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州小道》是一本由[日] 松尾芭蕉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州小道》读后感(一):《奥州小道》
松尾芭蕉本是低级武士之子,又出生在有名的忍者之乡伊贺。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俳句,之外就是旅行。日本有学者研究说芭蕉当时是德川幕府的间谍,是个忍者,旅行是为了收集情报。我想这大概是学者寄寓的文人侠客梦吧~联系起《搞笑日和》动漫里的芭蕉桑,还有曾良,简直不要太有趣。言归正传,本书收录了芭蕉桑所有的俳文和纪行文,边走边吟诵,“一生好入名山游”。里头的浮世绘真美,歌川广重之所以是大师,看看里头的画也能了解一二。
《奥州小道》读后感(二):小道,小道,人生之道
“千里行旅不备粮,三更月下入无何。”源自《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开篇即奠定了本文的基调——“藏老庄于魂魄”。老庄之道,道法自然。故《奥州小道》表指行旅之道,意指人生之道。大抵文人墨客对世间万物更为敏感,对世俗过往更为感触,在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下,他们都无限追求超我。而追求之径则是“在路上”。李白一生四处游历,作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王维一生闲散惬意,道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韩愈“最是一年好春处,绝胜烟柳胜皇都”,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因而,松尾芭蕉在前人的范例下,在年过不惑时寻得道友毅然踏上征途,遍访名胜古迹,大好河山,寻求生命与自然的奥秘。 日本的文学极富民族特色。大概是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他们对韶华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更为深刻与超脱。他们的作品很少触及政治话题,反到是充满社会气息。估其缘由与我国古代先人思想也分不开。毕竟从唐朝时期,大量的儒道、宗法、诗歌、典籍源源不断地流入,受其影响可能还远远大于我们。因此,在读俳句时,总觉得莫名熟悉,可能也有翻译原因,毕竟任何文学作品要想原汁原味的译出其间韵味,难如登天。因而郑民钦老师采用绝句或律诗的形式翻译,能带来一定的阅读体验,当然遗憾的是,可能无法完全感受到俳句的魅力。就像我国的诗词歌句用外文翻译也失去了格律。 在奥州小道上,芭蕉或忧虑“此身或将曝荒野,秋风袭人透心寒”;或悲叹“听得猿声悲,不堪弃儿秋风啼,谁个更惨凄。”或凝思“清水滴答落岩间,试以洗濯俗世尘。”或远望“稚童摘麦好热闹,麦穗长共儿童高”……为何我们如此向往旅游,就是因为我们能遇上形形色色的人或物,会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飘渺与美好,更感悟到自由的真谛。人生在世,虽长亦短,然我们始终被众多事物束缚,无法随心所欲,随性而为,但幸之事有一二典籍能慰聊余孤寂之心。
《奥州小道》读后感(三):感受日本俳句的韵律和自然之美
郑民钦先生翻译的这本《奥州小道》是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纪行文和俳文集,收录松尾芭蕉全部纪行文和俳文,包括纪行文典范《奥州小道》《鹿岛纪行》《嵯峨日记》等纪行散文以及《寒夜辞》《斗笠记》《芭蕉庵十三夜记》《吊初秋七日雨星》等经典的俳句作品。
对于俳句这种日本文体我有所耳闻、接触不多,要读懂这本书,要了解两点,一是什么是俳句,二是松尾芭蕉是谁。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类似于唐诗中的绝句,特别的是俳句里面设置了季语,即反映季节特点的词语,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要素。而松尾芭蕉,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就犹如李白和杜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一般,日本学界称之为“俳圣”,可见其在俳句领域的高超造诣和杰出贡献。
阅读松尾芭蕉的作品,我能感受到两种美,一种是韵律美,虽然经过翻译之后,一些句子读起来并不押韵,但是你能感受到在日语语境之中句子的工整和对称;另一种是自然美,这是关乎作者松尾芭蕉的人生际遇,他一生游历日本的名山大川,领略日本的一年四季,他所感受到的风花雪月都通过的他俳句完整地表现出来。
