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4 02:0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摘抄

  《帝国与蛮族》是一本由[英] 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2.00元,页数:8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一):草稿

  

欧洲公元第一个1000年的文化历史,陆续也读了些书,如:《从历史到传说》《挪威史》《 携带黄金鱼子酱的居鲁士》,了解到哥特人、维京人、波斯人等如何创建起自己的文明。待读完彼得希瑟《帝国与蛮族》之后,仿佛自己的思路顿开,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认识欧洲的这段历史,无形之中读者的品味也登上一个新台阶。

曾经好奇,罗马帝国的界限线是以莱茵河和多瑙河 ,在作者分析了两河西边的各环境因素,了解到西部的人口相对稀薄,资源也不丰富,帝国去征服此地,之后再派兵通知,有种会得不尚失。而在这作者对千年的历史,观察到三个人口的迁移变化,先是四世纪的匈人,接着是六世纪的阿瓦尔人,最后是十世纪的马扎尔人。 这些游牧民族,为何会来到罗马边界,是因为西方气候恶劣的问题么?可能并非如此,应该是边界线能得到富裕的财产,自然还厚罗马帝国的财富,再往东农业生产相对稀薄。另外,匈人的到来,凶狠的战争力量,带领了另一大群的日耳曼人,当匈人帝国自行崩溃之后,留在边界附近的民族相互之间展开了激战。阿瓦尔人出现,在帝国的侵略过程中,让自己的组织拥有了更大的凝聚了。则驱使了斯拉夫人诞生出有统治力的领袖。 各个王朝内部有着不同级别的人,如斯拉夫人,在创立初期没有多大的等级区别,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等级出现了,有了贵族阶级,也有了军事力量,权贵者也有了自己的随从组织。看起来,所有的一切,应该是缓慢进行,并不是猛然出现。 十世纪马扎尔人的入侵欧洲,则与匈人、阿瓦尔人有着不同,之前的时代当地的人口尽可能的是逃离,而十世纪则是反抗,虽然是失败了,但当地人还是选择了留下。观察此时的情况,应该是城堡和教堂等建筑物兴建,让人们不愿再离开此地。 作者根据此时间的纸质材料和考古资料,对人口的移动模型,抛弃了传统的侵略论,而认为欧洲的人口迁移有着多种的形式,有渐渐推荐,有部分精英替代等,并且所有的模型都应该是修订版的,自然不可避免地使得当地的政治权力之间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民族,是包含男人、女人和儿童的紧密团体,有共同的一套独特的文化系统,群体对外封闭,在群体内部通婚繁衍后代。了解人口迁移论,必须知道民族的概念,要了解是战士的个性行为还是整个民族的大规模移动。 自然我们了解到迁的人口组合多样,起初的人口和最终的人口必然不同,有些甚至还携带着自己的妻儿。 作者通过对阿特曼尼联盟和哥特特温吉联盟的分析,来认识日耳曼人在公元一世纪和四世纪的所发生的变化,奴隶、每代越界打击、琥珀、边界交易、补贴、农业、金属业、自身强权等等元素,认识到其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而罗马各项政策加快了他们的转化进度。 公元三世纪的移民潮,可以看出是因为对财富的掠夺,或许应该算是亚侵略假说,许多日耳曼民族是对原有战争地的侵略,不过多是部分人的行为,并不是整个联盟间的大侵略。在迁移过程中,会有女儿和儿童的参与,以保留本部落的文化传承。 在哥特人的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哥特人并非属于整个民族,而是由一大群有凝聚能量很强的人,而且有女人和孩子的存在。 在戴维·M.格温《从历史到传说 被“定义”的哥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376年来到罗马边界的哥特人,为寻求避难而欲接受罗马人的统治。