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珠峰鼓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11 03:3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珠峰鼓手》读后感100字

  《珠峰鼓手》是一本由红尘著作,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6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珠峰鼓手》读后感(一):勇敢+1

  第一次见红尘是在犹如幽幽南山的古剑山,红营写作营门口的石碑介绍上,心想是一位浪漫美好的女子,珠峰鼓手是看的红尘老师第一本书,从以为是欣赏浪漫美好珠峰爱情,直至看得有热血澎湃之感,心念的想起曾经青葱岁月中徒步旅行的时光,默默的心想重拾身体的磨练去净化太多杂念的心灵,珠峰鼓手,充满爱与信仰。

  《珠峰鼓手》读后感(二):走一步路是不需要鼓起勇气的

  封面烫银的装帧很有珠峰的感觉,一开始读就读进去了,不是那种游记类的,更像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种,作者有很深刻的体悟、感受和思考。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人性的,面向很广,1000公里的尼泊尔喜马拉雅徒步更像是一个载体,作者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越这次徒步。很喜欢作者的那句话,“走一步路是不需要鼓起勇气的”,她说,“我所做的,只是走了一步,然后再走一步,再一步,我就到了那里。”2020年,希望自己能有这样踏实朴素的心,少一些犹豫和规划,简单的走一步,再一步。每一个所谓光鲜的成功的背后,都是这样的一步再一步,笃定于当下的这一步就好了。《珠峰鼓手》,嗯,算是一个意外的新年小惊喜吧,超出了想象。配的几个音频朗读也很好,声音里有一种冰川雪水的清亮。

  《珠峰鼓手》读后感(三):看到天空的高度,徒步是一种方式

读者的口碑很重要

随着作者的语言和叙事,我每天抽空阅读一下,珠峰鼓手,非常有吸引力。

  如今歌手-画家-舞者-作家-旅行家(者)-神秘人士-浪迹天涯的人,都来了。

  这里有自由,有新奇,有神秘。

  想旅行,想徒步,想有海拔的!

  喜欢摄影大片的,先阅读一下,然后带着书一起行走在路上。

  我喜欢徒步,红尘大姐的书,关于尼泊尔的,我都有看过,或购买过。

  读完之后,有冲动,有净化,有洗刷;冲动就是今生要去一次珠峰附近;净化就是对世界的观点不再浮躁;有洗刷,就是净化的一种方式。

  《珠峰鼓手》读后感(四):带着梦想,带着爱,出发吧!

  一直喜爱旅行、喜爱旅行文学,书中的风景和人文无疑是呈现给旅人的一道道精神盛宴,无论是去到过的熟悉,亦或是未到过的惊喜。一直怀揣对喜马拉雅和珠峰的近乎于崇拜,遇到了《珠峰鼓手》,马上收入囊中。书一到手,第一印象便是素简清爽。让我想起了那句“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活得越素简,越能听见内心的声音”。眼能看到的墨色护封,银色勾勒出的山形、人形,极简约却精致,手能触到的磨砂质感和银色勾勒凹凸分明;白色的封面,拂去铅尘,清清爽爽。心下顿生欢喜。

  迫不及待取下护封和腰封,开始阅读。果不其然,目录亦如封皮,断舍离得简约至极,一拿起便放不下。用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文章内容便是用最朴素的文字道出了行者150万步对喜马拉雅的丈量,对尼泊尔民情的体验和对世界的感悟。

  她写林中的九色鸟、竹的奇迹、鱼尾峰的雪光,太美;她写世界第一海拔的排球赛、把她身体当作浪漫小道的螳螂漫步、三人西天取经团,有趣;她写山民往玛尼堆上添小石头作为祈祷、至死湛蓝的目光始终向着天空延伸的登山家马洛里,信仰;她写即使咳出血丝也绝不放弃触摸明天的日出,即使翻越十万大山脸淌鼻血、肺部炸裂也只为那仰望萨加玛塔的一瞬,坚忍;她写自己高反严重几乎丢命却因关爱而复生,33岁暖心的向导盖、18岁阳光灿烂的背夫星期五、29岁帅气的袋鼠兄弟,感恩;她写柔和温暖的珠峰鼓手一路鼓励和扶持,得以走到珠峰大本营,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段纯真动人的友谊,这世界因爱而明媚。