此外,作为一部国外文学,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奥州小道》这本书的翻译水平也是可圈可点,我的阅读感受是非常自然舒服。译者郑民钦先生是日语专业科班出身,有着丰富的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经验,这种深厚的专业翻译水平也在书中有很好的体现,译者能够结合国内读者的阅读特点,找到切入点进行精准的文字转化,包括对于我们对意象的联想、韵律的惯性等等,读起来既不失美感,也通俗易懂。此外书中还有很多精美的浮世绘风格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强化诗歌的意境,提升阅读感受,这个设计也是很不错的。
总的来说,郑民钦先生翻译的《奥州小道》是非常适合想了解日本俳句的大众读者的,包括在翻译手法、注释等方面都作了很多本土化的让步,足以让你充分感受日本俳句的韵律美和自然美。当然,有利就有弊,过于侧重本土化就一定程度会破坏原文的风味,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日本古典文学读者或者研究者,建议你还是选择一些更加侧重于原汁原味的版本。
《奥州小道》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春日寻秘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幸甚撰新文
春日寻秘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幸甚撰新文
以上这些仅仅只是我对于俳句的拙劣的模仿,并没有按照严格的俳句要求的规格而作,毕竟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俳句以及松尾芭蕉的了解也止于《搞笑漫画日和》里面的情节,更何况动画里面的情节完全是对松尾芭蕉的恶搞。
所以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松尾芭蕉其人也是充满了好奇,好奇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如何,他所著的这本书又会是什么模样?这一系列的疑问涌上心头,直至我翻开来第一页。
原来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类似日记的游行文,记录着松尾芭蕉在一些地方游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夹杂以松尾芭蕉所写的俳句和诗词,原想着毕竟是由日文翻译过来的,可能在文化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异,但在阅读时却发现了不少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子,例如此处“阴历二十有余,月色朦胧,山麓昏暗,马上垂鞭,行数里未闻鸡鸣。如杜牧《早行》之残梦。竟至小夜中山,突忽惊异。马背蒙眬眠,惊醒晓梦残。淡月衔远山,家家起茶烟。”
而当看到第二篇的《鹿岛记行》,其中“同行者二人,一为流浪武士,一为云水之僧。”这个流浪武士就是《搞笑漫画日和》中那个不苟言笑的曾良君——河合曾良了。而后三人游行鹿岛,也便不乏有古代文人雅士们的饮酒作诗的活动,在文中也记录了众人及和尚的俳句接龙会。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俳文的收录了,俳文不完全等同于俳句,俳文算是松尾芭蕉的独创的文体名称,也称之为“俳谐的文章”、“小俳谐之文”,即具有俳谐情趣的文章,简洁洒脱,讲究含蓄,多配有俳句。
俳文部分中有一篇《我识其句(乞食翁)》颇有趣,其中开篇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海万里船”。此处一览便知是改动了杜甫《绝句》的诗句,而此后便是松尾芭蕉对这句改动的解释,“余识其句,不见其心。推量其岑寂,不知其深邃。余胜于老杜之物,唯独多病。以悠闲朴素之心隐居于茅舍之芭蕉叶下,自称‘乞食翁’。”
其实俳句也是由中国的绝句流传到日本后改动而来的,因此也可以推测到古时中国的文化鼎盛,乃至日本等邻国都深受影响,而松尾芭蕉之所以成为日本有名的俳句诗人,也与他自身熟读中国诗句,了解中国的文化典故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这部《奥州小道》则正是可以一窥松尾芭蕉其人的好书。
《奥州小道》读后感(五):行吟诗人在路上
我最早知道这种游记或者路上的文字,是三毛的南美洲之旅,当时的三毛失掉了挚爱,始终无法走出阴霾,在当时的出版社的赞助和盛情邀请下开始了旅行,让她边走边写,是一次告别也是一次新生,新生的生命,新生的文字。我那时候才明白,旅行能治愈人心。
后来看了太宰治的游记或者说是路上的日记,他讲述了他回老家一路的见闻,对作家观察生活的眼睛又多了敬佩。《奥州小道》是日本作家松尾芭蕉创作的散文集。它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是作者与他的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的见闻记录。作者是行吟诗人,也是这个意思。
这本书最好最贴心的是还提供了地图,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非常友好了。这样就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中有个大概的印象。
