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是一本由翁琪 / [德] 诺拉·弗里施 / [德] 格雷戈尔·克廷著作,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读后感(一):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
这本书真的是一个宝藏书籍,由翁琪[德]诺拉 弗里施著,由[德]格雷戈尔 克廷绘,林芳芳翻译而成,拿到书,会有一种精致优雅的感觉,一看就是精心制作而成,也必然会成为值得收藏的书籍之一。
书的内容是从浅显易懂的角度来进行郑和这个历史人物的描绘的,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那么枯燥乏味,也不是只是理论性的讲解,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说,是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说了郑和这一人物的,结合着当时的历史,加上非常生动有趣的图画,很直白地描绘了郑和7次航海的经过,所到国家,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郑和,正是一位被遗忘的航海家,他对我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加速了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也弘扬了国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他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张骞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不仅历史上地位重要,就是在当代,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我国新外交政策的一个原型。
书的一开头,先用很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元末明初的历史,以及明朝初期郑和能有下西洋这一重要任务的缘由,也很生动地论述了郑和自己的一个历史背景,这对于我们能初步了解这个人物,并且结合着时代背景来了解,就清楚了很多,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接下来分别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角度,一个个清楚又准确地描述了郑和所到的地方的交易,郑和的做法,以及当时所用船只的大小,以及关于一些争论问题的最新的考察结果,它会带着你,以一个很清晰地脉络,了解了明朝这一段历史,也很清晰地理清了郑和这一人物的历史活动轨迹。
历史人物总是需要我们后人去铭记,他们的贡献,他们的付出也是需要我们去传承,我们需要沿着他们的角度去继续发展,继续繁荣我们的国,这样,他们最初的付出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当我们都在一次次熟记麦哲伦,达伽马等这一个个世界有名的航海家的名字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铭记我国更早的,远超于欧洲几百年的,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大影响的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尽管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在航海这个功劳簿上,他一定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这本书,带着我们很轻松,又很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理解了郑和,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读后感(二):“漂浮城市”的掌舵人-郑和 —读《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有感
图丨文 逆光鱼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这本书是由后浪出版社与贵州人民出版社联合出品的《换个角度看历史》系列丛书之一。该书的作者翁琪,生于中国,生活在德国,曾就职于中、德的多所高校。与在维也纳、北京、台北和德国海德堡学习过中国文化的德国作家诺拉•弗里施以及来自德累斯顿的插画大师格雷戈尔•克廷联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中、西方两大视角,写出了一段别样的东方历史人物故事…
翻开这本配有水墨风插画、故事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充满中国韵味的史书,跟随作者一起回到洪武四年…这一年,在云南昆阳(今云南昆明),一位前朝回族长官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此人便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为什么能名留千史?
学生时代学到明朝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理解中,宦官郑和之所以拥有超凡的影响力,一方面得益于明成祖朱棣对航海事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于郑和本人具有超强的胆识和在海上出色的指挥能力。但通过阅读本书,对这位叱咤风云的航海家有了新的认知。他不仅仅在航海领域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在军事、外交方面所展现出的才能也不容小觑。1405年,郑和开启了他的第一次西洋之旅,外交官、军事家的潜质便开始显现出来 。不但顺利地化解了浡泥与苏渌(今菲律宾)两国之间的矛盾,还与古里(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建立了友好邦交。从此,该国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大明朝的海外补给站,解决了后续航行中补给不足的难题。同时,在这一次的航海过程中,在面对以陈祖义为首的一伙海盗时,郑和率领众官兵英勇作战,活捉陈祖义并将其团伙一举歼灭,使中国商船和前往中国朝贡的船只再也不用因遭受海盗侵袭而苦恼。郑和在28年间的七次远航中,途经40多个国家和地区,始终以推行和平外交为己任,稳定了东南亚各国间的秩序。震慑倭寇,维护了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继盛唐之后,再现万国来朝,四海臣服的繁荣景象。从书中得知,与七次探险活动相关的航海日志等所有有价值的资料被毁,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行,我们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段尽量去还原这段历史,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仍待我们去探寻。即便如此,这样一位功劳显赫的历史人物,怎能被世人遗忘,怎能不让后人铭记在心,怎能不名留千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这段历史见证了我国自古以来以宽仁而行的政治主张,我们的远征军带给各国的从不是杀戮和掠夺,从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早在《皇明祖训》中就有记载,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在六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国政府依旧奉行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彰显出中国与世界共发展的大国风范。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读后感(三):乘风破浪万里,大国风范千秋
