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4 01:5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的读后感大全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是一本由[日]吉川英治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读后感(一):点睛之笔的三国终章

  从第四部读来,对吉川英治的叙述风格就不多在赘述,重点谈一谈与“成王成臣”的不同之处以及点睛之处。

  与前一部相比,“巨星陨落”加入了“笔者”这个独立的行动元。在书中,作者时常对某些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等等。站在上帝视角俯仰众生,无疑是“事后诸葛”的做法,在特定的地方有牵强附会之感,让人有局促之感。相反,《三国演义》纯粹的故事叙述,给人以自然气息。

  这本书让人耳目一新之处,莫过于最后的番外篇。虽说笔者一直在强调自己为客观的角度,但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还是存在过赞之词。之前,对于诸葛亮的现代式的评价还较少接触过,看过《出师表》和正史中的孔明传,塑造的孔明大多是鞠躬尽瘁的形象。民间传说,描述的孔明是神化的,对于某些方面是夸大其辞。作者则是兼取两者之长,颇有中庸的气息,主体以称赞为主。三国中到底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还是“求东风火烧赤壁”的孔明作用更大呢?这是一个问题。

  何谓点睛之笔?整部《三国》以孔明为逻辑主线,番外的孔明传则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给读者交代了为什么三国中主要写蜀国,蜀国中主要写孔明。因为作者想要突出孔明,所以要着重笔墨写,才能达到目的。主题鲜明、形象鲜明、故事动人,三者足以支撑《三国》为一篇佳作。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读后感(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有句诗说的好“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至朝代更替,小至家庭兴衰,乃至个人生死,无不处在一刻不停的变动中,给人以世事无常之觉。《三国5:巨星陨落》让我们看到王室更迭,英雄迟暮,让人嘘唏不己。 《三国5:巨星陨落》是《三国》系列五部中的最后一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出师之卷和五丈原之卷。出师之卷:主要讲述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建立蜀国,为给义弟关羽报仇出兵讨伐东吴,战败,退回白帝城。后病逝,太子刘禅继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劝谏幼主尽心治国,并表达自己出兵北伐的决心。本卷也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关羽刮骨疗伤、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病重托孤,诸葛亮七擒孟获内容;五丈原之卷: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为完成称霸中原、汉室统一的大业,六出祁山讨伐魏国,均以失败告终。后病重,用祈禳之法延长寿命失败,病逝于五丈原。至此,一代英才如巨星般陨落。本章也有大家熟悉的挥师中原、收姜维、空城计、八卦阵、木牛流马等。

  本书的作者吉川英治,日本“国民作家”,历史小说大师,以改编史书闻名。日本菊池宽奖、朝日文化奖、每日艺术奖得主。他以笔为剑,致力于描写人生的曲折和坚毅的求道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纵观三国之兴衰,莫不以人才为根本,无论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还是刘备的三顾草庐,无不以识人招人用人为成就事业的基础,作者推崇的诸葛亮更是被世人深化。读《三国》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在当今国际激励竞争的社会,中华民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和使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读后感(三):烟尘散尽

  这本书是日本小说作家吉川英治的代表作,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也是这个系列的终曲。这很久没有读三国了,想起小时候,是小浣熊魔法士方便面里的人物卡唤起了我对三国人物的崇敬之情,那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无非是卡片上飒爽的将领,以及迷之量化的智力值、武力值。后来,三国杀游戏的兴起再次带起了“三国热”,文韬武略,明争暗斗,三国杀里的纵横捭阖,比起童年的方便面卡片,更接近了三国的真实面目和历史的真相。

  再到后来我开始读《三国演义》,从彩图插画儿童注音版到整本的文言文,更渐渐拂去了三国时看似美好的面纱。群雄逐鹿,英才辈出,这是三国;饿殍千里,马革裹尸,这也是三国。多少鲜活的生命,不论是无名无性的一介草民,还是九死一生的军人,甚至一城之主,他们的生命就像蝼蚁一样倾刻间灰飞烟灭。历史,不忍细读。

  封面的图片是刮骨疗伤的关羽,画面具有浓浓的浮世绘风格。第五本从蜀汉大奖关羽在樊城大胜开始,然而不久之后他便败走麦城,为孙权所获,并被斩首。本书作为一本历史类小说,比三国演义稍微尊重了一些史实,比如没有出现吕蒙因为用计谋击败了关羽,而被关羽的阴魂缠绕郁郁而终的情节。同样放弃城池投奔吴国的傅士仁、糜芳两位也是按照历史的记载描写,没有出现他们后来又被蜀汉俘获,残忍杀掉的场景。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和融合的年代,其最精彩的部分,最英雄辈出的年代,就是关羽死掉之前。关羽被杀后,本书将重心放在了诸葛亮身上,一直到小说的最后诸葛亮抱憾逝世于五丈原。之后的历史作者一笔带过。姜维九伐中原、钟会邓艾的尔虞我诈都没有得到详尽的描写。诚然这部分已然不再那么具有魅力,但是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个部分,我认为仍有必要进行讲述。另外的东吴更是寥寥几笔,就考试在了书里。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本书把重点放在乱世的纷争中,这是最精彩的部分。而政局稳定后的朝廷的日常,本书没有详细的描写。

