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桥村》是一本由顾湘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赵桥村》读后感(一):我向往的《赵桥村》
读完作者写的《赵桥村》,真的写的太棒了。在没有完全被城市化的小村落,总会有善良的邻居,大家愿意彼此分享,种点蔬菜,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在那一个个小院子里,总有不同的悲欢离合,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台舞台剧。我一直以来都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小院子,养养花草和小动物,种点蔬菜,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剩下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
《赵桥村》读后感(二):碎碎念太难受了
第一篇邻居,感觉她真的好闲,想想要是有个人这样窥探我细枝末节的生活,而且以一种冷眼旁观的笔触写下来,就特别不自在。另一点是文字读来感觉语气很凶,我感受到的是对邻居的嘲讽,所谓一个人的怡然自得,就像是对一些苍蝇小事的自顾自意淫。其实这些观察,集结起来写个小说是不是更好?不过,很多句子和比喻还是不错的,最后一段对飞蚊银河的描述我很喜欢。
第二篇赵桥村,看到后面我真的要崩溃了,不知道因为我是理科生,还是因为很久没读散文了,我觉得这就像是一篇没完没了的碎碎念,想到哪儿说到儿,没有一点逻辑,读不完,弃了
《赵桥村》读后感(三):单纯的喜欢顾姑娘
从《好小猫》知道顾湘,和她的猫。看了她曾经的网名,紫霞,隐约感觉似曾相识,但终于不确定,也无必要。因为就是单纯的喜欢,她的文,她的画,还有猫。 无论她在上海的弄堂里,写她家位于鲁迅故居对面的老房子,各种邻居;还是在赵桥村,住在更老的有三棵广玉兰的院子里,写村民、猫、狗、蜂,拆迁、烧垃圾、过台风…白描线条,勾勒出她的生活,不是那种身份意识的强烈表达,更与畅销书体绝缘。 就在那些散淡的文与画里,你看到她在温和的坚持着自己,画画,写字,养猫;也真实的活在粮食、劳动、网购里。 并不愿意以女作家来称她,但她确是我心目中那个灵性的写作的美好的姑娘的样子。 她只管出书,厚薄大小都好,我都会来读,好像默默关注着的远方的,或者,梦里的,一位朋友。 2019年,与顾湘的重逢,幸会。
《赵桥村》读后感(四):苦中作乐 生活嘛 有苦就有乐
听这书名,以为是描述美好田园生活的小书,大概讲述的是在村子里远离世俗的生活。实际上却不然。 赵桥村是远离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城中村,这像是被抛弃的地方。这里的村民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上海人。但大家虽然有些许无奈但都很认真的在活着,比如开面馆兼顾复印店的老板,捡破烂的一家人。 他们其中有很多善解人意招人喜欢的村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作者描述跟热心村民的互动,出门买东西遇到老奶奶给她玉米,遇到热心人顺手给她想要的东西,他溜猫的时候,邻居让她帮忙遛狗,并用苹果作为答谢那一段。真的很想RPG游戏,欢乐的不太真实。 但也有不那么好的邻居,帮忙联系砍树的人居然坐地起价。取快递时候遇到问东问西喜欢打听的八卦老婆婆,喜欢占便宜的村头大妈。 作者是个画家,将赵桥村中祖传的三层楼房子中的一小部分收拾整理成工作室,并且生活起居都在那里。非常的不方便,老房子还阴森,破旧。 她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跟突如其来的暴雨暴雪组斗争,跟要来搭窝的蜜蜂斗争。总之是条件很恶略,不太舒服的乡间生活。 作者苦中作乐。居然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工作,我很佩服,而且还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发现破败中的希望。