  书读完,好想带上梦想,带上爱,出发呀。身未动,心已远。

好书

  《珠峰鼓手》读后感(五):抱歉,难以卒读

  

我相信,作者红尘老师的个人经验和旅途上的生命体验,一定远胜这本书里的轻率描述吧。

出于好奇买了这本书,并耐着性子阅读,到几十页,却实在没能力继续读下去。主要问题就在于语言,随意、浮夸、缺乏节制和真诚,更多地流露出自我迷恋和陶醉情结。语言碎片化,节奏感和音乐性有着明显的缺失,文字刻意不够自然,纯粹为了雕琢,非让语言自己说话,因而行文空洞,流失了画面感。

过多的补丁,文章像是散乱的粘贴画,东一块西一块,却在凌乱时突然来一句空泛的感叹,如同探望着四周人群,喊叫说:我要腾空飞翔了!但飞翔前在大地上的振翅助跑,飞行时迎风的盘旋而上,等等,不见踪影,飞得突兀,让人提着颗心,读时忐忑别扭。

作者常称赞寂静,但她的文字却少有沉静,总是些“鼓噪”之音。说到底,此书是为公众而写,是为“粉丝”的注视和仰视而写,是为迎合他人的目光,是为收集赞许而写。这不是一本生命之书,不是因自己生命的需要而创作的书,却是一本嚷着“掌声响起来”的自恋之书。

我很少读国内作者写的书,但每每读来,都有上述感受,或者是我的问题,或者这就是中国作者的普遍性:他们追赶流行元素、迎合大众、背弃崇高和严肃。听说作者深爱《走出非洲》一书,希望作者未来能一读再读《走出非洲》。《走出非洲》的语言优美质朴,既飞翔于高空,又忠于大地,思想是《旧约》式的,更是希腊式的。

希望红尘老师加油,能写出真正好的作品。请不要辜负您的经历和体验,请远离“粉丝”的追捧,在清教徒式的静谧中,以写作回馈您的生命罢。

  《珠峰鼓手》读后感(六):流浪在自然的怀抱中

  读《珠峰鼓手》真是激情澎湃,读到的每个字仿佛都能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会情不自禁被她对徒步的热爱,对生命的证悟感染。她说旅行是她的宿命,尼泊尔是她的故乡,她坦率、真诚、执着又极富冒险精神,骨子里充满浪漫与狂野的好奇心。 11年间5次去尼泊尔,在人间最美的境地行走,在大雨滂沱的黑夜里行走,在极度缺氧的高原上行走,在随时遭遇雪崩的雪线上行走……惊心动魄,她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只为一次次不断的超越自我。 跟随她的文字,一路领略她看到的植物、动物、河流、田野和天空,仿佛一起流浪在自然的怀抱中。 知道了尼泊尔的国花“树形杜鹃”会随着海拔高度颜色从浅粉色变成淡白色,直到2500米上变为纯白色;知道了世界上第一条徒步小道,阿巴拉契亚小道,全长有3499公里,要徒步6个月才能走完。 知道了喜马拉雅珍稀动物“麝香鹿”,生性胆小,像外星球的超萌宝宝,知道了世界上体积最小的鹤“蓑羽鹤”,每年11月会翻越喜马拉雅去印度过冬;知道了喜马拉雅大鹰鹫,张开的翅膀足足有3米宽,翱翔在天空上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红尘说大自然的诗情画意无法传授,但单单是读到这些文字,脑海里浮现出的想象与画面都让人觉得无比有趣与美妙。 在“山路”那章,红尘写到“群山是大地的儿子,山路是群山的女儿,而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小路,会因你的心走向恢宏与壮丽”。 相逢是缘,与尼泊尔的缘,与人的缘份,与4个向导的缘分,还有她的红颜同伴,克罗地亚鼓手伊戈尔,一个走在路上的知己,不断鼓励她,带动她,温暖她,一起克服高海拔生理极限的痛苦,一起经历穿越生死的的挑战,一起成就自己,一起成为上帝钟爱的人。 “所有的美德,爱意都是在逆境中激发”。红尘对母亲银珠的爱,对向导的爱,对途中叫她“妈咪”的小男孩的爱,对伊戈尔的爱,对徒步的爱,这种真爱让她愿意像《冰雪奇缘》中的小雪人奥拉夫一样战胜怯懦和恐惧,甘愿为爱熔化自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互为镜像,生死涅槃的升华也许渗透在每一次触动灵魂的邂逅中。 世上的路有数亿条,红尘选择了去远方,在路上。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无法有这样极致的人生体验,但是,我想在平凡普通的现实中,努力去实践自我价值的每一步行走也同样勇敢而具有光芒。 每个人在走的都是一条独一无二的路,殊途同归,那是一条通往至真至善至美的路,愿我们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路,专注其中,坚持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珠峰鼓手》读后感(七):心灵像是一个孤独的猎人,红尘的狩猎之路