  但是,这本书的确称得上是一本极其优秀的历史小说。它的故事性很强,让我不知不觉间就沉浸到故事里,再次抬起眼来天都黑了。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三国时代,看着关羽的烟尘散尽,看着夷陵火烧连营,看着抱憾离去的诸葛亮壮志未酬。

  三国最浓墨重彩的时光的最后一点辉煌,和之后诸葛亮五出祁山的努力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的汩汩流出,每个人物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多年后再读三国,尽管书中的快意恩仇,群雄逐鹿还是那么的豪爽,可是我已不再是那个只崇拜英雄的的小孩子了。阵亡的将士,无辜的百姓,也是这段历史的书写者啊。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读后感(四):民心与天下

  终于我阅读的这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吉川英治的三国小说走到最后一部分的终结曲《三国5:巨星陨落》,本书包括原版的“出师”和“五丈原”两卷。

  在这本书里作者倾尽最大笔墨记叙了从关羽被曹孙联军偷袭,被糜芳和刘封背叛以至于被枭首到诸葛孔明第六次出祁山在五丈原上累死于司马懿对垒的营帐中的故事。在这段灰色时期,三国时期闪耀的人杰不断逝去,比如刘关张,比如曹操,比如诸葛亮,本书取名巨星陨落,本来是要指诸葛的死去,但匹配这本书里的事实,也是不假。

  本书对于孔明的态度是讴歌与颂扬,全篇都是对孔明的才与德的敬佩,以至于孔明一死,整套三国小说就戛然而止。后面蜀汉的后三十年以及魏晋换代和东吴的灭亡仅以几十页的“番外篇”简单介绍。诸葛亮粉无疑!然而就是这样诸葛吹和蜀吹,还是在书籍的最后提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蜀国却是灭亡是早的?

  除却中国自古存在天命观比如五行五德学说,认为当时汉德已衰,代汉者当涂高,什么汉是火德,必以土德的魏来替换这些无法证实也没法证伪的东西,比较可以做为论述依据的就是蜀魏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实力差距,妄想以蛇吞象本不可能,再加上诸葛死后蜀人才零落单剩一个姜维却独木难支这些人,远远不能实现复汉的梦想。

  作者在最后提出民心这个概念,认为卧龙虽然本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贡献,治理益州也是殚精竭虑做到律法面前百姓平等收得当地的民心,本地百姓也愿意箪食壶浆来供奉庞大的军队多年对魏的攻伐,尽管多年来没赢得寸土,没捞到更多百姓。

  正如作者最后所说诸葛亮在益州可能得到民心,在天下却尽失民心,魏武帝统一北方已久,中原百姓享受着和平带来的繁荣,厌恶战争,至于谁得到天下?与我等平民百姓有何干系。光武帝能够复汉,章武帝就复不得,就是四百年的汉在最后的几年中早已经失去民心。

  民心是什么?简单些说就是做为王朝统治基石的下层百姓还有中层仕人的看法,下层普通百姓希望有饭吃有衣服穿,外面太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中层仕人希望有机会在朝中做官,与统治者们分赃,享受到红利。而汉的制度在他寿命的最后阶段证明了自己对这两部分的诉求的无能。

  皇帝昏庸与制度失灵,让地方的豪强失去参与治理的可能性变小,杀猪的国舅爷和宦官们当权,让四世三公的袁家感觉不满,也让地方豪强出身的边将董卓不满当然最先起来折腾的也是他们;由于中央对外的战争还有地方上土豪的侵夺,下层普通百姓为了吃穿也开始起义讨活路;整部五卷小说的开始所发生的那些故事不是导致汉室衰亡的原因,而是已经衰亡的结果,人心不思汉,就是当时最大的民心。

  就是抓住这点,曹操做提挟天子,而不是扶天子,所以尽管自己的方式是残暴的,动不动就屠城,好像干的是丢民心的事情,可他的盘子却越来越大。而刘备尽管仁义无敌,百姓愿意跟着他走,可他心里想的还是复汉这件,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是错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没错,但这个民心也是要取最大公约数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国5:巨星陨落(日式三国终结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