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色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8 03:5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色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色气》是一本由[日] 九鬼周造、阿部次郎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色气》读后感(一):儒家与心学结合的果实那么相似

  这并不是简单易懂的科普书,而是正儿八经的专业书。非常学术专业地介绍日本的“意气”文化,从哲学、美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一个独具东方特色甚至是日本民族特殊的文化形态。 “意气”对日本社会以及文学的影响从它诞生到现在都在发挥作用。 这本书所展现的江户时代总让我想起明朝,心学的流行,城市的发展,商业经济的萌芽,市民阶层的壮大都能让当时社会产生属于商人的独特文化,明代的小说如此兴盛,西门庆、杜丽娘等形象的诞生,就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上开出的花朵。就像游里,这个被当时人们称为恶所的地方,恰恰开出了属于江户时代的恶之花。 还有一点是相通的,江户时代的日本受儒家和心学的影响很深,夫妻相敬如宾没有爱情,立嗣有后是结婚最大的意义,这就让他们基于两性爱情的性欲得不到满足,但又想追寻内心,因而产生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游里文化。

  《日本色气》读后感(二):“人如同落日,谁也不能不沉入地底”

  “日本辞书对‘色気’的释义一般是:1.色调;2.可爱之处、风情;3.性感魅力。这些都是‘意气’的表征。”——引用这段译后记是为了说明,这真的是本一本正经的书。

  译者在导言中对日本“色道”中的几个概念作了解释,主要集中于“意气”及与其相关的几个近似概念——“色气”也是“意气”的派生概念之一。这本书其实也可当做日式美学的一个特定方面的小讲座来看吧。

  正文部分是两部美学文献的译作。九鬼周造的《“意气”的构造》主要分析了“意气”的语义构造,关于具体什么样才算“意气”的例举分析很有东方美学的趣味(和迷惑感):竖条纹的和服比横条纹更“意气”;茶色是“意气”的,因为“它一方面是一种华丽的色彩,一方面却又降低了饱和度,从而表现出懂得‘谛观’的媚态和纯洁无垢的色气。”篇幅略长些的阿部次郎的《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则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复习江户时代的“好色”文化,有点从《金瓶梅》里看明代社会的意思,只不过作者的关注点并非是一部作品,而是以江户时代的游廊、嫖客、文人等为对象。对游女与“恩客”之间的情感互动、世人对游女的期待、以及时人对道德的关注角度都很有趣。

  《日本色气》读后感(三):露骨与点睛

  坦白说,这两本书,导读部分比正文要好。侘寂,幽玄和物哀,是日本美学三个很重要的概念。色气其实相对而言排不上号,但提出来写它,免不了和它香艳的瞎想有点关系。 色气和侘寂都可以是一种状态,色气源自日本的游里文化,也就是妓院。因为游女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空间上的压抑,使她们只能在当好女人这件事上得到爆发性的释放。她们要将女性的柔,女性的媚和女性的傲,充分拿捏到自己身上,这样才能让富豪在她们身上体会到家中妻子不具备的不食人间烟火气。但你要把她们想象成是只想傍大款的人,那就是你不够色气,层次低的表现了。拥有极致的魅力,却又不依赖于此,一切拿捏有度,这就是色气的核心内涵。(其实吸引人的女性,大多很色气) 再说侘寂,侘寂我认为要比色气层次高,虽然日本人并不会这么排序,给审美排序本身就很荒谬。侘寂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成年累月置身于繁华中,那么他会失去对繁华的感悟能力。所以需要以一种近乎苦行的态度来恢复你感知美的能力。所以侘寂的美学表现都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样子,很多日料店和茶馆,基本都是按照侘寂的感觉来布置的。 我觉得这两本书8.6分应该到不了,7.6还差不多。导读虽然切中要害,但是描述太过露骨。正文虽然底蕴深厚,但是不够点睛。这样大多数人看完了会觉得,色气是什么?侘寂又是神马

