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识食物者为俊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4 00:3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识食物者为俊杰的读后感大全

  《识食物者为俊杰》是一本由云无心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识食物者为俊杰》精选点评:

  ●掌握食物鉴别术,少交智商税

  ●非常好的一本关于食物与小日用品的书,科普了平常生活中关于食物与日用品一些小困扰,比如:柠檬水真的能抗癌吗?保鲜膜该买哪种?都能得到很好的答案。

  ●平时也读云无心,所以这本书里很多内容是看过的,但是就内容来说,特别值得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掌握食品宜忌,少一些恐慌,多一些放心。

  《识食物者为俊杰》读后感(一):就喜欢吃吃吃

  每天都会经受灵魂拷问: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本以为作为一名吃货,根本就不会纠结这种问题的,但是每天被问及这三个问题时,总是要纠结半天。不是因为没得选择而被迫选择,是因为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以至于选择困难。

  中国人一直将“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实际上呢,他们也是这么做的。中国的美食可谓是各具特色,种类、样式、烹饪方式都可以多种多样,同一种食物用不同的方式烹饪出来可能又是另一种风味。

  那么,当吃的东西多了,我们吃的东西也相对来说比较杂乱,而食物与食物之间又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一些问题,因此,人们对于如何吃得放心也是很关注的。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民较为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每当有一种食品被传出含有一些不好的物质或是出了什么问题时,讨伐声最高的就是网民。其实,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许多食品安全隐患,昨天刚看了一个报道,桂林市通过“查办了一批有质量的案件、发现了一批食品安全问题、曝光了一批违法行为、销毁一批假冒伪劣产品、完善一批配套制度”的方式,整治食品安全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在这次整治行动中,查出了食品安全案件158起,侦破食品犯罪案件11起,取缔无证企业等,这些数字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我们身边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太多了,如果消费者没有注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欺骗。除了这些,还有一种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的,那就是对于网上某些伪科学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博主和节目打着“揭秘”和“实验”的口号,来对我们常见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验证,但是这些所谓的验证大多只能骗骗单纯的观众,在真正的专家面前,无疑是在哗众取宠。没有严格的实验环境、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单纯只是把一个不科学不严谨的数据展现给观众,误导观众。

  偶然看到了云无心的《识食物者为俊杰》这本书,这是一本食品科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本书,与其去相信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解说,不如真正静下心来读读专业人士的分析。在《识食物者为俊杰》这本书中,为我们分析了很多我们曾疑惑或担心的食品问题,云无心能从专业的角度的进行分析,并能很客观地给出建议,让读者自己在选择这种食物时自己权衡利弊,并没有在故意把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带。

  看完这本书之后,收获还是很大的。当我们在判断某种食物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时,应当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因为身边人毫无依据的说法,而把所听到的进行二次传播。很多时候,安全和风险都是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权衡。因此,相信科学,你还是可以吃吃吃的。

  《识食物者为俊杰》读后感(二):舌尖上的文化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对吃货来说,食物是一切的基础,而食又以安为先,所以饮食安全最为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所以也特别的青睐饮食调养。然而由于老百姓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食物的宜忌缺少科学合理的安排,或者是滥用营养滋补食品,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往往会导致误补的祸害,甚至还会发生许多新的疾病。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不胫而走。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那么这时候,对于迷茫的吃货们来讲,就急需一本权威的食品科普书籍来指点迷津了。

  云无心,深受读者喜爱的食品科普作家,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美国普渡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以严谨的态度运用科学的证据来解析了现代食品的问题,《识食物者为俊杰》便是他的食品科普文章的最新结集。这本书运用了严谨的食品科学研究数据,对现如今社会上一些传播甚广的传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消除了人们的误解,纠正了大家的偏见,比如说:柿子为什么不能和酸奶同吃、浓茶是否能解酒、孩子多吃鱼是否会会变得更加聪明等等。 众所周知,柿子里含有单宁,而单宁与海鲜中的高蛋白食物结合就会生成沉淀,进而形成胃柿石,虽然不至于致命,但是还是会受一些肠胃之苦,对于这个问题云无心给到大家的建议,就是不要吃含单宁高的柿子----即口感比较涩的柿子。经常有应酬的人,爱喝酒的人,几乎都喝醉过吧?喝酒后那种飘忽忽的感觉一会觉得脚步发轻,一会左摇右摆,这时候就会有人建议你,喝点浓茶解解酒,那么浓茶真的可以解酒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波兰科学家通过一个大鼠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茶水中的抗氧化剂可以使身体更接近不喝酒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只是由于酒精增加的体内的氧自由基被茶水中的抗氧化剂清除了,并非是溶解掉了。那么对于吃鱼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这一说法,云无心讲解到,鱼是一种健康食物,可以提供给人体优质蛋白、鱼油、维生素D、硒等。虽然这些维生素是许多孩子容易缺乏的营养成分,但是如果你指望孩子吃了鱼会更聪明,那么就是对鱼的期望值过高了。因为现如今的一些无法回避的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造成现在市场大量的污染鱼存在,在鱼类的各种污染物中最引人关注,被研究最多的就是汞,而且食物链中的层次越高就越容易富集汞,不过可以放心的是,淡水鱼的汞含量往往要比海鱼的汞含量低。所以大家在选择吃海鲜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虾、蟹、鱿鱼等水产。

