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5 04:2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10篇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是一本由[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一):正在到克里昂一世、直接任命谢顿做首相有感而发

  如今的社会也早已探索到更为公平民主政治体制君主制早已被摈弃成为封建代名词。在遥远的银河帝国,怎么会保留这种还是原始的君主独裁,这恐怕是作者败笔之处。在预测未来过程当中,星际移民、太空飞船、全息像是绝对可能而且是必然的,但是统一的帝国?、君主?不是吧?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二):两个伟大人物

  很难想象阿西莫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完成哈里·谢顿一生最后的篇章。从22岁开始,历经五十年创作,阿西莫夫笔下的谢顿从32岁踌躇满志来到帝都,直到坐在轮椅孤独的完成银河最后的规划。而72岁的阿西莫夫则坐在那里,临终前面对的是哈里·谢顿最后的遗嘱,想到的不知是否是自己的一生。读书至此,书内书外两个伟大的人物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三):谢顿的死令人唏嘘不已

  阿西莫夫这套书,给我感觉并非科幻题材,而是一部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著作;批判独裁、探讨战争、褒扬人性,谢顿的一生,多少起伏跌宕,在巅峰遭遇亲人离去,在晚年时遇见学术突破,而留给自己的却是悲伤;在阿西莫夫构建的银河宇宙中,谢顿是重要的一环,他贯穿了整个宇宙的命脉,这就向他在著作一开头说的那样,每个人眼前的都有一条闪光道路,你只有沿着他走,才能找到正确终点。而指引它的,只是和你匹配的一张门票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四):谢顿在上,多么感谢为人类做的一切

  书中的感情远远多于往常,可能是作者也是处于老年的原因,在描述老谢顿的奔波时,格外令人心碎。

  最后的独白空荡荡的研究室,一种孤寂放下心来的感受等待未来,实在动人

  基地!如此美丽~可惜Dors已不在。

  感叹文字力量,无需像电影里的画面和动人音乐,就能让你泪目。感动之中,庆幸自己能够与你相遇。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每当看到听到许多关于读书用处讨论时,自己是多么感激,这一路以来相遇的每一本书。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五):承前启后,迈向未来

  本集作为承上启下的一集,应该是很举足轻重的,但本集的内容却有些乏善可陈了。剩余的两个机器人一个死一个消失(虽然随时会回来,这个可以作为伏笔),而Seldon越来越没有用了(虽说他是主角),亮点仍然在书尾,精神念力人的发现,才是扭转整个局面关键,如果没有第二基地,连第一基地都办不起来啊。

  距离看完第一集有点远(一个月前,查评论就知道),所以后面的情节和人物都接不起来了,所以这个系列还是要一口气看完啊。不过我是借的,一次不一定能借得齐,而且总会先试借一两本,以防不好看多借了。

  情节刻画有些生硬了,但有一点,就是世界没落的情景描写分析得很到位,包括经济衰落到科学文化凋零再到人民素质的下降,整个败坏过程都可以在现今地球的各个社会中看到,不过并没深究原因,如果深究,那就变成DUNE了,只描写不探究才是科幻吸引之道。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六):小人物撑起了大世界

  这两部虽然序号是4、5,但其实是作者在多年后补写的前传。读前传的乐趣,仿佛是看着从两端分别建造的大桥是如何慢慢合拢的。在已经知道结果情况下,看哈里谢顿是如何踏上这段辉煌历程。当 读到端点星、第二基地、百科全书心灵控制时,激动不已,建造了多年的大桥两端终于合拢了!

  如果说正传三部曲是的乱世英雄的群像,那么前传两部曲则是伟人生平传记,越到结尾,越有洗尽铅华悲凉。被后世奉为神明出现在全息影像中的哈里谢顿跌下神坛。他也曾仓皇出逃、历经劫难九死一生、被人不解、被冤枉,到了晚年更是接连失去了亲朋好友。最后在椅子安静地逝去的谢顿,是多么凄凉而伟大。

  这个故事艰难险阻也有惊心动魄,最难能可贵的是令人动容的温情。为了心理史学,谢顿耗尽了一生。是悲天悯人情怀和对人类博大的爱才使谢顿坚持到了最后。此书即将完结时,作者撒手人寰。这恐怕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吧。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七):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我的过去,人类的未来......”,跟到尾声的这几句时,投入阅读加上思维的融入,字字如重击、灌入眼里,字字如水滴、绵延无力,在一丝丝的感动和一阵阵的感慨判断着:谢顿的心底念念不忘的是陪伴他一路的守护天使吧?是的,最后两个字是:“铎丝!"。

  至此,带着离别伤感,前传堪称完美谢幕小说目录中的三老带一小,四个人物,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不知道丹莫刺尔这个机器人在正传里再次登场的可能性大不大?),群星的尽头依旧没有尽头,只恨晨光才熹微。

  前传的人物都是恒星级别,正传中的各主角如同行星围绕着这几颗恒星,循着恒星传说转出自己的轨迹,有暗淡不堪回首,有奇幻的薪火相传。谢顿的故事就像首银河史诗嘴角上扬着卑微上场、坐骨疼痛中伤感归去,而他毕其一生的追求在他的起起落落、挣挣扎扎、明明灭灭历程里渐行渐近。最终得以实现,这些是正传中任何一个人物无法复制的。

  喜欢前传多一些。可是,500年后,谢顿用一生发明的这套却是失败的?