《赵桥村》读后感(五):读后感
我是很喜欢顾湘。这本小书我一口气就看完了。很好看的。很灵的。
我也看到几个短评说了不好的话。可以理解的。我觉得我可能是有一些些粉丝滤镜的。但是确实是好看的。
这本小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画,关于住宅空间的视觉感受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在上海市区住的房子时候的一些事情一些邻居。里面讲一个被遗弃的白猫,我看的有点想哭。顾湘写场景写感受很好的,有点点张爱玲的感觉。写景色写色彩也很好的,而且还知道很多植物和动物的真正的名字,很厉害的。
第三部分是在村里的生活。很有趣的。我小时候就是在村里生活的。住自家造的2层楼,两上两下,有大院子,有水井,有葡萄架,有枇杷树。夏天台风的时候,就把院子的菜淹了一半,门也出不去了,水太深,要从侧面围墙翻出去上学。村里的路下雨后都是泥泞,一脚下去都陷在泥巴里。
顾湘的村居生活很真实的。也诗意。因为她本身就是活灵活现的人。好玩的。我一直follow她的微博的。怎么说呢。有人说,大龄未婚单身女性没办法像同样情况的男性那样潇洒。我觉得顾湘就很潇洒的。
第四部分就是单独的讲台风吹倒了玉兰树的故事。其实她可以写的更小说一点的。但是人家不。就是随手散文叙事不行嚒。我觉得很画面很好看的。
怎么说呢,作者的人和她的文,还有她的画是一体的。她是一个明星啊。就是有这样的人的。她写点什么,画点什么都是可爱的啊。
《赵桥村》读后感(六):具体的乡村生活
翻完顾湘这本《赵桥村》,很快,因为是A6大小薄薄的一本。
在拆开包裹看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奸商”这两个字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没曾想细细读下来,竟然感觉蛮有趣。
《赵桥村》主要描写了作者住在上海山阴路老房子里和搬到赵桥村以后的生活,不难猜出,村里的生活总是更加有趣。看下来,很容易就发现村里的生活也是百转千回。
作者在赵桥村住的老屋,下暴雨漏水,打雷跳闸,年久失修,在台风天更是风雨飘摇。还有她笔下那些村里的邻居,互相馈赠田间地里的作物,一起唠嗑、打麻将、洗衣服、跳广场舞,全都是我熟悉的乡村生活。
当然,还有另一面我熟悉的乡村生活:剖开电线里的铜丝可以废品回收,夜晚空气里弥漫着燃烧塑料的味道,家门口总是被挖走的太阳花,以及逐渐从田野变成水泥地的厂房。
作者写自己如何预判、如何屏气、如何躲避浓烟,下雨天如何接水、如何清理起泡的墙壁、如何修整房屋,如何跟楼下的野狗、窗外的马蜂斗智斗勇。
乡村生活原就是这么具体,可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多么难得。
乡村正在逐渐消解。不只是城市的近郊,几十公里外老家的河水早已经不再清澈。
我时常忍不住想,到底要走多远,要翻过几座山才能再次看到清澈的溪流和一望无际的田野或是草原。
《赵桥村》读后感(七):画家眼里的村庄不只是风景
“我每天穿过枯枝败叶和断树堆,觉得这像一个显著的迹象,关于无常和事物注定的衰败,大自然和人世间无可挽回的各种分崩离析。” “生活令人紧张但仍充满希望,新的生活渗透进来。” 冲着顾湘的插画买的,本来以为是一本图册,结果是插画和散文合集,插画是我喜欢的风格,文字内容说实话之前读了好久都没读下去,不是因为文字矫揉造作,纯粹是有一点散,前面两篇的叙事手法一会聚集一会散乱再聚集,如果心静不下来的话,就可能像我之前那样读了许久都没读几页。 在这个在家自我隔离的期间,选择在阴天的傍晚耗费一整段时间去阅读这本书,我觉得这个决定挺对的,一口气读完更能体会作者描绘的上海郊区村庄的变迁情景,时代日新月异,我们活着的证明伴随着无常止不住的挣扎为了活着。 看完这本书后再回头去看前面插图,更能理解画面所表现和传达的,那些文字就像是那一幅幅画(完整的全图和切割的细节图)的注解。
