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悲喜自渡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7 02:3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悲喜自渡读后感精选

  《悲喜自渡》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喜自渡》读后感(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今天读到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题为老狗,实则是季羡林老先生借老家的这条母亲养过的狗来记叙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季老先生6岁时离家求学,十四年间仅回乡三次,与母亲短暂相聚。一次是奔大奶奶的丧,一次是父亲病重,最后一次见母亲是奔父亲的丧。再后来收到“母病速归”的电报,赶回家乡时,母亲已经走了。 季老先生悲痛欲绝之时,看到了家门口那条忠心的老狗,大概先生心里也在想,自己对母亲的陪伴恐怕也及不上这条老狗。老先生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是否把对儿子的思念寄托在这条老狗身上?我们不得而知。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悲喜自渡》读后感(二):读后感

  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精选散文集《悲喜自渡》。经历了前半生的颠沛流离和辗转分别,先生对人生、自然、故乡、孤独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从《夹竹桃》、《石榴花》的草木有本心,到《月是故乡明》的迢迢思乡情;从《老猫》里琐碎的养猫日常,到回忆往事时浮现眼前的《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书页间浸润着先生思想的纯粹自然、真挚朴素,字里行间亦可感悟生命的万千悲喜。 先生的散文恰如其人,清雅恬淡,本色天然。淳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呆板,典雅而不饰雕琢。世人皆苦,故只得悲喜自渡,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细心体味文字中蓬勃的生机,透过文章感受一个中国文人的坚守与信仰。愿我们不负人生来路,共赴各自归途。 “生命的深刻不在于听过多少他人的故事而感慨,而是自己亲历的每一场自我救赎。”——季羡林《悲喜自渡》

  《悲喜自渡》读后感(三):随笔

  读季羡林先生的第一本书是《读书与做人》,当时对先生印象最深的便是他通好多门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在豆瓣约书发现这本《悲喜自渡》约书评便积极参加,没想到真的约到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也是我很喜欢的出版社了!突然想起来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我还差一部没看完) 《悲喜自渡》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多欢喜”和“聚散本无常”,有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也有睹物思人追忆往事。 季羡林先生的文笔很美,“人间草木心”部分的文章总觉得会出现在语文试卷阅读部分,要学生们来做散文赏析。 这本书中有较多回忆,没有很强的感情波动,平实口吻娓娓道来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先生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动物以及植物。 季羡林先生在多篇散文中回忆童年与母亲一起生活,悔恨未能与母亲长久相伴,这份悔恨在母亲去世后也只变得越来越深。子欲养而亲不待,总觉得时间还够,可突然间就天人两隔,趁着现在有机会更要多与家人相伴(中秋节要回家啊,我好久没回家了) 在写咪咪时他写到:“一个人如果自认还有一点儿力量、一点权威的话,应当向敌人和坏人施展,不管他们多强多大,向弱者发泄,算不上英雄汉。” 遛狗的多,遛猫的少,一人一猫,一前一后散步更是少之又少。万物多欢喜,人爱猫又有什么不好意思呢,咪咪和虎子陪伴在身边也是极通人性的。 不过也有点疑惑不解,如果对猫没有一点儿惩处,那怎么立规矩呢?只是顺从天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凭借自己的力量欺负弱者是不道德,可小惩罚也不应该吗?(英雄汉肯定不算英雄汉,普通人这么做不算是坏人吧)

  《悲喜自渡》读后感(四):渡

  念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到“渡”和“度”的区别,问我们为什么说“渡过困难”而说“欢度春节”呢?原因在于“度”的主语更为宽泛,而“渡”的主语一般是苦难或者艰辛一类。上大学学了语言学、文字学,也并没有去考证小学老师段文识字的说法是否正确,但是我却对这一说法坚信不疑,每每遇到这两个“du”,都会想到小学老师对于二者的解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亦是如此,却不解原来“悲”需要“渡”,原来“喜”也需要“渡”吗?