作者是1644年生人,对应中国的话,正好是明朝灭亡的那年,整个成长生涯就是明末清初。所以这本书的散文作品,有些地方可能会注释比较多,有些词语、地名可能都是旧称了。
我觉得我不会日文,看不懂原版可能给本书的阅读少了一份乐趣。或者是绯句本来也是用汉语写的吗?要么就是翻译的功底太高了。总之有些句子读起来,就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的玉律啊。很有美感,有节奏,最重要的还是有意境。而一些较长的文章读起来就很像是我们小时候学的文言文。再加上风土人情,整个文章读起来非常的风雅。
有时候,同行的人多,大家也会一起作诗吟唱,破有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热闹。书中除了安排了准确精析的注释之外还有有精美的插画,也十分雅致。也有很多小事,趣事分享,比如作者的《斗笠记》初秋无聊,借来了刀和竹子,准备做起来,还自称为“斗笠翁”但实际上做起来,技术不精湛,竟然做了好久,而且做出来的斗笠还是“特立独行”的跟正常的斗笠有不少区别的。作者顿时来了兴致,觉得这个斗笠颇有趣味。迫不及待的想要带着避风雨,迎风雪。
除此之外,赏月,对歌,看星星,游船聚会,书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有灵性,都有乐趣,作者是真正的文人雅士,作者的朋友也是如此,这样的书,读起来,起初你虽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读懂,毕竟有些文言文,但是读过之后能感受到作者的高山流水和雅致。
《奥州小道》读后感(六):日本的俳谐之圣行走2400公里的散文集
我没有真正读过《徐霞客游记》,但是我对本书的认识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作者芭蕉是日本古时候(大概是中国的明末清初)很有名的行吟诗人。这本书讲得是他跟自己的弟子河合曾良从东京出发游历日本的见闻。
1689年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从江户出发,徒步走过关东、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泉泻、云崎、金泽、福井、敦贺,九月到达大垣,然后又继续去了伊势,行程2400公里。我查了下,大概是从西双版纳到厦门的距离。要知道当时的日本交通大部门可能是靠步行或马车和船,翻山越岭,所以颇有徐霞客的感觉。
这本书比较体贴的地方就是在本书中,附带了一张简易地图,可以看出师徒二人的行走线路。
关于文章,因为日本早期也是使用汉语的,音和意相似,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不是很难。但因为是文言文的缘故,多少还是有点难度,但也因为是文言文的缘故,读起来也很有风骨和韵味。小时候学古诗的那种“借景抒情”“博古惜今”“谈金怀古”“以小见大”的各种写作和抒情手法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了。芭蕉在奥州小道中着重描写了以"寂"为核心的思想,并讨论了人对自然的归属感。书中的文章,多是以自然风貌、风雪花鸟等为描写对象。当然也有文人雅士之间的对诗。饮酒。畅谈等。
据说,芭蕉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日本三景"之一,号称"佳境甲扶桑"的宫城县松岛了。松岛是日本仙台市岛群。现在也是日本的著名景点。是一个岛群,在松岛湾内外,散布着大大小小260个小岛。文中作者对松岛进行了描写,并成为了旷世名作,这一点就像是我们的各个时代的诗人描写的《黄鹤楼》《滕王阁》等等,古代诗人,有时官场失意无法报效国家,常常寄情山水,写出很多名篇。但不知道芭蕉是不是也是一位不得志的诗人。
去过松岛的人,可能也会认识芭蕉。因为芭蕉对松岛的爱是日本国人都知道的事。有一个关于松岛的传说,日本俳谐之圣芭蕉行走各地之后来到松岛,由于景色太美,芭蕉竟然吟咏不出一句形容松岛的俳谐。松尾芭蕉的《新叶》:何等尊贵/青叶嫩叶/在日光下。这就是当年芭蕉途经日光山时留下的徘句。
总之,芭蕉是日本的俳谐之圣,他的诗句无可挑剔,肯定是一本很有营养的书。但是因为文化差异会有部分文化差异。我建议在读的时候,多想想中国描写景色的诗词。多联想,融会贯通,很多文章就跟容易理解,也就读得更透了。有些诗句不用背也就记住了。
《奥州小道》读后感(七):奥州小道——俳圣的心灵之旅
提起和歌就不得不说一说日本俳句家松尾芭蕉了,他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俳句诗人,被称作“俳圣”,也是著名的随笔家。
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他将禅宗的侘寂精神和中国古典诗文引入俳谐,提出闲谈枯寂、轻灵、风雅的美学概念。他的作品除了为数众多的俳谐外,还有许多优秀的纪行文注一和俳文注二等随笔。《奥州小道》《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等著名纪行文和《旷野》《猿蓑》《虚栗》《嵯峨日记》等皆出自芭蕉之手。