《赵桥村》读后感(八):我读《赵桥村》
开年看完了三本书,有一本算是准自然文学作品,顾湘的《赵桥村》。
这差不多是一本散文或者随笔集,分三篇。第一篇《邻居》回忆城居生活,包括童年时的里弄和后来居住的公寓;第二篇《赵桥村》是全书的主体,记述了作者在上海郊外的村居生活;第三篇《台风》讲2018年“温比亚”台风登陆与赵桥村院子里那棵广玉兰的故事。 外封与腰封上的宣传语是这样的:“在废土和科技交织的21世纪田园,书写关于季节与自然的终极浪漫””都市与郊区日常的咏叹调“”当代生活的残破与宇宙永恒的神圣“......夸张归夸张,倒也切合全书气质,理想国搞宣传的水平确实不一般。 用我自己(贫乏)的话讲,顾湘是敏锐的自然观察者,她描述了不少园艺植物、野草、农作物、鸟类和节肢动物,能看得出热爱积累而成的熟稔。比如她这样写白鹡鸰:“以前它们在这里玩,小长尾巴上下摆动,窜在空中时像一尾小鱼,忽上忽下,翅膀快速扇一扇收拢窜一窜再扇一扇,鸣声清脆如小哨子。”认真观察过白鹡鸰的人都能够会意,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生动的。 不止准确生动,顾湘笔下的花鸟草虫还带有一种童真的诗情,这一点往往是生态学专业出身的写作者难以达到的,被屡屡称道的灵气我想也是指这个。“广玉兰的雄蕊掉在花瓣盏里,有点像玉色的一截一截断香灰”“云在菖蒲和野茭白间游来游去,鸟啄食它,仿佛尝了就更擅长飞”,美得不行,还有种未被时间磨砺消损的天真,再给我十辈子我也写不出来。 可赵桥村大抵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美,一个普通的近郊村落,和中国其它正在消亡的村庄不会有太大不同,书中也写到了断电,写到了漏雨,写到了台风掀翻院子里的树和烧垃圾的气味,以及邻里的龃龉和人性的幽暗。有些眼睛和心能从庸常中看到最丰富的美,实在不美的地方,也赋予其深深的理解和慈悲。 这本书我给了五星,因为它几乎抵达了我心中的某种理想境地。真实的生活总是艰难,每一个别处变成此处都仿佛完成一场祛魅,露出的都是琐碎无聊不堪持续的模样。除了努力将自己置于看起来更好的处境,内心的安宁平静、能够潜入任何生活的的包容与慈和才是推动生活继续的巨大力量。 期待有一天,我也长出这样柔软细密的触角,慢慢伸开、轻轻触碰抚摸周围的一切——不论花朵还是瓦砾,然后将它们用爱与理解一一编织包覆,那时世界处处可爱,没有什么会是生之痛楚的来源。
《赵桥村》读后感(九):让人不那么舒服的乡村,让人紧张却有希望的生活
在烦闷的夜晚拿起这本小书,心竟也慢慢静了下来。
赵桥村的顾湘,听上去是个好汉的人,写了一些让我觉得又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一听赵桥,我就觉得耳熟,再看她写的去顾路老街买种子,去金海湿地公园和高东生态园,我就知道那是离我外婆家不远的乡村。
说是乡村,那里更像是城市的弃子。还有残存的乡野之趣,是留守在那里没运气拆迁的农人精心维持的结果。但抵挡不住围城,就像顾湘写的垃圾一般的汽车城,外婆家那里是自贸区的集装箱,黑压压的工业的海,把留守在土地上的人困住了。村里没有什么生气,多是些老年人住着,再就是周边工作的做小生意或者工厂打工的外地人,租一间屋或是一个院子,脏兮兮地过,悄无声息地又被清退走。路上都是一次可以装十几辆豪华汽车的拖车,衍生出来给他们加油和吃饭的摊位。马路是又宽又新的,但没什么车子和人,在那里走的时候我常常有种苍凉感。
顾湘注意到了,这里的人把进城说成“去上海”,说得好像这里不是上海一样。确实,谁能想到上海还有这样的地方呢。它已经衰败了,也失去了土地和人,无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明珠和榜样。多得是垃圾,那些不断被人生产出来又遗弃的垃圾。人活着太消耗了。
