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20 00:4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摘抄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一):117-看完就会用的思维导图,真的很灵

  https://www.jianshu.com/p/25e051ccd8e6

  以前就有一点喜欢思维导图,觉得一张图呈现很多内容是一种很酷炫的方式,看起来特别高级。在学习了《看完就会用的思维导图》这本书之后,我对思维导图又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思维导图并不强调画工,图只是一种方式,它更加注重的是我们思维的输入和输出。

  思维导图,通过导图的结构将我们的知识系统化,重点化,明确化,具体化。

  看一幅导图,可以回忆起当初我们在看这本书时候的所见,所想,所感,所悟。

  一幅导图里蕴含着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既有自由联想又有逻辑联想,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底层逻辑。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有方法的,我们称为365黄金思考法,它包括三种绘制的类型,6个核心要素以及5步快速绘制的方法,如果你想要,私信我吧。

  在掌握了基本的绘制方法之后,我的思维导图学习之路便开启了。当初在进读书会之初,我便立下了【一天一幅思维导图】的flag,然后发现这居然是催着我去读书的强大动力。因为有导图的呈现,必须要有知识的输入。而以前的我们往往只是一本书一翻即过,最多在上面用笔画一些线,做一些标注,然后也就过去了。

  很多东西知道却并没有做到,那就等于不知道。

  这仿佛是在说,我这一生读了很多很多书,但依然没有办法过好这一生。

  导图就是帮助你在读了很多书之后,怎么样去过好这一生。

  思维导图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

  每一本你看过的书,每一场你参与过的讲座,每一次你学习过的课程,我们都可以通过导图的方式将它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画图的过程便是二次记忆、深入加工的过程。

  二、工作

  工作中怎么样去呈现自己的简历?

  怎么样做时间管理?如何进行目标管理?

  怎么样去做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复盘?

  怎么样去做工作汇报?

  如何才能开展高效的会议?

  怎么样去构想我们的商业模式?

  你都可以用导图来实现!

  三、生活

  想要去超市购物零散的东西太多,想要出门去远行总是丢三落四,来用思维导图制作清单。你会发现原本混乱的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只有体验过,你才会觉得这样一个工具不断帮你升级的逻辑,强化分析总结的能力,更加为你之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行动力打上了一个加速的标签。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二):打破思维壁垒,放下画画心结,从《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开始

  一提起思维导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真是一个好东西,第二反应:我画画不好,画不了。

  今天的每周一本书带来《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书如其名,看完你也可以绘制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系统化知识,又被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

  书中刘艳老师运用了3个数字:365黄金思考法完美阐述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素和秘诀。

  3种类型:全图形、全文字型和图文并茂三种思维导图

  6个核心要素:中心、线、词、图、色、构

  5步快速绘制法:1)选择重要的核心主题来绘制中心图,2)设置逻辑架构大纲,3)拓展相关细节,4)思考信息节点关联,5)添加重点内容图像。

  书中从学习、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列举了可以很多的实例,让初学者可以学的得心应手,用的方便快捷。

  思维导图和我的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听课、计划、读书我都会选择用思维导图输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发现了自己之前绘制的一些误区,更找到了实用的绘制技巧。

01、底层逻辑

  思维导图是左右脑的结合,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链接,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应用了这么久,却一直没有弄懂思维导图的底层逻辑: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结合,同样思考中,运用自由联想和逻辑联想。

  水平思考又称为brain bloom,是一种并联式思考,是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垂直思考又称为brain flow,是一种纵深的思考方式,是思维导图的内容分支。

  这也导致了自己在绘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低级错误:比如分支之间的关系;很少思考信息节点之间的关联;小图标零使用。

2、线条

  以前绘制内容分支经常会从其中的一条分支延展,这样的话分不清线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偶尔会用笔加粗线条,但是看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书中在线条部分讲到:所有的分支线条的起点都起始于大纲主干末端。线条要从同一个点出发来展开,也就是说起点相同,对称分布。