哥特人则在高卢地区定居, 阿兰人和汪达尔人西迁至西班牙,渡海到北非;两支突破罗马防线进入罗马境内的日耳曼人最终各自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在移迁过程中,有孩子和妇女,且人数不断增多。自然也有不愿移居之人。在此过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主要的因素。 公元5世纪初,盎格鲁-撒克逊人人侵入不列颠,由于受到隔海的影响,该人口移迁应该属于非群体模式,且分批进入。直到到7世纪初,盎格鲁-萨克逊人和朱特人在英格兰建立了7个主要的王国,史称“七国时代”。 而八世纪的维京人人口迁移,向东向西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向东对俄罗斯追求的是资源贸易,向西对英格兰及岛屿的侵入,应该同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小部分人员就可完成,而当向法国和英国兰后期,则需要联合组建大型的兵力。美剧《维京传奇》里的“无骨者”伊瓦尔来到基辅,所捣鼓的各种阴谋,原来面对的都是同胞。 另外维京人的人口迁入只能是依靠海上船只力量。船只也属于有钱人的游戏,贫困的维京人也无法借此出海,在外定居,且拥有了地产财富的维京人也不太再想回来,也导致维京人的移民人口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 美剧《维京传奇》最后一季提到维京人来到了美洲的东海岸,好奇他的旅途路线是啥,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几百年的历史,为啥不见宣传呢? 应该是遇到了当地部落的抵抗,未能占领此地。 五世纪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西乘机占领了罗马人的空缺,只有在罗马帝国真正放弃了该地统治后,其他人口才最终占有了该地区。而欧洲中心的空缺之地,不为人知的斯拉夫人乘机占领了曾经是日耳曼人的土地。 起初以为斯拉夫人的迁移是和平演进的,看样子并不是这么回事,他们的迁移是各式各样的。他们是群战斗力很强的群体,再遇到阻碍时会有侵略性的扩张,不过也有相对平缓的对待原居住地的百姓,其统治也是有着某种的机遇。 同样属于罗马的地界,由于晚期罗马无力再控制这儿,导致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法兰西人接管了不列颠低地和高卢高地地统治。区别在于不列颠地区是边迁边占领,而高卢地区是在完全占领后再移迁。人口迁移过程中并没有产生种族清洗的现象,不过还是给当地带来变化。 对于移民对当地人的影响,可以从美剧《战士》1878年华人和爱尔兰人的冲突窥探一二,《排华法案》的事在剧中已有提及,从中能够也能看出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政策受到的影响。1878年美国国会便已经决定制定和通过《排华法案》,但遭到了时任总统海耶斯的否决,在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 五世纪之后,基督教在在欧洲各地被推广,如挪威人从奥丁神转变为解读,或许这和摆脱日耳曼蛮族身份有关,不信仰基督的王朝随时会被各种原因遭受打击。而在始终不信仰基督教的地方,需要对自己的宗教重新进行整合,或以一个全新的信仰进行推广,以对抗基督教。 帝国的牛顿第三定律,在起作用么?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二):蛮族冲击之下,罗马帝国轰然倒塌:《帝国与蛮族》讲述欧洲千年史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国际迁移浪潮,且愈演愈烈,尤其是整个欧洲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迁移时代”、“无边界国家”等都是针对这次移民潮的现象来说的。移民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泛,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

