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5 01:5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摘抄

  《简·奥斯丁传》是一本由(英)克莱尔·托马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020-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奥斯丁传》精选点评:

  ●细腻、审慎的奥斯丁传记,奥斯丁和家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简·奥斯丁标准传记。流畅温暖。

  ●很喜欢,一本详尽且细腻的传记,讲述了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生命中重要的人与事对她人生与作品的意义,包括一些影响重大的抉择,“她只须回忆那晚热情的心境,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虚假的空想。”“她此时正在习惯过老处女的生活,一种向来被认为是可怕的生活,却可能是自由的另一形式。”

  ●对奥斯丁的家庭着墨颇多。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拥有这样的成员呢?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一):几处错误

  

49页,注释处的“allompli”应该是“accompli”

第239页,注释6中的“圣殿酒巴”疑似应该为“圣殿酒吧”

259页,注释二中“Quel horreur”应该为“Quelle horreur”,horreur在法语中为阴性词,应该用Quelle修饰,此处不知道是原文的问题还是校对者的问题

260页,注释1处的“斯卡拉哥大剧院”疑似指的是米兰的Teatro alla Scala(简称La Scala),中文一般翻译成“斯卡拉歌剧院”,此处疑似译者在初稿时翻译成了“斯卡拉哥剧院”,校对者读到此处没有意识到“斯卡拉”和“哥剧院”是两个词,于是擅自在“哥”和“剧”之间添了一个“大”字

331页,经过互联网检索和寻找伏尔泰的原文,注释一中“Eléonore Galigai”应该拼作“Eléonore Galigaï ”(法语版维基百科亦是如此)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二):简奥斯丁:一个离经叛道的“优雅”女人

  

大学时候读过简奥斯丁的书,那时候佩服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独立,现在,经过生活的磨炼,却发现她作品中缺乏柔情。读毕《简奥斯丁传》,心底只有一个声音:这是一个离经叛道,“不够优雅”的女人,她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却在平静中跌宕起伏。

我想,大部分读者,对简奥斯丁作品的印象,基本是一个伶牙俐齿的女人,思想独立,喜欢讽刺,滔滔不绝地说。纵观她小说里的主角,独立性很明显,也许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女性主义的第一步。她作品里的塑造的思想独立女性形象却又缺乏柔情的一面,跟她的人生经历不无相关。

内心缺乏安全感

简奥斯丁从小被送往养父母家,在养父母家长大,儿时缺乏父爱母爱,导致她骨子里,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因此她成年后的书信中,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文字中对己对人缺乏柔情?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从各色人物的塑造,对话,事件,等等,背后也隐藏着她坚硬的外壳,仿佛随时会伸出一只魔爪,教训一切冒犯她的事物。好像从来未曾打开过自己的心房,随时全副武装。

优雅及不上才华

“一点点才华尚可帮助甘斯通庄园、处于特殊时期的布里奇斯小姐,但太多的才华将过犹不及”,这是简奥斯丁的侄女安娜对她来说评价。也许在那个维多利亚中期,女人都应该是优雅的淑女,然而,简奥斯丁的优雅却不及她的才华,她对上层阶级人士并没有太多热忱,有时候甚至缺少礼貌,在她的文字中,常常出现“她们来访”“她们到了“她们坐下”“她们走了”,简洁明了的话语描述一群出身不凡的妇女,仿佛不愿多说一个字。她喜欢用赤裸裸的语言当做武器,来抵御一切她不喜欢的人事物。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三):克莱尔·托马林《简·奥斯丁传》结尾

  “在这最后一页的空间里,我必须回归她自身。回到那个孩子:她曾在书籍的避难所中找到一个新世界,比她摸索的现实世界更有意义。回到一个女孩:当她发现自己创作故事的可能之后,她的想象力起航,飞往惊人的方向。回到一个充满活力、喜欢跳舞、爱说笑话的年轻姑娘,她也曾梦想有个丈夫,虽然她已决定将全部心力投入写作。回到一个二十五岁的少妇,她对人失望,对写作失去兴趣,曾梦想有个舒适的婚姻,即使没有爱情,但她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回到一个富有爱心的姐妹和姑姑,她一心顾念家人,纵然有时也盼望独自一人的安宁,供她思考和创作。回到一个女人,她与女家庭教师为友,关心仆人。回到一个作家,她成就辉煌,技艺高超。而在垂死的边缘,她鼓起勇气,通过写作,直面死亡,与之搏击。回归人,她宁愿沉默,也不愿对心爱之人的言行作任何批判,而对他人的言语,她笔之于书,一读再读。这便是我心目中最喜爱的奥斯丁形象,对全世界的意见付之一笑。幸运的是,她拥有那么多的笑端。如今,关于她的评论浩如烟海,足够她永远取笑。”简·奥斯丁传评价人数不足(英)克莱尔·托马林 / 2020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四):4星推荐