  坑,越挖越深;人,越陷越深。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八):个人读后感受

  本书是我至今读到的感触颇深的科幻小说。回顾阿西莫夫的一生,一直在写一个人:哈里•谢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五十年的时间缔造了谢顿48年的传奇

  曾经从没有想过科幻也能写得如此温情、动人心弦……机•丹尼尔•奥利瓦对人类的万年守望与其在谢顿葬礼上的出席,总是伴随着那一点淡淡的忧伤

  铎丝对谢顿的感情感动了双方,也使铎丝作为一个机器人真正的像一个人类而活着。看到铎丝的倒下,谢顿的嘶吼,不禁潸然泪下。

  看着谢顿老去,伴随着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他送走了克丽昂大帝,送走了铎丝,送走了雨果……终于,拖着孤独的背影,看着夕阳下的川陀;握着他毕生的心血“光源体”;忆着这么美丽,这么生动,无比的……铎丝!身体静静地伏在书桌上……

  在繁星若尘的银河中,哈里•谢顿是虽死犹生的。因为在他临死之际,仅仅是苍穹一粟的端点星正在散发着光芒,书写的谢顿创作的未来!

  依旧是那句话:铎丝吾爱!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九):【摘录】+【感想:和主人公一起远去的作者】

  【这本是阿西莫夫未完成的遗作,以主人公谢顿后半生的四篇小传记,推动心理史学坎坷的建构过程。感觉作者真的将自己的心神投射到了作品中,书里主人公的那种对衰老的不服,对死亡和未竞事业不甘,对身边亲友离去的沉痛怀念,不浓重但是很真切全书结尾处“群星的尽头”和书名“迈向基地”,将整个“大基地”系列圈成了一个圆环,老人写了一生最后写到了年轻时故事开始的地方,从端点到尽头,以结束作开始。】

  “不一定要受教育才能成为哲学家需要的只是活泼的心灵,以及生活中体验。”

  “让人害怕没有关系,甚至受人轻视也能安然无事,但是被人嘲笑 —— 则注定完蛋。”

  “诚实高尚善意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一个人仅仅为了生存,似乎就必须诉诸欺诈与奸计。”

  “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件事。他们的出现所带来的快乐,胜过他们逝去所留下的遗憾。所以说,整体而言,体验你现在所体验的,总比放弃来得好。”

  “我是哈里・谢顿,克里昂大帝一世御前首相、川陀大学斯璀璘分校心理史学系荣誉教授、心理史学研究计划主持人、《银河百科全书》执行主编、基地的缔造者。

  我知道,这些头衔都相当动听。在我八十一年的生命中,我做了很多事,如今我累了。回顾这一生,我常自问是否能够——或应该——做些不同的事。

  比如说,我是不是太过关切心理史学的壮阔远景,因而相较之下,与我的生命交会的人与事有时似乎相形见绌?或许我忽略了在某些地方作些小小的、次要的调整,这些调整绝对不会危及人类的未来,却有可能大大改进我心爱之人的命运。雨果、芮奇……我更忍不住自问……当初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拯救我所挚爱的铎丝?”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十):心理史学:从纯理论迈向应用——评《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

  《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的内容正如标题所揭示,但其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学史。这两本书的连续性很强,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此前只读过基地三部曲、裸阳、钢穴、《基地边缘》的前半段,《基地与地球》以及其他的机器人系列尚未读过,虽然认识我们的老朋友R·丹尼尔,但不了解其他的情况,如果有疏漏请原谅

  与基地三部曲(不含骡时期预言失误与其他基地系列作品)中被神话的谢顿的形象相比,这两部的谢顿更有人情味一些——一个有着独到发现却不知应该如何实用化的数学家同时纠正了一个误区:谢顿并非靠一己之力从无到有建立心理史学。在他周围,有着各色各样人和“非人”,支持并帮助着他。

  说到两部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刻印象十分深刻,至少对我来说,甚至超越了第一基地中的塞佛·哈定、侯伯·马洛等人的塑造:

  古道心肠神秘莫测的夫铭;

  与夫铭实为一人,运筹帷幄的丹莫茨尔;

  希望通过开明专制延续国运但无力回天的克里昂一世;

  对心理史学狂热并视为生命唯一、知恩图报默默奉献的雨果·阿玛瑞尔;

  身怀绝技、一心守候谢顿的铎丝;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与三部曲中的地区描述相比,虽然这两本发生地点仅限于川陀,但内容依然不失丰富露天皇家花园工业贫穷的达尔、视传统与往昔辉煌为信仰的麦曲生、表面光鲜但暗流涌动的卫荷……光怪陆离流连忘返

  在这样的人物与环境塑造下,读者不难明白,心理史学并非是一个或几个科学怪人躲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式的产物,在它的系统化、实用化过程伊始(谢顿在十年大会发表论文并来到川陀后),它便与谢顿的个人际遇和川陀本身联系到了一起。谢顿人生的起落,与心理史学再也摆脱不了关联。谢顿的身份经历了多重转变:首相密友兼大帝红人、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帝国首相、预言衰落的乌鸦嘴、希望养子帮助又心中矛盾父亲、“虎女”之夫、令婉达担心祖父……正如“银河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心理史学在实用化过程中也经历曲折的过程:

  有预言的可能但无实用的可能->基本规则在脑中浮现却仍不清晰->获得国家级别的资金赞助与人力支持->得到了进展不少但仍不能实际应用、濒临破产和被遗弃->精神力的发现,后继有人柳暗花明->基地终获帝国支持而建立,同时秘密策划第二基地。正如谢顿获得的启示:川陀即银河人类整体,研究川陀即是最好的模型抽象,虽然铎丝经常打趣地建议谢顿将“第XXX条:XXX必须XXX”加入他的心理史学原理集合中,但看着心理史学的发展过程,我甚至对心理史学本身的内容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或许就是《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对心理史学的最好诠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