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5 03:3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读后感(一):自我解读力——读《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

  自控力、意志力、超能力……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力”,最近在阿德勒的《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一书中,寻找到了另外一种“力”:自我解读力。

  在很早以前,对自我的寻找有过这样的描述:

  “我”把“我”丢了一撇,成了“找”,开始变得不完整,于是去寻找那一撇。一开始,走在寻找的路上,“我”抓住很多人询问那一撇是什么。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利;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农民说,是丰收……

  到最后也没有能够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回答。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里,寻找自己这件事始终存在不同的时期里。

  怎样寻找,如何寻找,这两个难题一直无法避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用这本书给出了一些回答。

  生于维也纳的他,是一名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在《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书中,他通过一些自己的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超越自身限制,走出困境。

  全书一共分为12章:阿德勒将生命的意义作为开篇,中间分别讲述了安全感、自我否定、逃避、自卑等不同的案例分析,以贯穿一生的生活模式作为结尾完成了整本书的编写。王晓琳的翻译也让这本书更贴切国人的阅读习惯。

  开篇生命的意义中提到,人生有三个重要的事实:

  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贫瘠的星球上,谁都无法离开。

  地球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只要活着,我们就要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只是联系的紧密程度各不相同。

  人类由两种性别构成。

  通过对这三个事实的分析导入,让读书的人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包括对他人的影响所在。

  恰巧最近处在职业的迷茫期,书中在确定职业意向中提到了两个字:尽早。

  尽早确定职业意向。

  在人类的分工制中,阿德勒表示母亲也是一种地位尊贵的职业,而传统文化严重低估了母亲的贡献,将母亲当成了一种低贱的、没有价值的职业,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没人会为母亲发薪水,即使她工作得非常努力。对于孩子的职业兴趣,最先影响的人一定是母亲。当在帮助别人做职业辅导时,需要弄清他生命最开始那几年的状态和兴趣,这是职业训练的第一步。

  学校则是职业训练的第二步,学习大量的科目去促进心灵的成长。若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何种职业的人,他未来的道路也会较为平顺。

  怎么在孩童时期去培养和引导,阿德勒用一个例子进行了讲述: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在玩娃娃时,某一刻她可能想到要亲自给这个娃娃做一件衣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鼓励她几句,再教给她一些做衣服的技巧,她可能真的会努力做出一件衣服来。这样的鼓励对她未来的职业兴趣而言,便是一种正向的引导。

  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从大到小,从幼至长的思考自己的现在,包括对于未来子女教育的思考,阿德勒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参考。

  私自将这些能力称为自我解读力,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积极融入社会,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行走在人生路上,找到那一撇,于是“我”完整了。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读后感(二):人生明白与否,可能只差一本书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

  我确定,活了二十多年,自己过得不明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敢迈出自己真正的第一步,战战兢兢,而自己却无动于衷。

  之前每当自己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些富有哲理的问题时,就会发现自己对于自己都感到陌生,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脑海中那个人的嬉笑怒骂,都与自己无关。然而看了这本《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静下心来看待自己。

  说起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是他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很多人应该看过,而且他还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而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尽管我们可能不是心理学专业,但书中很多内容会解答你曾经,现在或者是以后遇到的问题,让你学会怎么更积极地活着。

通过这本书,我活的更加通透了一些。

  书中有些内容对于我来说,还是略微有些晦涩,但是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偏爱,书中有几个部分还是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的。

  第一个要分享的部分就是我们糟糕的自我否定。我们从小学就学过,一个人要自信,不能自卑和自负,然而对于这些内容,显然很多人没有做到,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

  然而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很不自信,我们的这些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又怎么能让别人相信?我们将来可能会从事各种职业,或是老师,医生,亦或是律师,工程师,甚至是一个普通的证婚人,倘若你在新人面前对于自己的台词和自己的表现都有些否定,你让新人怎么会相信自己的爱情?

  由此可见,自我否定真的很糟糕,然而我们很多的行为都是与之相关,比如失眠,很多人会想,这和自我否定有什么关系?自我否定的结果是悲观,活在悲观的世界里,他们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学习,来自工作,来自生活,甚至是来自周围人对自己的期许,这些好似恶魔的手,让自己备受煎熬。

  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自卑的问题。自卑感是我们从小就有的,当时是渴望被家人关注,然而随着逐渐长大,自卑感来自的范围就会异常扩大,这些自卑感可能来自于生理缺陷,或者是家庭背景等,然而,没有必然的因果,也没有必然的生理缺陷。我们经常能够看见的一个例子,小时候天生用左手写字的人,长大后可能比我们天生用右手写字的人写的更为流畅,或者两只手都写的很好。这完全是他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刻苦训练才能做的很好,其核心还是当时自卑感的一种刺激。

学会调整自己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的审视自己,无论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自己也有过,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过得更轻松,更努力,更开心。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读后感(三):在追赶世界前,你需要先认识自己