  

我也读过很多奥斯汀周边了,这本书从传记角度是最详实的一部。她家里的人都介绍的很详细,而且简写作每一篇小说时的创作背景,也都补充完整了。

就是读的过程中,有些句子总觉得不通顺。所以扣掉了一星。

翻译老师辛苦了。

比如第九章134页:

你的妹妹们也出门吗?”凯瑟琳夫人问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回答说:“是,夫人,出门。”凯瑟琳夫人难掩讶异之色,因为她们家中最小的妹妹才十五岁。但想把莉迪亚·贝内特留在家中,即使是有决心的父母也办不到,同贝内特一家一样,奥斯丁一家也不认为出门有什么大不了的。这里是乡间,奥斯丁家里的女儿从最小年纪开始就在家中跳乡村舞蹈,认识邻里间所有的少男少女,孩子们共舞,兄弟跟姐妹共舞,女孩子跟女孩子共舞,习以为常。

这段看着就有点生气,“出门"此处应该是一处错译。这种原文引用的,其实完全可以参考前辈们的翻译,此处out应该指“出来社交”。

P158

他“已回伦敦”的话证明他来过汉普郡,却赶在简从巴斯回来之前给迅速地送走了。奥斯丁先生在这个插曲中扮演了一个英雄式的角色,他从理性和父性的慈祥向勒弗罗伊太太提出了女儿难以启齿的问题。

“出于” 是不是好一点儿?现在的译文我看着太能还原英文from了。

P185

简·奥斯丁,没有寻找丈夫的迹象,无论当地的年轻小伙—迪格威、特里、汤姆·丘特,还是外地的。她和卡桑德拉与他们的老朋友,以及哥哥们的老朋友都相处得很好,那只是一种兄妹情谊,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卡西未婚夫的去世似乎把姐妹俩都推向了永远的姑嫂,老处女,还是独善其身?—难说。

第一句简奥斯汀后面莫名出现一个逗号,是不是因为英文中是插入语结构?只是猜测,因为这里完全可以写成一句话"简奥斯汀没有寻找丈夫的迹象,无论是...还是..."。 同时“和卡桑德拉与他们的老朋友”是不是应该是"她们”? 以及最后的卡西,如果没有英文基础,会不会觉得卡西是另一个人?

P187

他的信生效了,圣诞节到时,弗兰克升为中校而查尔斯调去一艘巡洋舰,亨利也升等为上尉,正式成为部队的财务官。这是奥斯丁家从军兄弟三重的胜利。

查尔斯是不是“被调”通顺一些。现在这个句子我感觉查尔斯是海军上将,为了庆祝弗兰克升为中校,特调去一艘军舰(燃放礼花给予庆祝)

P194

店家事后也没事,依然生意兴隆,然而“我却差点被舆论杀死了”,利一佩罗特太太冷淡地写道。

就整理一下语序嘛

P 368

在1990年代,你可以在火车站书摊上花一英镑的钱,买一册一次性的奥斯丁小说,下车便可丢入垃圾桶,如果你舍得。然而,电影、电视、连续剧、预告片和考试大纲,把奥斯丁变成了一项大的产业。

”的钱“可以去掉,”考试大纲“和前面几个不像同一类词语,因为没看见原文,不知道会不会是reviews。另外还是语序问题,如果你舍得,如果改成 前提是你舍得,是不是放在后面能舒服点。

每个人语言习惯不同,以上是我的个人阅读感受。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五):《简·奥斯丁传》:闺阁里走出的大作家

  

在英语世界,文字作品最常搬到荧幕上的英国文学家,往往不外乎简·奥斯丁和狄更斯二人,剧院则是莎士比亚的天下。不过,相较著述等身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奥斯丁的小说创作,乍看之下实在少得可怜:选入奥斯丁文集的通常只有六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奥斯丁的魅力究竟何在,以至于频繁引起今人的兴趣?