  心灵像是一个孤独的猎人,红尘的狩猎之路

  读红尘的《珠峰鼓手》,我有些忐忑,不是担心她做得好不好,而是因为她总是尽力做到更好。

  她十分渴望跟那些读她书的朋友们一起来分享生命中的尽善尽美,那种在有限的段落里包容着无限的时空河流——自由,博爱和无与伦比。

  她傲然使性地悠游于天地间,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超越,虔诚和喜悦溢于言表。

  尼泊尔,喜马拉雅,如果你从未曾去过,也从未曾真正地了解过,那它绝对是梦以外的地方。它跟现实和幻想通通无关。它更像是一条盎然的归乡之路,路的尽头通向灵魂的家园。

  铭刻于心的真善美都是用信仰建立起来的,曾几何时,你我错失了它的恩典!

  我们世俗得太久了。

  用别人的世俗评判自己,用自己的世俗苛责别人,彼此互予牢笼枷锁。物质的放纵沉溺与精神的旷达玄放最终分道扬镳;真实的人生在南辕北辙的歧途上渐行渐远;愈发虚伪的现实蒙蔽了我们的眼目和心智;我们恐惧被他人抛弃而不是积极地拯救自己。

  说穿了,物欲的强求不过是一个人的自我纷扰。

  也许,我们这一生都没有尝试过和陌生人拥抱。那么,不妨尝试一次。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羁途,在喜马拉雅极地,我与你相遇。我们选择徒步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沿途的顿悟惊喜,以及关怀和祈祷。

  无穷般若心自在,然后点点滴滴荡尽繁缛杂陈的人生。那时,我们心有灵犀,把手同歌,脱胎换骨。

  高山为谷谷为陵,三亿年前海底行。

  试想,这是何曾有过的快意人生,是何曾有过的恣意妄为的情怀,任何的想象在此时此地都不足为虑,连呼吸也不再小心翼翼而变得天马行空……

  其实,我们原本就注定是诗人和行者,习惯流浪和尽情吟唱。可惜的是,在举手投足不经意间把他丢失了,从此日复一日,此去经年。

  红尘的《珠峰鼓手》,是朴实安详的,萦绕着一种见缝插针、水滴石穿的快乐,喧嚣愦乱予它是最大的亵渎。

  倾听,体验,赞叹——不滞于物的满足才显得尤为珍贵!这时,我才幡然了悟,发自内心的敬畏是多么至纯的品格和境界啊。喜马拉雅以它神姿高彻之态让我们顶礼膜拜,任世事变迁,任沧海桑田。

  人生贵在适意。千年前的晋代名士张季鹰的这句话,值得千年后的我们再牢记千年。

  每个人的心性中都应该拥握一份挑灯秉烛、西风瘦马的高情幽怀,仿佛精神或肉体,总有一个在天涯。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生命才有其意义!

