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是一本由孙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精选点评:
●冲绳的思想家在冲绳产生了大于冲绳的视野,这对于东亚的其它地区是否也有某种启示呢?
●2020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让危机意识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之中,脆弱性、边缘、临界状态等一系列概念又在各种背景下被重提。孙歌从冲绳经验出发的论述,在强调这些“负面”感受的同时,却又发掘出了属于痛苦“震中”的冲绳人自己的主体性与普遍性意义。这本小书可以直接联系到Shklar写的“Obligation, Loyalty, Exile”,Shklar的观点是因为流亡者的特殊身份,人们反而可以在他们的身上更深刻地体会到义务、忠诚与忠贞的差别;对于冲绳人而言,因为政治上更高层级的归属并不存在,他们的忠诚就以更普遍同时也更特殊的形式存在,凝结成独特的responsibility和attachment,在孤独但意义深远的反抗中践行东亚的理念;而书中对台湾(以及香港)论述的欠奉也提醒我们,东亚离我们还很远。
●有一部分早已经收录在《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里了。整体读完,感觉最好的或者是说最有当下价值的是“常态偏执”这篇,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从日文抑或从英文里翻译来的。这篇可以说用黑格尔的那句“The only thing we can learn from history is that we learn nothing from history”来总结,这也是齐泽克在他关于新冠状病毒新书的代序中所提的。孙歌提到,“人类善于选择重复性的行为”,“就连非常态本身,如果持续了一段时间,人类也有本事让它成为可以习惯的“常态”,“人类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危机感觉,即使在现实危机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人们也会想办法在想象世界里结束它”, 3·11大地震和非典疫情是很好的注解,这当下的新冠状疫情又何尝不是呢。
●好看哭了。孫歌老師對我最大的啟發不僅僅是寫作風格和歷史脈絡上的,更是方法論上的。我也沒有想到上海(虹口)和那霸是這麼個從到關係。從三一一後的日本(跟現在有點呼應),到沖繩左翼的復歸-反復歸的運動張力,再到竹內好的翻譯主體性,結合孫老師關於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亞洲理論來看,我覺得這就是理論生產的過程了。最後,所有這些思考都不是紙上談兵,或玩文字遊戲,而是跟現實無限緊密。
● 全书前半部分对于福岛核事件的论述,几乎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对2020年的观察分析的依据,而“常态偏执”则是更普遍意义的对人们在临界状态的心理分析,“岁月静好”很多时候就是打造一种临界状态下的虚假“常态”,是一种有害的自我麻醉。后半部分,可以与《寻找亚洲》并读。孙歌提供了一种观察日本的视角,尤以冲sheng为样本探讨“绝对和平“的思想主张,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可能。本书比《寻找亚洲》易读,没有那么学术,更切近当下,语言随和平易。
●对于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东京停电生活脱离常态的记录很贴合当下。当在历经重大灾难生活重回常态后,多数又选择迅速遗忘,而灾难这一人类社会省察自身的残酷机会又在遗忘中滋生。这非他者之痛
●适宜搭配《琉球共和社会宪法的潜能:群岛·亚洲·越境的思想》阅读。
●以冲绳的临界状态反思“常态偏执”,冲绳在现实中的边界感能脱离一种对非常态的习惯,不断寻找抗争的方法。还有最后以竹内好的翻译论战为引,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是孤岛,没有一种文化能自给自足,翻译或许能成为现有边界的地区之间的桥梁。
●孙歌老师文集,思辨魅力依旧,亮点之一是辨析和叙述冲绳能够提供的“大于冲绳”的思想资源,另外还有现在读起来很有现实感的部分,对危机和灾难时刻的讨论,东京大停电、核泄漏事故,等等。“冲绳人有一万个理由悲情,但是这片苦难的土地却不仅孕育了悲情。”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读后感(一):从那霸到上海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5/20/%e4%bb%8e%e9%82%a3%e9%9c%b8%e5%88%b0%e4%b8%8a%e6%b5%b7/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 孙歌 /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0-2
子扉我 2020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5月19日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读后感(二):We connect