历史上来看,移民潮并不是第一次,欧洲曾经接纳过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并在其改变之下,成为了现在的欧洲。那时候进入欧洲的移民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文明,充满了强势、征服与暴力。提起这些民族来,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蛮族”。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希瑟的“罗马史诗三部曲”的第三部《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就讲述了“蛮族”对罗马帝国及其之后欧洲历史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欧洲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蛮族来源于希腊单词barbaros,最初仅仅是指外族人或者是外国人,但是在古希腊人看来,文明人的标志是有城邦,懂希腊语,会欣赏希腊文学艺术,按照这种标准来看,几乎所有的其他民族都是“蛮族”,有非常明确的“低等”的意思,从道德到餐桌礼仪,蛮族的一切都低人一等。但是在《帝国与蛮族》中作者强调,其所说的“蛮族”有限定的含义,并没有道德意味。书中所说的“蛮族欧洲”,指的是位于东方和北方的非罗马、非帝国的世界。

这个“蛮族欧洲”特意将罗马、帝国单独提出来,是非常有深意的。从公元元年开始,欧洲各地的文明发展差异极其巨大。在地中海圈子内,以罗马帝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极度繁荣的文明文化圈,而在欧洲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这也就是古代欧洲文明秩序:地中海圈子支配着未开发的欧洲北部。

在随后漫长的日子中,各个所谓“蛮族”的进入,让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地中海圈子统治的地位已经被打破,说斯拉夫语的人取代了说日耳曼语的人,成为蛮族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力量。

对于这种转变,以前的很多学者们认为,各个“蛮族”的移民,在这千年的时间内突然出现在欧洲的不同地方,改变了欧洲的局面,在欧洲创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这种观点在1945年之前,欧洲学院派是坚决相信的,毕竟这段时间内,匈人帝国的横空出世,西罗马由此陨落,阿拉伯帝国使得东罗马帝国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维京人……一个个的民族在欧洲的土地上纵横,建立了一个个国家,进而融合、同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口的迁移对于欧洲局势的变化真的有这么大吗?有一些学者是存在疑问的。《帝国与蛮族》彼得·希瑟认为,“蛮族”的迁移,对于历史的进程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欧洲早期的历史不是被外部移民驱动,而是一种内因,也就是在迁移的蛮族人的刺激下,欧洲国家的内部发生了转变,适应了蛮族的生活方式,蛮族与欧洲本土人之间开始融合。

以历史上如流星般滑落的匈人为例,最早关于匈人的记录出现在公元2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史料中,但是当时人们对于这个民族所知甚少。

也正是因此,当公元4世纪中叶匈人突然席卷欧洲的时候,给罗马人所造成的心理冲击是难以形容的。

按照马塞林的说法是:“我们的古代记载中很少提到这个民族”,“其野蛮超乎想象”。

对于匈人的起源,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匈人是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匈奴”的后代,北匈奴在受到鲜卑人的威胁后,向西迁移,直到以“匈人”的身份传到欧洲大陆。但是至今这一说法并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据来加以证实,而且这一说法有着西方壁垒保护的私心在里面,将匈人的身份与匈奴联系起来,是为了抵御长久以来的东方威胁,保护西方文明,从这一角度上来讲,匈人起源于匈奴的说法并不足信。

在《帝国与蛮族》中,彼得·希瑟也不认为匈奴人可以等同于匈人,匈人应该是在阿提拉统领下的各个部落的统称,在阿提拉意外身亡以后,各奔东西,进而成为欧洲的一部分。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维京人身上。公元8世纪至11世纪初,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外扩张的维京人总数十分庞大,在盎格鲁-诺曼编年史学家亨廷登的笔下,维京人有着与其他英格兰征服者,如罗马人、撒克逊人、诺曼人等,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维京人从来没有统治英格兰这片土地的想法,而是为了破坏它。但是事实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中有很多也在英格兰定居,在北方建城,统治王国,如果说他们只是一个破坏者,是有失公允的。在历史上,维京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多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历史进程。

侵略假说不再成立,那么对于欧洲格局演变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彼得·希瑟提出了两种很有意思的模型,一个是“推进浪潮”模型,适用于小型移民但愿,第二个是“精英转移”模型,这种模型更受欢迎,简单来说就是“蛮族”的移民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赶走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占领土地上的“精英”,代替原统治者进行统治,而原有的经济政治格局不发生变化。这一模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的各类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非常多,足以支撑作者的这一论断。而这时候又凸显出考古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1945年之前的宏大叙事的论题下,考古被迫服从于历史的要求,将历史上各个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文物理解为“民族”的文化,而忽略在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迁移和民族适应所带来的影响。而在重新考虑移民外部驱动因素的影响之后,考古学又开始发挥客观主导的作用。