  念书的时候认识季老,基本上是因为他学术上深厚的造诣以及他们那一代学者身上严谨的治学精神。似乎对于这样的一位“殿堂级”的学术崇拜对象而言,我对季老学术之外的生活“不敢”有“八卦之心”,只晓得他少年艰辛背井离乡求学,远赴重洋,归乡无路。返回燕园之后醉心学问,无论是在学术水平上还是在学生的栽培上,都成绩赫然。知道读到这本书,才看到“学术大神”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细腻。

  全书四个章节,收集季老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他人至耄耋之年的文章三十余篇,从草木情怀到故园往事,诸多回忆性散文中有喜有悲。随着季老年年纪的递增,思绪也纷繁肆意,对于记忆中的那些人和事的情感也愈加地浓烈。有懊悔,有遗憾,也有着对世间纷繁变幻的感叹。此外,与青年时期的散文创作相比,年老之后的散文中,我们总是能够隐约地看到季老对于往事的一种自我解脱,似乎是一场场与自己的握手言和。

  然而,唯有一件事是他不能够与自己和解的,那就是对于季老母亲的离世。在《赋得永久的悔》《纪念宁朝秀大叔》等文章中,季老都用大量的篇幅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农村女性的形象。母亲的形象是那样的生动,饥荒时期还想办法给“我”吃白面饼子,给“我”想方设法做出美食,在丈夫早亡、儿子离开的情形下依然对生活不屈不挠,这形象是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以至于忽然才意识到这季老仅仅与他的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六年,仅仅六年!在外求学的儿子,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未曾见到,见到的只有母亲那已经钉上钉子的棺材和一座破旧陋室。当时这位漂泊异乡、寄人篱下的青年是怎样的心情,我们法感同身受,但是从他一片有一篇的文章中,他对母亲的悔,对母亲的思念是剜心的痛的,这让季老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垂垂老矣之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爱海外,但凡是遇到像季老母亲的妇女,他总是会想起他那仅仅与之相伴六年的母亲,勾起内心的思念和懊悔,这是他没办法和解和渡过的。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三十七篇散文的语言质朴却美丽,季老的情感充盈在每个字里行间,让我们一窥学术大师背后的光景。

  《悲喜自渡》读后感(五):真诚而朴素的情怀

  我从高中时期就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那时读他《赋得永久的梅》,深深被他打动。而今重读他的散文,感动依然在心间,多一份平静,多也一份理解。季老的散文,冲淡平和,充满诗意,他笔下的故事于平淡间深入人心,读完令人久久不能自已。

悲喜自渡评价人数不足季羡林 / 2019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一本《悲喜自渡》精心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创作的37篇佳作。他的语言洗练,恬淡自然,他娓娓道来,恰似一位历经生命的悲喜之后,向你讲述他的经历却像在说别人故事的老人。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季老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第二、三章写自然万物,融情于景,那情、那景都深深印刻了作者的温情和欢喜。第四章则是季老在经历了生命里的许多次转折与离开之后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我有时候想,一个人到耄耋之年看事物会是怎么样的?跟年轻时候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呢?会是严肃的?通透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然而都不是,你看季老先生说:“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声无声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这段话写得实在太可爱了,我一边读的时候甚至都能感觉到作者嘴角扬起的那一抹笑。季老心态是年轻的、可爱的、看问题却是透彻的,细致入微的。他写悲伤,并不是长驱直入、嚎啕大哭式的,相反,他的悲伤如微风细雨,在无言间渗透进你的心间。比如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我想到了王妈。王妈是一个命途多舛、困顿一生的人,她生命里的希望和幻想在生活的磨难中一个个化为灰烬。“王妈走了,我哭都没哭,我的眼泪都堆在心里,永远的。”没了王妈,夜来香就寂寞了。悲伤是无言的,但那至情至性的情感力透纸背。

