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透过地理看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4 02:2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透过地理看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透过地理看历史》是一本由李不白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过地理看历史》精选点评:

  ●太棒了,超多超多彩图。早就希望有这样的一本历史书。

  ●特别好的一本书。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内容有点儿零零散散的感觉,作者对地理的解读不是特别深入,只是浅谈,对于历史的分析有一定的亮点,只是按照地理方位来写的,对于地理历史吃不透的人有点看不懂。 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彩色地形图,非常完美,有些地方标注有偏差,不过在2019年底能够出版这本书已经很不容易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失了青藏高原地形图,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多出几本!!!

  ●在播客上听完的,把各地理单元的历史线性地串了一遍。

  ●终于有这类书了。平时看历史,特别是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地点和我记忆中的地图对不上,其他那些历史书的地图,仿佛都是画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不具备这样的形意识形态,还是这种书,更适合普罗大众,给作者点赞!这本书太逗了,半夜不禁笑出了声。。

  ●历史变幻,地形未变,井字分布:河套、山西、河北;关中、中原、山东;巴蜀、荆州、江南。

  ●从微博上看到的推荐,完整看了一遍,觉得曾经学过的那些片段都通过地理串联了起来,很喜欢这本书要是能早点读到就好啦!

  ●基本把现在的中国怎么来的讲了一遍,很有收货,确定是到处是局部图,如果多一点整体的图就好了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一):《透过地理看历史》读书笔记

  我从小喜欢地理,也喜欢历史。以前看历史书,中国古代的地名很多都耳熟,但要指出地理位置,就不清楚了。这本书看一遍,使我很多之前的疑惑得到解答,我收到了很多干货知识,其中井字形地理分割,对我理解中国历史中的地理方位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可以经常拿出来翻翻,可以说是一本类工具书 。推荐给大家。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二):中华九州坐井中

  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看起来就是快,容易理解,脑袋里迅速的想知道作者李不白想要表达的东西,补充了我的历史知识。总感觉在读春秋战国史,围绕中原绕了祖国一大圈,也跟祖国边疆大地纳入中华文明体系稍晚有关。核心思想:一个“井字”;核心理念,将中华地理分为若干板块,或者大的单元,最后看联系着实历史进程。 基本盘就是这样,按今统筹,华夏文明起源中原、关中、山西这三个地方。随着后期农耕拓宽,逐步华北、荆州、山东、巴蜀、江南、河套等,最后汉朝西域、元朝西藏、清朝台湾等等,终现如今版图,唯有外蒙独立是中国地缘政治的软背,当然北京首都建立,确实应该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三):小有问题,但是大有乐趣

  终于有这类书了。平时看历史,特别是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地点和我记忆中的地图对不上,其他那些历史书的地图,仿佛都是画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形态,还是这种书,更适合普罗大众,给作者点赞!这本书太逗了,半夜不禁笑出了声。。

  书中的一些疑惑:

  1,“可怜无定河边骨”,书中写成了“可怜无定河边谷”,另外,这里的无定河应该是陕西的无定河吧,并不是山西的桑干河,因为这首诗叫《陇西行》。

  2,todo,我还没看完。

  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所以,读者请先明确定位,再来阅读。另外,我一直认为:历史一旦形成,就只剩下线索,不存在真相。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四):武关道

  错将拉里何发的一组俯瞰照片当成表里山河,恰好翻到两张图印证了老兄所言不差,其乃为武关道去往关中一脉。

  现代建设的清晰路网没有掩盖“一山未尽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艰险难行。六百里商山路在晚唐之后经过大修增加了多条碥道,但是其主道西北到东南的走向自商末周初未曾变化。照片中光线来源可知时间,远处平原可知南阳盆地位置,结合主路走向,与武关道特征十分契合。

  穿越秦岭的道路一图最早见到是在马亲王多年前纽约的那次三国地理演讲。他把中原大地划成个棋盘格用来直观讲解诸葛亮六出祁山路线。这招后来他在晓松节目上重施,后一次是讲长安十二时辰故事里的长安地形。说到六出祁山为何没有采用魏延主意杀出距离最短的子午道,马亲王对比了个中利害直言太过激进。中央台最新纪录片《楚汉》分析暗渡陈仓战略部署时佐证了这一观点。诸葛亮二出走陈仓都没打得过魏军更别说冲重兵把守的子午道。要知道替项羽把守关中的是秦国三降将,霸王攻齐无法抽身,而曹魏放那的尽是举国精英。

  本书作者搞出一个简洁版核心区域关系井字格,好记到不行。

  河套 山西 河北

  关中 中原 山东

  巴蜀 荆州 江南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五):看着挺有意思

  其实我是个对历史并不太感兴趣的人,对其中的许多事件也都是朦朦胧胧,搞不清准确的背景和人物关系。就像人家跟我说“xx市的中轴线在哪里哪里”,地标我都知道,但它们没有在我脑海里形成映射。那为啥形成不了映射?因为这些地点都是零散的,我和那人的观点一致:开车跟着导航去过可能都熟不了,你得亲自去跑一跑、认认路、找找地儿才行。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即是如此,虽然偶有小瑕疵,这对于追求史实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对我来说却不,我喜欢看作者对历史脉络的分析胜过对真实性的关注。比如,我更喜欢看作者说“荆州像布袋子所以易守难攻,所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关中三面环山关口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周、秦、三国、唐都走了类似的发展道路”、“巫臣伍子胥南渡等事件成就了南京在南方的中心地位”等,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小白来说非常新鲜也非常好理解。

  更关键的是,它的视角像X光一样透视了整个地区的变迁,让我真实地抓住了历史的“中轴线”。

  当然,我这个“中轴线”是主观的,它的意义仅对于我,它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对历史事件也有了更客观的认知,同时附带着也了解了许多人文知识。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虽然目前我只看了3章,但还是能强烈感觉到作者对楚地有一定的偏爱,至少感觉描述的比重较大。后来看了作者介绍原来是湖北黄冈人,这也就说得过去了。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个人认为收获还是很大的。但如果作者更加客观一点,对每个地方的分析都能有像楚地这样的详尽那就完美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透过地理看历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