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7 00:38: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摘抄

  《我把人生看透了》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一):张恨水:人生偶然落魄,这是不足齿的事

  体面好像是现代人的追求,特别是现在网路科技的发达,人们喜欢把自己包装起来,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绝对不会让人知道他有落魄的往事,落魄好像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张恨水说:人生偶然落魄,这是不足齿的事。 张恨水本人就曾身带一个铜圆,孤身旅行陆路一百二十里;曾以十八个铜子,在上海过三天;在江北运鸡鸭船的舱里,睡在鸭屎当中,度过漫漫的长夜;在专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的衣服从来没有给人洗过,曾靠朋友接济着生活等。就像汉代开国之杰的韩信也曾受漂母一饭之恩,贫穷落魄是没有必要隐藏的。 提起张恨水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如果说《金粉世家》,那么大家肯定是在熟悉不过了。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虽然他是著名的小说家,但是他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散文学家。 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张恨水有很多笔名,一开始也没指望有稿费,写好一篇稿子随手署个笔名,就投出去了。一开始在垦殖学校作诗的时候,张恨水用了个奇怪的笔名叫,“愁花恨水生”。 后来他读了李后主的词,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他就断章取义,只用了“恨水”两个字。因为“恨水”这两个字用的多了,后来别人要他写东西的时候,就一定得署名“恨水”。就这样他的本名反而被湮没了。 《我把人生看透了》搜集了张恨水的多篇文章,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人生的看法,里面的很多观点都引人入胜,值得深思;第二部分是写作生涯的回忆,里面花了大量笔墨介绍了他如何开始写作的,那几篇著名小说的构思,还有他从事新闻记者时的一些见闻。 张恨水有很多名著,如大家熟悉的《金粉世家》,还有《春明外史》、《啼笑因缘》、《斯人记》等名著。据说鲁迅母亲、张爱玲都爱看他的小说,老舍称他为“真正的文人”。 张恨水一生写过数千万字作品,小说、散文、诗词、时评、新闻无一不精,他本身就是个新闻工作者,同时又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见多识广,所以他对人生的感悟既丰富宽广又透彻犀利。 他说:我自己知道所学的太不够了,要多读、多看、多跑。我又不能光写而不加油,因之,登床以后,我又必拥被看一两点钟的书。看的书很杂,文艺的,哲学的,社会科学的,我都翻番。还有几本长期订的杂志,也都看看。 他一辈子笔耕不辍,即使在病榻上他也要动笔写字,把当时所想写下来。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时期、新中国成立。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这就是张恨水的人生态度。 对友人、对家庭、对事业,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二):张恨水:活活泼泼的活着

  起初是因为书名《我把人生看透了》吸引了我,之前听这句话是从白岩松老师口中听说的:先把人生看透了,活着才有希望。人间本就是这样,它不值得你难过,活得洒脱一点。而最精准的表达,从张恨水对人生的态度中最清楚,那就是: 看透人生,不是消极对待!而是充满阳光,积极面对。

  然后就买了这本书,想看着是怎么把人生看透的。

  当然除了书名,张恨水这个人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名作家, 他的代表作首推《啼笑因缘》与《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奠定了张恨水作为通俗小说大家的地位,《金粉世家》则被誉为现代《红楼梦》。他这一生写下的中长篇小说高达120多部,高产而畅销,大部分是刻画当下现实社会中的才子佳人情爱。有人说他是鸳鸯蝴蝶派,主流瞧不起他,有人夸他是中国的大仲马、狄更斯。

  他在虚构故事中,这位文学大师能够随心塑造痴男怨女,让他们因为爱情相遇、蹉跎,又因为爱情演绎不同的悲欢离合。大家熟知的《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与冷清秋,《啼笑因缘》中的樊家树与沈凤喜,《纸醉金迷》中的魏端本与田佩芝等等角色,从各个方面细腻的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他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这是:

  “若要美的,不如赏花;若要道德好的,不如看书;若要贤内助,不如买架机器;若要带来欢快的,不如娱乐。总而言之,这一生,寻寻觅觅,要找一个了解我的人。”

  说的很直白,人生要是能遇见一个懂自己的人,那这一生“夫复何求?”爱,或者性,都不算最重要,让人孜孜以求的,还是了解和懂得。 这份懂得,如若遇到,人生就不再孤独。在遇见之前,我们总要为之倾一生渴望,来来往往,寻寻觅觅。

  他的文章很市井化,但又不缺才子佳人的那股风情,他笔下的女性都有点香艳。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内心的一种向往,也许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

  文革期间,红卫兵四处抄家。目睹亲友不幸遭遇的张恨水,似乎早已感受到世态炎凉的境象。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停笔,更舍不得之前写过的那些作品。无奈之下只好寻计隐藏,最终躲过一劫。

  他在病中依然握笔在床榻上进行创作。他写大都市,写大户人家的纸迷金醉,写小户人家的贫困潦倒,写贪官的自私无情,写深处乱世男女的无奈……他的所思所想,无一是乱写的。全部是参照当时的社会常态所创作的。一个历经黑暗时代的人,又怎能不将这人生看透,看明呢!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三):书评|看透人生不如若梦浮生

  【原创】文/捷Jesse、楚天舒

  人生总是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千奇百样,人生总是百味杂陈…不一而足,无可名状。

