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是一本由羽田正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精选点评:
●通俗。译得粗。
●非常棒的一本书,一开始仅仅想借这本书来了解一下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始末(当时甚至不知道是东印度公司「们」),但实际上,标题的后半部分「... 与亚洲之海」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东印度公司们是怎样与亚洲之海发生联系的?过程是怎样?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历史?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是一本以此为题材的历史书必须回答的,但最重要的是,除了回答这些问题外,本书的叙述还能够让读者跳出常常被下意识使用的西方中心视角,而试着从亚洲视角甚至世界视角来看待当时发生的一切。作者羽田正不厌其烦地强调他对某些术语的使用和限制,唯恐我们读者再次落回到应该跳出的那个窠臼。对于我来说,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被打破了,就像看《唐帝国与丝绸之路》一样,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历史和世界。
●这本我读过几遍了,哈哈哈。首先说,目前翻译为中文讲述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作品本就不多,这本我觉得是最好的一本了,涉及欧洲各个东印度公司,英法荷三国为主,当然还有与亚洲各地区的互动。还注意到了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例如混血儿。亚洲海域这个提法有意思。同时很期待William Dalrymple的The Anarchy,也是讲东印度公司的,很多印度、阿富汗、伊朗方面的历史。
●本书作者羽田正是日本著名民族史家羽田亨的孙子,也是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的伊斯兰研究名家,本书聚焦东印度公司与大航海时代相辅相成的关系,作者指出最初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的海上商会,在贸易拓展的过程中集成化殖民拓展与商业输出的两种途径,在商业输出的过程中推进了西方世界与印度、东南亚的移民互动,以及物种引入。另外作者在本书中输出一种观点,即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并不是因为陆上帝国放弃海洋统治,而是海岸国家的自我拓展,这其中既有自始至终鼎盛的英国,也有显赫一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还有东南亚、日本局部地区的华人政权、明朝走私家族,以及日本流民。东印度公司殖民活动的兴盛是以海洋为中心,向陆上帝国的进军,这是对前辈迦太基王国的推进。最终帝国的崛起使得东印度公司只剩下了商业属性,在商业革新的浪潮中衰败。
●日本史学家写的还是挺不一样的
●全球史作品,内容张弛有度,写得很好,秒杀了甲骨文那本ppt式的书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读后感(一):近代亚洲海域
作者自言作此书有些“鲁莽”,却终需要有人来打破这一层“壁垒”,在九卷《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之中,这一卷是唯一一本不以某一个国家为主角,而是以一块区域为主角的书,就好像镁光灯不再是单独对着演员,而是对向了舞台,也因此,舞台上的一切表演都巨细无遗地展露了出来,不论是大到曾经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平分天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亡,还是小到混血女孩科妮莉亚一生的悲欢,都被作者付诸于笔端。作者之用心堪称是胆大而心细,能破出窠臼,别具一格,亦能细微处着手,引人同情。 对于“东印度公司”,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鸦片战争”,清廷的天朝上国之梦被打碎,被迫打开国门,而后开启近代化的历程,这是东印度公司就在印象中的侧影,这本《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却把东印度公司的正面摆放到了眼前。以政治与军事力量为支撑,用强盗一般的野蛮行径,伤害别国的领土安全与主权完整,进而掠夺财物,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国家们套上了一个经济主义的外壳,利用船只,将手伸到了远在天边的亚洲海域。 葡萄牙是先锋者,西班牙紧随其后,英国和荷兰是最大受益者,法国错过了最佳时机,在中后期勉强和英国、荷兰三分天下,但也和荷兰相继退出了争夺的赌盘。经济之争的背后是政治与军事的较量,而政治与军事之争,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若最初不是为了找到异地的珍宝,葡萄牙王室怎么会用近乎一半王室年度收入去投资船队远航,这本就是一场高风险、高收益的冒险,有的人输,有的人赢。可就像小说家高阳在《红顶商人》中写的赌博经一样,输了的以为能翻本,赢了的还想再赢,最后只有输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航海时代以来,近代化也随之开展了。原来以为亚洲地区的近代化是学习西欧文明而产生的结果,看了本书后才发觉不但如此,亚洲地区对西欧国家也有促进近代化之作用,一则货物的流通使得瓷器、茶叶、香料、棉织品、胡椒等进入西欧国家,譬如有名的“下午茶”,就是自18世纪开始才流行起来,二则是亚洲地区大量输入货物供应西欧,出现了买方市场,导致西欧本地的产业退居二线,同时也反作用于产业,促使他们尽快进行工业改革,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源头。西欧国家亚学西用的何止这一点,除却饮食和衣服上,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不可控制地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想法,就如作者写道:“如果没有欧洲以外的地区,近代欧洲就绝不可能出现。概言之,近代欧洲是世界一体化之前的全世界人民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整体上培育出来的属于全世界的孩子。” 书名虽然只提到了亚洲,但是不能忘记“东印度公司”的后面站着的是西北欧国家,他们从海上扬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希望。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读后感(二):崛起的近代欧洲是全世界的孩子
荷兰东印度公司曾经极为强盛,但在17世纪末突然衰落了,原因是什么?