从最开始的历史引导考古,转变为现在的考古引领者历史。这也是在新的欧洲历史考察观念的影响下所带来的转变。

通过匈人、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匈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维京人、斯拉夫人这些“蛮族”的移民历史,作者彼得·希瑟充分印证了他的观点:

“移民和发展不是相互冲突的两种解释,而是需要放在一起考虑。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现象,只有合在一起,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地中海对北方和东方蛮族的统治如何被打破,一个可辨的欧洲又如何从古代世界秩序的废墟中出现。”

回到当今的欧洲,在人口迁入较多的国家,普遍有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主张与异质文化共生共存的“多元文化主义”,另外一种则是对移民的强烈排斥,也被称为“新民族主义”。这中复杂对立的局面,与千年之前的欧洲何其类似。

读懂《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或许对当前欧洲移民的局势,会有不一样的思索。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三):欧洲移民 为“富”而来

  

就欧洲第一个千年文化发展史而言,曾阅读过《从历史到传说》《挪威史》《携带黄金鱼子酱的居鲁士》等书,了解到日耳曼人、哥特人、维京人、波斯人等部落是如何创建起他们自己的文明。在阅读了彼得·希瑟的《帝国与蛮族》后,思维顿开,发现这段欧洲历史可以全方位地被解读,无形中自己的品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曾经好奇,罗马帝国的界限线为何只推移到莱茵河和多瑙河一线,在作者分析了边界线东边地理环境之后,了解到西部人口相对稀薄,物资资源也不丰富,帝国派遣军队占领此地,再分兵统治,似乎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有一种得不偿失的味道。 就欧洲大陆而言,作者观察到人口迁移在三个主要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先是四世纪的匈人,然后是六世纪的阿瓦尔人,最后是十世纪的马扎尔人。这些游牧部落,为何会来到罗马边界,是因为西方气候恶劣的问题么?可能并非如此,应该是边界线能得到富裕的财产,自然还垂青罗马帝国的财富。 这些游牧民族,为何会来到罗马边界,是因为西方气候恶劣的问题么?可能并非如此,应该是边界线能得到富裕的财产,自然还厚罗马帝国的财富,再往东农业生产相对稀薄。另外,匈人的到来,凶狠的战争力量,带领了另一大群的日耳曼人,当匈人帝国自行崩溃之后,留在边界附近的民族相互之间展开了激战。阿瓦尔人出现,在帝国的侵略过程中,让自己的组织拥有了更大的凝聚了。则驱使了斯拉夫人诞生出有统治力的领袖。 另外,匈人的到来,凶狠的战争力量,将大量日耳曼人驱赶到罗马的边界线,或者迁移到罗马境内,当匈人帝国自行崩溃之后,留在边境附近的部族彼此间爆发了激战;阿瓦尔人出现,同样驱使着斯拉夫人,只是在此过程中,本地的联合团体拥有了更大的凝聚力,催生出有统治力的领袖。各个朝代内部都有贵族、自由人、奴隶等不同阶层的人,在王朝初期没有多大的等级区别,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就有了贵族阶层,也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此也可以抵抗外来的侵略。所有的一切变化,都应慢慢进行,并不是猛然出现。 五世纪欧洲中心的空缺之地,不为人知的斯拉夫人乘机占领了曾经是日耳曼人的广袤领土。起初以为斯拉夫人的迁移是和平演进的,看样子并不是这么回事,他们的迁移有很多方向。他们是群战斗力很强的群体,在遇到阻碍时会有侵略性的扩张,其统治的存在也是有着某种的机遇。 十世纪马扎尔人的入侵,则迥异于匈人、阿瓦尔人,之前的时代各部落是尽可能的是逃离侵略者,而十世纪则是反抗,即便是失败了,当地人还是选择了留下。看看这一时期的情况,应该是当地城堡和教堂等各种建筑物兴建,还有欧洲东西方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经济状况,让人们不愿再离开自己的家园。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欧洲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历史就将迈入全球性殖民时代。 作者的研究主要基于各种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对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抛弃了传统的侵略理论,认为欧洲的人口迁移形式多样,如精英转移,并且所有的迁移模型都应该是修订版的,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地方政治经济的变化。同时也需知道迁移的人口构成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还携带着自己的妻儿,迁移过程中因战争经济等各种原因,必然会造成出发时的人口类型和目的地的人口类型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通过阿特曼尼联盟和哥特特温吉联盟,从各种政策分析,如边境交易、越界打击、罗马时期的奴隶、琥珀、补贴、农业、金属工业等,了解到日耳曼人在公元一世纪和四世纪的政治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 在戴维·M.格温《从历史到传说 被“定义”的哥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376年来到罗马边界的哥特人,为了寻求庇护而接受罗马人的统治。晚些时候,哥特人在高卢地区定居,阿兰人和汪达尔人西迁至西班牙,渡海到北非;两支突破罗马防线进入罗马境内的日耳曼人最终各自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在移迁过程中,发现有孩子和妇女,且人数不断增多,自然也有不愿移居之人。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被占领地的人口相差很多,因此看不出有侵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主要的因素。