今年七月正好是郑和下西洋615周年,七月流火之下,与这本精美绝伦的历史绘本相遇,真是一场美好而巧妙的邂逅。
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学时代学习的时候是懵懂的,对于这壮举背后意味着什么,并不能深刻领会。少年看历史,都抱有些许麻木,一是因为那是过去的事,二是觉得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长大历经世事沧桑头破血流之后才深刻领悟到,凡是被写进历史的人,哪怕只字片言,都是人中龙凤,是相当了不起、相当不平凡的。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精装彩印,纸张厚实,插图以手绘为主,个别配以实景照片,对于需要特别注意的历史知识,加框处理,重点介绍。对一些不易理解的词汇有专门列出词汇表做更为细致的注释。书中在图文之外有留白,很适合做亲子阅读时做备注或创意延伸。
这本书故事性与知识性兼备,简洁而传神的手绘又大大增加了它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翻开就让人爱不释手。文字凝练概括,又不乏生动有趣的细节,将郑和七下西洋置于世界历史框架之下,再现了明朝航海的辉煌历程,
这本书的作者很特别,一位是德国人诺拉•弗里施,曾在维也纳、北京、台北和德国海德堡学习中国文化,是还是一家出版社的创始人,这种独特的成长背景,让她发掘出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历史细节。还有一位是移居德国的中国人翁琦,她是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曾在中国和多所高校教授德语和中文。
这两位资深的文字工作者决定了这本书很高的语言和文化起点,全书的语言是偏西式的,客观的,旁观而冷静的,是真正的从另外的角度来再现和分析历史的。
书中详细记录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路线,宝船的规模、结构和船队构架、人员的组成,甚至连生活供给、信息传递这样的细节都做了介绍。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每一次都是乘风破浪的历险,他们弘扬了国威,恩泽了沿途国家的百姓,颁发了皇帝的诏书,调停了小国之间的纷争,将和平的种子散布在所经之地。他们也遭遇过土著的袭击,并彻底粉碎了臭名昭著的海盗组织,郑和也终于在天命之年完成了少年时的心愿——去圣城麦加朝拜,他这一生,死而无憾。
再说说这本书的插图绘制者格雷戈尔•克廷,这位来自德国德累斯顿的艺术家,秉承了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在历史插画中展现出了娴熟的技艺。
一目了然的航海路线、船只构架草图、天坛手绘......直观和鲜明,便于理解和领会。那些精心绘制的手绘图,古典而高雅,色彩柔和,融合了西方淡彩和中国水墨的技法,与文字描述相映成趣,用色彩来表达场景与情绪,让故事情节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这些都能看出绘者对细节的考究和对精致的追求。
书中没有大段大段的高深的大理论,但通过一个雄心壮志的皇帝、一个能力卓越的郑和、七次九死一生的下西洋之征,无处不彰显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国,不是武力征服,不是野蛮掠夺,而是平等,是友好,是交流,是尊重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心灵上的征服。
郑和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历经了美好的幼年,苦难的童年,血战沙场,不屈不挠,终于完成了自己长达50年的朝圣之旅。他心怀壮志,难凉热血,历经坎坷,乘风破浪,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和平交流和对话,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在中国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读后感(四):郑和:一个要被历史记住的伟大航海者
对于郑和,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曾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着,最远曾到达过非洲的好望角,为增进当时明朝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贸易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和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者,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7月11日设为“中国航海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通过开展航海科普体验、展示、宣传等各种方式纪念郑和。
郑和的影响是世界性的。由德国作家翁琪、诺拉·弗里施所著的《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郑和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有明朝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航海知识、人文知识,不仅故事详细,还有丰富的绘画,所谓图文并茂,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人文风貌和历史知识,让人一目了然,在阅读中增长见识。
这本书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喜好。开篇并没有直接讲述郑和及其航海的故事,而是呈现了一幅世界地图,分别用四种颜色绘制了郑和前四次的航海路线图,并标注了途经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从这幅航海图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世界格局。接着用精炼的文字介绍了郑和——一位被遗忘的航海家的事迹。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得知,郑和自1405年7月第一次出使西洋,到最后第七次下西洋,共历时28年,沿着印度洋的海岸线一直航行到东南亚直达非洲东海岸,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