  此外《识食物者为俊杰》,还为吃货们介绍了一些食物的硬知识,以提升吃货们的科学素养,也讲述了一些经典食品案例,充分展现现代人在 “风险”与“收益”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云无心依着科普可靠的常识,传授分辨的智慧,让此书和一般指导吃喝的美食书不同,他的食品科普分析,表面上是讨论一些细小的食品问题,实际上为读者科普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与功效、生产与加工过程,使读者了解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许多常识与细节。 所以,好的科普作品不仅仅科普科学知识,更是科普科学思维,为了吃的更安全,吃的更放心,那就零距离阅读《识食物者为俊杰》吧!

  《识食物者为俊杰》读后感(三):日常食品、用品小知识了解一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烦恼,宝宝多吃鱼是不是会变得很聪明?蜂蜜是凉水冲还是热水冲喝好?反正我是经常被这种小问题困扰,特别是有了宝宝之后,就对食品特别的上心,吃的都非常用心的去挑去选,但尽管是这样,还是会被满眼的商品弄花眼,所以我非常需要一本关于食品科普的书,买书的好处之一就是,不会说拿手机查某件东西的时候被手机里的“好玩”的诱惑干扰,专心的看书,印象也会深刻一点。经过一系列的挑选,选了这本《识食物者为俊杰》,最初选这本书是因为,觉得名字好好,我也想成识食物的“俊杰“

书封

  为什么会在那么多关于科普的书中选这本?

  因为觉得要买这种科普的书的话,当然是买作者靠谱一点的,于是上网查了作者的资料,作者云无心曾担任过《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2》的科学顾问,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十余年研究食品与食品科普的写作。作为一个受过非常严格的食品科学科研训练,同时又在食品企业长期从事研发工作的研究者,这些就足以让我放心买这本书了。

  关于内容:《识食物者为俊杰》一书中,从平常的水果····:切开的西瓜该不该用保鲜膜封存?到减肥养生食品的坑:蔬菜汁能够养生吗?再到吃货的科学修养:如何煮一个同心的鸡蛋?生活日常中一些基本的困扰这本书里都有答案。我曾经为了买一个保鲜膜,查了一整天的度娘,结果还是不知该买啥样的,因为答案太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太上纲上线,也许吧,我只是想让我的宝宝及家人,在我精挑细选下的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放心。还好这本书里有该如何选保鲜膜?

书中一页

  读书感受:科普的书大多都是枯燥无味的,而本书的作者云无心用幽默的文笔,强有力的论据攻破了水果酵素能美容,瘦身。柠檬水能抗癌的传言。作者也是非常细心,汤怎么煮出奶白色都有写。书里有很多科学分析的数据和专业名词,虽然有些看得不是非常懂,但文章最后都有明确建议,该吃或不该吃。不像有些书,长篇大论的,最后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让人一头雾水。

该不该给孩子吃猪肝

  曾以为在这个工业化发展速度飞快的时代,纯手工的,纯天然的食品是一定安全的,看完书才发现,纯手工的,纯天然的不一定是安全的,因为有些纯天然的食品含有对人身有害的物质,不经过加工直接食用是有健康的,纯手工的也不一定安全,健康,在手工处理食物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很高,食物暴露在空气中时间长会增加细菌滋生。

  一本书是否值得花时间去读,在于这本书对我是否有收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收益都是值得花时间去读的,更何况是这样一本跟身体健康,生活食品息息相关的书。这本书里有对我困扰已久的答案,就是复原乳是否是劣质的乳品?相信很多宝妈也有这样的困扰吧!