  在这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攀越的书中,红尘自始至终都展露出她欣赏的目光。

  没有什么能够比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更能丰富一个人的智慧和情感。你的热爱有多远,你就可以走多远,直到峻岭江海变成你的血肉。我一直以为,面对“极地”的风物地貌,还有那些世代生息在此的人们,红尘真的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万卷书,万里路,穷尽了我们的一生。心灵像是一个孤独的猎人,不敢气馁懈怠。只是某一天,蓦然发现,原来猎人最终逮住的,不过是一个最真实的自己罢了!

  ――作者废衣(评论家)

  《珠峰鼓手》读后感(八):重要的是你的心中有山

  “我所做的,只是走了一步,然后再走一步,再一步,我就到了那里”。在新书《珠峰鼓手》里,作者红尘如是说。我被这一句话牵引着,走入了行走的世界。

  徒步喜马拉雅的每一天,充满了期待,力量,还有身体与自然碰撞时的疼痛。在红尘的笔下,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令人如痴如醉的山峰盛景,还有人与人之间诚心实意的相处。读者就这样跟着文字走着,眼耳口鼻都被带着,连心也跟着走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作为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为什么总想要去做点什么,总想飞去遥远的山那边,克服危险和障碍,去感受山峰、天空和阳光。合上书时,在一如既往的细腻文字里,我觉察了一些细微,正是这些细微,打动了我,它是这本书之于我的意义。

  书里提到了马丁·路德·金的那句话,“你并不需要看到整个台阶,你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太多的是重复、繁杂,太多的是拖延和不确定。但在行走这件事情上,一切都是纯粹的,笃定的,我确定我将要出发,我确定我要去那座山,山就在那里。

  作为女性,要下定决心去攀登高峰,需要的是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执行力,果敢和坚毅,我在心底里默默佩服着红尘,也顺便打量着自己。我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底气,但在书里,我看到了行走的意义。它并不单单指一定要去极其危险的地方展现自己强大的体力和魄力,它还意味着去感受自然,触摸自然,去发现那个不一样的自我,在漫长的行走过程中,离开日常,最后顺利地,坦然地回归日常。

  在书里,跟随红尘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心也随之紧张,甚至握紧了拳头。突如其来的暴雨,随时出现的可怕昆虫,难以攀爬的道路,在一切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看到阳光,去享受一杯咖啡,感受“内心愉悦、淡定与宁静”。作者说,这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我们日常可能很少去思索关于幸福,关于永恒的话题,以为这些太过宏大,与己无关,于是忽略了自己的追求。那些作为一个人可能具有的对自然本能的亲近力,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力,对日复一日重复日子的颠覆力,都被我们忽略或是搁置了。其实,真的是需要每个人都爬上那座山峰吗?我想,红尘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这个。而是——重要的是你的心中有山。

  心中有山,随时随地都能触摸春夏秋冬的变换。你看到树叶变绿了吗?你看到花儿开了吗?你看到山峦间的雾气了吗?

  心中有山,勇敢的去实现梦想,努力的成为自己。你是不是很久都没有实现过什么愿望?下过什么决心并且通过努力去实现?是不是浑浑噩噩,生活摇摇欲坠?

  你的心底里,有那座山吗?你对你的人生还有什么想法吗?

  在阅读时,我就是这样问过自己,这样的追问,让我更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认真对待了生活,是不是认真对待了自己。

  山峰,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那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而生活,和山一样让人迷醉,爬山的过程,可能遇到困难,可能遇到爱,可能遇到帮助,在生活里,亦如是。

  “山在那里”。红尘说她喜欢把这句话背在背上,放在脚下。“很多时候生活是一种完全的觉醒,只有擅长行动的人,才能活在娴熟的生活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活动家与艺术家”。我爱这句话,我想,它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重要的,是你的心中有山。

  《珠峰鼓手》读后感(九):音乐、诗歌、花朵、溪流、大山与我们同在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称是娇小姐,宅女的红尘,为什么又要如此自虐,走进喜马拉雅山脉徒步。

  红尘的登山总是有意象的,很多很多的意象。这是她与别的登山者最大的区别。大家登山,负重、笨重是一样的,不过那些登山者大概更训练有素;累是一样的,所攀爬的线路是一样的;海拔高度是一样的,缺氧是一样的,