  《悲喜自渡》读后感(六):悲喜自渡 ——如题所说,始于孤独

  要说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了解,可以说,几乎为零。我只知道这是一位接近百岁的老人,可歌可敬,一直都坚持做学术。前一阵子读书,了解到季羡林懂梵文,现今在书中了解到老人还懂吐火罗文,跟印度渊源颇深。老人与人为善,十分善良,质朴,倒是没有那些同时代大家身上的那些怪癖和抖机灵劲儿。他十分爱惜植物,喜欢观察生活的细微,容易获得感动和叹息。该不会是双鱼座吧?开玩笑的,但文中有一处我读了真是笑了一会儿,那就是季羡林看着枸杞树上的垂丝而下的绿虫子,帮枸杞树拿了下来,摔在了地上。注意是摔!我想说虫子真的摔不死,但是那个动作该是生气的,好意帮忙的,好可爱的老人。

  这本《悲喜自渡》是季羡林的散文集,被分为四章内容,每一章中谈到的内容可化为一类,比如说人间草木一章,都说的是花花草草的故事,从花草论及到人和一些情感,最后一章讲得是人世无常,而第一章也是我觉得非常落寞的一章——寂寞我想逃,我读完总觉得心内郁结。虽然作者并没有把很消极的东西都说出来,表现出来,可是在字里行间中,暗笔处总是透着悲凉,让人不忍猝读。

  读着读着再想到题目——悲喜自渡,不禁感叹,悲喜自渡,唯有回忆,人老了,可不就剩下回忆了。金三顺说——回忆,没有力量,纳博科夫说——说吧,回忆。作者几次提及人生的转折点,第一个便是六岁离家,背井离乡,去父亲的兄弟家生活,过继给亲戚,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都是亲戚,这也没什么不好,可是作者却是十分痛苦的,有苦难言,要知道亲戚终归是亲戚,不是爹娘,有血缘关系,却不是血肉至亲。我一下想到了夏目漱石,也是从小被放在亲戚家寄养,以至于影响他终生,就算之后结婚生子,和自己的妻子也有着感情上的隔阂,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阻隔,难于言说的障碍。作者活了九十八岁,在弥留之际,恐怕都是背井离乡之苦,母亲无法耕种的半亩薄田和无法改变的遗憾。悲喜自渡,与谁言说,说与自己,说与草木,并不是命运对我不公,而是人世无常,也只能时时这般开悟自己了。

  波伏娃说——“人都是要死的”。人是好不容易才接受了这个事实的,可人也是会老的,很多人要羡慕寿命长的人。英年早逝的人被人说福薄,天妒英才;寿命长的人,被说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谁热切追述过老年人的生活呢?这位国学大师老年的生活有谁真正了解?衰老,是多么悲切的事情。年逾古稀,年近耄耋,很多人会羡慕老人身体硬朗,可都忽视了年老带来的身体衰弱和心情孤寂。家中年逾九十岁的老人倘若不糊涂,能与人言,来人总是乐于与之交谈,他们给人留下的社交影响总是和蔼可亲,努力餐饭,云淡风轻,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可掩盖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却是——孤独我想逃,“月是故乡明”的冷清。如果要和他们谈论遗憾,恐怕能谈上几天几夜。

  大学时听过一首诗,当时喜欢极了——“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充满着能量和豁达,特意写了贴在了门上,随时看见,现在想来那是二十岁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吧!我若垂垂老矣,白发苍苍,岂能如此豁达?苏轼在被贬的穷乡僻壤说——“此身安处是吾乡”,若要他年逾古稀,只身在外,恐怕也无法释怀吧!

  人,被抛于世间,处在生死之间,在我们无法决定什么的时候,便悲喜自渡吧!毕竟人——生而孤独!

  《悲喜自渡》读后感(七):悲与喜,唯有自渡

  悲是什么?喜又是什么?然后不论悲与喜,最后还得《悲喜自渡》。这本《悲喜自渡》是季羡林散文精选集。本书一共四章,分别是“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多欢喜”、“聚散本无常”。