17世纪初叶到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之海的活动看起来顺风顺水。他们控制了高级香料产地的马鲁古和班达群岛,在台湾建立了贸易基地。另外,他们还垄断了对日贸易,并在锡兰成功地设立了与巴达维亚齐名的中心据点,并在亚洲地区内开展贸易,这凸显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特征。由于在日本和波斯获得了黄金、白银和铜,所以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一样,荷兰东印度公司没有必要从荷兰国内运出大量贵金属。公司只需要使用亚洲境内的贵金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购买印度棉织品和中国的瓷器、生丝等亚洲各地的特产。
例如,在17世纪后半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长崎买进日本的棹铜,并将其运到印度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地区,以交换当地的棉织品。之后,他们又把棉制品带到东南亚各地,换取当地的胡椒、香料、染料、鹿皮和鲨鱼皮等。这其中的一部分被运往欧洲,鹿皮和鲨鱼皮则被运到长崎再次交换当地的铜。而每一次交换,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通过这一贸易系统,在17世纪中叶,暂且不说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仅依靠亚洲地区内的贸易也能让公司获得足够的收益。
但到了17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内的贸易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台湾商馆被郑成功夺回,公司丧失了对华贸易据点。而日本的德川幕府采取了限制贸易数量的政策,令荷兰人难以从日本大量运出白银和铜。此外进入18世纪以后,波斯政局不稳,荷兰人要想从当地出口金银也变得不可能。于是,1689年到1700年这段时间之后,公司的亚洲地区内贸易出现赤字。为了购买亚洲商品,公司不得不从荷兰国内带出贵金属。自17世纪90年代以后,荷兰贵金属的出口量大幅增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优势之一就这样消失了。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很多,无论公司还是“国运”,优势突然失去了,其实是有具体原因的。
作者羽田正认为,近代欧洲不是地理概念上的欧洲或者是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独自创造出来的。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亚洲物产和美洲的白银给欧洲带来了巨额财富。西欧人以优质的亚洲产品为目标,不断推动技术革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欧洲西北部地区的人们获得了有关人类极其社会、有关人类居住的环境等无可估量的新知识,在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机构或社会制度并进行创新。西欧人由此找到了超越基督教框架的新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使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欧洲以外的地区,近代欧洲就绝不可能出现。概言之,近代欧洲是世界一体化之前的全世界人民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整体上培育出来的属于全世界的孩子。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读后感(三):亚洲之海,奇异之海