  而她的书能这么好看,是因为里面有印象派的画,有无穷无尽的花朵,有音乐,有诗歌。这些部分,在我们读者看来,让她路途中的艰难降了八度,那些本来很枯燥的只是一步又一步向前的事件变得有了故事性。而当作家做足了的功课,再将那些深埋于心的音乐、诗歌、诗人、电影、书籍,适时地写进书里,于是让这很多人爬过的山峰,经过的森林,走过的冰川便有了诗意,连着艰难的行走、旅途也变得诗意起来。

  我是很喜欢这些部分的书写:

  “从冰雪融化的春季到大雪封山的冬季,牧羊人都携家带口生活在高山之上。当我翻出仅存的两颗阿尔卑斯奶糖时,那个有着棕色圆脸庞的小小牧羊女问我:“夫人,您住在哪个山谷?”这样的问句,红尘说想起《神雕侠女》中的小龙女,我因为这个小牧羊女想起《海蒂和爷爷》居住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山峦和草地。

  “小花顶着清晨的露水盛放着,才7点我们就步入了弥漫着晨雾的森林中,除了前行的脚步声,周围静得让人心醉。”

  “早上一觉醒来的时候,窗棂上飞贴着美丽的六棱冰花”。那一天他们将要翻越喜马拉雅徒步线上海拔第二高的山口。

  她写:“印度教的古诗人认为冰山、雪岭都是创造与毁灭之神湿婆的大笑累积而成的,它的笑容是晶莹的白色,河流犹如发光的丝衣从湿婆神的头上潇洒流下。”

  这里有凯特斯蒂文斯在泰美尔阿桑街一间烟雾缭绕的茶室里写下的嬉皮时代的传世歌曲《加德满都》;有上尉诗人詹姆斯• 布朗特(James Blunt)演唱的《你是如此的美》(You Are Beautiful);(P236)涅槃乐队的《仿佛少年意气弥漫》,是如何让人无法忍受的叫喊……我真的会一首一首歌找来听,哦,这个是我熟悉的,那个没听过。

  红尘的文字,既是豪迈的,又不失女性的温柔。

  当她在后半部与那个鼓手相遇,并同行时,我也注意到了这个珠峰鼓手,他的音乐之路开启于克罗地亚战争炮火之初,在地下室里练习打鼓,一个鼓手的音乐之路没有容易二字。正好最近看了《爆裂鼓手》,篮球巨星柯比最喜欢的影片。当鼓手将鼓点敲到极致的速度时,他的手迸溅出最鲜艳的血珠,一颗颗弹跳在鼓上、镲上,那是混合着生命的激情与对爵士乐的热爱用有形的血液迸溅出来的方式。

  不知道红尘有没有听过鼓手伊戈尔敲鼓,那随着节奏摇摆的头,那随着音乐舞动起来的灵魂,与写作者内心灵感涌动时,大约有同样的兴奋,也许正是这同是创作者的懂得,让他们同行,并让彼此成为对方的光亮。

  红尘在书里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登山?“为搜寻那沉睡在自己内心底层的隐秘矿藏,为释放那像野兽样沉睡在自己身体深处的隐秘力量。那身体与内心不断地对话,才能让我们生命的能量在一点点地积聚与完美。”

  在《爆裂鼓手》里,那个看起来严苛到近乎变态的老师,说他对乐手如此严厉,只为逼他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去突破他们的极限。而红尘,就是自己人生严苛的导师,她总是推着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只因为山在那里,内心的激情在那里。

  没有一种固定的语言,可以说清楚什么是登山,什么是户外,什么是荒野,于是红尘选择了多种语言,用诗歌、音乐、花朵、溪流的语言来讲述故事,那气喘吁吁的每一步,都是向美好,与内心的自己,近一步,更近一步。

  红尘不是比我们勇敢,只是想做就去做罢了。自然的一切,无不如是,一朵花想开便开了;一只鸟儿想唱歌,于是开口便唱了;一条溪流,想流向远方,便潺潺而出……红尘于自然中得到寂静的启迪,重回山野,是她的宿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珠峰鼓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