的《尔雅》一书,但也只是书写字体上的统一,文字读音方面的规范依然很难做到。

  除了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之外,这些全国各地的官员又是如何跋山涉水来到皇城脚下的呢?还是说古装剧中游山玩水、策马奔腾的场景是稀疏平常的呢?

  《知史》一书告诉我们,这些想想就行,古人若是没有身份证明,是哪儿都去不了的。身份证这一东西可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远古先人在踏入到农业社会之后,便有了居所管理的概念;西周时期,户籍制度的雏形便诞生了;战国时期,商鞅推动变革,设计了出行证明制度。之后官员、百姓的出行都需要出示相关文件表明身份,方可同行;汉代,国家更是设计出“公验”的制度,办理可通过各个关卡的身份证“传”;明代后,还添加了容貌一栏,在申请身份证“文引”的时候,不仅要记录个人信息,还要记录身高、年龄、疤痕等容貌特征。

  若我们真的能穿越回古代,考验自己的第一关便是文言文和方言。若自己身份信息在没被记录在案,别说持剑走天涯逍遥游了,怕是连屋门都不敢出了。

  初中开始便学习历史的我们,一直在探究古人的生活。虽然历史已离我们远去,虽然我们也会疑惑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我们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也常常被要求“以史为鉴”,集过去之所成,来达到当下之盛景。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历史。”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课本中的兴衰变迁,我们也要了解古人生活里的细枝末节,拉近我们与过去的距离,也拉近我们与古人之间的距离。

  《知史》读后感(五):《知史》:从蜡祭到腊八,原来祭祀神灵的时候,也要做到仁至义尽

01

  对于很多人来说,历史,就意味着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就意味着埋首故纸堆里的老学究,即使有个别人说自己喜欢历史,也更多的是喜欢那些演义性质的人物评传,或者是野史性质的宫闱秘史。

  正史对于普通人来讲,似乎总是晦涩难懂,很多人可以捧着一本《三国演义》,读到精彩处甚至夜不能寐,但要是面对厚厚一套《史记》或是《资治通鉴》,那就难免会昏昏欲睡了。

  但历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不清楚自己国家的历史,却想要妄谈江湖、指点江山,难道这不是一件很浮夸、很愚蠢的事情吗?读史可以明智,这话真的是金玉良言。多少帝王将相、枭雄奸臣,穷其一生的智慧韬略,也只不过在史书上留下寥寥数十数百字而已。我敢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把二十四史读通、读透,那他一定会受益匪浅。

  2015年,几位香港年轻人有感于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太盛,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希望让更多人熟悉我们的五千年历史,于是他们就创办了一个叫做“知史”的知识分享平台。

  这些年轻人认为:历史不该是冷冰冰的,不该是只关乎治乱兴衰、王侯将相,真正的历史,是先民们有温度的生活和文化沉淀,更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创办几年来,他们积累了许多幽默有趣的历史小知识。于是今天,“知史”这个平台出了一本书,书的名字也叫《知史》。不同于往常我们看到的那些枯燥无趣的历史课本,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读到古人有趣的生活,读到一段有温度的历史。

02

  我们都知道“仁至义尽”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说,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在仁和义这两个方面都达到极致。但你知道吗?这个出自《礼记》的成语,最早的时候竟然是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的。

  《礼记》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各种礼仪和规范,其当有一句话叫:“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这句话当中的“蜡之祭”,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腊月之祭。

  古人十分重视祭祀这件事,在《左传》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战争,可见,在古人眼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祭祀与战争,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不论是祖先、神灵,还是风、雪、雷、雨这些自然现象,在古人的眼中,都是需要毕恭毕敬进行祭拜的事,而腊月作为万物收成的季节,自然也需要一场盛大的祭祀,这就是“蜡祭”。

  那为什么要用“仁之至、义之尽”来形容蜡祭呢?