  《日本色气》读后感(四):这是一本令闲置肉身数十年的中年少年突然想涂身体乳的书。。。

  去年缠绵病榻半年间读完,正是生命混混不振之时。

  也是佩服日本人蜗牛角里做道场的能力,方寸间自有乾坤。书的品相极美自不必说了,更是极喜欢的友人相赠,犹不可辜负。

  “色气”是什么,作为一个精细的理论作品,将它与“粹”与“谛观”等近似概念细细相格,有源有流,有交融有分野。然而,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肉身与灵魂的小书,不如说,是日本人擅用的tricks之一,将“肉身”与“灵魂”全视作工具,在山重水复的格物之中,以近乎道的态度,将一切升华,超越灵魂,超越生命。究其手法,与脍切鱼肉,与细分茶,略无差异,终归是将万物融入道中以超越时空触摸永恒的伎俩罢了。

  然而,万象与空之间的微妙存在,仍然令人神往。不管是潇洒的“意气”,还是婉转的“物哀”,皆是短暂与永恒的碰撞,是投身之执着与抽身之洒脱之间微妙的平衡。

  美尽在其中。美就在我们尽全力去想象美的尝试中,美就在我们试着将流水般无可挽回的瞬间定格成审美范式的妄念中,美就在我们倾尽所有地接近它却不得不承认一切如此徒劳然然而因为已经尽力故而只发出哀而不伤的感慨中。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有限人类,因病更是与无常共处数十年,早已对肉身有倦怠之心,读完这本书会不自觉地挺直脊背,并且突然想要细细地给身体涂身体乳。。。并且立刻淘宝了一件竖条纹的浴衣(跑题了)

  《日本色气》读后感(五):日本色气

  

“意气”实日本民族才有的“道”。

是娇媚色气妖艳的,是不可侵犯的气魄意气乃是“辰巳中的侠骨”,是纯洁污垢的,是淡泊轻快和潇洒。

九鬼周造以为如下三个特征:

色气:媚态(二元次/排他性),

傲气:意气地(比如江户儿的气概,与异性相对抗的强势姿态),

纯粹:谛观(对自我命运的不执着与超然),

于是在生活中也有了品味,比如:

淡茶褐色:那种回甘涩味低调上品朴素;

女子语气:不卑不亢又别有色气,通常词语发音方法以及语尾音调的抑扬顿挫上(略有“寂寞了”感的次高音,稍微拉长,而后结尾处突然加强语调抑扬,构成了意气);

衣物上:“明石隐透绯缩缅”的若隐若现;

竖条纹和鼠灰色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官纹中的“亚”是极其恶趣味,与“意气”正好相反精神;昏暗的灯关:“游里灯笼

  《日本色气》读后感(六):“意气”的度法

  司汤达所说像“激情之爱”那样的陶醉,已经完全背离了“意气”的本质,而倾向于“意气”的人只会“品味爱”……而“意气”的色调也绝不会是洛可可时代的那种连阴影部分都染上玫瑰色的画,而是“过往的潇洒身姿,白茶裤裙”中的淡茶褐色…… “意气”的立足点就在于对武士道理想主义和佛教非现实性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在对命运的“谛观”中获得“媚态”,在“意气地”中自由“生活”,这就是“意气”。 ——《日本色气》 对于未经日本文化意识形态渲染过的头脑来说,要理解“意气”(いき iki)的内涵是比较难的,在今天的中文里“意气”二字多指“情绪”层次的概念,但在日文里它的内涵则有“气概”、“精神”、“神色”构成。为了不至混淆,书名巧妙地取为“色气”(日语为いろけ iroke),很自然就把其中蕴含的日本审美价值观的特殊内涵暗示了出来。 “意气”这种意识形态源于江户时代关于情爱的对弈关系的理解,逐步发展成关于个人的精神性修养。它之所以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情爱审美的特殊存在,是因为它的内涵囊括着对立的思想却又互不冲突。 譬如它有对情爱关系的张力追求,却又蕴含接受世事无常的达观思想;它有强烈的自我主张意识,却又蕴含对他者的消极性…。不过这些对立面在“意气”理念的杂糅下并不矛盾,它以理想主义的姿态出现,却以冷静思考者的方式思考,因为“意气”者追求的是自律的自由,所以“意气”概念中的“情爱张力”或是自我主张皆是服务于自我的,而对人性和命运则抱持着接纳的态度。所以超然~ 在日本文化中,说一个人有“色气”,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性感”,因为“性感”的张力是取悦于他人的,“色气”则非。它所暗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也绝不仅是外表的美,或刻板的贵族式韵味,而是长期磨砺的精神修养带来的格调性质,所以它即是生活化的又是超越生活化的,这是很值得琢磨和学习的人生观。