这本书对于达伽马航海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这个出奇兵打败了威尼斯商人的英雄。一条真正的香料之路,他把东非和整个印度洋贸易区域连接了起来,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贸易水平比西北欧高太多,他们不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对手。
看这里与卡里卡特的国王对话,真的让人忍俊不禁。而达伽马却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在以后的20年内不断的用暴力来报复这个国家,掠夺他们的财富。一切既是历史,也是时机。
第20页因为6月到8月的夏季大风,所以4月,5月,8月中旬到9月下旬是最佳的航海季节。不要忘记他们从东非马林迪过来就是在4月。
对于葡萄牙这个国家来说一切来的太快了,在16世纪的前10年内,他们变成了海上的伟大开拓者。但地理大发现和成为全球主宰是两件事情,很快葡萄牙就失去了兴趣。菲利普二世在接任了葡萄牙后更加强化了这一点。
在1588年无敌舰队被打败之后,接力棒交到了英国手上。当时只能叫英格兰。时机太重要了。
而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6分部,也开始抢夺英格兰的蛋糕。他们的不择手段比起葡萄牙人来说变本加厉,74页的科恩,人称班达屠夫,1500个居民,及轮岛上800人,不是被杀就是充当奴隶。他们把作者称为的亚洲之海,变得十分血腥。
一切都是为了亚洲之海的财富。21页作为高级香料的肉桂,只有锡兰岛也就是斯里兰卡和印度西南部才能生产。丁香出产于东南亚的马鲁古群岛。肉豆蔻也只有东南亚的班达群岛才能生产。胡椒和生姜的主要产地是印度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乳香产于阿拉伯半岛,还有马匹。黄金和象牙,产自东非。丝织品和地毯来自波斯棉质品,则出自印度西北的古吉拉特地区,印度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和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古吉拉特还出织物染色的蓝色颜料。
这些成果渐渐的被英国顺水推舟的继承下来。并且在伦敦设置大楼,让全球的资本都能参与到交易中来,他们正在创造历史。所以说只有贸易能够兴一个国家,同时如果还能建立文化,就像出现的莎士比亚,那就是最终结出的硕果。
而中国当时在闭关锁国。在94页作者自己都无法找到答案,为什么明朝会选择闭关自守?连华商到海外也要禁止。这难道是一种深度的不自信吗?还是一种内循环的自我确认,并形成了超稳定结构?
133页到了17世纪末,英国在孟买建立造船厂,这里用高质量柚木制造的船只,使用寿命比英国本土制造要长得多。他们的贸易链更加完整,他们的贸易影响也更加持久。148页,而荷兰也因为人力资源不足,在全世界征召CEO以及水手和士兵。
后面谈论两个有意思的八卦,他们是日荷混血的两个女人,顾小春和科尼利亚,她们可以拥有富裕的生活,但却在后世被塑造成蝴蝶夫人。
看完322页,你就会懂得,日本为什么最后也转变成了封闭自守的国家。为什么德川家康会选择禁绝基督教?那是因为他们带有中国文化的基因。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读后感(四):葡萄牙于东印度先之武力荣光
诸东印度公司及其先驱所活跃舞台者 羽田正氏称之为亚洲之海 因时欧洲视野 好望角以直至新大陆麦哲伦海峡皆可称东印度. 地理大发现或曰大航海时代者 东向以葡萄牙之瓦斯科·达·伽马为先 受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之命 为寻找东方基督徒之王&前往印度获取香料 1497年7月船队自里斯本出发 11月绕过好望角 次年3月抵达东非沿岸之莫桑比克
远航历险实则伊比利亚收复失地运动延续 1492年驱逐穆斯林于格拉纳达后 西班牙西向葡萄牙东向妄想新开拓. 船队无不视阿拉伯语之穆斯林为仇敌 而此际纵横亚洲之海商贸者亦不乏伊斯兰教徒 据达·伽马一行所称莫桑比克海港居民即多摩尔人 因是二话不说即诉诸武力 船队一路枪炮开路 闯蒙巴萨&马林迪 劫掠过路穆斯林商船 直抵印度西南卡利卡特 王国 又是一番对城内阿拉伯穆斯林被迫害妄想 交易换得宝石&香料后 强行起航返程 1499年终抵里斯本