  也许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所谓的念想。本书第一篇“回家”,作者说到了他刚从医院捡到一条命回家。我们都知道家是温馨,但是具体家又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都说不出来。到了一定的年纪,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离你而去,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东西。你熟悉的一切都离你远去,我想这就是寂寞吧。你总是想逃,可以却总逃不掉,寂寞紧随在你的身后。在第二章中,人间草木心,可以看到关于植物的描写,丝瓜的神奇,一个小小的瓜藤竟然可以挂着一个大丝瓜,而且还是在没有承重的情况下,在阳台的边上。品着花香,又想起了以前那些时光。第三章的“万物多欢喜”,那是对动物的描写,作者自己养的猫,以及一条老狗。作者回想到七十年前的那条老狗,想起了那一天连母亲最后一面没见上的伤心欲绝。但是,那条老狗一直守着那间老屋,即使屋子的主人早已远去,我们也可以从这狗也是重感情的。即使吃不上好肉,只要你认真的待它,它就会以莫名的守护,来表达它的忠诚。曾经,我家也养过小狗,记得那时是小学的时候,自己走路上学,它总会跟在你的后面,赶也赶不走。然而,世界是疯狂的,总会有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毒害,我家的狗就是被那样的人偷走了。想起那时候的时光,总会莫名的怀念,怀念那时候的自己,怀念那时候的那只狗。

  在最后一章“聚散本无常”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女房东,曾经见过的乞丐,以及荷姐等,作者对他们的描写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时光。然而,聚散本无常,人生就是如此,也许,在不经意间就是最后的一次见面,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的告别。然而,生活还得继续。

  范仲淹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生活本就如此,悲喜相间。观察人间草木,感受人间百态,有何尝不可。然而,悲喜只能自渡,只有自己感受!

  《悲喜自渡》读后感(八):你是自己的佛,悲喜都要自渡

  鲁迅曾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世界上并不存在感同身受这件事,你的悲喜影响的不过是自己而已。 《悲喜自渡》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散文是最好写亦最难写,记录身边的寻常日子很简单,但想要达到形散神聚实属不易,若不是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学大家必然不能写出出色的散文。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文学家、语言学家,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早年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学识与眼界均优于同时代的青年。 季羡林先生六岁便离开故土外出求学,自幼与母亲分离,却从未忘记对故乡的情谊,《悲喜自渡》中季羡林在《老狗》一文中通过回乡为母亲奔丧一事深切的怀念了自己的母亲。 《悲喜自渡》主要记录了季羡林先生的部分生活,老先生经历了祖国最艰难的时刻,眼看山河飘零,但老先生的生活态度并不悲观,依旧能够在艰苦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 无论是 出生的幼童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家财万贯的富人也不一定比一贫如洗的穷人开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你的生活自己才是主角。 《悲喜自渡》中收集的文章正如它的书名一样,写的不过是一个人的心情和感悟,也只是季老先生的简短人生。“悲喜自渡”略带一丝禅意,人生避不开悲喜,悲和喜本身就能够构成人生,而自渡则是一种救赎。 任何身处黑暗中的人都想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就像季老先生幼年背井离乡求学。一个六岁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生活、陌生的城市无数次在黑夜中哭泣,可能也在心中默默祈求有人能够把他送回家乡。 可这个世界上你才是自己的神,面对困难的是自己,能够真正拯救你的也是自己,别人的帮助终究是一种幸运,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遇见这份好运。 季羡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知识,期盼日后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接母亲来享清福,只不过天不遂人愿,子欲养而亲不待。季羡林在学业尚未完成之时就接到了母亲病状的噩耗,急奔回家后与母亲已经阴阳相隔。 生活的暴击又一次袭来,季羡林在悲伤后依旧选择继续前进,他还是踏上了求学之路。季羡林实现了自渡,他整理好心情,带上母亲的期盼再次离开了家乡。 如今物质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延长了两倍,年轻人很少有人会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的忧愁也不过是升职加薪,加班出差而已,这样的烦恼与生离死别属实不算大事。 但我也懂得成年人的崩溃其实就是无数小事的不断积累,压死骆驼的只是最后那一片最轻的稻草。可是亲爱的你,你要懂得悲伤和哭泣并不能让你跨过困难,它只是悲伤而已。 若想在日后不再有类似的崩溃,我们不能选择逃避,绕开一次还会在下一个路口相遇,逃避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迎难而上找到问题的根源,想尽办法解决困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渡。 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神,你从不需要别人的渡化,因为自始至终你的世界从头到尾的都是你自己,别人即便再亲近也是友情出演。 人生会是一场修炼,有些苦难在所难免,可大家在这趟旅程中的心情却各不相同,总有人脸上带笑,也有人眼角带泪,但无论如何,愿你能够在终点站时发自内心说一句:“这人间值得。”