  对于做事,他说-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

  对于挫折,他说-人生偶然落魄,这是不足耻的事。

  对于朋友,他说-朋友之间互相利用,说得好听一点,乃是互助,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做买卖。

  对于努力,他说-我自己知道所学的太不够了,要多读,多看,多跑。

  对于工作,他说-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学习。世间什么事都是这样。

  他就是张恨水。他对人生的感悟既丰富宽广又透彻犀利。宛如一名挑剔的饕餮之客,先看眼前食物的品相,其次是持箸翻挑,由表及里,看个精光,再而搁置口中闭目细嚼,慢慢体会各方滋味,把它吃深吃透。最终收集成册著书,名曰《我把人生看透了》。

  人的一生虽长也短,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给予我们的一种恩赐,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或大或小的伤口,穿梭在生活的枪林弹雨之中,很多人把伤口佩戴成人生的纪念章,一路狂奔着。

  也许,我们未必要把人生看得太过通透,太过本质。把自己生活得朦胧些,童话些,这样一切才能美好起来,整个世界就会大了起来。

  上苍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没错,是让我们用来看清世界,但有时候看得太过真切了,反倒迷惑了自己的内心,不如雾里看花花最美;

  上苍给了我们一个头脑,没错,是让我们用来思考人生,但有时候想得太过明白了,反倒苦闷了自己的内心,不如大智若愚醉看人生。

  人生,过得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

  小时候,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懵懵懂懂,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长大后,看过太多,听过太多,经历过太多,思考过太多,简单反倒成了一件幸福的事。

  不要把人生看透了,简单点,生活的方式简单点,毕竟大多数属于凡夫俗子的我们的智慧只够把自个儿弄清楚活明白。

  诗人汪国真说过:“你要活得快乐些,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活得辉煌些,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就只能活得平凡些。”

  对于朋友,不妨感谢他(她),来过我的生命,赠与我一切欢喜。烦恼时可以倾述,开心时可以分享,孤单时可以做伴,倘若离别,也不遗憾他(她)的离开。所谓“买卖”和“互相利用”都不是朋友的全部和注脚。那不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朋友就像身外的另一个你自己,如同一面镜子,能时刻映照出彼此的不足,能看到自己,反省自己,丰盈自己。

  对于事业,我们要笃信:好的事业是奋斗出来的。为人做事,必须有个自信心。有些人将事业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成功便成仁;有些人将事业当成敛财工具,往往最终不能聚财;还有些人孤注一掷,却柳暗花明。人虽不能左右事情结局,也无法事事如意,却必须感恩平台。

  对于文化,我们要担起传承的重任。五四以来虽然淘汰了诸多文化渣滓,但也摇撼了我们的文化自尊心。文章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千古传文重灵性,知己本自是难求。我们终究是生活中的人,经历才有感触,才有领悟。

  对于生活,有的人把自己活成了“愚钝的国王”,有的人把自己活成了“精明的乞丐”,其中包括了爱情、友情、亲情,还有自己的人生。

  看懂了不问,看透了不说,看透了人生不如看透自己。看透了人生不如若梦浮生,人生百味,惟愿余生无恙。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四):张恨水:一个一直被误解的爱国作家

  文/包子

  一提到张恨水,就想到“鸳鸯蝴蝶派”,一说到鸳鸯蝴蝶派,就是不入流的爱情小说。所以,张恨水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张恨水的文学成就”,其中一个叫活得明白的答主这样说道——在我们所接受的文学常识教育中,没有出现过一处张恨水的名字,这是很不正常的。官方将他归于鸳鸯蝴蝶派也是不公正的,他的造诣,他的胸怀,他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对人性的揭露,对中国小说发展的探索与推动,都是其他鸳鸯们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以极大创作热情,惊为天人的天赋,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他的文章即通俗又典雅,结构精妙确又出人意料。章回体小说也在他笔下完成了最华美的绝唱,达到了百年后的又一高峰。

  这位答主所提到的,其实也主要是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但是,张恨水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对人性的揭露,这两点,在他的散杂文合集里,其实体现得更多。

  以前他的那些杂文性质的评论文章,多集中在《小月旦》《明珠》《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等几本书里。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书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有点缺少吸引力。然而,这些书中,其实隐藏着很多张恨水的精彩文章,不仅体现了他的文人风骨,他的文采斐然,更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体现了他的爱国爱人。

  如何让这些文章,重新回到读者的视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把人生看透了》便是因为这个意义而出现的一本书。它选取张恨水文集中,最具文采的,最具当时意义又能依然指导现代的,最能体现张恨水的思想和情怀的文章,重新组合成一本书,另外,再加上《写作生涯回忆》的部分,让现在的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张恨水,同时,在张恨水的文章中,了解到,努力是一切人成功的基础,失败并不可耻,所有人都可以从头再来,等等。

  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张恨水的真实写照。

  在后半段《写作生涯回忆》中,他说过,自己没有遇到好老师。他的写作之所以能取得后来那么大的成就,成为民国第一畅销书作家,主要靠他自己的努力。

  张恨水的爱国情怀,别的不多说,最显著的就体现在,他在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南京人报》,完全是靠自己的资金支撑,直到完全支撑不下去了才转让给别人。后来,为了宣传抗日,还写过《东北四连长》《虎贲万岁》等小说。