他一生曾用了许多笔名,桃青、芭蕉、钓月轩、泊船堂、夭夭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早期取桃青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诗仙李白,后因其弟子李下送了一株芭蕉树给他并种在他当时隐居后来并因此命名为芭蕉庵的庭园内,于天和2年(西元1682年)开始使用芭蕉为俳号。
《奥州小道》是日本俳谐师松尾芭蕉所著之纪行书。元禄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从江良出发,步行于关东、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泉泻、云崎、金泽、福井、敦贺诸地,九月抵达大垣,然后去伊势、旅程二千四百公里,历时六个月。《奥州小道》是这一段旅行的纪行文,于五年后完成。
沿途蔚为壮观的风景,激发了二人无限诗情和感悟。当年走过的路,也成了鼎鼎大名的“奥之细道”。
草庵已换主,女儿节里摆偶人,欢乐满牖户。
开篇可以说为旅人生涯的总结:”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此次历时6个月的文化苦旅更是创作出许多以自然风貌、风雪花鸟等描写对象的俳句。
芭蕉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日本三景”之一,号称“佳境甲扶桑”的宫城县松岛了。他将松岛描述之细致让人如亲临现场般,却在此次旅途中没有为松岛留下任何俳句,也是让人感到非常的遗憾。只有曾良写了一首:杜鹃声声鸣松岛,应向白鹤借羽毛。
奥州小道是一次精神之旅,如佛门弟子的云游,将七情六欲抛开,随性而走,随风漂泊。我们能从芭蕉的散文和俳名中感到他归于自然、陶然忘机的心情,正如芭蕉所说,人生如旅程,其旅程行纪书,便如同他的自传,能从羁旅事中见其锐眼禅心、诗情画意。
典雅、闲寂、幽玄、枯淡……芭蕉笔下的日本,除了美,还是美。
《奥州小道》读后感(八):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
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
——读《奥州小道》
喜欢松尾芭蕉的俳句,无关他“俳圣”的身份,记得第一次读他的“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就被他文字中的雅致吸引住了,一口古池,一只青蛙,一声响,营造出了比古池还要静寂的氛围,从此便喜欢上了他的文字。
郑民钦老师翻译的芭蕉的著作《奥州小道》是这一段旅行的纪行文。元禄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从江良出发,步行于关东、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泉泻、云崎、金泽、福井、敦贺诸地,九月抵达大垣,然后去伊势、旅程二千四百公里,历时六个月。
这本书收录了松尾芭蕉50多篇精美散文。“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作为一名行吟诗人,芭蕉的文字渗透着大自然的灵性,有关山、有关水,有关风花秋月,有关愁绪情长,他把旅途中的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当我们打开他的书,目光便会紧随着他的脚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芭蕉的文字爱老庄和李杜的影响,读芭蕉的文字,仅从孤旅这个层面讲,你会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凄凉,他写:此身或将曝荒野,秋风袭人透心寒。可以看出来,他的行走已经超越季节,超越岁月,甚至超越了生死。在孤寂的旅途中,文字可以驱赶寂寥,遇山写山,遇水写水,遇寺写寺,遇友写友……芭蕉的思想停留在每一个驻足之处,他的文字把尽收眼底的风物写得透彻,读他的每一篇文字,我们同时会感觉到静寂不经意地溢出来,诗般的节奏感也让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般吸引读者的目光,我们读他的“闲寂”,读他的“风雅”,读他句子中的“余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悟”出心存高远、回归自然的一份心境来。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提到《奥州小道》旅行之后,芭蕉提出俳谐“不易”“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在艺术上的体现就是“轻妙”的风格,它正是风雅之诚的最高境界。书中也提到,如果没有奥州小道之旅,也就没有“轻妙”,芭蕉也不会成为“俳圣”。
读芭蕉的文字,最受感触的就是他的境界之高远。世俗在他眼中,比不上行走中的风花雪月,比不上一个人心中的宁静所在,短短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比任何人都更富情感,更让人仰慕的芭蕉来!