尽管与莎士比亚相比,奥斯丁生活的年代更接近当下,然而,关于奥斯丁的生平,多数读者恐怕所知不多,这既是因为身为作家的奥斯丁虽然在当时有一定名气,但远不敌司各特这样的男性作家,又是因为,奥斯丁与家人的通信被她的外甥女范妮毁掉了绝大部分,原因不详。关于奥斯丁的相貌,同样缺乏资料,现仅有奥斯丁的姐姐卡桑德拉绘制的一幅水彩画留存,可惜奥斯丁家的人都说不像。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兴许只能通过文字作品理解并想象奥斯丁。可尽管如此,英国传记作家克莱尔·托马林还是不愿放弃,一头扎进奥斯丁家人的通信,以及海量的奥斯丁研究成果,同时关注奥斯丁的邻居的情况,另辟蹊径,为读者侧写了奥斯丁的可能生平,最终凝结成《简·奥斯丁传》一书,为读者走进奥斯丁的作品,走进奥斯丁这个平凡却也不凡的女作家的人生提供了通途。

一七七五年,简·奥斯丁出生于汉普郡塞尔伯恩村,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后来有个弟弟),简的家境殷实,父亲是教区牧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母亲是有口皆碑的家庭主妇。在这样的环境中,奥斯丁家的孩子们开开心心地长大,尽管童年时需要忍受与母亲分离之苦(送去给乡村的妇女哺乳,除长子詹姆斯之外)。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常常参与戏剧表演活动,而简还培育出了对书籍的广泛兴趣(兴许可以泛泛地说是受拥有一间书房的父亲的影响)。

不过,简·奥斯丁并非那种通过读书逃避现实的人,相反,她一边读书,一边用自己的眼睛细心观察她周围的世界,换言之,她同时拥有现实和想象两个世界。除了面容姣好、机智、善用反讽,女孩时期的奥斯丁与其他人并无不同:兄弟们先后外出上学,女儿们在家中接受教育,等待成人和婚配。跳舞、享用美食、读书、跟姐姐卡桑德拉说悄悄话,构成了奥斯丁的日常生活。

看着兄弟姐妹逐渐成婚,女孩奥斯丁也想象起自己的婚姻生活:丈夫是一家之主,她是家中的女主人,相夫教子,生活美满……没有迹象表明奥斯丁是后来的女权运动的先驱,相反,正如她的碑文所述,她“久经疾苦,不改基督徒坚忍不拔之信心”。当然,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幸的是,由于奥斯丁未来“惨淡”(继承不了父亲的财产),她爱上的汤姆·勒弗罗伊,一个同样依赖亲友资助、但承载了家族的希望的男人,被勒弗罗伊家族的长辈遣走。横来的干预,显然让奥斯丁沉思起包括自己在内的经济不自由的女性的命运(联系《傲慢与偏见》)。

与此同时,奥斯丁的写作也在快速推进。《傲慢与偏见》的初稿,《第一印象》写于奥斯丁才二十岁的时候(一七九五年),《理智与情感》的初稿《埃莉诺与玛丽安》写于一七九六年,而《诺桑觉寺》初稿《贵妇苏珊》写于一七九八年,这样的速度和才气恐怕非“天才”一词所能概括。不过,简·奥斯丁并无成为职业作家的雄心,《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先后得到的肯定、赞扬和版权费用,已经让她开心莫名,尤其是考虑到最初父亲帮她投稿时遭人断然拒绝。

关于简·奥斯丁,今天的读者知道的另一个事实是她终身未婚。的确如此,然而这并不表示无人向奥斯丁求婚,也不意味着奥斯丁一开始就笃定过单身生活。相反,有个男子向她求婚,而她也答应了,可戏剧性的是,奥斯丁次日便反悔了,这对年岁渐长并因其高傲(至少旁人看来如此)而让适龄青年望而却步的她来说,已经是“宝贵”的机会了。我们不知道奥斯丁在那个夜晚是否彻夜难眠,苦苦思索写作与身为人妇的两种选择是否冲突,但是,我们显然因她的选择而受益。

然而,在家庭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终身不婚并不容易,何况还是女性。奥斯丁完全清楚,并勇敢地迎接了随之而来的后果。尽管作者所述不多,但是,村民的指指点点和流言传闻,恐怕只多不少。可对奥斯丁来说,她不甚在意。她关心的是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和善的简姑姑、相依为命的妹妹(姐姐卡桑德拉在未婚夫去世后也选择独身)、懂得分寸的“包袱”(此后必须依靠兄弟们了)。

因此,想象奥斯丁在处理杂事之余写作、增删小说,并最终使它们在读者面前呈现为如今的状态所付出的努力,更不能不表示崇敬。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这里的“生存”,指的并非赚取生活物资,而是指形而上的存在,是生命之目的所系。如果没有这种无意识的驱动力,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尤其是父亲、姐姐卡桑德拉、哥哥亨利),包括情感上的和出版上的,以及罕见的宽容与共情,我们很难想象她坚持到底,并最终成为闺阁里的大作家。至于奥斯丁何以从藉藉无名到全球闻名,则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