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朝鲜与日本》是一本由[韩] 赵景达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朝鲜与日本》精选点评:
●关于这本书,正如作者在序章里所写:“所谓文化,即使在其前面冠以“政治”,也未必能以善恶论之。如果用一方的文化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那就是文化侵略。但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文化往往会带来福祸,而且得福者会唾骂得祸者。这就是历史的负面性。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需要关注在背后左右历史进程的政治文化。日朝近代关系史确实存在日本侵略朝鲜的一面,但是是什么让这种侵略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政治文化史的维度上冷静地思考。今天的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仍然横亘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相互理解就是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以及政治文化。既然是邻国,那么无论二者愿不愿意,都只有培植交流的土壤这一种选择。本书不论述普通文化,而是抱着为相互理解做出贡献的些许希望,从政治文化史的观点出发来书写日朝近代关系史。”
●绕开作者本身的表达意愿,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有些细节很筋道,有些地方无法苟同。最难得之处大概是视角吧。之前看到关于孙中山李大钊亚洲主义的相关异评时就感觉这似乎不仅是日本的死角,也是我们的盲区。东亚或许不大,但在中日之间或以外总得有半岛的一席之地。
●日本扩张的谜底何在?
●党争,势道政治,儒教一君万臣理念指导下的韩国政治史精彩程度完全不亚于日本好吗。最让我震惊的是晚清居然在朝鲜还拥有治外法权?!?那现在的教科书还有脸哭诉美英在中国的领事裁判??然后对马关条约最重要的放弃朝鲜宗主权的条款只字不提?!这哭惨的人设也立得太好了吧
●看了很多中国历史,却从没正视过这两位邻居的渊源。此书略浅,但足以知其大意,了解近代朝鲜的风云变幻,巧的是刚好与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可以互为补充。朝鲜国内的一君万民思想,儒教民本主义也使人印象深刻,果然,政治文化是构建在悠悠历史之上的。(意外之喜是得知了为何韩国有如此多人信仰基督教了)
●讲的是“朝鲜与日本”,其实视野主要还是在朝鲜被日本侵略吞并的过程,整体比较科普,不过我们的视野里往往缺失了1895-1910年间(失去对朝鲜的宗主权到朝鲜被日本吞并)的这方面关注,可以作为不错的史实梳理。朝鲜半岛对日本真是苦大仇深,比中国更甚。
●朝鲜王朝兴衰录,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大院君上台后大刀阔斧的新政改革,看得人热血澎湃;闵氏夺权后的残暴与腐败,高宗多次派密使向各国求救的无果,安重根暗杀伊藤博文后的法庭裁决,以及列强博弈下对日本吞并大韩帝国行为的认可,都令人气愤不已。 朝鲜与日本,一个自认小中华,一个自诩神国。虽为邻邦,却因文明意识的差异,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朝鲜王朝而言,即使国亡,也要殉道;而日本则将国置于道之上,一心想要扩大版图称王称霸。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面对列强时他们做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作者是在日韩国人,从受害者角度讲述历史或多或少会带有主观性。想了解此段历史的筒子们,可以以此书为出发点,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前半本书比较好看 确实短平快。。。自己观点少,但是叙事清晰
●赵景达从“儒家民本主义”和“一君万民”的追求与挫败来切入朝鲜近代史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这一套儒家的话语朝鲜学得最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也就最为僵化固执,没有任何自发调试的弹性空间,这与幕末日本看似保守的尊攘意识却能借由倒幕顺利转换成开国维新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李氏朝鲜走到这一步和明清易代后的“小中华”的自我认同也脱不了干系,儒家思想早已成了其维系统治合法性的一部分。
●扎实上了一课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一):近世东亚
岩波社的书没有讲谈社的那么受推崇,但不乏精品,此书便是其中的代表。篇幅不长但很多新的观点,读来受益匪浅 华夷思想的日朝比较:日本认为,日本是神国,在武威方面优于他国,吉田松阴看来,朝鲜位于日本之下,是自古就应朝贡日本的国家。朝鲜认为,明清换代中国不再是华,朝鲜进贡清,即“事大”并不是文明的败北,朝鲜虽小,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华,即小中华思想。其实这两个观点现在还困扰着东亚三国 日俄战争时,中朝都是向着日本的。就朝鲜来说,因为俄国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俄国的威胁是看得见的,朝鲜虽然警惕日本,但认为同文同种,对日有所期待,所以才有了卖国的五贼,和汪精卫差不多。 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射杀,可以看作无法以集团方式战斗,但又不想放弃,留给弱小民族唯一出路只有暗杀,伊藤其实是反对吞并朝鲜的,这样看来确实是悲剧!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二):可怜与可恨