  然而,更神奇的是,张恨水的先见之明。最能体现的就是《文化入超》这篇文章——

欧洲人提到了中国,他们就会联想到马可·波罗。可是这一位老朋友的故事,在我们的通行历史性书上,就很少说着,甚至于根本没有这回事的记载。而民间故事,也绝没有一段提到的。马回国后,在狱中述说的游历经过,既是由他人记载出来,自不免不实不尽,当然在他自己,总也有夸大之处。而欧洲人直到现在,还有根据这一点线索,来看中国的,岂不差之甚远。让西人还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认识中国,这不能全怪他们浅薄,应该怪我们自己不知道自我宣传。我国懂西文的人,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只知道输入而不知道输出,百十年来,中西文化之沟通,我们是绝对入超。以致尽管我们年深一年慢慢认识了世界,而人家还不认识我们。所以养成这个毛病,其理由有二:其一,以为一切是西洋的好,我们无须输出。其二,运输的人自己根本不认识祖国,也没有和祖国打算,只介绍出去那种查无实据的王宝钏。于是像荒谬绝伦的那种马可·波罗影片,我们既未曾予以纠正,还可以于战后深入大后方的重庆来放映。简直自己都跟了西人来错看自己了。年来我们也处处求世界认识中国,而我们却忘了拿货色给人家看。

  我们引进的国外的文化太多了,而我们的输出去太少。这导致我们的国民,一开口就是国外的价值观。这个观点,现在看来,该有多么超脱于时代。

  我们现在强调文化输出,也侧面证明张恨水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多么透彻。

  《我把人生看透了》,不仅看透了当时,也看透了现在。

  我推荐这本书。发自真心的。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五):张恨水:原忖你只吟风花雪月,却不想你常挂柴米油盐

  提及张恨水,“鸳鸯蝴蝶”这四个字立马就从我脑海里跑了出来。他被热炒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几部小说也立即为他作了注解。更遑论他的笔名“恨水”——自是长恨水长东。 他的标签是如此缠绵,他的作品多有愁怨,他的笔名如此风流。难道他本人,不是成天吟风弄月,不食人间烟火? 然而他的散文、杂文集《我把人生看透了》里,显露出的却是一个身心俱在俗世,关心柴米的通透人物。 并非世家出身,也曾追求风流才子之行 张恨水原籍安徽潜山,家里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在外谋生支撑。他跟着父亲,到过南昌,去过新城。 从张恨水的自叙当中,似乎他家也谈不上是书香仕宦门第,并无家学渊源,他跟着父亲谋生的脚步走,断断续续地接受私塾教育。 但也许正是这种不系统的教育,让张恨水接受了并不那么死板统一的灌输。识得字后,在教育间断的时间里,张恨水自发地看了一些“闲书“话本,这些类似于今天课外书的营养,启蒙了张恨水的小说思想,又因为私熟教育中的诗对传输,使得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的章回体深受影响。 十五岁时,家中为张恨水请徐先生教他,这位先生的家传,是不应科举,不做官的。 张恨水自嘲:“我这时本已打进小说圈,专爱风流才子高人隐士的行为,先生又是个布衣,做了活榜样,因之我对传统的读书做官说法,完全加以鄙笑,一直种下我终身潦倒的根苗。” 如果家中不出变故,张恨水估计就真朝不屑俗利的风流才子的路子走下去了。 徐先生之后,张恨水终于进了学堂受新教育。十五岁的他,也晓得了这世界不是四书五经的世界,他领悟到小说上那种风流才子不适宜于现在的社会,但“我的思想虽有变迁,我文学上的嗜好,却没有变更,我依然日夜读小说,我依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辞章”。 家中的变故,终使张恨水放弃了风流才子心,只剩风流才子说 张恨水十八岁,父亲打算送他日本去留学。他自己,却在去日本与去英国之间徘徊,这大约等于是他要学理工实业还是文学艺术之间的抉择。 然而,还没有等到他抉择好。父亲突患急病,三天后即去世。 父亲是家中收入的唯一来源,他这一去,家中母亲及张恨水和五个弟妹的生活立刻没了支撑。只得回老家靠数亩薄田过活。 张恨水的实业科技抱负也罢,文学艺术也好,都成了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起初,他不想放弃学业,亲友们筹了些款,他胡乱投了几所学校去读,然而不是学校经费不足,就是他自己经费不足,学业不了了之。 这个时候的张恨水,时时在家中闲居。乡邻指指点点,”读书无用论”之嘲时时响起。 说不郁闷是假的,谁还没经历过毕业即失业时那段痛苦时光呢? 好在张恨水很快靠自己写的小稿子找到了人生定位。 无怪乎后人将张恨水圈入“鸳鸯蝴蝶派“,在他的记忆里,起初他叫得出名的小说就是《未婚妻》,新写的长篇也是谈男女爱情的《南国相思谱》。 张恨水虽然以风流才子的初衷去投稿,成全自己的一片少年虚荣心。但他并不算从此就伴诗文一生,以名士逍遥于世。 他清楚:家里五个弟妹还等着他去救济。因此,诗文之外,还有柴米需要操心。 爱情小说原是为着人们消遣,为着自己生计,并不求立言济世为任 此后张恨水的工作一直围着报纸行业打转,但他的正职,却是编辑记者一类。小说这类事体,原来是他寄托风流才子之类情绪的方式。 不想自己小说大火,这估计也是出乎其意料之外。但张恨水并没有为此得意洋洋。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并非用来济世救民的,它只是人们在生活之余的消闲。 为着满足读者的需求,张恨水在小说情节和文字通顺上下了不少功夫。《金粉世家》曾由他的弟妹们逐日念给母亲听。想必不识字如张母能听懂,估计张恨水也是下了白居易一样的功夫的。 张恨水也引用这句话自拟: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字皆更易,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人正事不干,专弄些书画琴棋诗酒花,自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废物。但是丢了这个,专弄些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人俗与不俗,姑且不问,生活岂不太枯燥? 张恨水,当然有着文艺青年的初心,也曾风流才子自拟,然在时代冲击与家庭变故下。他的生活观念与处世思想,终归是务实的,那些爱情小说,变成了他谋生的手段,风流之形的表达。 他曾犀利地指出:论文章的身价,不外三条路,太上是立言,其次是遣兴,下焉者却是换米。他把自己的小说,归为换米一类。 他自嘲:不过换米的文章,在表面上无独立性。有时板着面子说话,好像是立言。有时歌哭无常,好像遣兴。其实真正的目的,却是投主顾所好,立言不是立言,遣兴也不是遣兴,只是锅勺上苍蝇,混饭而已。——有的薄利多销,便是我辈了。 张恨水的自嘲,不无幽默。也充分表明他并无时人流行的名士气,说话行文都很接地气。但细究他一生著作,其实可以看出,他的才气隐藏在那些风花雪月、男欢女爱之下,他的努力诉诸于那数千万字作品中。当然,他的务实更体现在动荡时局中立身为先,作品中不碰时人时事。 仔细辩来,张恨水先生竟是一个难得的通透有趣人儿。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六):张恨水:民国最热“冷门作家”的前世今生