  翻翻自己之前的导图,错误很多。

3、听记导图

  最近课程比较多,听记导图对于我是很重要。在一次次的课程听记之中,基本能够完成同步听记。但是也会存在布局不合理、听过记不住的情况。

  书中有关听记导图的八字箴言,让我能够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

  知己:明确自己想要收获什么,明确自己打算要从哪些角度来收获资讯。

  知彼:事先要明确主题,知道我们参加的讲座或课程的主题和结构。

  眼明: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搜寻课程之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

  耳聪:用灵敏的双耳去捕捉流动中声音的关键点,比如连接词的提示,开头和结尾阶段性的提示语,以及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

  心灵:要用心的思考判断,筛选出关键信息,尽可能的快速的理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借助5w2h发问。

  手快:在心和耳的引领下,要在纸上及时的记录关键词,并用线条适当的进行层次分类,使用精简准的关键词来记录要点。

  之前听课的时候自己也会提前的去看一下PPT或者文字,大概预设整体的主题结构,但是并没有能够清晰的预设自己想要知道什么,所以都记下来并没有自己需要的重点和难点。

  秋叶老师在《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的推荐序里面写到:笨蛋!重点是思维,不是手绘。思维导图重点的是思维,思维,思维。

  芒格在畅销书《穷查理宝典》中就出了多元思维模型的概念,芒格说: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谚语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个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方法。

  与其把思维导图换成一幅很漂亮的画,更应该让它成为你的思维的展现,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展现。

  还在等什么,赶紧来阅读《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吧!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三):《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原汁原味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初给我的印象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和总结,以父子结点+连线+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工作中看到同事使用xmind,mindmanager等工具做出的导图,信息量巨大,也不怎么在意,毕竟用不上。

  后来在一次社群课上,看到有人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对于记忆很有帮助,也就尝试着做了做,结果被别人说成是清明上河图。

  为了真正了解并学习到思维导图的正确使用方式,我买了这本书《看完就会用的思维导图》。

  这本书是思维导图发明人的弟子刘艳写成的,她曾获得了思维导图锦标赛的全球总冠军并指导她的学生同样摘得了这一殊荣,拥有10年的教学经验。

  收到快递的一刻,我急不可待地拆掉塑料包装,翻开这本书,一下被它吓到了。思维导图居然是这样子,还能这样子,这样子怎么学得会?

  书中的思维导图绘制非常精细,全是手绘,和我了解到的通过软件做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我不是学习美术的,也没有画画天分,能完成这一张张精细的绘图吗?

  不过既然买了书,哪有不看的道理,我硬着头皮一页页地往后翻。

  全书200多页,不是很厚,不过内容的丰富程度却超过了我的期待。

  本以为全书一开始就会讲解眼花撩乱的绘图技巧,然而这本书先从“如何读懂思维导图?”入手。

  这么一张复杂的思维导图各个部分都代表什么意思?思维导图的思考方法是什么?什么是自由思考和逻辑思考?

  当你能够看懂一张思维导图后,就开始实战教学了。本书会从基础的绘画技巧说起,分别讲解中心图,线条,主干,分支,关键词以及小图标的画法。

  本书的特点是,所有的讲解都会做成一张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来加深记忆。

  最令我惊喜的地方,也是超过我期待的地方,是第四章开始的案例。作者从学习,生活,工作各个领域整理的思维导图都配有具体的文字说明。

  比如高效笔记整理术,账单统计和基金理财,工作汇报总结,如何做好一份简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等。

  既学习到了各种场合下思维导图的运用,也学到了各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技巧,可以认为是多种原理类书籍的集合。

  对于比较懒的我,虽然不打算按照书中的绘图技巧制作思维导图,但会以此精简的思维方式来制作电子版本。

  打算从源头学习思维导图的朋友,强烈推荐此书;希望通过一本书学到多种工作、学习上的技巧,也不妨一看。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四):是时候使用大脑的“瑞士军刀”了!