公元五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法兰西人乘机继承了高卢地区,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由于受到隔海的影响,该人口移迁应该属于部分精英模式,且分批进入。算是建立了罗马帝国的后附属国。而八世纪的维京人人口迁移,向东向西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向东与斯拉夫人展开贸易竞争,美剧《维京传奇》“无骨者”伊瓦尔来到基辅,所捣鼓的各种阴谋,原来面对的都是同胞。向西对英格兰及岛屿的侵入,应该同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小部分人员就可完成,而当向法国等有政治力量的国家入侵时,则需要联合组建大型的兵力。

另外维京人的人口迁入只能是依靠海上船只力量。船只也属于有钱人的游戏,贫困的维京人也无法借此出海,导致维京人的移民人口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美剧《维京传奇》最后一季提到维京人来到了美洲的东海岸,可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几百年,为啥不见宣传呢?可能是维京人遇到了当地部落的顽强抵抗,未能占领此地。

对于移民对当地人的影响,可以从美剧《战士》华人和爱尔兰人在1878年发生的冲突窥探一二,《排华法案》在剧中已有提及,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华裔移民政策的影响。1878年美国国会便已经决定制定和通过《排华法案》,但遭到了时任总统海耶斯的否决,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 此外,五世纪之后,基督教在整个欧洲都得到了推广,如维京人对奥丁神的崇拜转向了为基督教,这可能与摆脱日耳曼蛮族的称谓有关,不信仰基督教的部落随时会因蛮族的身份而受到打击。即便在不接受基督教的地方,也需要对原有的宗教重新进行整合,或以一个全新的信仰进行推广,来以对抗基督教。 移民的存在,帝国的牛顿第三定律,在起作用么?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四):从帝国与蛮族的互动到欧洲历史演化的千年史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罗马史诗三部曲”(《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帝国与蛮族:从罗马到欧洲的千年史》)的欧洲历史巨著之一。作者从罗马帝国的欧洲即外延的蛮族欧洲,讲述了公元第一个千年帝国欧洲与蛮族欧洲的历史变迁,蛮族与帝国的互动,蛮族群体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迁徙,罗马帝国的解体,及至现代欧洲格局的形成过程。这里所谓的蛮族是罗马人对周遭部落和民族的泛称,用于指代帝国控制范围之外尚未开化、没有文字和历史记录的欧洲地区。

至公元元年时,欧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帝国欧洲与蛮族欧洲。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以莱茵河与多瑙河为分界线,涵盖西自西班牙(包括现在的葡萄牙)和罗马不列颠(英格兰),北部东至莱茵河西岸,南至地中海,西部北至高卢(现在的法国),东部北至多瑙河。也就是说,帝国欧洲大体包括英格兰、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希腊和巴尔干地区等。莱茵河以东与多瑙河以北的中欧和东欧,俗称日耳曼尼亚地区,均属蛮族欧洲的范畴。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广,跨越千年的欧洲历史发展脉络与演变,以及欧洲地缘格局的形成。涉及的内容浩瀚繁复,需要参考许多领域的专业文献。此外,除了罗马帝国的史料相对比较丰富之外,蛮族欧洲,也就是帝国范围之外的欧洲,包括中欧和东欧,史料又严重匮乏,需要借助间接史料、考古、比较移民研究或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作者利用各种史料与现代科技,沿用其一贯的融分析于叙事的写作方式,从帝国边缘与核心地带的互动,蛮族群体的迁徙出发,描述了民族迁徙对欧洲历史发展演变的影响,以及从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的千年欧洲史。