  《悲喜自渡》读后感(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 蓝云多多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季羡林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他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悲喜自渡》散文集封面设计手感很舒服。选择的三十七篇散文,从思乡情怀,草木赏悦,动物寄情,故人怀恋四大部分组成,分别写了季老先生对人情,物情的真挚,自然的感触。

  每篇文章,长短不一。朴素又平淡的记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季老先生淳朴,自然而又真情典雅性情的流露。

  01 故乡,回不去

  故乡,小时候总想逃离;故乡,长大后一直想回去。

  故乡的人,事,物,不管多少年后,始终在脑海萦绕。

  故乡,就像离心力一般,小时候我们总要离去,它一直拽着不舍;长大后,尝尽外面酸甜苦辣后,欲归去,故乡奈何又如同性磁铁相斥,拒绝我们再次融入那方天地。

  02 草木,总关情

  草木皆有情,人更多情。

  丝瓜,夹竹桃,石榴花生长在别的地方,只是一种植物。但在季老的心中就是一道风景,一段情思。

  一个叶片,也会联想到宇宙,甚至念念不忘的故乡。

  03 动物,最长情

  老狗,猫,兔子,还有神牛。

  所有的动物,在与季老相处的日子。与其说季老闯入它们的世界,莫如说它们的邀请更恰当些。

  在于它们相处的时日,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冲击,融入了它们的世界。看客的人们,也被它们暗暗观看。

  04 故人,成追忆

  那些曾经的故人,终将离去。

  有些人,一别就是永生,再也无缘分相见。

  悲惨的老乞丐,挥霍的父亲,平凡的女房东。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或悲或喜,或穷或富都顽强的活着。

  一睁眼,来到这个世界;一闭眼,从这个世界离去。

  余生太长,或短。度过这一生,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已经很久没读纯文学的散文了,初读很不习惯,景物很散,随意变换,感情太过丰盛,难以掌控。

  好似又回到多年前上学的时光,永远都总结不出课文的重点。虽然这类散文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逐渐被主旨鲜明的论述文取代,然而,闲暇时日读读这类散文还是挺能赏心悦目的。

  毕竟,这类形缥缈,神凝聚的散文看似容易,要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悲喜自渡》读后感(十):世间只有多情最动人

  读季老的散文,每每被一个“情”字打动。《回家》一篇,他人在医院心系家里,还在惦念盈塘的季荷和小波斯猫;幼时起离开故乡,从寄人篱下到漂泊欧洲,再到定居朗润园,济南、哥廷根、北京,无论是寄居,客居,还是定居,都念念不忘生活过仅有六年时光的故乡;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他悔恨“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从邻居宁大婶口得知母亲时常念叨“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让人登时想时祥林嫂的无助与凄凉,天下的母爱原本是一般无二的,季老后悔自己太死板,不知通融,没能从自己的生活费用中拨出一部分寄给度日艰难的母亲,读至此,铁石心肠的人恐怕也会落泪。季老的一枝笔,写平平常常的生活,写春去秋来的草木,写故人往事,无不充满感情。而这炽热的情感如一泓清泉,一路流淌,穿越《悲喜自渡》这部散文集。

  《悲喜自渡》分为四章,“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多欢喜”和“聚散本无常”,共37篇文字。全书时间上从六岁离家起到耄耋之年都有涉及,空间上既有国内又有国外。内容上一如各章标题,各有侧重。有对寂寞的体会与感悟,有对草木的喜爱与怀念,有对动物的宠爱与新知,有对友情的讴歌与赞美。