  2019年转眼就余额不足,还记得年初时立下的 flag吗?在过去的10个多月里,自己已完成哪些事项呢?其中哪些事项让你印象深刻?在本年度剩余的时间里,还需要做哪些事项呢?需要哪些资源呢?如果遇到阻力,如何去克服呢?这些来自灵魂的拷问,需要大脑的回忆和思考。

  也许,你的大脑在片刻的茫然后渐渐浮现一幅幅黑白或彩色画面,宛如一幕幕默剧,那些人和事裹挟着各种丰富的情绪汹涌奔向你的意识,没有规律、没有顺序、杂乱无章的各种念头就像一颗颗七零八落的珍珠,你需要找到一条细线,把散乱在外的珍珠有序排列、整理,串成美丽的项链!

  是时候使用大脑的“瑞士军刀”了,它就是由东尼.博赞于1968年发现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全球总冠军刘艳的这本《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来了解该工具是如何让我们的思维从隐性化到显性化、从显性化到结构化的。 创造思维导图需要“全脑”协同思维,这与大脑思维过程中神经元在大脑中爆炸性地寻求新的连接相一致。构建思维导图的思维是一种放射性思维,体现了人类大脑的自然功能。

  可能有的伙伴会说,我没有绘画基础画不好思维导图怎么办? 不用担心,除了手绘思维导图,你还可以借助软件来实现,例如笔者常用的是mindmanger 、Xmind等软件,简单好用易上手。思维导图的核心绝不是只是体现手绘技巧,它的核心功能在于呈现思考的过程。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信息,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可分为三步:罗列信息、在信息之间寻找关联、用信息完成决策。

  回到开篇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将脑海中迸发出来的、杂乱无序的想法用关键词或简图逐一罗列,然后用思维导图寻找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做梳理,最终呈现出一个结构化、显性化的思考成果,最终,将发散的思想火花串联成一条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珍珠项链。了解了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后,我们来了解思维导图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中心图(位于思维导图中央,点明中心主题) 2、大纲主干(连接着中心图,帮助我们进行内容分类,由像牛角一样的双线条构成) 3、内容分支(连接在大纲主干之后,承载关键词并呈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条呈现弯而细的单条弧线)。 举一个例子,笔者在一家企业负责培训和人才发展,将规划明年的人才发展项目及相关预算,并做成PPT书面汇报给总经理。就像写作文之前要构思提纲一样,在正式制作该汇报PPT之前,我需要拟定PPT的纲要:该PPT的主题是什么?主要包含哪些部分?每部分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要回答、梳理并结构化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我的思考过程由水平思考法和垂直思考法交织而成,而思维导图的结构正好可以帮助我呈现这两种思考过程。

  水平思考就是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即从一个目标或思维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我要做的PPT的主题是2020年人才发展项目计划及预算,通过水平思考,我将分别从以下四部分来介绍明年的项目计划和预算:概述、项目计划及预算、阶段性工作、需要的支持,这四部分属于并列关系。

  垂直思考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向上或向下,以垂直式纵向路径进行思考,每一个想法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推演性、缜密性和科学性。以第三部分“需要的支持”为例,主要需要决策层、各中心及部门负责人的支持,其中需要决策层哪些支持呢?需要其深度参与。深度参与什么呢?需要他们担任高潜力人才的导师以及确定行动学习的研讨主题,可以看到这些想法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就这样,通过垂直思考,我分别思考了每一个关键词下的具体内容…… 通过刚才的思考,我有了大致的思路,新的问题来了,我应该在思维导图上写下哪些关键词来正确体现思考成果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了解提炼关键词的原则:关键词的选择一般以名词和动词为主,辅以必要的修饰语。因为名词、动词不仅是构成意思的表达的基本元素,更是强烈可视化词语,能够强化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如何判断提取的关键词是否恰当呢? 你可以将关键词连缀起来,看看是否能反应你想表达或原文的中心内容,如果会对内容产生疑惑或误解,则应该重新思考。回到我举的工作汇报例子,在概述部分,如果关键词是“工作重点 核心岗位任职资格”恐怕就会有问题, “核心岗位任职资格”是一个名词,由于没有动词,受众就不明白要对核心岗位任职资格做什么?是构建还是宣贯还是完善?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必须在后面再加一个动作“持续构建”作为递进关键词。