每次讀孫歌都會被頻頻震撼,以往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想法也被推翻,添上新的可能性。讀完跳出來想,每次讀孫歌也都不滿足,我想她只是告訴了我們要怎麼想,但我更希望知道具體落到每個問題怎麼做,不過這是我太貪心了,估計沒有一個人可以這樣告訴我,就算有,我「遵守」了,也很教條了,那恰恰與孫歌所提倡的相違背。
沖繩人在今年初夏給過我很大的力量,如果我有動力學日語,這個動力就是沖繩人。
如果抱著以成敗論英雄的邏輯,沖繩人好像在告訴我們,什麼才為之「抗爭勝利」;如果抱著「必敗但仍要全力以赴」的心情,沖繩人好像在告訴我們,抗爭作為一種形式,它要傳遞的是什麼。
在資本邏輯、消費主義和「強者有理」觀念橫行的今日,反思「現代化」生活方式似乎是不食肉糜的體現,也許有一部分思考者本身並沒有體驗社會中下層為了生存不得不去依照上面所說的三種理念去生活的狀態,但不能說這些思考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畢竟有思考者是終日面對非正常狀態,我相信沖繩人只是其中一例,所以苦難本身應該是可以轉化為強大的思想力量,看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觀點或許包含著思想亮光,那問題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苦難/「非正常」?有哪些力量,以何種方式,出於什麼目的,把「苦難」詮釋成當今的樣子,而非將它作為一個創造改變人類邏輯和改變社會機制可能性的出發點?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读后感(三):临界状态与冲绳逻辑——在“闪现”的历史中反思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伟大的冲绳和“冲绳逻辑”,颇为触动的几个点:
1.冲绳人在遭遇了战争的蹂躏之后,成为美国和日本夹缝中的特殊地带,倍受骚扰的冲绳人想要的却从来不仅仅是把美国驻军赶出冲绳,而是让美军基地彻底消失,乃至使人类社会彻底消灭战争。虽然他们是一个不被外人关注的弹丸之地,多年来习惯于孤独地战斗,但他们始终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世界。
2.在整个世界都被国家主义改造了一遍之后,冲绳人的抗争诉求充满了自由的政治想象力。他们并不把“复归日本”或者“独立”当做斗争的目标,而是抛弃了领土归属这一刻板概念,提出了“不争取独立,只争取自立”的追求,并尝试开拓有别于国境划分方式的“生活圈”概念。
3.他们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抗争是绝难有成效的,“自由”是一种需要付出昂贵代价的艰难抉择,但他们仍然愿意做出巨大的牺牲去坚持,因为这种对于抗争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要把抗争精神传给下一代。
4.尽管经历过惨痛的历史,也正在经历着美军的恶行和日本本土的漠视甚至趁火打劫,冲绳人始终坚持非暴力的抗争手段。历史的创伤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的不是仇恨,而是对和平的执着。他们相信任何手段如果最终不能指向和平,它的合理性就要被质疑。
除了对冲绳人的钦佩之外,本书中关于资源和临界状态的讨论对我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它部分地印证了这两年间我一直在反思的一个问题:即便以支配自己的合法收入为前提,过度消费是不是某种意义上非道德的?
是。
我将持续反思自己被消费社会塑造的生活点滴,并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读后感(四):RE-connect
作为研究日本冲绳近现代的历史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很好,但如果只是拿作普通文本进行阅读的话是很吃力的。如果只是想了解冲绳地区的状况,则完全可以不用通读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更是不用去看了。
不过也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第一次知道日本的冲绳地区是这么复杂,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政治或是经济上来看,都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从历史和政治上来看,历史上的冲绳受明治政府控制,从古老的琉球变成了日本的一个县,丧失了经济自主权,也不得不卷入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尤其是“大东亚战争”。1945年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攻占了冲绳,而日本所有的战争中,只有这一次是在日本本土进行的陆上战争,冲绳战役以美方胜利告终后,美军在岛上划出军事区域,战后甚至建立起了军事基地。从经济上来看,冲绳与美国的关系有一点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状态,冲绳地区的经济依赖美国的军事基地,而日本政府也会因为军事基地问题给予冲绳地区一定的补贴,一旦美军撤走,冲绳地区就断了经济来源,这样独特的“基地经济”好像只能依靠基地活下去。