作者赵景达对近代日韩关系的立论点是,“一君万民”儒教民本主义的朝鲜被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日本凌辱。但是抛开带有温情主义的上层朝鲜视角来看,朝鲜被吞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
从中古到进世的朝鲜,现实中推行的并非纯粹的儒家政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是一个由宋明理学粉饰的东晋南朝政体辅之以春秋小国的国防思想。
李氏国王与四色臣子贵戚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合作与制约的关系;两班大臣口颂大义,实行残酷的政争和剥削;中人良人数量萎缩,大量劳动者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两班阶层进行雇佣劳动。以上这些才是李氏朝鲜的本色。
李氏朝鲜的国体自建成以来,几乎没有受到内外两方面大冲击,躲过了倭乱胡乱,社会结构在真空层中愈发稳固。所以在近代变革中,朝鲜的反应是最缓慢而保守的,社会上层、中层和底层彼此之间根本没有像样的共识与合作。
无论是处理与中俄日的关系,还是大院君与閔妃摇摆的政治策略,根本上不脱“事大”论,与事蒙事明、事明事清的逻辑是一致的。不幸的是,原先华夏中心观的朝贡体系已经被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取代。作为帝国主义的后进生,日本正迫不及待地在东亚创造自己的殖民体系,此时的朝鲜欲得朝贡国臣邦的地位也无法了。
不难想象,自太祖李成桂开国,社会结构已稳定甚至僵化近500年的朝鲜,在新风吹入时会激荡起多少变革。这些变革反映在弱小国家的身上,便是政治实体权利被分割肢解消灭,社会政治观念大换血,亡国之民的思想里埋下了社会进化论、革命观、西化论、基督教思想、国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在现代社会中与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相融合,构成了今日“民主”韩国和“独裁”朝鲜的图景。
说李氏朝鲜之亡是咎由自取,也许残忍,但正如谚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也适合满洲朝鲜败亡时如丧家之犬的日本拓殖者。如果说日韩并合有历史必然性,那么日本丧失朝满,或许也有一点偶然性。如果当时的日帝国满足于止步朝鲜或满洲,没有后来侵略事态的扩大化,今天的东北亚版图又会是怎样的呢?只能说是军部政治的狂妄失控,挥霍了帝国主义理性战略的战利品吧。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三):夹在大国间的可怜朝鲜
关于甲午战争的书国内出了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引用中国和日本的史料进行阐述,而对这场战争的争夺对象-朝鲜,基本言之不详。这本书补充了这一空缺。
对于现代朝鲜人的历史观点来说,中国和日本对于近代朝鲜来说并未有本质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中日双方都是压迫朝鲜的对象,他们的战争就是争夺势力范围的不义之战(北朝鲜的朝鲜通史)。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论述也是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中国在朝鲜拥有仁川租界,并拥有其他列强在华拥有的治外法权。所以韩国电视剧中的袁世凯和中方往往也是以一种小丑的形象出现。
当然,中国的情况和日本还是有所区别,不同于日本极力西化的努力,大清帝国还是尝试在传统朝贡模式下结合一些新元素对朝鲜进行控制,而这些控制手段在朝鲜开化派眼里作为殖民手段当然也是不能忍受的,
朝鲜的悲剧在于其身处大国之间,却固守儒教国家的传统角色而无力改革,这点在大清身上也表现出来,但在两班制的朝鲜上表现的更是保守守旧和倒退。近代文明西力东渐,谁不全面学习西方改革自己,谁就走向衰亡。对于后进国家来说,由于失去了西方列强在早期开辟殖民地进行掠夺然后转移物资原料发展自己进行工业发展的能力,那么唯一自强方式就是压榨自己的农民底层广开财源去建设工商业,经济政治上迅速采取西方的近代体制,发起起来然后通过战争扩张方式加入列强阵营,攻击弱势方抢夺殖民地,掠夺财富发展自己,从而走上和西方列强一样的道路。日本在近代就是走向这么一条道路,从经济方式上看,明治维信后的日本的农民承受税收远远超过清朝和朝鲜,日本通过广开财源扩税的方法实现了资本积累,然后通过战争打败大清和沙俄,占领朝鲜。实现了西方列强所走的路。而清朝固守永不加赋传统的农业帝国的角色,经济上还是依靠农业,而对于新兴的工商业却屡屡实行恶政,这种不病农的保守心态导致清代转型失败。而朝鲜比清朝更远远不如,所以最终只能做殖民地。
朝鲜在近代外交中也是足够纵横外交的,游走在中日美俄等列强之间维护自己利益,保障自己独立,但是如果自身无力发展,再怎么智慧的纵横外交也不会导致好的结果。清朝由于体量大,所以纵然这种李鸿章式的外交在中俄密约上被毛子玩惨,但还不至于亡国。但朝鲜就不同,只能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毛子打败退出朝鲜,结果日本在朝鲜一方独大,最终走向灭亡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四):看近代日本左右的朝鲜历史