作者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描述罗马帝国的衰亡,东西哥特王朝、墨洛温、加洛林王朝及奥拓法兰克王朝的兴起与发展,英格兰和法兰西等国家的演变,阿瓦尔(突厥)帝国的覆灭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甚至波兰的崛起,罗斯基辅/俄罗斯王朝的出现,也没有描述上述帝国或王国之间的战争。作者的主要着眼点集中在日耳曼人、匈人、突厥人、斯拉夫和维京人等群体在欧洲历史上的重大迁移大潮,以及这些民族迁徙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对欧洲人文地理、政治格局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移民的历史”,欧洲的历史尤其如此。梳理公元第一个千年欧洲历史上发生的移民和民族迁徙,其主要动机可分为主动性的经济动机和消极性的政治动机,即经济渴望的利益驱动和生存压力的政治驱动。财富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是刺激移民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升生活质量。当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富积累或资源可获得性的差异较大时,通常会促进移民的流动。此外,政治因素也会触发移民的流动。与蛮族欧洲相比,帝国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财富方面均优于蛮族欧洲,这必然会引起帝国边缘蛮族的觊觎。匈人阿提拉及阿瓦尔人长途西迁的强势碾压,加剧了日耳曼人社会的动荡,迫使日耳曼人群体不得不逃向罗马边缘,请求入境避难,甚至不惜联合起来武力突破罗马的边境线,入侵罗马帝国的腹地。因此可以说,匈人阿提拉对日耳曼人群体的驱逐、裹挟与联动寇边,使得罗马帝国的边境全线崩溃,蛮族群体从不同的位置相继涌入帝国,加速了罗马帝国的陨落。

在公元第一个千年里,移民和民族迁徙,对罗马帝国及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结构等诸多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从公元376年开始发生的日耳曼人、匈人和阿瓦尔人对罗马帝国边境的骚扰或越境入侵;其次是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越境进入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以及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移民英格兰;接着是斯拉夫人的民族大迁徙,最后是维京人对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法兰克帝国和基辅罗斯等地的劫掠与移民。

从公元1世纪直至4世纪上半叶,帝国欧洲与蛮族欧洲之间基本上一直维持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一线,期间虽有军事、经济和贸易互动,但大多保持边境平稳。公元376年,一群哥特人来到多瑙河北岸寻求庇护,最终经允许渡过多瑙河。很快,更多的群体也在随后几年不请自来,其中包括泰法尔人、匈人和阿兰人等,使得罗马帝国的边境第一次出现了危机。公元378年,罗马与蛮族人展开大战,最终蛮族部队杀死了罗马皇帝瓦伦斯。382年定居于巴尔干的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领导下于395年公开叛乱。在401/408年,这支哥特人两度侵入意大利,并在410年攻陷罗马城。然后进入高卢,最终以阿基坦/图卢兹为基地,建立西哥特王国,占据高卢西南部和西班牙部分地区。405-406年,拉达盖苏斯率领的一支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进入帝国的腹地。406年底,汪达尔人、阿兰人和苏维汇人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一路破坏直至西班牙,并瓜分了西班牙。429年,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又乘船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在北非的罗马行省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在406年至413年期间,勃艮第人越过莱茵河,在莱茵河左岸的斯派尔和沃尔姆斯定居,最终迁徙到高卢东南部。442年和447年,匈人两次大举袭击巴尔干地区,451/452年又入侵了高卢和意大利。西罗马于476年陨落后,狄奥多里克率领的哥特人于488年离开巴尔干,进入意大利,创建了东哥特王国。511年,狄奥多里克成为东西哥特的唯一统治者,王国疆域包括意大利、西班牙、高卢南部及巴尔干部分地区。570年之后,阿瓦尔人抵达喀尔巴阡山脉以西,驱使伦巴第人前往意大利。