  提取关键词还有一个原则,思维导图的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即:一线一词。这样每一个关键词都会成为一个新的思考起点,借助它,方便我们聚焦围绕这个词产生更多新的想法。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保留思维的弹性空间和思想的通路。 补充两点说明:1、怎么阅读一张思维导图呢?从中心图开始以了解主题,然后从思维导图的右上角的大纲主干着手,顺时针依次阅读。 2、此图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体现我思考的过程及整理后的成果,并没有添加插图、图标或符号,建议大家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按照所需自行添加,因为相较于文字而言,生动彩色的图片对大脑更有吸引力。结束语:思维导图的落地应用除了以上案例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应用场景,例如学习篇:高效笔记整理术 / 读书笔记 / 听记导图,生活篇:出行清单 / 账单统计 / 基金理财 / 日常创意,工作篇:制作简历 / 时间管理 / 目标管理 / 工作汇报 / 高效会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以上场景提供了很多思维框架,例如SCQA、5W1H、STAR、复盘工具和流程、九宫格思考法等等,值得细细品读,如掌握并应用这些方法和工具,一定可以助你提供工作和生活效率。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五):思维导图:让学习和工作更简单

  林骥的第 39篇文章

  0. 序言

  思维导图锦标赛「全球总冠军」刘艳老师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副标题是:如何让学习和工作更简单?

  冲着这个书名和秋叶大叔的推荐,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

  书到手之后,我快速翻看其中的内容,当时心里很纠结,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真的要用手来绘制思维导图?这对我来说也太难了吧?我不会手绘怎么办?花时间去用手绘值得么?用软件画是不是更简单高效?

  我非常羡慕那些手绘好看的人,知道手绘的优势,能够提升记忆,吸人眼球,自己也尝试了一下,但是我思前想后,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我,如果去刻意练习手绘的技巧,估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我来说恐怕得不偿失。

  将来在时间允许或确有必要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去练习手绘,但目前我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允许。

  我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和工作更简单,并不是为了变得吸人眼球,所以,我还是决定采用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层面,用导图工具去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我根据书中的内容,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选了几个感觉对自己有帮助的思维模型,用软件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

  1. 思维导图的 3 个层面

  应用是前台,是目标,只有把思维导图真正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我借用「中台」这个概念来描述「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精髓,就能随机应变。所谓「中台」,是指一个资源整合和能力复用的平台。

  画图是后台,是基础,我目前不擅长手绘,所以用软件工具代替。

  2. 思维导图的 365 思考法

  思维导图有 3 种形式、6 个要素和 5 大步骤,简称为「365 思考法」。

  3. 时间管理

  根据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结合《只管去做》中介绍的 4D 工作法,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面,例如:职业规划、陪伴家人、锻炼身体、学习提升等。这类事情不是非得立刻去做,但是要有计划,并且尽量提早做、用心做,如果长期不做,那么未来堪忧。

  对于重要且紧急的事,通常是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转化而来,由于时间紧迫,需要我们立刻反应、马上处理。我们要想办法减少这类事情,避免产生疲于奔命的感觉。

  对于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其实跟个人的价值观判断有关,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可能会不一样,比如说,有这么一个心理测试题: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同时发生了 5 件事:婴儿哭、门铃响、电话响、你想上厕所、浴缸水马上溢出来,你会先处理哪一个?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要搞清楚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多思考一下自己长远的目标,不要误把紧急当重要。

  4. 个人复盘

  个人复盘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

  我有写反省日记的习惯,每天重点回顾自己的目标与关键结果,把写日记当成与自己的一种对话,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事。

  如果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那么分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追问深层次的原因,总结规律,让自己知道下一步应该停止做什么、开始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5. 小结

  这是我第 3 次参加「秋叶书友会」的共读计划,《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用案例,我选了几个思维模型做成思维导图,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学习思维导图,能够调动左右脑的机能,如果加以合理运用,我认为确实可以让学习和工作变得更简单。

  猜你喜欢

  如何实现增值?只管去做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六):书读的越多忘的越多,试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秋叶书友会#第五期共读书籍:《看完就用思维导图》

  下面进入正文。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读过很多书以后,大部分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大记得清了。比如一本小说的大致剧情线你可能还有印象,但是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你已经慢慢遗忘了。

  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过了一遍这个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容也慢慢从我们脑海里溜走了。