亚洲之海时称伊斯兰之海似更为妥帖 穆斯林商旅航船居多外 另有印度教徒&耆那教徒&犹太教徒&亚美尼亚东正教徒等多样商旅 然无不正常通商 缴纳港口使用税费等 惟葡萄牙人开武力侵掠先端. 达·伽马返航所携宝石&香料&胡椒 旋即激发葡萄牙举国远航热情 而出航亦无不枪炮开路 残暴武力所谓商贸
1503-1515年间 葡萄牙已武力控制印度洋海域主要港口城市 东非之索法拉&莫桑比克 波斯湾之霍尔木兹 印度西海岸之果阿 马来半岛之马六甲皆入此例. 诸多据点连贯成线 有所谓葡萄牙锁链(Estado da India)之称 事实形成葡属之海上帝国. 葡萄牙又颁通行证(cartaz)管理贸易 颁发权归属果阿总督等诸行政长官 商船凭通行证通航&缴税 此即葡属海上帝国运转要义
1511年征服马六甲后 葡萄牙加紧控制印度东南之普里卡特(Pulicat) 孟加拉湾之吉大港 缅甸之勃固(Pegu) 又东越马来半岛 窥伺南海 自此即进入以大明为中心之东亚陆海世界
--------
葡萄牙海上帝国运转于整个16世纪逐渐跌入困境 缺乏腹地导致补给困难 本国属地难以一体化运作 而商贸利润亦渐趋向薄. 158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兼任葡萄牙王位 一心忙于欧洲王室战争 又为新教徒&美洲大陆诸事所扰 东印度一侧愈加乏力. 1568年起加尔文派新教徒之低地荷兰人反抗宗主天主教之西班牙统治 以阿姆斯特丹为基 意图东航东印度与腓力二世治下之葡萄牙相争
1595年4月 首批始自荷兰前往东印度之商船自阿姆斯特丹出发 随船装载百门大炮以为武装凭借. 船队抵达爪哇西部之万丹(Banten)后返航 1597年8月归抵荷兰 此举无异面向荷兰之强心针 船队规模&数量迅速扩大 1602年荷兰成立其所属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ompangnie / VOC)
荷兰商船成功返航亦激励他国冒险家 1601年股份运作之英格兰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 / EIC)率先成立 3月首批英属船队出航前往东印度 1603年返航获益巨大 远航逐利遂成全英共识
东印度公司成立皆为垄断己国东印度贸易 虽则民间公司 然被授权可于海外建立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等 俨然准国家存在. VOC成立伊始即以击败葡萄牙在东印度势力为目的 攻占葡属要塞 1619年又于爪哇西部万丹王国之雅加达(时称巴达维亚)设置据点 杀戮商掠. 1641年VOC夺取马六甲 1669年征服苏拉威西岛之望加锡 波斯湾之阿巴斯&印度之科钦等皆为荷兰所据 EIC相较则更为关注南亚次大陆&波斯一带经营
--------
1368年大明驱逐蒙古立国 奉行朝贡体制 商贸亦遵此例 明初虽有短暂民间海商&官方郑和下南洋之举 后即严令寸板不得下海 厉行海禁. 然民间走私商贩不绝 初以泉州月港 继迁舟山双屿 或与倭寇勾连 行商逐利
1513年葡萄牙人首抵华南 广州登陆后欲效朝贡体例行通商之实 未果后葡人又多次效印度故事炮轰华南 未逞后遂与私商相结 倭乱更甚. 1553年葡人始进驻澳门 以此为基 从事南洋至日本海间走私贸易 又多与天主教传教裹挟 纵横于此
日本德川幕府建立后 于1604-1635年间行朱印船制 官方颁定朱印证 日人之外 华人&西欧之人皆可获取. 然天主传教势大终惹幕府不悦 新教之荷兰商旅取葡萄牙天主教徒而代之 1609年VOC于平户设立商馆 1624年又于台南营造热兰遮城(安平城/Zeelandia) 作为对日华贸易据点. 时西欧军事力量尚弱 1641年德川幕府勒令VOC徙商馆至长崎 1662年台湾商馆亦丢于郑成功之手
1664年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相较VOC&EIC多民间资本 法属东印度公司原始股本多为皇亲官僚出资 1719年法属东印度公司与密西西比公司合并 为法国印度公司 此印度涵盖东西二印度之意也 该司亦负责非洲贸易 通行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