  文/王小鬼

  张恨水,民国时期畅销榜常年第一位的作家,民国板上钉钉的最热作家。

  但是,现在,他却相当于一个冷门作家。虽然有陈坤、刘亦菲等主演的《金粉世家》热播,但是他的作品的热度和销量,都远远不如鲁迅、老舍、梁实秋、林徽因、朱自清等。

  为什么一个最热门的作家,现在变成了一个比较冷门的作家呢?

  首先,就在于他的“鸳鸯蝴蝶派”。即便是在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也是被主流文学圈所鄙视的,左的也鄙视,右的也鄙视,所以,即便是拥有当时在老百姓中最高的知名度,但依然没有什么文坛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的文风问题,自然也就被冷藏了,再加上进不了文学史,所以,后来的读者,就很少有知道他的了。

  到了现在,二三十年间被限制的作家,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慢慢变成了热门作家,比如张爱玲和梁实秋,但是,为什么张恨水还是没有再度热起来呢?

  还是通俗的问题。张恨水被称为通俗小说大师,也是章回体小说大师。在被主流文学圈依然看低的同时,这样的标签让很多不了解他的读者也认为,他的作品是过时且不入流的——毕竟,既鸳鸯蝴蝶,还章回体,谁还看啊?

  然而,很多人都误会张恨水了。

  张恨水不仅是个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大师,他还是个新闻家,是个出版人,是个散文家,是个杂文家,最后,还是个生活家。

  体现他散文功底和生活家情调的文章,都在《北京人随笔》和《山窗小品》中,现在被编入《别有情调在人间》出版。

  体现他对人生、社会、世界的通透看法的文章,曾经都在他的《小月旦》《最后关头》《明珠》《上下古今谈》等书里,现在,被精挑细选结合现代人的阅读需求后,便是这本《我把人生看透了》。

  张恨水曾经热到什么程度?

  张爱玲是他的忠实读者——张爱玲在散文《存稿》中说:“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回忆也证明这一点:“我父亲离婚至再婚的三四年间,可说是我们与他最亲近的一段时间。我记得姊姊放学回家,多在他的书房看书,和他闲谈她对哪一本小说的看法……《红楼梦》《海上花列传》《金瓶梅》……以及《歇浦潮》、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等等,都是我姊姊在他的书房里找来读的。”1944年3月16日,上海《杂志》社举办“女作家聚谈会”,张爱玲应邀出席,在谈到读什么书时,她说:“读S.Maugham,A.Huxley的小说,近代的西洋戏剧、唐诗、小报、张恨水。”和好友宋淇夫妇的书信中,也说道:“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甚至1971年水晶访问张爱玲后评价说:“她对于张恨水,嗜之若命了。”

  由此可见,张爱玲可以称是张恨水的铁杆粉丝,真正迷妹。

  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读者——曾有人问鲁迅的母亲鲁瑞:“您觉得您儿子的小说怎么样?”鲁瑞回答:“还可以,喜欢嘛……说不上。”老太太最爱读的是张恨水。她曾问鲁迅:“你为什么不写张恨水这样的小说给我看看呢?”鲁迅回答:“他写他的,我写我的。”1934年,鲁迅在一封寄给母亲的信中写到:“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鲁迅自然是看不上张恨水的,奈何张恨水确实受大多数读者欢迎……

  不仅如此,蒋、毛、少帅等,都曾登门拜访过张恨水,但是张恨水不想寄身于某一边,所以就都委婉拒绝了。这也可见,他当时的热门程度。

  张恨水虽然长期不受文坛肯定,但是,新中国后的一些运动也没有过于波及到他,就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做了很多支援抗战的事,并且,在毛将《沁园春·雪》发给他让他附和一首时,虽然他没有和词一首,但是却很快用头版发了出来。

  张恨水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作家,但是,更多的时候,他是个资深出版人、新闻人。所以,以新闻人的敏锐度,看能看透很多事情,再辅以他犀利的文笔,所以,聊聊几笔,便能将一件事说得特别通透,一针见血。

  摘录部分句子如下,相信对于张恨水的笔力,读者从中可见一斑: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自然可以办到百折不回的地步。

  高楼,必先填厚地基。大事业不凭空做去的。

  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什么叫试他一试?