  打个比方,当你忘记了一本书,你才能记住另一本新书。

  如果说我们的记忆量是一个长长的队伍,那么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前面的第一个人踢走,后面的新人才有机会进来。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需要我们真正去读懂一本书。

  先去熟悉书籍的框架是很好的办法,比方说用思维导图来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把它们整理,归纳以及分类,将不同的零碎知识点组合在一张思维导图里。就像一棵大树的枝干,树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而枝干则是你记录的这些知识点。

  刘艳在《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提到了一种框架式阅读法,就是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全书的脉络,制作读书笔记,从而辅助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

01 读书笔记的两种类型

  1、结构式

  适合于脉络清晰的图书,特别是致用类书籍。也就是一些教你提升某方面的技能,或者可以帮你解决一些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的书籍。

  比如我之前推荐过的《七堂思维成长课》,里面有提到人际交往的简单原则,教你如何打造成长性的人脉关系。《深度工作》中则告诉我们每天忙到昏头的生活,其实对你来说一点帮助也没有,是一种浮浅工作的展现,而书里的核心内容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浮浅工作状态变成深度工作的状态。

  这样的书,往往目录的结构非常清晰,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每个章节在讲什么东西。

  中心主题根据书本的内容,提炼一下核心观点,而主干直接可以使用章节的名字或者内容。

  打个比方,《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前三章的目录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直接套用这样的框架。

  2、主题式

  适用于结构不清晰,比如用不同的小主题组成的书籍,小说、杂志等等很多都属于这个范畴。

  这一类图书的结构没有那么清晰,甚至上下两个章节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又或者是用一个个案例和故事组成的,我们很难直接使用书籍原本的框架。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提炼主题。

  中心主题选择从需求出发,比如你看到有启发的点,或者说你想要阅读的内容。大纲部分需要略读每个章节中和你的需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整合。

  比如我想讲的是如何写读书笔记,那怎么选书,怎么买书都不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看书的时候直接跳过就行了。

  继续用刚才《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第四章的目录来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篇】底下,制作清单,账单统计和基金理财,创意思考这三块内容之间其实关系不大,但是经过我们的总结和概括,统一归类为【生活篇】就可以了。

02 绘制读书笔记的步骤

  用上面这种方法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大脑在进行思考和输出的过程,下面来看一下画思维导图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的,统观全局。

  带着看书之间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快速略读一遍书籍的封面,目录、推荐/自序、后记等等。

  这些部分包含了大量书籍内容的剧透,在开始阅读之前,对内容和自己的需求进行一个匹配,做到心中有数。

  选出我们需要阅读的章节,让时间花在真正需要阅读的部分。

  步骤二:快速浏览,标记重点。

  确定完阅读目标,我们就开始迅速进入正文部分,重点关注步骤一选出的章节。阅读的过程中,抓住章节中的开头和结尾,大小标题,粗体字,并在思维导图上进行记录。

  开头和结尾往往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大小标题是段落内容的总结,粗体字是全段中作者觉得重要的内容,抓住这三块内容,基本上书籍重点就跑不了了。

  步骤三:精读重点,绘制导图。

  抓完了重点,下面就要开始精读了,把这些重点部分重新认真地阅读一遍。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们不能光是记录书中的原文就行了,而是要有自己理解后的想法和感受。

  因为抄写这个过程是机械的,我们完全可以不思考,这样就有可能不能真正地理解某个知识点,产生一些我看过了就懂了的错觉。

  这个步骤其实就是不断带动自己的认知升级的过程,而且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读书笔记,才是你的读书笔记,而不是像工厂里流水线产出的标准化产品。

  步骤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敲黑板,接下来是重点,思维导图不是画完了就结束了,一本书也不是看完了就可以了。

  我们总结或者提炼来的内容,是要真正能帮助自己去提升某项技能,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把书里的知识放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做一个实干家。

  鲁迅说过一句话,别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一个获取信息—提炼精华—内化知识—实践应用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着急把一本书看完,然后把阅读的数量当成我们的成就。而忽视了是否在书中获得了收获和启发,只是单纯地记录了一些书中的金句,没过几天就遗忘了。