接着,作者还是没有直接讲述郑和出使西洋的故事,而是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了元朝时期的中国航海、明朝初期、皇权下的郑和、永乐帝朱棣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了元朝入主中原、黄河泛滥、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建立明朝、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等级等等基本知识,为郑和的出场铺垫背景知识。我么弄这段历史中,得知了郑和原名叫马和,以及他的悲惨身世。并且得知郑和因为战功被永乐帝朱棣赐封姓“郑”。
从宝船现身到出使西洋前的准备,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再到第二次至第七次下西洋,这是本书的重点,详细的介绍了郑和彪炳史册的航海伟业。每一次航海都会遇到不小的挑战,但是每一次都在郑和灵活若定的指挥下化险为夷,一次次的传播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和贸易,传递着明朝的善意和中国人民的友好。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不仅体现在文化交流和繁荣贸易上,还体现了中国人爱好和平、探索海洋、利用海洋的愿望。尽管当时的明朝中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中国人却从未向外扩张。中国开展的航海活动,是完全的处于人文交流和商贸往来,是完全和平的文明之举。正是由于郑和的开拓性的贡献,中国人对于海洋的向往从来都是很强烈的,建设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的愿望也是矢志不渝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更应该感谢郑和、铭记郑和,把郑和航海精神发扬光大!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读后感(五):《郑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列夫·托尔斯泰
在中国明朝这段历史中,郑和不应该是一个被忘却的名字。他作为世界大航海第一人,自1405年7月第一次率领船队启程,直至1433年,历经28年时间,共七次出海远航,到达了东南亚甚至非洲东海岸,出访了30多个国家。中国毋庸置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国家,这为明朝在历史上也挥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鲜为人知的是,1477年,也就是在郑和逝世44年之后,当时明朝朝廷为了继承郑和的事业,搜寻郑和《航海日志》就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更为离奇的是,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五百年的历史,仍没有找到当时记录郑和下西洋的档案。
曾经所向披靡,叱咤风云的郑和险些就被历史遗忘了。直到大约100年前,人们才逐渐发现这段尘封的历史,意识到郑和七下西洋的价值。《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立足了丰富的历史细节,重新揭开郑和远航的秘密,再现七下西洋的恢弘图景和明朝航海的辉煌。基于作者诺拉•弗里施独特曾在维也纳、北京、台北和德国海德堡学习中国文化 的成长背景, 她站在更客观的角度,以独特的世界史视角发掘出了很多不同寻常的历史细节。
郑和在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随军至南京,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他身材魁伟,颇具军事才能,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充分信任。所以朱棣在考虑率军航海的人选之时,郑和作为正使太监被委以重任。
我们现在更多地是看到郑和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却忽略了他非同一般的海洋战略眼光。据说他曾经对明仁宗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一但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真是当之无愧的明朝大太监第一名。
一举消灭海盗陈祖义
陈祖义是一名盘踞在马六甲海峡的海盗首领,以他为首的海盗们袭击中国商船,抢劫财物,作恶多端。早在洪武帝时期,朱元璋就悬赏50万两白银想把陈祖义捉拿归案,可是并无成效。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陈祖义居然吃了豹子胆,妄图对皇帝的财富都打起了算盘。
郑和早就对陈祖义有所提防,面对陈祖义的诈降,立马识破了他的阴谋诡计。郑和率领官兵用烧过的柱石、火箭和燃烧的炮弹同海盗英勇作战。最终捕获了陈祖义,消灭海盗5000余人,烧毁敌船10艘,缴获7艘。旧港大捷让明成祖朱棣的威名远播,他对郑和的战绩也大为赞赏。
粉碎锡兰国王的阴谋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经锡兰(今斯里兰卡),同样经历了一场激战。锡兰国王想把郑和宝船船舱里金银财宝据为己有,暗中派出5万士兵劫夺宝船。郑和考虑到敌军人数的优势,担心寡不敌众,决定避免正面交战。他出其不意让3000名官兵攻打锡兰都城。最后郑和率领将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这仍然是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幸得明军活捉了锡兰国王,最后带着俘获的国王回到了中国。
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苍茫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可以说,郑和把一生都奉献给他热爱的航海事业上。
结语
《换个角度看历史——郑和》不仅仅详细记录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也解释了航海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原因。其实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朱棣为了顺利出航而下令建造的“宝船”,书中也有详尽的记载。据推测,宝船长度可达140米,除了1000名船员和士兵,还能提供300名乘客自如活动。为了建造宝船,大概支付了价值150多万吨粮食的白银。除了宝船的船桅、船帆、船舵和船舱,作者还透露了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
最让我心动的是书中精美的插图!绘者格雷戈尔•克廷虽然是一名德国艺术家,可他在历史插画中展现出了娴熟的水墨风插画,无不体现他对细节的考究和精致的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开拓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在六百年前,郑和向世界宣扬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六百年之后,中国政府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着友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