人口迁移并非仅限于欧洲大陆,罗马不列颠行省也不例外。公元402年,罗马开始抽调不列颠行省的罗马军队,保卫帝国的核心区域。随着罗马军团和行政机构的撤离,帝国于410年放弃了不列颠。大约从公元446年开始,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开始侵入英格兰。这种征服与移民既非种族清洗,也非精英移民,而是从东到西的占地拓居。原居民的凯尔特人大多逃往威尔士、康沃尔或对岸的布列塔尼。到公元600年前后,不断迁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英格兰的主人。从公元8世纪末开始,英格兰(包括苏格兰和爱尔兰)又迎来维京人的劫掠与强占豪夺。直到11世纪诺曼征服时期的诺曼底精英替代移民,英格兰才结束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如同罗马不列颠行省,罗马帝国失去对高卢的有效控制之后,法兰克人随之而来,从莱茵河的北部,侵入高卢行省北部。随着罗马在5世纪的衰亡,法兰克人的墨洛温王国乘势崛起。及至克洛维时代,他一边从西哥特人那里夺取西南高卢,一边兼并其他法兰克敌对王国,吞并了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同时将勃艮第人置于法兰克人的霸权之下。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政治和军事过程,高卢从罗马的过去,走向了法兰克的未来,最终创建了一个极为强大的西罗马继承国。

随着日耳曼人从莱茵河和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之后,斯拉夫人的民族迁徙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公元5世纪末和6世纪初,当中欧和东欧的日耳曼人的精英进入罗马帝国后,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和多瑙河之间的区域的斯拉夫人开始大举向西、向北和向东迁徙。向西(西斯拉夫)进入易北河与维斯瓦河之间,取代了日耳曼人精英入侵罗马后留下的权力真空,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力量,最终创建了波兰、波希米亚(捷克)和摩拉维亚(斯洛伐克)等国家。日耳曼人主导的日耳曼尼亚只剩下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部分区域。向南(南斯拉夫)进入巴尔干半岛,统治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创建了以斯拉夫人为统治地位的斯拉夫国家,包括塞尔维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向东(东斯拉夫)扩张至伏尔加河,包括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最终与维京人一起创建了罗斯基辅,之后又演变成俄罗斯及乌克兰。

公元第一千年最后一波移民是维京人全方位的民族大迁徙,其足迹遍及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法兰克帝国、布列塔尼、冰岛和罗斯等。在经过多年的劫掠之后,876/877年,维京人瓜分了诺森布里亚和麦西亚的部分地区,开始定居。880年,维京人又瓜分了东盎格利亚。丹麦律法区由此诞生。法兰克帝国也是维京人的主要劫掠目标和最终移民定居地。880年,维京人开始入侵法兰克帝国,康布雷、乌得勒支、亚琛、南特和亚眠,都留有维京人劫掠的余烬。维京人也曾一度打到巴黎。911年,法兰克国王把塞纳河入海口的鲁昂及其周围土地划给维京人。以此定居点为起点,最终发展成诺曼底公国。除了强占豪夺英伦三岛和法兰西之外,维京人也向冰岛甚至格陵兰岛移民,建立定居点。东下的维京人经波罗的海,驶入芬兰湾,沿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等流域航行,沿途建立定居点,做皮毛等生意。862年,他们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开创了留里克王朝。20年后他们又攻占基辅,把权力中心南移至基辅,创建了基辅罗斯。

总之,公元第一千年的移民浪潮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轨迹,改变了欧洲的人口结构,也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和政治格局,加速了欧洲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帝国与蛮族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