乡村并不都是淳朴的。有讨厌而势利的邻居,也有不把你当村里人的老资格。乡村人打死蜜蜂马蜂是不会犹豫不会有怜悯之心的。觉得树不好,就砍树。觉得狗不好,就把狗丢掉。乡村崇尚的是实用主义,是不落人后的有面子,是让人背脊不那么舒服的一种存在。
但乡村也是热情的。就像顾湘写的rpg游戏一样的“领任务”,走出去,白相白相,然后就从这家领会一包玉米从那家领回一点水果。大家给来给去,才是乡村的规则。在路上走动,让人看到你,总比一个人窝着神神秘秘要受人认可。乡村也会有向往生活之外的趣味的人,像那个自己写小说、借书看的小卖部老板。
乡村更多的是虫,树,花,草,动物。看顾湘写她怎么和家里的飞虫和蜜蜂斗智斗勇,看她认真地写出很多我连读都读不出来的名字,就觉得这个人心肠真好。她说的对,很多时候暴力是源于恐惧,我怕虫,所以才常常靠雷达救命。但在乡村生活,你怎么可能不和虫打交道?你还要和动物打交道。喂养好自己的猫,照顾野猫,以及和那些抢占地盘半夜捣乱的野狗树立威信。这部分的生活,顾湘写得认真、仔细,还是让都市人群心生向往的。
最后想说,赵桥村其实没那么远,也没那么玄乎。但凡是读了这本书想要去看看的,我拍胸脯保证你们都会失望。
《赵桥村》读后感(十):像一首田园挽歌
初秋的夜晚很快就读完这一本精美的小书,恬淡优雅又不乏思考的散文,忍不住在心里勾勒起赵桥村的风貌,好像把我也带回了曾属于乡村的童年,那些充满活力与野趣的日子,可以让人的心像土地一样坚实起来。
“人像草一样沿路生长,也长在田块边的罅隙里,在永久农田的深处。”
说实话,我属于沿路生长的人,不是偏爱城市的喧嚣,但离家近的地铁和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让我有安全感,偶尔去远方的山河湖海只是为了一时的放飞自我,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我没有一处位于城市边缘的祖宅供我「归隐」,羡慕作者可以在上海郊区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根据地。
我有一个舅舅退休后回到农村的老宅,翻新祖屋,加装现代电器,重整藩篱,种起了各类时蔬:豆角——长长的挂在架子上、青椒——比超市里卖的要辣很多、白菜——长长来不及摘就烂在地理、玉米——常有人偷、花生——拔出来带很多泥,每隔一段时间就送一批新鲜瓜果蔬菜去城市里的亲戚家。离城区也就20分钟的车程,却可以拥有“种豆南山下”的诗意。
有时觉得人亲近土地是一种天性。反正我就是这样,住在高24层的公寓,阳台种满了可以四季开花的植物,很爱藤蔓系,绿色爬满墙壁可以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这辈子的梦想是能买到一处带院子的别墅,可以种菜,可以种花,可以养猫,可以养鱼。
“无常和事物注定的衰败,大自然和人世间无可挽回的各种分崩离析。”
很难说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是好是坏,有些作者在表达此类观点时难免有“何不食肉糜”的嫌疑,赵桥村的顾湘表达得就很平缓。拆迁、垃圾焚烧、黑烟……这些无疑是丑陋的,如果说城市的扩张毁灭了乡村的宁静,不如说人类的发展注定是以攫取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最近有看见一种观点,地球已经在这个宇宙亿万年了,人类短暂的历史对地球的历程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与其说拯救地球,不如说是拯救自己。没错啊,哪怕地球上的植物死光、冰川融化,地球依然是地球,人类却注定灭亡。
我想,顾湘在乡村与城市的缝隙间寻到了一处舒心的小窝,哪怕偶有马蜂侵袭,偶有台风肆虐。《赵桥村》像是一首田园挽歌,缓缓述说她的生活,她眼里的世界,不去振臂高挥,也不去竭力呼喝,这个世界是这样,那就这样吧,猫啊狗的,自有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