  《日本色气》读后感(七):日本色气

  日本色气 在仔细品读完这本《日本色气》之后,我承认在此之前,我所了解的日本文化太过狭隘。 在刚了解“色道”一词时,只想到在现代社会中的日本文化里——“性”被看成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当然这种想法是在我读这本书之前了。那么,何为色道呢?简而言之,色道便是为好色,情色寻求在哲学、伦理、美学上的依据, 从而使“色”这种“非道”成为可供人们追求的道。 藤本箕山所要建构的色道,即是在“游里”(妓院中的妓女)中的一种有交往规则 、有文艺氛围、有历史积淀、有审美追求的男女游乐之道。色道所建构的一切,最终都指向审美化。正因为上升到了审美上的追求,原本是肉体交易的下流行径,才能转换为指向身体之美的观照,从这个角度说,色道的本质就是将身体审美化,将肉体精神化。 “色道”的基本指向是“色”。这里的“色”不仅仅是指女色、情欲或性欲,它是一种 “色气”,是色的普遍化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说,色是“对所喜所爱的追求,并不单单是淫欲”。更是从两性的身体之美推延开的“美”。正是因为日本色道具有这种普遍审美的性质,所以这恰恰成为了日本的特色,是从平安时代《源氏物语》以来就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日本文学中的“好色”很大程度上就是“好美”,日本的“色道”归根结底就是“美道”。换而言之,日本色道所追求的是身体的审美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是阿部次郎的《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江户时代的文化难以捕捉,不可名状,极难概括。戏院、游里成为世间的恶所,表面上被排斥,私下里却深受欢迎。成为恶之花美之草的滋生地。“恶所”的花朵虽见不到阳光,但拥有其独有的,不可思议的美,一是因为它是由心而生的对于美的非一般的追求,二是因为心的表现欲求在其他方面都被堵塞,因而集中于一点上,爆发般的表现出来。 所以当真正了解了日本的“色道”文化后,才知道日本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日本色气》读后感(八):意气、色气

  

看标题以为可以窥见日本文化对美的审视。

序言中对于竖条纹、黑色衣物的说明,着实惊艳“我们的灵魂在体味过暖色的兴奋后,终于在作为补色与残像的冷色中归于平静。”似乎可以窥见审美的偏好与意图。

到了意气篇,意气被视为华丽与土气之间。如今只记得諦观,自我总结就是不动于心、不困于情。我的出发点基于现代平等生活给予的底气。而书中对象是身份为奴身不由己出卖色相而又被赋予选择权的游女,她们的喟叹我无法想象。

然后是关于色气的说法,且粗浅的理解为有趣。

“年轻时无色,就没有青春朝气;年老时无色,就会黯淡而乖僻。世间所谓“色气”者,就是对所喜所爱的追求,并不单单是淫欲。”色气是寻求周围他人良好反馈的意图,如以反馈评判自身是否有趣,需注意他人的目的,经历与意图。

“我们于日常需要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有意思。”这是我理解的色气。(可能有两性吸引的含义在)

游女是女奴,却以女王的形式去教养,以女王的形式去培养情趣、品行,却从事女奴的工作。背后辅以金钱支撑,再加之脱离日常的欢愉,和虚妄的美化后的诚。

“江户时代游廓的理想的男女关系,出发点并不设定为恋爱,而仅仅把恋爱作为将来的一种预想的归结,因而它只是某种程度上将恋爱加以剥离的“性欲的美化”。它是彻头彻尾的感觉性的东西,但又小心翼翼地避免不堕入兽性;它调动一切官能来追求感觉上的享乐,但又赋予了人间的温情和品格。像这样的性欲生活,即便最终会导致情死的悲惨结局,恐怕也不会从中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化的文学艺术来”