在亚洲的版图上,作为临国,日本和朝鲜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过往。当然彼时的它的名字还叫朝鲜,还是更为广阔的一个国家之一。我们读历史,会读中国的历史,日本的历史,朝鲜的历史,在历史的某一个时刻,他们有着一定的交集,而那些彼此参与到他国历史进程中的国家又会对其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已经窥看一二。日本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需要铭记的,那是鲜血染色的路,是名族同胞铺就的路。历史不能忘,落后就要挨打给我们的是血的教训。然而社会文明需要进步,和平的社会我们也不可以去仇视曾经伤痛的实施者。日本的历史有着侮辱的历史,侵略的事实是他不可抹去的污点。日本与中国,日本与朝鲜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参与着彼此的历史。 《近代朝鲜与日本》是在居住在日本的韩国人赵景达所著,多年来从事史学研究的他以独特的身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部跌宕起伏的近代朝鲜史,从朝鲜的视角出发,看日本的政治经济对朝鲜的影响,朝鲜如何从一个小国划分为大韩民国。而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又有着怎样的角色位置呢?在一段时间内,侵略战争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光荣,也是其他国家不可遗忘的屈辱史。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开端,而中国作为大国,它的屈辱也会影响着邻国朝鲜。 作者的身份为韩国人,久居日本研究历史,更多的是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往来,贸易经济,到侵略战争的爆发,韩国在各国的利益之中的帝国化的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牵扯到每一个国家,尤其作为主战场的亚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成为历史不可遗忘的悲歌。一直以来我也以为这场战争只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却不知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也曾发生过。日本对朝鲜的野蛮态度在中国又一次实施。在占领朝鲜后他们掠夺军事用地,征用役夫,整顿货币,俨然一派君王之姿。 读朝鲜近代的屈辱史看到的便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对于日本的憎恶源于他们的侵略战争,日本自私自利的殖民者。中国人时刻铭记着那一段屈辱,韩国人也不会忘记。对历史的研究是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信念,不可遗忘过去,却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
《近代朝鲜与日本》读后感(五):内容勘误&史料原文
此书的名字似乎讲近代日朝关系史,其实就是简明的朝鲜半岛近代史,或者改名为《韩末五十年》。作者赵景达以研究甲午农民战争起家,此外还在朝鲜开化史问题上提出了“大国主义”、“小国主义”的独到见解。同书还有续版《殖民地朝鲜与日本》,国内没翻译。另外台湾那边翻译过日本著名学者冈本隆司的《朝鲜的困境:在日清之间追求独立自主的历史》(原名:世界のなかの日清韓関係史-交隣と属国),这个更偏外交史,可对照看。
扫了一遍中译本,发现硬伤若干,但似乎也无大碍。由于暂未看到日文原版,所以无法推断是原文就错了还是翻译错误,抑或是印刷时的手民误植,总之还是指出来比较好,恕我吹毛求疵。
此外,许多引文原本是汉文,但遗憾的是译者没去查核,而是径照日文倒译,弄得半文半白,非常别扭。感觉还是得原汁原味。兹将所引史料的原文附之,以备查证。
1、P.10 “庶孽(庶子)阶层“,在朝鲜,庶子(良妾之子)和孽子(贱妾之子)是两个概念,不宜简单把“庶孽”解释为“庶子”。
2、p.12 “公仪(幕府和蕃国)”,“蕃国”应为“藩国”。“蕃”一般指异国,如“蕃书和解御用挂”、“蕃书调所”等。
3、p.29 “谥号翼宗”,“谥号”应为“庙号”。
4、p.32《近世朝鲜政鉴》的作者“朴斋炯”,实为“朴齐䌹”。
5、p.35 “南钟三的上奏”,南钟三只是上书于大院君,因此用“上书”更合适。说点题外话,其实在诸侯国体制的朝鲜,哪怕对国王用“上奏”一词也是僭越的,高丽在元干涉期就改“奏”为“呈”,李氏朝鲜改称“启”。
6、p.40 “闵致录”应为“闵致禄”。
7、p.45 “崔益铉甚至在上疏中说,那些主张‘倭洋一体’,实施‘主和卖国’的人应该被处极刑”。其实了解朝鲜近代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崔益铉正是高呼“倭洋一体”的人,他在上疏就针对那种分离日本与西洋、认为可以与日本恢复“旧好”的论调而主张“倭洋一体”(“托名倭人,其实洋贼”)。正确应为“崔益铉甚至在上疏中主张‘倭洋一体’,说那些实施‘主和卖国’的人应该被处极刑”。疑为翻译错误。
8、p.46 “于2月26日签署条约,此即《江华条约》(日称《日韩修好条约》)”。两处错误:签约时间是2月27日(26日只是文本上记载的时间);日本对该条约的称呼是《日朝修好条规》,该条约原名本来也叫“修好条规”。
9、p.56 “洪在鹤因此被处以凌迟”,洪在鹤只是被处斩。同页“安骥永”应为“安骥泳”。
10、p.61 “李宪永”应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