  《识食物者为俊杰》读后感(四):新的一年,从吃得放心开始

  这些疑问并不新鲜,媒体上天天有与食物相关的争议,也特别能吸引注意力,毕竟民以食为天,对于要入口的东西,当然会更关注一些。

  所以看到云无心的食品科普文章集结出版,我第一时间就买回来看了。

  书名玩了个谐音梗:识食物者为俊杰。

  是不是俊杰不好说,但这一定是一本非常省钱的书:认真看完,在饮食方面你会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全书分五章:

  每一章都能让你省钱:

第一章关于食品安全的辟谣合集——省钱。 第二章集中辟减肥和养生的谣——省更多的钱。 第三、四章是一些饮食和食物科普知识——涨知识顺带省钱。 最后一章是在科普“关于饮食科学的思考方式”——帮你长长久久地省钱。

  整理了一个“全书太长不想看”的脱水版,新的一年,一起省钱(去喝更多的下午茶)。

  诠释的内容能脱水,但科学思考的方式不能脱水。所以,先奉上关于食品安全的“科学思考三要素”:

抛开计量谈毒性/药性都是耍流氓; 食物安全无绝对,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取舍; 全面准确地了解事实,比表达态度和立场更重要;

  好了,开始脱。

先脱“减肥”水:

  一句话:减肥唯一靠谱的方式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卡路里消耗大于摄入就能减肥,其他一切试图取巧的方式,都,不,可,行。

  包括但不限于:蔬菜汁、白芸豆提取物、葡萄柚减肥法(以及其他各种水果)、水果酵素(以及其他各种酵素)。

  都没用。

再来脱“养生”水:

  还是一句话:依靠食物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均衡营养,不缺不补,别信偏方。

  包括但不限于:黑蒜、补硒、素食、柠檬水、“全食养生法”、葡萄籽提取物、蔓越莓、叶黄素、芦荟、蜂蜜。

  都没用,too。

最后脱“食物安全水”

  复原乳是劣质产品吗?

  不是。巴氏奶、复原乳和常温奶,在营养方面差异不大,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允许生产销售的,只需要明确标明“复原乳”或者“含有X%复原乳”就可以。

  柿子能不能与酸奶同吃?

  可以,别吃涩柿子,涩柿子跟什么都不能同吃。

  煮豆角要不要盖锅盖?

  随便你,煮熟就行。

  大米含砷怎么办?

  大米天生就含砷,所以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允许生产销售就放心吃。

  切开的西瓜该不该用保鲜膜封?

  该,尽快密封,尽快放冰箱,尽快食用。

  药水泡过的荔枝能吃吗?

  能,但是儿童不要空腹大量食用荔枝,不管有没有泡过。

  动物肝脏有毒,能不能用来补铁?

  不缺铁就别补,如果缺铁,猪肝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补铁食物,安全性高于其他常见动物肝脏。

  浓茶能不能解酒?

  不能。怎么解酒呢?少喝。

  痛风患者的禁忌食品?

  豆制品可以,海鲜、啤酒、含糖饮料、火锅汤都不适合。

  有没有什么食物能清肺?

  没有,一个走消化系统,一个走呼吸系统。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转基因是技术,不存在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才存在是否安全的说法。同样,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允许生产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都安全,反之则不然。

  完了。

  《识食物者为俊杰》读后感(五):说“糖”:从蔗糖到甜味剂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一、蔗糖和甜味剂

众所周知,糖类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二糖(蔗糖等)、多糖(淀粉等)、不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纤维)和糖醇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糖,通常指的是“蔗糖”。它的地位是如此超然,以至于成了“甜度”的标准——蔗糖的甜度定义为1,如果一种物质稀释两倍之后甜度与蔗糖相当,那么它的甜度就是2。

  蔗糖的生产受到比较多的条件限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甘蔗。用甜菜来制糖是人类制糖史上的一大进步,不但使蔗糖的产量增加,而且使蔗糖的价格有所下降。甜菜制成的糖在化学结构上与蔗糖的一致,只是它委屈地失去了署名权——对于消费者来说, 由甜菜和甘蔗制成的糖都叫作“蔗糖”。

  不过,由甜菜与甘蔗制成的糖仍然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甜味剂。

  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

  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非糖类甜味剂甜度很高,用量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

  甜味剂是对能够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的总称。一般来说,甜味剂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养型甜味剂。前者与蔗糖甜度相同时的重量,产生的热量高于蔗糖产生热量的2%,它主要包括各种糖类和糖醇类,如葡萄糖、果糖、异构糖、麦芽糖醇等;后者与蔗糖甜度相同时的重量,产生的热量低于蔗糖产生热量的2%,它包括甘草、甜叶菊、罗汉果等天然甜味剂和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甜味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由于人工合成甜味剂产生的热量少,对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龋齿等患者有益,加之又具有高效、经济等优点,因此在食品特别是软饮料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二、几种甜味剂的前世今生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甜味剂:

  1、糖精

  说到糖精,估计会勾起很多70、80后读者的回忆,在以前零食很匮乏的年代,在水里放几粒就能使水变甜,有时候贪甜多放几粒,水反而变苦了,多么神奇的“糖”。

  1879年的一天晚上,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从实验室回到家里吃晚餐。他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诧异地问妻子:“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 “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妻子也奇怪地说,“不过,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大对头,你尝尝看,这沙拉也带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沙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支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似的大声嚷了起来,“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用它写过字的铅笔。

  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苯甲酰磺亚胺的化学物质。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

  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终于,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出来了。他把它叫做“糖 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1886年,这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厂,糖精就此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糖精以钠盐的形式存在,其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缺点就是使用量大时有金属苦味。有研究表明使用它有造成人类膀胱癌的潜在危险因素,不过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按要求使用是安全的。我国规定糖精钠的使用范围为冷冻饮品、芒果干、无花果干、果酱、蜜饯凉果、复合调味料、配制酒等,最大使用量为0.15-5.0g/kg。

  2、甜蜜素

  1937年,一位叫麦克尔•斯维达的学生在美国伊利洛伊大学读博士,研究一种退烧药的合成。不知道是当时的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还是他吊儿郎当,总之他经常边抽烟边做实验。有一天,他把点着的烟放在实验台上,后来拿起烟来抽时手指碰到嘴唇,他发现手指很甜。然后,他发现这种甜味来自一种叫作“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物质。“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有一个优美的中文名字:“甜蜜素”。

  甜蜜素的春天开始于1951年,美国政府批准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此前,市场上只有一种甜味剂——糖精。虽然糖精的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300倍以上,但它的甜味不纯正,回口有一些苦味。甜蜜素其实还不如糖精,甜味只有蔗糖的300倍,回口同样有苦味。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把份甜蜜素与1份糖精混合,那么两者的回口苦味都消失了。这一特性让甜蜜素有了立足之地,再加上它价格便宜量又足,还能耐高温,所以在食品市场上颇具吸引力。1958年,甜蜜素被美国FDA给予了GRAS的分类,意为“一般认为安全”,意味着当时FDA对其安全性完全放心。到1960年,甜蜜素成了无糖饮料的宠儿。

  目前,全球有几十个国家批准使用甜蜜素作为甜味剂。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千克体重不超过11毫克,对于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来说,这一标准相当于20〜30克蔗糖产生的甜度。一种饮料要达到普通人喜欢的甜度,如果完全使用蔗糖,通常需要达到10%的浓度。也就是说,单独使用甜蜜素来获得足够的甜度,一瓶饮料的量就超过“安全摄入量” 了。

  在中国的国家标准中,食用量大的食品比如饮料、罐头、果冻 等,食用限量是每千克0.65克甜蜜素,这个量远远不够甜,还需要添加其他甜味剂或者糖。话梅、山楂片、果脯等食品,因为食用量小,每千克中允许用8克甜蜜素,但是它们需要的甜度太高,这个用量也不见得够。所以,如果配方不合理,或者操作中有意无意地违规,就可能出现“甜蜜素超标”的情况。糖精、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等高效的甜味剂,达到安全限量时的甜度相当于几百克蔗糖, 所以它们遵规守纪就能很容易实现足够的甜度。

  3、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的发现, 是源于一个很别致的错误。

  20世纪70年代,泰莱公司和英国伊丽莎白王后学院的一位学者合作,研究将蔗糖经过分子修饰之后作为杀虫剂使用,其中有一个实验品是用三个氯原子取代蔗糖的三个氢氧基团。那位学者叫他的学生去测试一下这个样品。英文里的“测试”是test,其发音与 “品尝”(taste)差不多。学者的印度学生听了导师的要求估计有点儿诧异,但也没有多问,就用自己的舌头去“taste”样品,结果发现这个东西甜得一塌糊涂。

  这个东西就是三氯蔗糖,也有人叫它“蔗糖素”,其甜度是 蔗糖的600倍,只要一丁点儿,就甜得不行。与此前流行的甜味剂糖精和阿斯巴甜相比,三氯蔗糖不仅甜度更高,甜味也更加接近蔗糖,如果它能够通过安全审核作为甜味剂的话,就会比糖精和阿斯巴甜更有吸引力。