  季老的文字是朴实的,他不铺陈华丽的词藻,没有矫情的文字,有的只是一腔热忱,纯真而自然流露。季老的散文总是善于捕捉生活的瞬间,写小事。《老人》写一位寄人篱下的老人,文字极朴实,内容也无关宏旨,全是芝麻粒大的小事,却写得极为动人。他初见站在黑暗的角隅里的老人时,“正在起劲地同父亲谈着话,灰白色的胡子在上下颤动着”,寥寥几笔就大致勾勒出一位不引人注目的老者形象。在一个六岁孩子的眼里,“白色稀疏的胡子,白色更稀疏的头发,夹着一张蝙蝠形的棕黑色的面孔”,这形象是可怖的。第二天一大早,再次见到老人,老人“先打一个招呼,接着就笑起来”,先打一个招呼是礼貌,笑则是试图讨好小主人。但他的笑是什么样子的呢?“鲇鱼须似的胡子向两旁咧了咧,眼与鼻子的距离被牵掣得更近了,中间耸起了几条皱纹。看起来却更像一个蝙蝠,而且像一个跃跃欲飞的蝙蝠了。”这样一个形象是不讨喜的。然而事态的发展却改变了季老对老人的看法。在了解了老人的身世后,他心中一定生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进而对老人产生了同情之心。在老人住的草棚里,墙龛上肥大的泥娃娃引起了他的注意。正是这个泥娃娃改变了他对老人的看法,觉得他可爱起来。两人开始接触多起来。对于老人命运的变化,季老不惜笔墨。老人住到破庙去了,老人生病了,腰也佝偻得厉害了,但老人对小主人却始终关注着,每逢小主人回家就来看他。而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都牵扯着季老的神经。大段大段细节描写让读者不觉得累赘,不觉得单调乏味,反而感到有一种极深的情感在里面。无言的对望,寥寥几句话,远胜千言万语,把人与人之间单纯美好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老人》写得真是好,让人不觉想到鲁迅先生的《故乡》中的闰土,虽然一老一少,却都人物刻画活了,因为都是描写的极为熟悉的身边人物,而其中又充满了作者极为深沉真实的情感,故而能写得如此好,如此感人。

  对于人物刻画得如此逼真可信,在《悲喜自渡》中并不是孤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里的王妈,看篇幅可以看出季老对王妈的感情之深,接触又多,下笔细腻生动,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犹如鲁迅先生的祥林嫂,初读即难忘怀。

  《怀念荷姐》、《迈耶一家》里朦胧、没有说透的爱,仿佛游丝,似断又连;《我的女房东》描写客居哥廷根与女房东相依为命的患难之情;《三个小女孩》中素昧平生却初见季老即产生依恋之情的青春少女。以上诸篇除了王妈之外着墨不多,却都能把人物刻画得真实可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草木无情人有情。季老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无论是《神奇的丝瓜》中生命力坚韧的丝瓜,抑或《枸杞树》中给予季老慰藉情感的枸杞树,还是《夹竹桃》中与开遍异域一角的夹竹桃的不期而遇。草木无心却有情,这情是季老心中的情。拥有一颗这样多情的心灵,走遍天涯也不会寂寞。

  名人都爱养宠物,尤其是猫。老舍爱猫, 夏衍与冰心 爱猫,海明威喜欢猫,村上春树喜欢猫。喜爱养猫的名人可谓数也数不过来。季老也爱猫,在这本《悲喜自渡》中,专门写猫的文章就有三篇,《咪咪》、《咪咪二世》和《老猫》。季老养猫有一个细节很感人,他在咪咪和虎子行将就木时不顾老迈之驱到住所几里外的海淀肉店买猪肝和牛肉给它们吃。不止对猫,季老对于狗、兔子等其他动物也都心怀悲悯。

  季老的散文有时候不是一本正经的命题作文,他常常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他写邻居宁大叔却不经意间写了自己的亲人,虽然对这位邻居描写不多,但因文中流淌着真情,也自感人。统观全书,《黄昏》、《寂寞》、《回忆》、《年》诸篇,不如描写人物的写得好,虽然里面有深刻的感悟和哲理在,却没有写人物、草木和小动物的有真情实感在。可见,散文虽散,却贵情真。散文不必华丽,只要用“情”织起来,用心来写,把自己的感受如实表达出来,自会感人,自是好文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悲喜自渡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