  如何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如何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关于上面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都非常想知道问题背后的答案。可惜在人生考卷上,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的答案。总能有人能给出特别好的答案。都说“最快乐的生活,好像总是是别人的生活。”我们好像很容易互相羡慕。单身的羡慕有爱人的甜蜜,有爱人的羡慕单身的自由,工作忙碌的羡慕那些日子清闲的,而清闲的人又羡慕别人忙碌的充实。

  大千世界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注定是不同的。比起上面的问题,有个问题我们更值得去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毕竟拿着别人的地图你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终点。

  古人有云“知人之智,自知者明”我们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了解他人,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全方位的去看,相对客观一些,而了解自己,认知自己难度就要大一些,因为对于自己的评判总是带有一些主观的成分,拿捏不准,很难做到不偏不倚。“

  如何能够解开关于自我的谜团?怎么样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呢?在《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一书中你或许能找到不一样的启示。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深深影响史蒂芬•柯维,以及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是什么?

  明确人生意义

  “人类存在的意义” 一直是科学界以及哲学界思索的主题。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意识形态背景下给出了多元化的答案,各种说法纷繁复杂,都没有统一的答案。阿德勒围绕着个体展开讨论,提出了人生离不开的是哪个问题:职业、社会、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离不开地球,离不开群居的生活。人要是不知道为何而活就会感到迷茫;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以个人物质或精神享受作为自己生活的目的,要么会因欲望不满足而痛苦,要么会因满足之后无趣而痛苦;想要幸福,要成功,就必须积极的与他人建立联系,为他人带来快乐,以合作的方式达成共赢的目标。

认识自己的第二步是什么?

  明白自己追寻的是什么?

  曾经在微博上面看过这样一个视频:某国外新闻网站在纽约的街头放置了一块黑板,并在黑板最上面写了一排大字:“写下你最大的遗憾。”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路人的注意,却迟迟没有人敢写下自己的遗憾。直到一个女士勇敢地写下“没有坚持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大家才放下戒备和疑虑参与进来。

  有人说,遗憾没有申请医学院,有人说,遗憾放弃了儿时的梦想,有人说,遗憾没有说出“我爱你”,还有人说,遗憾我所做的事情总像计划B,从来不是我真正想做的……

  后来经过该网站工作人员总结,所有遗憾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没能抓住的机会、没能说出的话、没能追寻自己的梦想。

  明白自己追寻的是什么之后,路上,要留心“糟糕的自我否定”,它可能会让我们变得虚荣、逃避事实、自卑……认不清自己的目标,错过属于一些属于我们的机会。

认识自己的第三步是什么?

  通过潜意识去察觉并接纳自己

  你有没有想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或许是真的,阿德勒告诉我们梦境其实就是我们内在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每个儿童形成生命样的生活风格,有赖于他的家庭环境与幼年经验。人们早期形成的这些生活风格,为以后遇到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规则。

  例如,我们每个人很难记起三岁前的事情,是因为语言没有成熟,而导致记忆无法提取。但是,我们并没有将它们遗忘,相反,我们人生最初的记忆,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的大脑工作原理就是接收每一个微小的信息,再无意识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作为决定的基础。可以说,潜意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档案”。

  关于认识自己这个话题《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这本书还讲述了很多内容,希望各位小伙伴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不断往前走,离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近。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读后感(四):成长的密钥:认清过去的你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你,才能帮助你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比喻成一套系统,那这套系统必定有它自己的一套工作原理。

  而《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一书在我看来,最多的价值在于帮助你找到自己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看清楚这套工作原理对你的影响,从而你会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以整合提升自己,也就是帮助我们自身获得成长。

  其实做为一名3岁男孩的妈妈以及一位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对于阿德勒真的不陌生。正面管教的理论就来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如果你熟悉阿德勒,你应该知道阿德勒本人的经历就是一部逆袭成功史。

  他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

  这么看,他的童年经历真的充满不幸,但他最终超越了自身限制,启动了自身强大的内驱力,成为了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

  而阿德勒逆袭的密码都藏在了他的书里,那本经典的《超越自卑》是,这本《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亦是。在读书之前,先去了解一下阿德勒的生平,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一书的开篇,同《超越自卑》一样,通过人生的三个重要事实:职业、社会和性,指出个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生命意义,有多少种人类就有多少种生命意义,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解读都藏在我们每一个观点、行动、态度、个性当中。

  那真正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呢?阿德勒提出,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奉献。社会生活规律也同样揭示了这一核心。

  揭示了真正的生命意义后,阿德勒从“安全感”“糟糕的自我否定”“自卑”“脆弱”等等方面一一带你全方位认识自己。

  通过回忆你的童年、你的家庭生活,让你从内而外的自我观察,觉察到那些一直藏在你脑海深处的早期记忆、那些睡醒后不曾离去的梦的存在都不是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它们对你影响深远。

  我的建议是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可以先合上书,去认真感受这些早期记忆和那些忘不了的梦,然后把它们一一写下来,越具体越好,顺应自己的感觉写。