  泰莱公司为三氯蔗糖中请了专利,开始了为三氯蔗糖申请甜味剂资格的漫漫征程。任何食品添加剂要获得批准,最核心的资质自然是安全性。三氯蔗糖在人体胃肠里的吸收率很低,只有大约 11%〜27%会被吸收,其他的直接排出体外,而吸收的部分中又有 70%〜80%经过肾脏从尿液中排出,只有一小部分被代谢。有许多研究机构对三氯蔗糖进行过毒理学实验,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审核了各项研究,在1990年发布结论,确定允许三氯蔗糖的摄人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5毫克。第二年,加拿大第一个批准了三氯蔗糖的使用。接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批准了三氯蔗糖 的使用。

  对食品添加剂比较欢迎的美国,制定的三氯蔗糖的安全限量比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要低,是每天每千克体重5毫克。对于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来说,一天的三氯蔗糖摄人限量就是 0.3克,考虑到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600倍,这相当于180克蔗糖产生的甜度——大概没有人会吃到“超标”,也就意味着它的安全性很好。不过美国直到1998年才枇准三氯蔗糖的使用,更保守的欧盟于2000年发布了审查结果,赞同JECFA的结论,后于2004年批准了三氯蔗糖的使用。到2008年,世界上有大约80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三氯蔗糖的使用。

  4、高果糖浆

  自然界中最甜的单糖是果糖。果糖的分子结构和葡萄糖的一样,只是其中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而已。最初把葡萄糖变成果糖的想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美国一家玉米产品公司的研究人员理查德德•马歇尔等人从一种细菌中得到了一种酶,这种酶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果糖。

  果糖的甜度是葡萄糖的两倍多。这样转化而来的产品被叫作“高果糖浆(High Fructose Com Syrup,简称HFCS) ”,也有人把它叫作“葡果糖桨”。高果糖浆中的果糖含量可达90%,不过市场上的产品主要是果糖含量为42%和果糖含量为55%两个版本。它们的甜度比蔗糖要更甜一些,应用于加工食品和饮料中的时候,其加工性能也更加优越。此外,在美国市场上,高果糖浆的价格也比蔗糖的便宜。于是,高果糖浆迅速占领食品饮料市场。尤其是1984 年,两大可乐公司开始用高果糖浆代替蔗糖,更大大加速了高果糖浆的盛行。

  在过去的40年里,高果糖浆在美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近年来,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高果糖浆接近30千克。与此同时,美国人群的肥胖发生率也持续升高,伴随肥胖的一系列症 状,比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随之增加。科学家们为了探讨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高果糖浆是特别值得关注的致病原因之一。

  结果毫不意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食用高果糖浆多的人群中,肥胖以及与肥胖相关的症状的发生率比食用量低的人明显要高。大量的动物实验也支持这一结论。

三、吃多少糖算适量

  可以说,不管是高果糖浆还是蔗糖及甜味剂,它们所带来的健康隐患——简而言之可以用“代谢综合征”来包括的各种不良后果——都是大量食用糖的结果。在人们无糖可吃的年代,自然不会有这些问 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症状是典型的“富贵病”。不管将来是否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来证明,吃不吃糖都是人们在身体健康和口腹之欲之间进行的权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但是并没有明确证据说明“适量的果糖”会带来危害。至于多少算“过多”,多少算“适量”,也是众说纷纭。美国心脏协会最新的推荐相当保守:成年男女每天摄取的热量中来自“添加糖”的部分分别不应该超过150大卡和100大卡。所谓的“添加糖”,包括一天之中所有食物和饮料中的蔗糖、高果糖浆和蜂蜜等。100大卡热量相当于25克左右的蔗糖,往往一瓶含糖的碳酸饮料所含的蔗糖量就超过了这个量。

  现实生活中,人工甜味剂更多添加的食品大多是我们不建议大家常吃的各种“甜食”,无论是甜饮料还是果脯蜜饯,甚至还有小朋友偏爱的各种精制糖类食品。现实生活中,虽然人工甜味剂对于身体的影响非常小,但也并不代表着您就可以放心喝饮料、吃果冻了,糖类摄入越多,您患龋齿、肥胖、糖尿病、痛风的几率就会越高;所以,从根本上减少这些“零食”的摄入才是根本,对于以甜饮料为代表的各种甜食,请您“尝尝即可”。

  这本书通过条理分明的科学分析,向读者科普了可靠的食物常识,帮助读者成长为懂得分辨食物真相的“俊杰”, 从而少花冤枉钱,吃得聪明;少一些恐慌,吃得放心。

  特推荐给大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识食物者为俊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