  向前走,莫回头,莫折中,莫小不忍。

  天下事不成功,都是人事未尽;成功了,便是火候已到,什么叫人定胜天?

  法律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向来是汉子做事的格言。其实不然。大丈夫做事,有所畏而来,有所惧而行,有所法而定。

  能破坏不能建设,不是好手段。不顾一切的办法,是表示才力不够。

  孤注一掷,原也是人生不得已的行动。有办法的人,不肯这样做,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我把人生看透了》是张恨水对人生的犀利感悟,相信所有看到了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七):张恨水,看“真正的文人”如何快意人生

  相信有不少人都曾为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陈坤和董洁的青涩爱情所感动,也有不少人惊叹于当时出演电视剧的15岁少女刘亦菲的惊人美貌。

  电视剧《金粉世家》在当时可以说是火爆荧屏,掀起了一股民国热。而这部电视剧正是由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于1895年出生,从大清王朝的长辫,到民国的断发革新,再到八年抗战,新中国的成立,张恨水先生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作为一名作家,他的一生中写过数以千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词、时评、新闻等等,无一不精。因为他本身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缘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历人世变迁,感受世态炎凉,让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丰富宽广,也更透彻犀利,老舍曾称他为“真正的文人”。

  先生最出名的代表作当属开篇提到的《金粉世家》,然而这只是沧海一粟,此外他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同样改编成电视剧的《啼笑因缘》、文言小品文《山窗小品》等等,这些作品在当时,甚至是现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说,鲁迅的母亲、作家张爱玲都爱看他的小说。

  《我把人生看透了》收集了张恨水先生的多篇文章,其中前半部分是先生对于各种现象的议论,后半部分是对于自己读书和写作生涯的梳理。

  01 快意人生,以笔为剑

  单看书名,你便能觉察到张恨水先生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他的笔从来不矫揉造作,他用小说、用人物故事来抨击时代,揭露弊端,往往是一针见血。

  你看他在《表面上的严肃》里,讽刺某些贪污腐败之所,表面上门禁森严、个个目不斜视,实际上暗地里却中饱私囊,内里败坏。

  你看他在《文化自尊心》里,毫不避讳当时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落后,落后可以谈,却又不能妄自菲薄,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文化自尊心,文人的热血还是依旧。

  先生的笔像一把剑,剖开我们不愿面对的某些阴暗,以刮骨疗毒的魄力在当时高压社会环境下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02 从开始写,就不停地写

  先生在书中说到,自己一开始写作,目的很单纯,未成年父亲便去世,导致家里家途中落,自己年纪不够,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读书、写字,排解心中的愁苦。

  写作换钱这件事,想都不敢想,在朋友的鼓动下投稿,石沉大海,所以以前所写的文章可能都是自嗨文居多。后来经亲戚朋友介绍,谋了一份新闻记者的工作,从此便和文字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让张恨水先生能够跳脱于事情本身,去发现和看破隐藏在背后的情理和道义。这也是他的小说能够那么扣人心弦的原因。

  外,作为职业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有着常人所比能比的自律。

  书中这样描写他的写作习惯:“大概自早上九点多钟起,我开始写,直到鞋屋六七点钟,才放下笔去。吃过晚饭,有时看场电影,否则又继续地写,直写到晚上十二点钟。”如此笔耕不辍,是先生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嗜书如命的阅读习惯:“我又不能光写而不加油,因之,登床以后,我又必拥被看一两点钟的书。看的书很杂,文艺的,哲学的,社会科学的,我都翻番。还有几本长期订的杂志,也都看看。”以至于先生骄傲地说,自己之所以不被时代抛弃,便是因为自己出了输出,这输入(加油)的功夫做得还不错。

  张恨水先生的一生,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年代,期间都不曾断笔。书中说,在抗战期间的大后方,包括小说和散文,他在八年间写了八百多万字作品,平均每天写三千字,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常年累月的写作累积的成绩,为我们写作人上了一课。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八):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张恨水的人生,没有“丧”这个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厌烂片泛滥,流量明星刷屏,一部部影视剧,没有几个能把故事讲好的。很多人提出,应该像美国那样,成立编剧工会,以剧本为主,而不是以流量明星为主。

  然而,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还是个中国人。他就是张恨水。

  在一篇杂文《未可忽视之电影编剧家》中,他说:影片的优劣,一半固由于演员的艺术而品定,然而从根本上说,不能不认剧本为最有关系。

  很多人知道的张恨水,是个小说家,因为陈坤、刘亦菲演的《金粉世家》而被很多人熟知,后来又渐渐地知道了他的《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写散文、杂文、时评,他的本业,是一个编辑,他是做新闻出版的。数十年的写作和新闻经历,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而广泛的认识,所以,他的小说和散文中,都不乏一针见血式的真知灼见。

  比如,在《现实》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实”,这一个名词,教好了许多人,也教坏了许多人。

  现实这个词,在现在经常被当作贬义词,一般说“这个人很现实”,意思就是说“这人太看重利益,不讲交情”,然而,现实本身是个中性词,最终,造就什么样的现实,还要看这个人怎么理解现实。