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一本值得推崇的好书!
《奥州小道》读后感(九):【推谜会鉴书团】闲寄美学的风雅之道——读《奥州小道》
俳句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诗歌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诗歌形式之一,自奈良天皇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并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松尾芭蕉的俳句将古典技巧和自由奔放巧妙融合,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被人尊称为“俳圣”。他收过不少弟子,其中有个弟子给他送了芭蕉,让他种植在居住的地方,所以,他后来以芭蕉作为俳号,世人也喜欢称他为芭蕉翁。
松尾芭蕉可以说是俳句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的俳谐,多是应答、游戏之作,缺少文学价值,也难登大雅之堂,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了革新,让俳谐能够表达内心,体现审美情趣,更是提出了“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大大提高了俳谐的文学性,让俳谐登上大雅之堂,被更多人推崇。
《奥州小道》是日本作家松尾芭蕉创作的散文集。本书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奥州小道》是日本作家松尾芭蕉创作的散文集。本书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江户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岐阜县)为止的见闻。)为止的见闻。芭蕉在奥州小道中着重描写了以“寂”为核心的思想,并讨论了人对自然的归属感。他在开篇就写道“积日羁旅,漂泊为家”,表达出了他对身世的感慨和对旅次的执著。奥州小道是一次精神之旅,仿佛佛门弟子的云游,将尘世抛诸身外,随风漂泊。
本次现代出版社的新版《奥州小道》,书籍装帧优美,选用多幅浮世绘做插图,除纸张手感偏硬以外,整体设计不错,闲暇时翻阅一下让芭蕉翁带领感受闲寄美学之路上的纤细、玄幽、细腻,品味日本古典文学的极致之美,疫情期间不失为一次探寻心灵之旅。
《奥州小道》读后感(十):人生如幻
俳文又称为俳谐文,指具有俳味谐趣的文章,以趣味性为主、带有游戏性质,主要是与贵族们的优雅连歌抗衡。从体式上看,多以散文为主,文中或文未多放俳句。俳句则是日本古代诗歌中最小的古诗形式,其由上、中、下(五、七、五)共17个音组成,必须要有一个“季语”,就是必须出现一个能代表季节时令的词语,而且只能有一个,如春夏秋冬,松梅竹菊等等,作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日本俳句最是出奇和简单。
在俳圣松尾芭蕉之前,俳文已有存在,只是尚无俳文之称;只有在松尾芭蕉的出现之后,俳文才发展成熟并与俳句并列为俳谐文学。在松尾芭蕉的文笔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唐宋文化带给日本的深远影响,大陆文化在日本广为传播,受到当地人的推崇和认同。在作者的作品中,诗魔白居易、诗圣杜甫等的诗作不时出现,庄子、老子的言论也经常被引用;《枕草子》《源氏物语》等日本本土的自然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日本后人。
18岁的松尾芭蕉写下生平第一首俳句:“ 是春到,或者/旧岁去——这恰逢/立春的小晦日?”从此便才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其著名的作品有《幻住庵记》。元代有智觉禅师明本,号中峰,游山玩水,居无定所,若入山脱笠,即结茅而居,俱名曰幻住,亦自作《幻住庵记》。正是:人生如旅,草庵易主,日日行驿,处处栖身。芭蕉之行之文,或效中峰乎?
日本俳句也有着充分自由的展现,并不限十七音,如松尾芭蕉的名著《古池》: 古池や 蛙飞びこむ 水の音 ,可译: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此俳句的地位相当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初品单薄平淡,甚至浅而无味,细细玩味,则可体味其幽微深远的意味。
《奥州小道》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可与《源氏物语》相媲美,出游从富士山脚下的江户开始,以木为杖,草鞋为履,衣衫褴褛,路途之艰辛自然无法与现在相比,作者视自己即便死于道中,亦为天命。然而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等还是吸引着作者,富士山、奈良、京都、琵琶湖等,一路上美景连连,让人留恋,更别提当地的民风民俗,还有美妙的诗句相伴。从作者的文笔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诗作文采。
看着作者写就的纪行之作,体会着作者所流露出的洒脱之风,其以“寂”为思想概念,表达出人对自然的归属感,这也是 “人生如旅”的集中体现。其边行边歌,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感融入到俳文之中,让读者追随他的小品,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