冲绳地区是一个历史与战争的遗孤,它不被日本政府善待,也不属于美国管辖。冲绳社会既要面对不公正对待冲绳的日本政府,面对蹂躏践踏民众人权的美国驻军,又要面对贪婪地掠夺冲绳资源的日本本土资本势力,面对冲绳社会内部在物质诱惑中不断发生的分化和矛盾。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处在矛盾暴风口的冲绳地区的人民,却只是甘地主义地采取非暴力抗争的行为,静坐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与政府、与美军、与资本对抗的方式。冬天时候的静坐显得非常困难,但是当地的人民也井井有条地安排着“轮班制”,隔几个小时就换一批人继续静坐。如此以往,冲绳人民的抗争活动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
除了谈论冲绳地区的矛盾问题外,孙歌还写了很多关于东亚地区(包括中日韩)共同面对的问题,中日韩的智识分子似乎都在呼吁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面对过去侵略和被侵略的历史与记忆,今天谈论东亚也是在论证东亚一体化的正当性。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想依旧很难实现,至少依旧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是无法回避但又很难解决的,比如东亚地区不同社会的感情记忆(尤其是对于近代战争的记忆,各种错综复杂的侵略与被侵略战争)、不同社会的历史和思想与文化脉络的不同、社会内部存在的隔绝与猜疑等等。
即使许多文章都是孙歌先生写于十年前的文章了,甚至连日本的首相都换了又换,但是许多地方依旧值得讨论,也依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孙歌的这句话最能总结这本书:“日本的教训属于人类,我们并不在它的外部”。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读后感(五):筆記
- 這本書是友人在內地網上訂,分享給我的。近大半年一直沒機會到內地書店逛,簡體字書的閱讀量減了很多,只能讀些過去買下的,跟過去的經驗很不一樣。
- 這書有點「奇怪」,書今年才出版,但序言其實是2016年寫,書的文章大多寫於2015年以前(如果有標出說明的話)。很好奇是甚麼原因拖了那麼久書才出來。
- 書中有些文章過去也有在孫歌老師的其他作品集中讀過,這次集中的重讀,一來有機會重溫孫老師在沖繩所延伸出來對東亞狀況的思考,但同時也有一種有點'重複'的感覺。或許因為是文章集,有些文章的觀點其實頗為類似,單篇看可能都是好的文章,但放在一起時就變得喋喋不休了。
- 其實這類的作品,如果作者或編輯能提供一些文章當時撰寫的背景、文章的讀像是誰等,能讓讀者更清楚作者當時的用意。
- 另有點一是,孫老師書中收入的文章有點像時評、又有點學術味道,中間關於註釋、備注等的拿捏變得挺難的。特別是前面幾篇關於日本3.11地震後的文章,我覺得如果能提供更多的資料來源、註釋等,會讓文章變得更可靠。
- 就沖繩的討論,基本上我還是很受益於孫歌老師的觀點與引介。《沖繩現代史》我託朋友在網上找到時,我感到無比興奮。本書中收入的那篇"现实主意的乌托邦--度川满信一《琉球共和社会宪法私(试)案》“我覺得還是十分重要、發人深省。
- 我認為沖繩社會運動中(雖然不知有多主流)對和平理念的執著、世界主義的傾向以及超越民族國家的想像等,非常有啟發,也對東亞的狀況有很好的顯示。
- 不過在閱讀時我心裡邊確實一直有點不舒服的感覺。我覺得當我們一直在談沖繩的超越性想像,談日本及日美結構、冷戰後的分斷體制等,不能不談中國,不能不談民族國家如何限制了我們的想像,不能不談這個世界的結構中中國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如果我們利用沖繩社會活動家的視角去撼動日本在被現代化的狀況下對'主權'、'民族國家'等概念,那同樣地中國(或中國的民間、知識份子)如何撼動我們對"主權"、"民主國家"的桎梏?挺遺憾的,我覺得書中的文章並沒有怎麼觸碰到這些題目。
- 作者不單止沒有去撼動中國讀者在這方面的想法,甚至還不停的確認中國(社會)的'主權訴求'、也並未顯出對中國的革命經驗反思性的討論,而是更集中於介紹日本學者(如竹內好)對中國革命的理解。
- 孫歌老師大概是被劃入內地左派/新左派的學者,但我一直覺得她相比起一些更熱中於確認現實的學者不一樣,她的理想主義、對現實的批評、對東亞的關注與熱心等都讓我心生嚮往。考慮這書在內地出版,我能理解上述'問題'的狀況,我也不覺得孫歌老師'過了頭。比如就主權訴求的說法算是點到即止,也是放在中日戰爭、日本右翼思潮的脈絡下去寫的。但我覺得她應還有空間去撼動我們對民族國家、主權等hegemony的狀況。
- 就3・11的文章,我覺得她對現代生活的思考也是深刻的。不過還是那一包,在談日本或台北如何如何,能否也同時談談中國大陸現在的狀況?我們對發展、經濟的想像,真的有不一樣麼?
- 最後,孫老師的文風風格很強,可能與她研究文學、翻譯等相關。閱讀她的文章時,總能打開一種在其他文章中不易獲得的感覺與空間,這也是為甚麼會一直想看她的作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