  而如果用思维导图去做读书笔记,里面的内容其实都是你读书时产生的感悟和收获,不仅仅有思考,还有如何行动的方法,我们可以真正去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的读书笔记才是更有温度和深度的。

作者:潘大帅,一个没有感情的读书机器,帮你推荐最靠谱的书籍和最实用的阅读技巧。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七):真的是拿来就用的技能

  自从有了孩子,随着家务琐事越来越多,脑子越来越不够使,”一孕傻三年“的窘境,已经延续到了了傻N年。

  明明前一秒想着去柜子拿个文件,转手拿个钥匙就忘了;一不小心被领导点名即兴发言,可是大脑却像短路了一样,错过了表现机会不说,还给人留下傻笨痴的印象。

  更让人抓狂的是,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常常陷入大脑堵塞状态,组词只能想到最常用的几个,解题除了参考书本上的解法,似乎也想不出来其他,写作文也就那些干巴巴的套路......

  长此以往下去,不仅引发自我否定,甚至怀疑是不是脑子有”病“了?另一方面,更怕耽误孩子的思维成长,怕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越来越僵化。

  这样的”病人“不止我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

  对这种“病”,我们常常归结于年纪大了,脑机能下降,虽然无奈,也只能听之任之。

  其实,大脑和身体机能一样,用进废退,需要采用科学的练习方式,而不是傻傻地重复练习。

  今天推荐一种大家熟知的工具——思维导图,利用其中的两种训练模式——联想开花和联想接龙,只要你坚持练习,大脑会越来越灵活,你的联想创意能力一定会”思如泉涌“般流淌出来,也会帮你找到更多学习乐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提到思维导图,市面上书和课程都那么多?选谁合适?

  曾获得思维导图世界冠军,被博赞誉为“思维导图领域最出色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刘艳提到思维导图核心的功能在于呈现思考的过程,而不在于画的多么漂亮,这点与我的观念不谋而合。

  在其新著作《学完就用的思维导图》中,从学习、生活和工作三个角度,重点阐述了思维导图的落地应用。书中包含来自企业员工、学生和作者本人的近150张手绘思维导图,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不同场景下的实用解决方案。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刘艳 著

  我们具体看看两个思维训练工具的应用。

  工具一:联想开花(Brain Bloom)

  随着我们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学习越多,难免会被困在条条框框中。

  电视除了看节目?还可以做什么?

  排骨除了红烧、蒸煮,还可以怎么吃?

  节日除了买买买,还可以怎么过?

  去图书馆除了这条路,还可以怎么走?

  ......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一些老套路,或者大脑一片空白,不妨坐下来、深呼吸、放轻松,试试用联想开花(Brain Bloom)来做一个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联想练习,进入水平思考模式,找到各种可能答案。

水平思考就是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即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 思维导图的发明者博赞先生称,这种水平思考的方法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所以他称它为Brain Bloom,意思是思维绽放、联想开花,拓宽思考的宽度,即针对同一个中心主题,产生很多想法。 ——来自《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就以”桔子“为题来说,不同的人可能做出来的联想开花结果完全不同,一个吃货可能联想到的是桔子的品种和味道,一个科学家联想到的可能是桔子的结构和成分作用,一个孩子想到的可能是桔子有关的故事,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会发现桔子很多有趣的地方。

  联想开花最大的特点是不受限制,想法越多越好,即使看起来很疯狂的一些点子,有那么一点点不可能、怪怪的、愚蠢的想法,也不要排斥它,说不定一时的突发奇想也可能变成令人惊艳的新产品。

  除了用来收集点子,当你和他人有分歧时,还可以用联想开花来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星期六下午,你和朋友约了一起出去玩,可是你们两只想做的事情不一样,怎么办呢?