  然后打开书,对比着书里的案例的解读技巧去尝试解读一下那些写下的早期记忆和梦。这时候你对自己的解读,不要只是想想,录下来或者写下来,不用等组织好语言再开始,想到哪里说哪里,想到哪里写哪里,能说多少录多少,能写多少写多少,不要给自己任何心理负担。

  一直到你无话可说的时候停止,这时候再仔细回去看看自己到底都说了什么或者写了什么,你会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如果你够幸运,或许你会发现那些早期记忆对现在的你还一直有着深深的影响,你会发现现在的自己到底还在追求着什么。

  你或许会突然对很多东西坦然,你或许会找到心中热爱,你或许会发现改变原来如此简单,你或许会内心无比安宁,而无论你找到了什么,我都相信你会找到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会比以往所有的方法都更有效。

  如果你没有那么幸运,没有一下子看到这些影响和真实的自己,也不要气馁。再用力去解读一下或者挑个时间再来一次都是可以的。

  以上这些是我阅读《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的方法和收获,分享给大家。

  正向这本书封底上写的那样:

  如果你不甘平庸却没有去冒险的底气,  你总是等到困境来临才被动成长,  你觉得世界充满了危险,路也越走越窄,  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里,总是掺杂着恐惧  请听“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在书中想你娓娓道来:  细细检视在童年时期就开始“误导”你的生活风格,  获得修正你潜意识中的“人格程序”的方法,  打开思维模式中“自我启发”的奥秘,  启动自身强大的内驱力,  发挥潜能,超越自我,  用一颗无畏、强大的心去面对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

  愿你活出强大、无畏的自己。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读后感(五):如何在自我成长中启发?——看不见的双手

  心理学的书看了几本,更喜欢看大师的著作。

  这本《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的作者是(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阿德勒生于维也纳,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他的学说以“自卑感”“创造性自我”“自我启发”为中心,深刻影响了华生、杜威、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等心理学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儿童心理学》《理解人性》等。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书名很明确,如何自我启发呢?那么多潜意识的举动还有梦境的困惑,启发什么呢?

  要明白这些,先要明白人在社会中的角色: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这里有三个重要的事实:

  1.大家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谁也无法离开。2.只要活着,就要和他人建立联系,无法独善其身。3.人类由两种性别构成。

3个事实引发了3个问题:

  1,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养活自己。2.怎样获得一个不可动摇的社会位置。3.如何调整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两性事实。

  大部分的生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职业、事业和性这3个领域。

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错误的生命意义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为他人做贡献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唯一方法。

  真正的生命意义,必须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共意义,不可能个人化,就是个人对集体的贡献。

  真正的生命意义是积极地和他人建立联系,为他人带来快乐,以合作的方式达成共赢的目标,并且以社会生活规律为唯一真理。

  孩子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往后的生活中即使面对从未经历的事情,也不会轻易改变,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吧。

  过分关注个人感受是因为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溺爱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稍不顺心,就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和我作对”。

母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赢得孩子的信任,被忽视的孩子总是满怀戒备。

  支撑我们整个生活的是社会兴趣,有些事,大人觉得无关紧要,但对孩子的心灵会产生巨大冲击,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较为敏感的器官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比如有视力障碍的孩子更喜欢用眼睛来了解世界,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更喜欢用耳朵来了解世界等。

  心灵活动的共同目标是适应未来的环境。如果小的时候就没有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未来的环境也会很不适应。

  一位男士总是在亲密关系即将建立的时候,就会毁掉这段关系,这是因为小时候一次母亲要抱弟弟,但是错抱成了他,又马上把他放下,让他以为母亲并不爱他,或者母亲更爱弟弟。母亲对弟弟的爱伤害了他,带着这种印象长大,所以他对亲密关系怀疑。

  但是印象并不一定是全部,可能我们只记得一部分,可以询问当时参与的人,来获得当时全部信息,对印象的误解可能造成了阴影。

  优越感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早已确立的两个目标:安全感和证明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性格是适应社会的模式,算是一种生活技能,是后天养成的。

  比如懒惰是追逐权利的态度和方式。

  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相似是孩子效仿和学习的结果。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先要从自己改变。

  孩子学不会说话,溺爱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受到严重阻碍,会形成糟糕的自我否定。

  还有一种错误教育是强迫教育。

  另外悲观的人大多失眠。

  还有一些人是进攻型的人,他们把自己扭曲成了一副粗暴、冷血的样子,表现出来的狂妄自大,他们总是用进攻来获得优越感,在进攻无效时,他们的攻击性只会越来越强。

  多疑的人会更嫉妒和贪婪,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快乐,也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快乐。

  “虚荣”的实质是自我否定,所以很难和别人建立长期友好关系。

  犯罪的根源是合作能力缺乏,其实婚姻就是和伴侣建立合作关系,同样需要经营好。

  越逃避,越怯懦,怯懦的根源是逃避责任。

  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表象的背后隐含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和我们相处的有这些特征的人的心理,甚至是我们自己。只有找到不足的背后,才能让自己成长起来,改变幼时不能改变的。

  所以,这就是读懂每个象征背后的原型,怎么自我启发的深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