  《日本色气》读后感(九):江户时代的"意气"

  日系的作品,无论是江户明治时代、现代的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对西欧的幻想,归根结底都带着一种历史文化上的隔阂。见面也好,分离也罢,总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本书以“色气”为中心,编译了两部文献著作,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哲学家、美学家九鬼周造的《“意气”的构造》。这是现代日本第一部,也是迄今仅有的一部立足于哲学、美学的立场,运用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意气”的语义构造加以分析概括的著作。作者受过德国哲学的思维表达的训练和影响,全书篇幅不大,言简意赅,极富理论思辨性,结构上也环环相扣、不枝不曼。日本学者的许多著作哕唆絮叨、感受力有余而理论概括力不足,但九鬼周造的这本书可谓少有的例外。

  第二部分,选译哲学家、美学家阿部次郎《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该书从相关文献文化史的角度分析江户时代“好色”文化的形成,

  与作家作品做了分析,被公认为是江户时代社会文化研究的名著。其文化史方法可以与九鬼周造《“意气”的构造》的美学方法互为补充。全书观察犀利、分析透辟、语言睿智机警,颇得德国哲学与欧洲学术的方法精髓,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意气”是从江户时代大都市的游廓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都市风与现代性。

  而狭义上的“意气”是一种“为了媚态的媚态’或‘自律的游戏’的形态”,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两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与美为目的、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超脱、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在这种审美张力与审美静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意气”之美。

  结尾落实在此处,相当简练,也充满着清醒的理智色彩。然当这种清醒的理智与内心的无耻相结合,并运用于色情题材的时候,便产生了上述的颓废的滑稽文学。

  江户时代的性的颓废,大都是在性堕落中朝着一种特殊方向的堕落。决定着这种特殊方向的根源,不能仅仅从公娼制度本身去寻找。

  年轻时无色,就没有青春朝气年老时无色,就会黯淡而乖僻。世间所谓“色气”着.就是对所喜所爱的追求,并不单单是淫欲。士无色不招人眼,农无色不生嘉禾,工无色不显手巧,商无色没有人缘,天地间若无色,则昏天黑地、死气沉沉。

  《日本色气》读后感(十):色气美学

  “意气”“色气”与“粹”

  美之书,情痴之书,爱之书,身体之书。

  中国人常理解为气色,气质,或者通俗的面色。面色红润,面容带光,这都是中国人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气,精神气有蓬勃有萎靡,蓬勃向上有生机有活力的人才会让人感觉脸上都亮着光芒,而萎靡不振的气质表现出黯淡无光,抑郁无色,似乎要让外人躲远点。

  日本作为古代与中国交流甚密的国家,有些哲学文化学是有共通点的,对于美的审视潜移默化地有着一些相似的感受。这本日本色气中包含的哲学美学文化学无疑是有典型东方特点的。中国古近代文学的主体在寻求挣脱束缚、获得独立人格与灵魂,致力于突破封建保守思想,而日本江户时代也是这样一个冲破桎梏的时代。于是活力出来了,生机与激情在一个个鲜活的肉体上摇旗呐喊。

  全篇文章从介绍气色构造历史到结合江户时代社会文艺与文化,贯穿着一种美学的发展,铿将有力地用文字发声,色气的最终指向是灵魂的自由。这是一种对东方文化中生命活力与内在激情的探索。

  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理论和身体话语,其初见于江户时代,诞生于町人阶层,脱胎于女性身体美学,可以说,这种独特的审美理论源自于社会底层在对抗礼教束缚和贵族审美之过程中燃起的一股生命力,是挣脱社会伦理之桎梏,从正统文化之中破壳而出的一种青春之美、叛逆之美、自由之美。

  横跨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跨界研究角度,从江户时代的风俗、衣装、文学,到身体话语与情爱关系,解读日本文化中极具独创性与先锋性的美学观、身体观与情爱论,追溯其在历史文化中的萌芽与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探寻了东方文化的生命活力与内在激情,极佳的东方美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色气》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