  不管听谁的,总有一样觉得自己在配合对方,搞不好会有委屈感,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此时,不妨两人坐下来,一起玩一个联想开花的游戏,题目就定为”星期六下午想做什么?“

  从上两张图可以看出,很容易找到共通点,比如黄色区域的逛街、逛唱片行、逛书店,三项活动可以一并完成,只需要找到一条同时有唱片行和书店的街道就可以完美解决,说不定两人讨论后,发现大家的出发点只要出去逛逛就能满足了呢。

  如果你们做了七八个还是没发现有一样的想法,可以继续往下想,试试看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做的练习数量越多,你会发现思维的广度越广,也越容易发现和别人相同的点。

  这种练习,会帮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提升创意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它好比一个望远镜,把我们的视野放大,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选择更多,格局也更大,不再做一个小气的人。

  工具二:联想接龙(Brain Flow)

  联想开花帮助我们广撒网地收集新点子,如果要对一个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此时需要更收敛、更系统,我们需要用到另一个思维工具——联想接龙(Brain Flow)。

垂直思考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向上或向下,以垂直式路径进行思考。其特性是思维的延展具有逻辑性、推演性、缜密性和科学性,又叫作逻辑思考或纵深性思考。这种思考模式所产生的想法通常会更具有系统性、正确性和普遍性。 博赞先生认为这种垂直思考的方法非常像流动的泉水,所以称它为Brain Flow,意思是联想接龙,又称思维飞扬、深度思考,联想接龙要一个接一个,每一个想法都是从前一个想法中联想出来的。 ——来自《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比如给你一个主题”米饭“,你可能马上就想到碗,由碗就想到筷子,以此类推。

  不同的人联想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比如同样以”书本“为主题,有写读书笔记习惯的人可能会联想到:书本——读书笔记——新媒体——公众号——流量——广告——赚钱,而不太喜欢看书的人可能想到的结果是:书本——打瞌睡——做梦——游乐园——过山车——尖叫。

  不要担心,这些结果不代表你就是错的,也不存在好坏之分,这个”不一样“只是代表了生活的经验不同,以及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联想接龙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清晰地反应了你的思考过程和路径,就好比你走迷宫,每一次思考过程都是你走过的路,每一个思考结果就是留下的路标,如果让你按照路标原路返回,将容易得多。

  如果做过类似的联想接龙练习,你将发现,对这个导图,你不需要费力地复习,就可以做到倒背如流。

  发现它的绝妙用途了吗?

  将联想接龙用于增强记忆,可以事半功倍。最强大脑的记忆大师们大都采用了类似的训练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pen这个单词,联想到pencil;可以根据father这个单词联想到grandfather等等。还可以用字母接龙记忆法,例如,bag—girl—lion—night—tiger—ruler等等。

  思维导图这两个工具简单实用,不仅帮我们理清思路,增加记忆,更重要的是帮我们找回丢失已久的想象力。

  如果你还有疑惑,不相信它的威力,不妨从最简单的开始,在纸上随意写下一个单词,开动你的大脑小马达,看看你的思维能走多远吧!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八):请查收,你有一个快乐学习的方法

  从2018年学习思维导图至今,差不多快1年了。在这一年中,思维导图对我的改变太大了,从工作到生活,从生活到教育小孩,甚至有时候,你慢慢会发现,你看待世界的眼光都改变了。而这一切都源于,走出舒适圈,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很多小伙伴问我,思维导图适合哪些人学习呀?

  我的回答是:适合所有人学习。

  为什么呢?

  我们常说,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教会他一种工具。没错,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告诉你怎样才能高效学习、快乐学习的工具。就像一本字典一样,没有人会问字典适合什么样的人用。

  1、了解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的东尼·博赞先生在1968年发明的,一开始只是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来进行学习的,后来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1974年,思维导图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做老师的朋友说,全国的小学生都使用同一种教材,而在今年的新教材中,思维导图已经出现了。

  为什么小学生的教材中都开始出现思维导图了呢?