  在新旧思想交相辉映激荡冲突的那个年代,又加上战争连连,国家危难,于是,无数的众生相以非常鲜明的姿态展现了出来,被他看见,然后,再感受,再评论。

  在《零碎绸子》中,他写道:吃窝窝头的人,忽然餐顿鱼肉。这人好像是快活了,其实他同时得到一种新的烦恼。

  人换了一个阶级,就会换一班朋友。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然而千万年来,几个回头者?故人只见海岸,不见彼岸。

  对于人性的理解,可谓深刻透彻。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样的见解,很多古人都提出来过,尤其《菜根谭》之类的书里,会有很多类似的句子。但是,张恨水对人生的理解,还在于他对很多事情有前瞻性,比如最开始那段写的对电影的看法,以及下面提到的,对精神文明和文化自尊心的看法。

  在《恢复文化自尊心》一文中,他说:自五四运动以来,自是淘汰了许多文化上的渣滓。但也摇撼了我们的文化自尊心。五年战争的证明,我们应当有个否定之否定,恢复我们的文化自尊心。

  以及《零碎绸子》中提到的:物质文明到了极点,往往令人意志颓废,所以精神文明,更加重要。

  还有对文化输出的远见,在《文化入超》一文中也有体现:中西文化之沟通,我们是绝对入超。以致尽管我们年深一年慢慢认识了世界,而人家还不认识我们。

  对于人人都自称专家的现象,也有讽刺,如《豆皮专家》中:既不曾经法律规定,专一给学识界用,真正的专家,只有感受这份儿幽默了。

  对于现实中的用人怪状,他在《马谡多矣》中这样讽刺:于今请一个人才,有三必须,是嘴能吹,腿能跑,手能做,若三者不可得兼,吹为上,跑次之,做斯下矣。

  但他并不只是批判,他还有很多积极的建议,或者说,即便是他的批判,也是为了鼓励和激励的目的。

  在《一针见血》中他说: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什么叫试他一试?

  在《言语自外来》中,对于接受批评,他写道:与其只闻赞美,不闻批评,那就这赞美终身不闻都好。

  对于学习,他在《关于读小说》中写道:我自己知道所学的太不够了,要多读,多看,多跑。虽然我的年纪也不算小了,但是现在人寿长了,活个八十九十,那真算不得一回事。所以我愿多接触一点,多见识一点,这于作小说上,有很大的帮助的。

  他自己一生都非常努力,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写作和办新闻,为了不让自己的思想和写作能力落后于时代,他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在年轻时做进步青年,还要在中年以后做进步中年,老年以后做进步老年。这样一个求进步的人,是一定会成功的人,更是值得所有人都去学习的人。

  在《贡献给未来的同业》这篇文章中,他寄语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新闻虽也是一种专门事业,然而这事业所需要的技艺,却是多方面的。……青年的同业们,以及有志于此的青年,应当赶紧从多方面去学习技艺,不要以一技一艺为已足。据我们从事新闻的经验来说,技艺方面的培植,要做到如下的程度。(一)文学的相当修养;(二)增进几种基本知识;(三)要有丰富的科学常识;(四)尽可能地学习有关技术。

  他是这样建议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过来的。他总结自己的行为是“老马无所能为,引路是足以胜任的”。

  这些内容,都在《我把人生看透了》这本书里有所体现。这本书是张恨水散杂文的精选集,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各种散杂文,体现他对社会现状的各种看法,虽然那些文章中的事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但是,所体现的观点,却永不过时,就像上面文章中引用的那些所展示的。第二部分,是他的写作生涯回忆,讲述了他是如何接触文学,如何爱上小说,如何写下处女作,如何进入新闻业,如何办报纸,如何成为畅销书作家等故事。

  在《写作生涯回忆》这部分中,他经历了父亲去世,自己没有学费上学,于是自己想办法考取免费学校的事,他说“青年人,不能闲散”,于是,他进补习学校学英文,后来在《益世报》当编辑的时候,百忙之中也要学习英文,这种努力,着实让人钦佩。正是看到这些,我才兴起了我也要学英语的想法,让一个自学英语的朋友推荐我一个学英语的渠道,然后她推荐了“英语流利说”,我即将开始我的英语自学之路。