  在《礼记》中,是这样描述蜡祭的: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

  先啬的意思就是先农,指古代以务农为生的氏族,也就是受到神农氏传承的氏族。据说,神农氏“始作腊祭,以告上苍”,自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百种,就是各种作物的神灵,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谷有谷神,稻有稻神,合为百种。

  农就是农神。我国古代崇拜的农神一般是指后稷。稷即粟,《说文解字》称其为“五谷之长”,是我国古代最早栽培的旱地植物。《尚书·舜典》中提到:“帝曰:弃,黎民祖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这里所说的弃,是黄帝的玄孙,在尧舜时代,掌管天下农业之事,因此他被百姓奉为稷神,也就是后稷。

  至于邮表畷,汉代大儒郑玄指出:“标表田畔相连畷处,造为邮舍,田畯居之以督耕者,故谓之邮表畷。”也就是说,邮表畷是指田间供农人遮暑憩息的凉亭,以及用来分隔和连接田亩的田垄和道路。

  要祭祀的还有禽兽,禽兽本来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但在这里是有特指的,那就是猫和虎。猫可以捕杀偷食粮食稻谷的鼠患,而虎可以捕杀糟蹋田间作物的野猪,因此,这两种猫科动物,也会受到先民的祭祀。

  坊与水庸都是常见的水利工程,“坊”通“防”,其实就是堤防的意思。而水庸则是用来引水和泄水的渠道。古代水患严重,为了避免庄稼作物被洪水冲毁,因此需要在上游筑堤,下游挖渠,以御水患。大禹就是因为治水有方,才受到舜的另眼相看,并成为舜之后的华夏氏族首领,开启了夏王朝的序幕。

  你看,在这场盛大的蜡祭中,需要祭拜的对象有这么多:先农、五谷之神、农神后稷、养家护天的兽类,以及兴修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蜡祭既是为了感谢诸方神灵的庇佑,使得今年得以丰收,又是为了祈求来年仍然能有不错的收成。所以《礼记》才会说:“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蜡祭有仁义之至尽也。”

03

  其实,蜡祭还不仅仅是为了报答那些有灵之物。在蜡祭这一天,先民们会举办一场全国性的祭祀活动,上至天子王孙,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会停工一天,参与到祭祀活动中。

  由于蜡祭是年末最重要的一次祭祀,因此规格之崇高、仪式之盛大,都是绝无仅有的。各地最德高望重的人会带领人们,按照一整套繁琐隆重的仪式,向诸方神灵进行祷告。

  祷告结束后,就是歌舞和音乐的环节了,那些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和小伙子,就开始尽情欢愉,而其他人都可以在歌舞声中,自由自在地聚餐、饮酒——这也是一年当中极少数几个能够放纵喝酒的日子,可以说是举国同庆。

  其实在周代的时候,除了蜡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祭祀祖先的祭典,称为“腊祭”。《礼记·月令》云:“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从这里可以看到,“腊祭”是专门拜祭祖先的。

  这两个祭祀之日,一个用于拜祭神灵,一个用于拜祭先祖,原本是泾渭分明的,但由于时间接近,且名字也非常相似,一个是“蜡烛”的“蜡”,一个是“腊肉”的“腊”,实在很容易混淆。因此,到了汉代的时候,就把两者合并起来,统称为“腊”,每年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即为腊日。

  《说文解字》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到了唐代以后,由于国力日益强盛,与周围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许多源于国外的文化风俗,逐渐传入到中国内陆,并逐渐被包容性极强的华夏文化给同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外文化,这其中就包括源于印度的佛教。

  在佛经传说中,佛教之祖释迦牟尼佛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为了寻求人生的大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一天,他途径位于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又累又饿,加之酷暑难熬,便昏倒在地。

  此时幸好有一位善良的牧羊女从这里路过,她用自己所带的杂粮,加上刚采摘下来的野果,煮成稠粥喂给释迦牟尼,才使他恢复了体力。

  感谢了牧羊女后,释迦牟尼便找到一棵菩提树,在树下结草打坐,并立下宏愿:“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

  经过六天六夜的冥思,最终,在第七天早晨,也就是腊月初八这天,释迦牟尼睁开眼睛,看到初升的太阳,这一刻,他终于大彻大悟,就此觉醒为意为圆满的佛陀。

  于是,在佛教中,腊月初八便被称为“佛陀成道日”。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很多寺庙的僧众会选择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布施香谷和果蔬等物,煮粥供佛。《梦梁录》中对此有所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再后来,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蜡祭”最早的含义逐渐被民众忘记,但“腊八”的许多风俗,却仍然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不得不说,这正是历史的无穷魅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