  因为思维导图是一种全脑学习方式,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被称为“逻辑脑”,擅长语言、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被称为“感情脑”擅长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等。虽然各有所长,但是我们所有的精细动作等都是左右脑是协同工作来完成的。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并不存在左右脑明确分工一说,只是各有分工和侧重点而已。

  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线潜能。

  2、思维导图绘制6要素

中心图

  它是整幅思维导图的焦点,绘制时最好选取与中心主题内容相关的第一次联想到的图像,也就是第一印象,这样便于直观理解与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一般选用A4纸绘制思维导图,中心图绘制时位置的选择可以使用折叠九宫格的方法,纸张中央的九分之一处就是中心图的位置。

  很多职场认识可能会说没那么多时间来绘制复杂的中心图,别担心,专门给大家提供了几种万能模板,

线条

  线条的轮廓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纲主干的线条,另一种是内容分支的线条。

  我们主要来说下大纲主干的线条,大纲主干的线条必须与中心图紧密相连,连接处不能断开,因为断开后,我们的相关想法就会被切断,就好比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被突然打断了。

  小伙伴们在绘制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和喜好,在牛角内画上不同的图案,是不是很漂亮呢?

关键词

  关键词被称为大脑内部信息提取的“搜索引擎”,它是一段话中最具概括性和总结性、能够唤起大脑精准回忆的词语。

  关键词的选择一般以名词和动词为主,辅以必要的修饰语,强化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绘制的时候,原则上是一线一词,最好在4个字以内;英文的关键词则要求一条线只承载一个单词。

小图标

  小图标是指针对思维导图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我们可以采用视觉元素来凸显重点的做法,一般画在关键词的旁边,可以是代码、符号等。运用图像语言,可以使信息更加精准。

颜色

  人类天生就是喜欢颜色的,人眼对颜色的敏感度高于对文字的敏感度。颜色除了感官上能给人带来乐趣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刺激感官能让我们印象深刻。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中心图要有三种以上的颜色,而且一般最好使用三原色:红、黄、蓝。

  线条的颜色使用要求一个分支使用同一种颜色,不同分之间最好使用对比色,冷暖色交替的方法,便于区分。

  关键词的颜色,一般与分支颜色保持一致,当然也可以全部使用黑色,没有强制性要求。

  小图标使用“跳色”,就是要与所在线条、关键词的颜色有所区分,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创意、增强记忆效果的目的。

结构

  结构是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体现了一个人的结构思考力。那么什么是结构呢,我们举个例子说明,请看下图,数出有多少个黑点。

图片来自 刘艳《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如何快速数出有多少个黑点呢?请看下图

图片来自 刘艳《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这就是结构的力量,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就是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思维到途中,我们将信息资料以明确的逻辑顺序排列,并进行分类,厘清相应的结构关系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导图信息中信息资料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我们结构思考力的一种方法。

  3、思维导图可以用在哪里?

学习篇

  高效笔记整理术

  传统的线性笔记是这样的,是不是似曾相识,而且大部分同学记了之后就再也不会看第二遍:

线性笔记

  如果你这样记笔记呢?所有的重点一目了然,层次分明。

图片来自 刘艳《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度过数百本书之后,大部分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被遗忘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只是把内容换了个地方,并没有将其吸收和内化。

结构思考力读书笔记

  那么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一本书的有用信息,讲散落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简单地来说就是提取信息――提炼精华――内化知识――实践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把一本书中有用的信息真正内化为我们的知识。

  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有两种方法:结构式和主题式,当然还以用感想式,就是把自己读完一本书的收获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认为这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最有用的一种防范。

生活篇

  制作出行清单:

出行清单

工作篇

  四象限法做时间管理:

图片来自 刘艳《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有了思维导图,连学习都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儿。

  如果你也想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那么有一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刘艳老师的《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

  刘艳是2016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的世界总冠军,2017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中国区总教练,2018第十届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总教练,《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的作者,中国大陆首位女性思维导图官方注册导师ThinkBuzan Licensed Instructor(TLI)思维导图授权认证导师。

  快来开启美妙的思维导图之旅吧!

  下图本人是读完这本书后以“我的收获”为主题绘制的一幅思维导图,在此呈上,请大家批评指正。

学习收获

解读:我的这幅思维导图,中心图是一堆瓜果蔬菜,代表我这次共读的大丰收。共有5个分支,分别是从绘制、阅读、记忆、结构这4个角度,通过旧知与新知这种对比的方式来说明我的收获。最后一个分支是未来思维导图之路的一个规划,希望有机会可以参加刘艳老师的面授课,继续精进,把思维导图真正为我所用,并传递给更多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