  同时,像张恨水一样,我也一直在坚持写作,但是,在写作上花费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张恨水最初写小说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写作的兴趣,后来爱好发展成主要的谋生手段之后,写作便更加努力。最忙的时候,他一人同时给几家报纸写连载的长篇小说,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新闻事业。如此精力和才力,与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辈子的努力学习,一辈子的努力写作,一辈子的努力思考,最终自然能够做到看透人生。《我把人生看透了》便是对他的这些人生经历和人生观点的总结。在这本书里,我感觉我收获了很多。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九):张恨水《我把人生看透了》:看透人生算什么?凡事努力才是真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你一定听过这首《新鸳鸯蝴蝶梦》,但你知道中国小说还有一个派系叫做鸳鸯蝴蝶派吗?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小说流派,是当时广受欢迎的以才子佳人情节为主的市民小说,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说起新鸳鸯蝴蝶派,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作家张恨水,他所创作的小说《金粉世家》就是鸳鸯蝴蝶派的其中代表作之一。 张恨水是安徽安庆人,生于1895年,原名张心远,笔名取自“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以小说闻名,但散文杂文功力也颇为深厚,散文有情致有情调有情趣,其杂文犀利幽默洞见不凡。 关于朋友,他说人换一个阶级,就会换一班朋友;关于事业,他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而来,有所惧而行,有所法而定;关于文化,他说物质文明到了极点,往往令人意志颓废,所以精神文明更加重要;关于生活,他说一个人家若是因穷而闹,必定又因闹而穷,结果是越穷越闹,越闹越穷。 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加努力。张恨水的这种人生态度,在《我把人生看透了》这本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把人生看透了》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他对于人生、事业、文化、生活等的一些看法和见解;第二部分写了他对于自己写作生涯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的。 一、对于做事: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 为人做事,也必须有个自信心。谈起当年为何写作,张恨水说这完全是出于少年时的虚荣心,也可以说是他自信的表现。 张恨水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落魄的日子。在故乡,他遭遇着乡人的讥笑,认为他是一个无用的青年。甚至有人说,读书如果读得像他那样,不如让孩子们看一辈子牛。 那个时候的张恨水,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果真一事无成是书生吗?他不相信。除了读书,他还可以写作,写小说。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印在书上,别人看到,自己也能看到,他觉得心里很满足。 张恨水那时虽然穷,但也知道靠稿费活不了命,所以起初的稿子,也不为盈利,只为满足自己的发表欲。他写小说,当初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写,所以就认准了这条路不管不顾的一路写下去,这一写就是一发不可收拾。 从最开始因自己不满而未完成的《青衫泪》,到后来发表在报刊上的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他一直坚定自己所想,并努力付诸于行动,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 二、对于挫折:偶尔落魄,这是不足齿的事 张恨水19岁那年,他所就读的学校解散,他没有钱,不能做考第二个学校打算,于是回了老家。找工作,他还太年轻;务农,他又没有力气,所以就只能天天在家里呆着。 好在还可以读书。他打扫了一间屋子,终日坐在那屋子里面看书。除了看书之外,他还写作。其实,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解闷。因为当时有些乡下人的眼光是非常势利的,对于那些一无所成的人,非常的瞧不起,甚至当面加以嘲笑。 在这种情况下,张恨水抵挡不了别人的非议,只能靠写作来解闷。在这里他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衫泪》,虽然这部小说最后因为他自己觉得不够水准而放弃了,但也对他后来创作长篇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恨水23岁时,穷途潦倒,跟着朋友到淮安去谋事。途中因为前路有军事发生,不得不往回返。但他们只有来的盘缠,却没有回去的路费,只好搭乘一只运鸭的木船。 木船上的这段旅程,是张恨水一生也难以忘却的记忆。木船上鸡鸭屎腥臭难闻,蚊虫到处飞舞,船头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上海,张恨水写了一篇沉痛而又幽默的长篇游记,叫《半途记》。可惜这篇稿子后来丢了,不然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一下在那样落魄的环境中,张恨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一个晚上的。 张恨水说:偶尔落魄,这是不足齿的事。的确,每个人活在世上都难免会遭遇挫折,我们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从容面对,把挫折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在落魄中,不慌不忙地努力。 三、对于努力:知道自己所学的太不够,要多读,多看,多跑 可以说,张恨水的一生都与努力两个字是分不开的。他的努力,在阅读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他7岁开始入学,光念《三字经》就念了整整半年,随后念《论语》和《孟子》。 张恨水10岁在父亲朋友的家馆里念书,他对那些带图的书非常感兴趣,看图就能够略懂书上的意义。11岁,他开始阅读小说。先生的书桌上常摆一本《三国演义》,先生不在他就偷着看,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帮助他长了不少的文字知识。 13岁时,张恨水在两个月之内看完了同学家的《西游记》《封神榜》《东周列国》《水浒传》《五虎平西南》,又把自己家里的上半部《红楼梦》和一部《野叟曝言》一股脑儿全给看完了。他没日没夜的阅读小说,尤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文章。 阅读给了他文学上莫大的启发,他从中学会了许多写作的文法。这个时候,他读小说,已经脱离了故事的消遣,而成为文艺的欣赏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日后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恨水说人当努力于大庭广众中之事业。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学习,世间什么事都是这样。他是个小说家,也是个新闻工作者,所以除了写小说之外,他还写新闻稿。 在新闻工作上,张恨水成日地忙,除了驻京记者办事处之外,还担任了两份新闻专责。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六点,他很少有空闲的时候,每天的新闻文字,要写好几千字。为了养家,他成了新闻工作的苦力。 张恨水一辈子笔耕不缀,对家庭,对事业,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工作是不辛苦的,唯有努力,才能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还不是很了解张恨水,可以来看看这本书《我把人生看透了》,一定能让你受益匪浅。看透人生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看透人生后,我们还能更努力积极地去对待工作和生活。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十):造张恨水与冰心的绯闻,不是蠢就是坏

  人类一无聊,就去传绯闻。

  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很多人未必有兴趣去看,但文学家的绯闻八卦,很多人却传得不亦乐乎。比如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这几个人之间围绕林徽因的感情故事,又比如鲁迅和周作人以及周作人妻子的绯闻故事。

  结果,林徽因本来是一个既有文学天赋,又在建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爱国专家,却被很多人当成了“绿茶”的代表。对于了解林徽因的人来说,是多么可悲可气又可笑。

  鲁迅的绯闻八卦也是如此,经过很多人的侧面证明,鲁迅非但不会对他弟媳有非分之想,反而一直在养活着他弟弟一家,结果,很多人偏偏信周作人的一面之词,然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鲁迅”。

  上述两个绯闻八卦,好歹背后的人之间有真实的交集。张恨水和冰心的绯闻,却是毫无理由,毫无缘由,绯闻双方都互相莫名其妙的一件事。

  每个时代都不缺少无聊的好事者。有些好事者,就从张恨水的笔名和冰心的笔名中,探索出一些蛛丝马迹,“论证”出:张恨水的笔名是“恨水不成冰”,是因为苦恋冰心不得而取。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如此滑稽的绯闻八卦,居然有很多人相信,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百度搜索有294000个搜索结果。

  实际上呢,他们俩非但不可能相爱,甚至没有一丁点联系。两个人的人生毫无交集。

  实际上,1919年8月25日,北京《晨报》第七版“自由论坛”发表她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一文,署名“女学生谢婉莹投稿”。这是她在公开报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不久,她的小说《两个家庭》在《晨报》副刊连载,才第一次使用“冰心”这个名字。

  关于这个笔名,《冰心年谱》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她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卓如《冰心年谱》,23-24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当然更不会和张恨水有什么关系。此时的张恨水大约刚辞去《皖江日报》的差事来到北京,还在为每天的衣食发愁呢。

  而张恨水的笔名呢?在《失学之后》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指出了笔名的由来。

  二十岁的春天,我又独自地到了南昌。因为那里还有一些亲友。青年人,不能闲散。我于是挪挪扯扯,找些款子,进了一个补习学校,补习英语。我的意思,当然还是想加深功课,去考大学。但只补习了半年,经济来源断绝,把学业放弃了。那是民国四年,九十月间,我因为有一位族兄和一位本家在汉口,搞文明新戏和小报,我冒着危险,借了一笔川资到汉口去。

  我那位本家,在小报馆当独角编辑。我去了,他倒是很欢迎,天天让我写些小稿子填空白。我寄寓在一家杂货店楼上,我和族兄住在一处,本也很无聊,天天到小报馆去混几小时,倒也无可无不可。但又有个意外,我那种小稿,居然有人看,有人说好,虽不得钱,却也聊以快意。本来在垦殖学校作诗的时候,我用了个奇怪的笔名,叫“愁花恨水生”。后来我读李后主的词,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我就断章取义,只用了“恨水”两个字。当年在汉口小报上写稿子,就是这样署名的。用惯了,人家要我写东西,一定就得署名“恨水”。我的本名,反而因此湮没了。名字本来是人一个记号,我也就听其自然。直到现在,许多人对我的笔名,有种种的揣测,尤其是根据《红楼梦》,女人是水做的一说,揣测得最多,其实满不是那回事。

  在汉口住了几个月,毫无成就,我族兄介绍我进文明进化团演戏。这是笑话,我怎么会演话剧呢?平生没想到这件事。但主持人李君磐先生,他倒不一定要我演戏,帮着弄点宣传品,写写说明书,也就让我在团里吃碗闲饭。于是我随这个进化团到湖南常德,又到沣县。在这团里久了,所谓近朱者赤,我居然可以登台票几回小生,我还演过《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角。事后想来,简直是胡闹。

  二十一岁,夏季,我随进化团的人,一同到了上海。这时,有几个同乡的文字朋友,住在法租界,我就住在他们一处。那时的穷法,我不能形容,记得十月里,还没有穿夹袍子。其间我又害了一场病,脱了短夹袄,押点钱买中药吃。病好了,上海我就再也住不下去了。

  20岁的张恨水,他1895年出生,20岁那年应该是1915或1914年(因为有可能是虚岁),而前面说到的冰心第一次用“冰心”这个笔名,是1919年,怎么可能是张恨水有“恨水不成冰”的意思呢?这不是纯扯淡吗?

  有些人一无聊起来,以为随便造点绯闻或传点绯闻,不过是找个乐子的小事,完全不在乎被造绯闻的人是否受到伤害,尤其是面对公众人物,还美其名曰,对公众人物就要严格一点。

  张恨水是中国最著名的通俗小说家之一,在民国时期,是长期霸占畅销榜的畅销作家,然而,因为他写的小说被归为“鸳鸯蝴蝶派”,所以,很多人就特意把他跟一些“鸳鸯蝴蝶”的故事穿凿附会,添油加醋,胡说八道。实际上,张恨水不仅是小说家,他坚持最久的一个身份其实是出版人、新闻人,在做报纸出版的同时,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写散文和时评,以及一些古体诗,可以说,张恨水是个写作方面的全才。

  上面那篇《失学之后》就是张恨水的一篇散文,可以算是回忆体的叙事散文。张恨水的小说,现在几乎尽人皆知,但是他的散文,除了近两年被骂得狗血喷头的《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之外,能找到的寥寥无几,所以,张恨水的事,很多人自然不知道。

  《我把人生看透了》这本书就是最新出版的张恨水的散文精选集,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他的评论性散文,针砭时事之处,也是少见的犀利和具有预见性,比如,在民国时就提出了剧本比演员重要(对比现在的流量电影),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等;第二部分是写作生涯回忆,讲述了他怎么进入写作圈,以及写作方面的感悟。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张恨水自己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过去,看看我们的现在。

  《我把人生看透了》——你值得拥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